丹尼爾的半生緣

丹尼爾的半生緣

英國的年輕新星Hugh Dancy 在迷你影集《包法利夫人》及電影《黑鷹計畫》中都有演出。美麗的關德琳則由Romola Garai演出,她也因為本片在英國一炮而紅,進而前進好萊塢,並即將在電影《浮華世界》及《熱舞十七續集》中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尼爾的半生緣
  • 外文名:Daniel Deronda
  • 別名:丹尼爾.德龍達
  • 電視台:BBC
  • 版本:全3集|古典名著劇集
  • 地區: 英國
  • 語言: 英語
基本資料,演員,內容介紹,

基本資料

中文名: 丹尼爾的半生緣 首播時間: 2002年
導演: 湯姆·霍伯 Tom Hooper

演員

:休·丹西Hugh Dancy ....Daniel Deronda
蘿瑪拉·嘉瑞 Romola Garai ....Gwendolen Harleth
休·博內威利 Hugh Bonneville ....Henleigh Grandcourt
喬迪·梅 Jodhi May ....Mirah Lapidoth
愛德華·福克斯 Edward Fox ....Sir Hugo
MallingerAmanda Root ....Mrs. Davilow
David Bamber ....Lush格列塔·斯卡奇
Greta Scacchi ....Lydia Glasher
芭芭拉·赫希Barbara Hershey ....Contessa Maria Alcharisi

內容介紹

喬治·愛略特(1819—1880)本名瑪麗·安·伊文思,出生在英國華瑞克郡的奧泊雷城。父親是個木匠,在瑪麗·安出生後不久給一位著名的建築師的後裔做了管家,遷到考文垂的騷思農場居住。瑪麗·安9歲進入拉薩木小姐的女校讀書,以後轉學到了納尼頓的華令頓夫人學校,在那兒接受了福音派的宗教思想,後來又進了富蘭克林小姐學校,在那兒學了法文和義大利文,閱讀了大量的書。17歲時母親去世,她便輟學回家,為父親管家,家事之餘自學了德文和拉丁文。
有兩件大事影響了伊文思一輩子。
第一件大事是認識了查爾斯·布雷和他的姻兄查爾斯·亨內爾。跟這兩人的交往極大地影響了她的思想,特別是亨內爾的著作《基督教探源》。該書徹底推翻了她曾經熱忱擁護的基督教信仰。1842年她23歲時開始拒絕上教堂,跟父親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惹得父親非常生氣。幾個月後她跟父親和解:父親不再干涉她的思想,她也去教堂參加禮拜,不損害父親的面子。但她的思想變化卻是深刻的、無法逆轉的。1849年父親逝世後她曾數次到歐洲大陸旅遊,並在日內瓦住了8個月。
1851年她決心離開日內瓦到倫敦居住,因為在《西敏士評論》上發表過一些文章,結識了該刊物的主人查普曼,就借住在查普曼家,做了個沒有名分的編輯,協助他編輯《西敏士評論》。
這時的英國和歐洲大陸時局動盪,1832年前後的議會改革法案鬥爭,1836年至1848年的憲章運動和歐洲大陸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她在政治和宗教思想日趨激進的倫敦結識了一些前衛的思想家,思想變化越來越大,其中有著名的進化論哲學家、《首要原理》的作者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他倆年齡相近,往來密切,甚至有過訂婚的傳說。
這時影響了她一輩子的第二件大事發生了:她跟喬治·亨利·劉易斯的婚姻。
劉易斯是個多才多藝的記者、評論家、作家,也是《西敏士評論》的撰稿人。1841年劉易斯跟愛格妮斯·潔維絲結婚,婚後有了4個孩子。1850年劉易斯跟索恩頓·雷·亨特合作,辦起了《領袖》雜誌。同年,潔維絲生了一個孩子,卻是亨特的。這使劉易斯很痛苦,也很為難。但是,劉易斯原諒了妻子和朋友的錯誤,接受了孩子,並為他命名為愛德蒙·劉易斯。這是很需要勇氣的,也表現了劉易斯藐視傳統的態度。但是,令他更為難堪的事實卻是:不久潔維絲又生了第二個孩子,仍然是亨特的。劉易斯再也無法接受了,但是,他既已接受了第一個孩子,原諒了這種關係,便難以跟潔維絲離婚,卻又無法跟她繼續相處。在劉易斯最苦悶的時刻瑪麗·安·伊文思給了他安慰,後來竟不顧世俗成見跟他同居了。他們這場自己認作理直氣壯的婚姻沒有得到社會認可,一時輿論譁然,伊文思不但失去了女性的朋友(她們都怕因與她交往而受到輿論譴責),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諒解,尤其是大她3歲的哥哥艾薩克,態度激烈,跟她從此決裂。
伊文思和劉易斯挑戰了傳統的道德意識,面對了隨之而來的打擊,在逆境裡鞏固了他們的婚姻,而且取得了傑出的成果。兩人結婚24年,感情一直很好,直到劉易斯逝世。更為重要的是:劉易斯發現了伊文思的文學創作天賦,鼓勵她寫小說,並從寫作和出版各方面給她支持,使她不但步入了文壇,而且成了英國文學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劉易斯是發現和培養了伊文思這匹千里馬的伯樂。沒有她跟劉易斯的這場捨生忘死的戀愛,英國文學史上也許就不會有喬治·愛略特這個輝煌的名字。
1857年伊文思在劉易斯的鼓勵下根據早年的記憶寫成了短篇小說《阿莫斯·巴爾頓牧師慘史》,在《布萊克伍德》雜誌上發表;隨後又陸續發表了《吉爾菲耳先生情史》和《詹尼特的懺悔》。這3個短篇小說經過劉易斯的努力合成一集出版了,取名《教區生活場景》,這就是喬治·愛略特的第一本小說集。署名時她接受了劉易斯的建議“女扮男裝”,使用了男性的筆名喬治·愛略特。這倒不是效顰法國那位女詩人兼小說家喬治·桑(1804—1876),而是為了迴避仍然存在的社會偏見,有著迫不得已的苦衷。
隨著她第二本小說《亞當·比德》的出版,文學界人士開始注意到這個喬治·愛略特,可是誰也不知道這人是誰。許多人做了猜測。據說很少有人懷疑過那是個男性,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卡萊爾便是其中之一,而狄更斯卻獨具隻眼,說那是個女性。
劉易斯逝世以後,愛略特跟比她小了差不多20歲的業務顧問約翰·華爾特·克羅司結了婚,婚後兩人去了一趟威尼斯,回來幾個月後愛略特就去世了。按照英國人的習慣她的全名應是瑪麗·安·伊文思·克羅司,而不是瑪麗·安·伊文思·劉易斯。
愛略特去世後,後人因為她的婚姻糾紛曾猜測過她的長相,認為她大概很醜。但是後來卻發現她1851年僑居日內瓦時,曾經讓畫家F.A.兌哈德為她畫過一幅肖像。這幅肖像現在還保存在英國國家肖像博物館。從畫上看她的皮膚很為白皙,淺褐色的頭髮,灰藍色的眼睛,倒也端莊大方。這幅肖像的發現可以算是回答了後代人對她外形的好奇。
愛略特是從翻譯和文學批評開始她的文學生涯的。
1840年她發表過一首小詩,署名為瑪·安·伊(即她全名的縮略),反映的是虔敬熱忱的福音派觀點,但是1846年她在大衛·史特勞斯的《觀察家報》上發表的她從德文翻譯的《耶穌生平批判》卻是對福音派理論的批判。1854年她又翻譯出版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名著《基督教本質》。這本唯物主義的經典著作指出:世界和人的存在既不需要上帝,也不需要“絕對理念”;宗教是人的產物;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上帝。馬克思就是採用了費爾巴哈這本書的唯物主義的合理核心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這本譯著在英國的出版,其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她還寫了不少理論文章發表,闡明她對文學創作的見解。
然後她才在劉易斯的鼓勵下寫作小說,如上所述於1857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教區生活場景》,然後陸續出版了一系列小說和其他作品。
她的小說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以她所熟悉的小市鎮和農村生活為題材,一類以社會改革為題材。前者有1858年的《教區生活場景》,1859年的《亞當·比德》、1860年的《佛洛斯河磨坊》、1861年的《織工馬南傳》和1872年的《密德爾馬契》;第二類有1866年的《激進分子費利克斯·霍爾特》、1863年的《蘿慕拉》和1876的《丹尼埃爾·多龍達》。
《亞當·比德》(1859)是根據作者的姑母給她講的一個真實故事寫的。赫蒂·索蕾爾是個漂亮而虛榮的姑娘。秉性高貴的鄉村木匠亞當·比德愛上了她,她卻因愛慕虛榮鼓勵鄉紳家少爺亞瑟·頓尼索恩對她的追求。亞當·比德跟亞瑟·頓尼索恩原是好朋友。有一天亞當偶然發現了赫蒂跟亞瑟在樹林裡幽會,便逼迫亞瑟跟他決鬥。事後亞瑟寫了一封信給赫蒂,表示跟她斷絕關係,然後便隨他的部隊離開了。赫蒂處境狼狽,同意了跟亞當在春天結婚,但是在結婚前卻發現自己的妊娠情況已經無法掩飾,只好離家出走,去找亞瑟,輾轉流離,途中生下了孩子。她在絕望中殺死了嬰兒,因而被捕。審判時她拒絕回答問題,引起激憤,以殺害嬰兒罪被判死刑。幸好她過去的戀人亞瑟在最後時刻到達,為她獲得了減刑,改判流放。亞當·比德後來跟迪娜·莫里絲結了婚。迪娜·莫里絲是個非常虔誠的傳教士,她那寧靜性格的影響瀰漫全書。亞當的哥哥溫和的塞司原本愛著迪娜,見迪娜愛的不是他,便退避了。書中迪娜·莫里絲的原型就是給作者講述這個故事的姑母伊莉莎白·伊文思;而亞當·比德的原型就是作者的父親羅伯特·伊文思。這書里的亞當·比德、哥哥塞司、迪娜和赫蒂的性格描寫都很出色;對鄉村的刻畫也很動人,“瀰漫著母牛的氣息和草地的清香”。
《織工馬南傳》(1861)寫的是一個孤苦的紡織工因為得到一個孩子的愛而恢復了對人的信念的故事。塞拉斯·馬南因被誤認為有盜竊行為被迫離開了原住的教區,來到瑞維洛村莊附近居住。由於被最好的朋友誣陷,又被未婚妻拋棄,他萬念俱灰,落入麻木的境地,成天只知不斷織布,過著孤獨的、恨世的生活。他惟一的樂趣便是晚上取出他所積聚的金幣來撫摩觀看。這樣的守財奴式的孤獨生活過了十五年,一天晚上他的金幣突然被盜,使他第二次陷入絕境。小偷是村里最有錢的鄉紳喀斯的兒子頓斯坦。馬南絕望時一個幼兒愛碧偶然闖入了他家,被他收養。愛碧是鄉紳喀斯的另一個兒子高德伏雷的秘密婚姻所生的孩子。除夕夜高德伏雷那秘密的妻子冒著風雪抱了小女兒來找高德伏雷,途中死在雪地里。孩子偶然來到塞拉斯家,被他收養下來。愛碧逐漸長大,給塞拉斯帶來了歡樂和滿足。這時塞拉斯家附近的水池放幹了水,發現了多年前淹死的頓斯坦的屍體和被他偷去的塞拉斯的金幣。高德伏雷向後來結婚的妻子南茜承認了過去的秘密婚姻,跟妻子一起來看愛碧,並向愛碧表示願意接受她,對她做出補償。塞拉斯讓愛碧決定自己的去留,愛碧選擇了塞拉斯,拒絕了生父。小說在描寫小酒館裡的農村客人時有不少幽默詼諧的筆墨。小說里那廢棄的採石場令人聯想到《佛洛斯河磨坊》里的紅窪地,看來那是作者幼時所熟悉的一個地方。
《激進分子費利克斯·霍爾特》(1866)描寫了1832年的“改革法案”所引起的動亂,那場動亂是作者1832年在納尼頓親眼見到過的。費利克斯·霍爾特是個激進的改革家,人品高貴,勇於自我犧牲。為了崇高的社會理想他自願降低身份去做工匠,跟工人一起勞動和生活。他告訴他們工人必須接受教育,學會獨立思考,才能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辦法,不能對改革法案存在幻想。跟他成為對照的是傳統式的政治改革家、有錢的哈洛德·特蘭松。這人性情溫和,卻走議會道路,影響了工人鬥爭的士氣。據說女主角依瑟是個牧師的女兒。在形勢要求她在費利克斯和哈洛德以及兩人提供的貧富懸殊的生活之間選擇時,她選擇了費利克斯和貧窮。小說夾雜了不少因為遺產問題引起的法律糾紛,有時顯得晦澀,還有些不大可能的傳奇式的情節。
《密德爾馬契》(1872)全名叫《密德爾馬契,外省生活素描》,以19世紀上半葉的一個小鎮為背景,由4條線索交錯發展而成,構成了英國外省生活的宏大畫幅。其中主要的是兩條:一條是理想主義的少女多蘿西婭的痛苦婚姻和理想的幻滅;一條是青年醫生利德蓋特的不幸婚姻和事業上的消沉。
多蘿西婭·布魯克是個孤兒,住在伯父家裡。她虔誠、熱情,懷著崇高卻飄渺的理想。年輕的徹塔姆爵士追求她,她卻為年紀頗大的卡蘇朋牧師那貌似高深的形象所迷惑,懷著獻身精神嫁給了他。她希望能夠幫助卡蘇朋完成他的巨著,同時做些幫助窮人的事。可是她的婚姻卻極其不幸。卡蘇朋志大才疏,而且缺少對人的愛與同情,使多蘿西婭十分失望。她開始被卡蘇朋的侄子拉迪斯羅所吸引。卡蘇朋嫉妒了,但是不久便死去。死時他把財產留給了多蘿西婭,只是遺囑裡帶了一個苛刻的條款:多蘿西婭一旦跟拉迪斯羅結婚便失去那筆財產。這時思想激進、急於在醫療中進行改革的醫生利德蓋特出現了。利德蓋特愛上了市長的女兒美麗的柔莎蒙·文茜,跟她結了婚。但是柔莎蒙是個淺薄虛榮、揮霍浪費的人。她大把花錢,弄得家庭入不敷出,終於使利德蓋特陷入醜聞,走投無路,這時成了寡婦的多蘿西婭來到了他身邊,給了他錢,使他免於刑事追究。多蘿西婭對拉迪斯羅的愛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增加。她在再次遇見拉迪斯羅時便決定放棄財產跟他結了婚。利德蓋特繼續跟柔莎蒙隨波逐流地過下去。她那揮霍的生活逼著他去巴結有錢的病人,從而放棄了他一直鐘情的科學研究。由於對生活失望他很年輕就死去了。
這本小說有宏大的社會場面,豐富細緻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環境對個人的腐蝕作用,當時曾被譽為英格蘭活著的小說家的最偉大的小說。
上述這幾部作品所描寫的大多是作者所熟悉的小城市和農村的人物、事件和環境,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再加上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傑出的刻畫才能,把傳統與個人間的複雜關係和普通人的長處和弱點呈現在讀者面前,喚起讀者對人的本性的注意和思考,在文學史上占了重要的地位。
1863年出版的《蘿慕拉》是一本歷史小說,以15世紀末期佛羅倫斯的一場政治動亂為背景。提托·密樂瑪是個漂亮的希臘青年。他的養父波爾達薩·卡爾伐在土耳其淪為奴隸。密樂瑪帶了幾粒寶石去贖救養父,途經佛羅倫斯,卻賣掉了寶石,置養父的拘囚於不顧。他在佛羅倫斯獲得了盲人學者巴爾多和他的金髮女兒蘿慕拉的歡心,跟蘿慕拉結了婚。巴爾多死後他趁佛羅倫斯社會混亂賣掉了巴爾多圖書館的藏書,溜走了。蘿慕拉非常震驚,追出了佛羅倫斯,途中遇見了改革家黑袍僧薩伏納羅拉,接受了他的勸說留下了。而此時被密樂瑪背棄的養父波爾達薩已到了佛羅倫斯,並發現了密樂瑪。密樂瑪在彼此尖銳鬥爭的薩伏納羅拉勢力、美迪齊勢力和教皇勢力之間興風作浪,卻被暴民抓住。他跳進阿諾河逃走,卻落到被他遺棄的養父波爾達薩手裡。波爾達薩掐死了密樂瑪,自己也死在密樂瑪身上。蘿慕拉卻喜歡上了密樂瑪的另一個妻子特莎和她的兩個孩子,把她們帶回家裡。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小說的社會背景。那是15世紀末佛羅倫斯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黑袍僧薩伏納羅拉得到佛羅倫斯人的支持,向統治了佛羅倫斯幾個世紀的美迪齊家族的淫靡之風和教皇的權威挑戰。他那激烈的布道演說和反奢靡措施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動盪,引起了法國的武裝干涉。他所煽動起來的暴民搶劫了美迪齊家邸宅。他還組織了男童隊抄家,把抄來的奢侈品(包括珍貴的藝術品)集中到廣場燒毀。到最後,佛羅倫斯人厭倦了他,放棄了他,他被教皇逐出教門,並在佛羅倫斯的要員廣場上絞死並焚屍。
《蘿慕拉》的故事裡的這場歷史鬥爭實際上反映了作者胸中積鬱的塊壘,令我們聯想到《激進分子費利克斯·霍爾特》里的議會改革鬥爭和後來的憲章運動以及那時歐洲各國更為波瀾壯闊的鬥爭。
據說愛略特為了寫作《蘿慕拉》讀了300本書,到大英博物館做過長期研究,還赴佛羅倫斯蒐集過資料,做了廣泛的調查。這是部格調很高的作品,雖然許多人(包括作者自己在內)認為《密德爾馬契》是她最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讀者認為《蘿慕拉》才是她的首選之作。
熟悉迷你影集的觀眾應該對飾演米拉的Jodhi May不陌生,她曾經演出《富貴浮雲》和《嘉德橋市長》等片,她擅長詮釋內心壓抑的角色。而郎心如鐵的葛蘭克是Hugh Bonneville,他過去的作品如《新娘百分百》、《長路將盡》、《包法利夫人》等,多半是溫和、感性的角色,《丹尼爾的半生緣》是全新的嘗試。
《丹尼爾的半生緣》是英國傑出女作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最後一部作品,於1876年於出版時引起很大的震撼,因為書中揭露了社會問題及人性黑暗面,書評尤其讚賞喬治艾略特筆下所塑造的關德琳,認為是她最成功的人物。
本片編劇Andrew Davis就說:【丹尼爾的半生緣】緣非常具有原創性和現代感,喬治艾略特的小說在她的年代是很大膽而實驗性的,因此很適合改編,這齣以1860年為背景的小說是一個充滿張力和熱情的愛情故事,在其中男女主角丹尼爾和關德琳分別經歷尋找自我價值的旅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