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增多症

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檢查,治療,預後,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齡大於1個月的兒童和各年齡組成人外周血中性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計數大於7.5×109/L和小於1個月的嬰兒大於26×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症是根據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計數出的絕對值升高,而並非是根據白細胞分類計數時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

病因

中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多種疾病歸納如下:
1.感染 多種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細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及結核分枝桿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質炎、水痘;立克次體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細胞增多增多程度常與感染程度成比例,有化膿現象,增多更為明顯,甚至引起類白血病反應,此白細胞總數可達50×109/L以上或出現幼稚細胞
2.物理和情緒 刺激物理刺激如冷、熱、運動、劇痛、抽搐、創傷妊娠、電休克、缺氧等,情緒激動如憂慮、憤怒、驚嚇過度興奮等均可使中性粒細胞暫時增高。
3.炎症及組織壞死 風濕性疾病如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特別是幼年型、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血管炎等中性粒細胞可增多,如合併感染則更易發生其他炎症如腎炎胰腺炎、結腸炎、甲狀腺炎,組織壞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等亦可致中性粒細胞增多。
4.腫瘤 胃、肺、肝、胰腺、乳腺、子宮、腎癌等常有中性粒細胞增多,甚可呈類白血病反應,並可作為副腫瘤綜合徵(paraneplastic syndrome)表現之一。淋巴瘤特別是霍奇金病可有中性粒細胞增多。
5.代謝和內分泌紊亂 甲狀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性腦病急性痛風、子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可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
6.中毒和變態過敏反應 一些化學品和藥物如鉛汞、砷鋰、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洋地黃類、5-羥色胺組胺、肝素、氯酸鉀、乙醯膽鹼等,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抗原抗體複合物、補體激活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
7.急性失血及溶血 急性失血後2h即可見白細胞增多,胸腔、腹腔、關節腔、蛛網膜下隙及顱內出血時,白細胞增多更顯著。宮外孕破裂,肝、脾破裂,白細胞增多也明顯大量急性溶血時,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甚可達到類白血病反應程度。
8.血液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骨髓纖維化、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有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多,並出現幼粒細胞;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白細胞亦明顯增多,可達100×109/L以上,成熟中性粒細胞約為90%;巨幼細胞貧血或粒細胞缺乏的恢復期,以及家族性中性粒細胞增多。
9.其他 手術後12~36h即有中性粒細胞增多,其程度與手術範圍、失血多少及組織損傷程度成比例。脾切除後中性粒細胞增多並可呈類白血病反應,此等變化於脾切除後短期內出現亦可遲至數月後始出現,多在數周內恢復亦有持續數月或數年才消失輸反應也可致白細胞增多。

發病機制

中性粒細胞在骨髓中生成源於造血幹細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細胞等階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進行有絲分裂而增生,構成骨髓中粒細胞的增生池。正常時,這些細胞不能穿過骨髓血竇壁故不能進入外周血液循環。晚幼粒、桿狀核、分葉核粒細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細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見到桿狀核粒細胞在外周血也少見。分葉核中性粒細胞一部分進入外周血中,其餘的與晚幼粒、桿狀核細胞存於骨髓中構成有效的貯備部分(貯存池)其數約為血中循環粒細胞的10~15倍,需要時,釋放到外周血中正常情況下,成人每分鐘約有107~108個粒細胞從骨髓貯存池進入血液循環。成熟的分葉核中性粒細胞從骨髓進入血液循環後半數隨血液循環而遊走,稱循環粒細胞(circulating granulocyte)是平時能檢測到的粒細胞數;其餘半數存在於血管壁邊緣或依附於毛細血管內皮上,稱邊緣粒細胞(marginal granulocyte)。這兩類細胞間可互相轉換,形成動態平衡。兩類細胞數的總和為外周血中粒細胞總池(total blood granulocyte pool,TBGP)。
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增多的機制有三:
1.循環粒細胞與邊緣粒細胞之比約為44.3∶55.7,當邊緣粒細胞動員到血液循環中,中性粒細胞數可成倍增加稱為假性中性粒細胞增多症(pseudo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劇痛、運動、癲癇心動過速或情緒激動時,血流加快,邊緣粒細胞快速進入循環池粒細胞數增高,但粒細胞總池不變,這種增加是暫時的,不會超過2倍以上,而且不出現幼稚細胞。
2.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可透過毛細血管進入組織或器官,執行吞噬細胞及異物功能。如其進入組織的速度降低,可導致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增多。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乙醇、保泰松和吲哚美辛等可阻止粒細胞從血循環進入組織使血中中性粒細胞增多。這種機制的增多,數量也不會超過2倍以上也不會出現幼稚細胞。
3.骨髓生成粒細胞及釋放入血流的速度增快使粒細胞增多。骨髓中粒細胞貯存部分約為血中循環粒細胞的10~15倍,其成熟與釋放加快可使粒細胞數明顯增高。如骨髓竇壁完整性遭到破壞,幼稚細胞也可釋放入血。感染、炎症、細菌內毒素可促使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產生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和轉化生長因子β等刺激骨髓粒細胞增生釋放加快,使血中中性粒細胞大量增加。骨髓受白血病細胞浸潤,轉移癌細胞浸潤及骨髓纖維化時,可損及竇壁,幼稚細胞進入血液。

臨床表現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無特異性臨床表現。中性粒細胞增多可以暫時性阻塞毛細血管,可暫時性減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損傷和梗死等。
併發症:
最常見的併發症為栓塞,見於心腦、腎、肺栓塞等。

診斷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診斷步驟見圖1。
中性粒細胞形態有助於早期診斷,中毒顆粒、Döhle小體胞質空泡的存在常提示存在明顯或亞臨床炎症、中毒、創傷或腫瘤。當同時伴有發熱或其他炎症而原因不明時應考慮到少見的感染,如結核或骨髓炎。當外周血中同時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增多時,基本可排除急性創傷和感染所致的可能,此時應考慮內分泌疾病和腫瘤,若還同時伴有外周血早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增多和不能解釋的脾大時,應考慮骨髓增殖性疾患。在炎症或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其外周血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ALP)升高,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時其值減低,因此ALP水平的檢測亦有助於診斷。
鑑別診斷:
表1列舉一些嚴重原發病合併中性粒細胞增多的臨床特徵,有助於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細胞增高,絕對值>7.5×109/L。
2.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 感染時明顯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晚幼粒、桿狀核增多。可見中毒顆粒,Döhle小體,胞質空泡。
其它輔助檢查:
根據臨床表現、症狀、體徵可選擇心電圖B超、X線、CT、MRI等檢查

治療

主要是對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症的原發性疾病的治療。

預後

與病因有關。如感染、物理因素所致者去除病因即可恢復;如腫瘤等因素所致預後則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