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科學研究院

中山科學研究院

中山科學研究院,是台灣最高的軍事科研機構,於1969年7月成立。台灣“中科院”位於距離台北市西南40多公里的桃園縣龍潭鄉,占地300公頃,包括6大研究所和4箇中心。分別是航空研究所、飛彈火箭研究所、資訊通信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材料光電研究所和電子系統研究所;以及系統發展中心、系統維護中心、系統製造中心和資訊管理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科學研究院
  • 外文名:National Chung-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機構類型台灣最高的軍事科研機構
  • 成立時間:1969年7月
  • 占地:300公頃
簡介,歷史沿革,組織機構,知名的武器研發,歷任院長,

簡介

中山科學研究院,在台灣地區亦簡稱為“中科院”,1969年7月1日成立於台灣省桃園縣龍潭鄉,原直屬台灣當局“國防部”,為一級單位,現隸屬於台灣當局“國防部”軍備局,為二級單位,但院長和軍備局長均為中將。中山科學研究院有6大研究所和4箇中心。
分別是航空研究所、飛彈火箭研究所、資訊通信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材料光電研究所和電子系統研究所;以及系統發展中心、系統維護中心、系統製造中心和資訊管理中心。
作為台灣軍事科研重鎮,台灣“中科院”聚集了島內大量科技精英,有科研人員6300人,技術人員8500人,其中軍事研究人員占三分之一,基本上都是從台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的重點研究所里招收的。有關資料顯示,台灣“中科院”為台灣秘密研製了大量武器,其中台灣的核武器研製就是由“中科院”牽頭的。

歷史沿革

1965年台灣當局“國防部”成立“石門科學研究院籌備處”唐君鉑中將為籌備處主任。籌備處初設核能、火箭、電子3個研究作業組;同年6月,改名為“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該處下設3所,總員額約600人,1968 年籌備處增設第4所。1987年因張憲義叛逃,所屬的核能研究所移交給台灣當局“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中山科學研究院最初以“‘國防’自主、科技建軍與自製”為目標。1994年7月起配合台灣當局“國防部”成立的“軍民通用科技發展基金”,開始推動軍民通用的科技研發,即“軍民通用產合開發計畫”,以此成立“中山科學研究園區”,將研發成果及經驗實務轉移至軍民通用科技的發展上,為台軍防衛科技研發之專責機構。
目前中山科學研究院由於經費不足,人力資源單位規劃從2006年開始,以5年時間裁員4000人,希望這次最大規模裁員,把中山科學研究院目前近萬人員額,在2010年精簡到6000人,藉此維持中山科學研究院正常運作。

組織機構

中山科學研究院現隸屬於台灣當局“國防部”軍備局之下,院內的主要編制有6個研究所、4個研究中心,包括:
航空研究所
飛彈火箭研究所
資訊通信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材料光電研究所
電子系統研究所
系統發展中心
系統製造中心
系統維護中心
資訊管理中心

知名的武器研發

青蜂飛彈
昆吾飛彈
天馬飛彈
工蜂四型多管火箭
工蜂六型多管火箭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
天劍一型飛彈(仿自美國響尾蛇飛彈)
天劍二型飛彈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雄風二E型飛彈
天弓一型防空飛彈
天弓二型防空飛彈

歷任院長

閻振興 1969-
唐君鉑 郝柏村 1982-1989
沈方枰
陳友武1998.8.1-2001.7.15.
劉金陵2001.7.16.-2004.6.1
龔家政2004.6.1-2007.12.1
金壽豐2007.12.1-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