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教育學博士文叢(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

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教育學博士文叢

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教育學博士文叢》是2006年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賢君。本書在國門洞開的近代中國歷史背景下,從比較教育的視角,探究義務教育的特質、辨析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國民教育、民眾教育及鄉村教育的區別,並在此基礎上詮釋了義務教育的概念。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教育學博士文叢
  • 作者熊賢君
  • ISBN:7562218641;9787562218647
  • 類別:教育學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2
內容提要,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提要

作者以簡短的筆墨將視角轉向我國現代義務教育,指出制約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非均鋤化、亂收費、學生負擔重及行政督導力度不夠等問題,並給出了相關的對策。基於對中國傳統教育制度的分析,作者指出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的釀成在於外國傳教士的影響及中國官紳權要和留學生的認同和強力推進,從而得出中國傳統教育中難以滋生義務教育的結論。
在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的指導下,作者批閱了多年塵土覆壓的案卷,探討了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的分期與特點、學制體系、師資培訓、行政督導及經費籌措和實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為中國近代義務教育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
為提升本書的現實意義,在本書的最後,作者以簡短的筆墨將視角轉向我國現代義務教育,指出制約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非均鋤化、亂收費、學生負擔重及行政督導力度不夠等問題,並給出了相關的對策。

編輯推薦

第一章義務教育概念的詮釋
一、義務教育特質的探幽勾沉
二、義務教育內涵外延的界定
三、紛繁教育制度的辨析比較
(一)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
(二)義務教育與國民教育
(三)義務教育與民眾教育
(四)義務教育與鄉村教育
第二章近代義務教育的釀成
一、傳統社會難以滋生義務教育
(一)政治文化與義務教育不相容
(二)經濟形式對義務教育不支持
(三)教育內容於民眾生活無所助益
(四)個別教學只能滿足小眾需求
二、義務教育傳播的使者——傳教士
(一)宣傳“天賦人權”的平等觀
(二)揭開歐美富強中國窮困的謎底
(三)揭開日本勃興的奧秘
三、官紳在海外的義務教育見聞
(一)紳士對義務教育的介紹
(二)官員對義務教育悉心審視
四、負笈東西洋學生的救國視角
五、官紳權要的認同和強力推進
(一)康有為的普及教育強國夢
(二)梁啓超“新民”的普及教育理想
(三)張之洞的率先推進
第三章義務教育分期與特點
一、醞釀發軔期
二、徘徊停滯期
三、民間醒悟期
四、厲行推展期
第四章義務教育的學制體系
一、學校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醞釀發軔期的學校結構
(二)徘徊停滯、民間醒悟期的多種並舉
(三)厲行推展期的靈活變通
二、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
(一)“養正始基”的強調
(二)新舊內容的“交織”
(三)多元文化的“碰撞”
(四)課程教學內容的規範化
三、教學方式的尋覓探索
(一)單級教授法
(二)二部教授制度
(三)巡迴教學制度
(四)小先生制
第五章義務教育的師資培訓
一、師資問題的嚴重困擾
二、師資來源渠道的開鑿
(一)開辦師範、簡易師範、簡易師範科
(二)創辦短期國小師資訓練班
(三)國小教師檢定、招考和登記
(四)塾師改良的新舉措
三、教師待遇與義務教育
第六章義務教育的行政督導
一、行政督導網路的編織
(一)構建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統
(二)建立督察指導的輔助機關
二、行政督導的神聖職志
(一)調查適齡兒童
(二)制訂推行計畫與程式
(三)劃定義務教育學區
(四)強迫兒童入學
第七章義務教育經費的籌措
一、捉襟見肘的義務教育經費
(一)清末教育經費的阻撓
(二)囊中羞澀的教育經費
二、學者籌措義務教育經費之倡議
(一)李步青擬訂籌集經費辦法
(二)陶行知提出解決經費措施
(三)邰爽秋提出豐盈經費主張
(四)舒新城建言廣拓經費財源
三、義務教育財源廣辟之路徑
(一)中央及省政府撥款
(二)各縣市籌募義務教育經費
(三)從教育經費內節流
四、集腋成裘的籌措辦法
五、鋼搭在刀刃還是刀背
第八章義務教育實施的評價
一、時代賦予的鮮明特性
(一)民族性:經久不衰的主題
(二)靈活性:理想與實際衝突的妥協
(三)融通性:擇其善者而從之
二、來自實際的推行舉措
(一)知識分子智慧的結晶
(二)標本兼治的措施得力
(三)情理交融的推行舉措
三、義務教育規劃的分析
(一)規劃者——熱情高於理智
(二)執筆人——閉門杜撰
(三)決策者——與實際生活隔膜
四、效率:義務教育評價的標準
第九章餘論:並非純屬歷史的研究
一、義務教育均衡化無法繞開
二、必須高度注意教師的發展
三、收費的義務教育可以休矣
四、務必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
五、加大教育行政督導的力度
參考文獻
修訂版後記

作者簡介

熊賢君,1957年生於湖北,博士、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高中畢業後先後務農、當民辦教師。1978年春考入華中師範大學。2001年春調入深圳大學師範學院。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管理史》、《中國教育發展史》(合著)、《皇子教育》、《晏陽初教育思想研究》(合著)、《俞慶棠教育思想研究》、《湖北教育史》(上、下,主編),另有學術論文百餘篇。

目錄

第一章義務教育概念的詮釋
一、義務教育特質的探幽勾沉
二、義務教育內涵外延的界定
三、紛繁教育制度的辨析比較
(一)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
(二)義務教育與國民教育
(三)義務教育與民眾教育
(四)義務教育與鄉村教育
第二章近代義務教育的釀成
一、傳統社會難以滋生義務教育
(一)政治文化與義務教育不相容
(二)經濟形式對義務教育不支持
(三)教育內容於民眾生活無所助益
(四)個別教學只能滿足小眾需求
二、義務教育傳播的使者——傳教士
(一)宣傳“天賦人權”的平等觀
(二)揭開歐美富強中國窮困的謎底
(三)揭開日本勃興的奧秘
三、官紳在海外的義務教育見聞
(一)紳士對義務教育的介紹
(二)官員對義務教育悉心審視
四、負笈東西洋學生的救國視角
五、官紳權要的認同和強力推進
(一)康有為的普及教育強國夢
(二)梁啓超“新民”的普及教育理想
(三)張之洞的率先推進
第三章義務教育分期與特點
一、醞釀發軔期
二、徘徊停滯期
三、民間醒悟期
四、厲行推展期
第四章義務教育的學制體系
一、學校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醞釀發軔期的學校結構
(二)徘徊停滯、民間醒悟期的多種並舉
(三)厲行推展期的靈活變通
二、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
(一)“養正始基”的強調
(二)新舊內容的“交織”
(三)多元文化的“碰撞”
(四)課程教學內容的規範化
三、教學方式的尋覓探索
(一)單級教授法
(二)二部教授制度
(三)巡迴教學制度
(四)小先生制
第五章義務教育的師資培訓
一、師資問題的嚴重困擾
二、師資來源渠道的開鑿
(一)開辦師範、簡易師範、簡易師範科
(二)創辦短期國小師資訓練班
(三)國小教師檢定、招考和登記
(四)塾師改良的新舉措
三、教師待遇與義務教育
第六章義務教育的行政督導
一、行政督導網路的編織
(一)構建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統
(二)建立督察指導的輔助機關
二、行政督導的神聖職志
(一)調查適齡兒童
(二)制訂推行計畫與程式
(三)劃定義務教育學區
(四)強迫兒童入學
第七章義務教育經費的籌措
一、捉襟見肘的義務教育經費
(一)清末教育經費的阻撓
(二)囊中羞澀的教育經費
二、學者籌措義務教育經費之倡議
(一)李步青擬訂籌集經費辦法
(二)陶行知提出解決經費措施
(三)邰爽秋提出豐盈經費主張
(四)舒新城建言廣拓經費財源
三、義務教育財源廣辟之路徑
(一)中央及省政府撥款
(二)各縣市籌募義務教育經費
(三)從教育經費內節流
四、集腋成裘的籌措辦法
五、鋼搭在刀刃還是刀背
第八章義務教育實施的評價
一、時代賦予的鮮明特性
(一)民族性:經久不衰的主題
(二)靈活性:理想與實際衝突的妥協
(三)融通性:擇其善者而從之
二、來自實際的推行舉措
(一)知識分子智慧的結晶
(二)標本兼治的措施得力
(三)情理交融的推行舉措
三、義務教育規劃的分析
(一)規劃者——熱情高於理智
(二)執筆人——閉門杜撰
(三)決策者——與實際生活隔膜
四、效率:義務教育評價的標準
第九章餘論:並非純屬歷史的研究
一、義務教育均衡化無法繞開
二、必須高度注意教師的發展
三、收費的義務教育可以休矣
四、務必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
五、加大教育行政督導的力度
參考文獻
修訂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