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9月21日由中國政府批准實施,代號“921工程”,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啟動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 外文名:CHINA MANNED SPACE ENGINEERING
  • 別名:“921工程”
  • 簡寫:CMSP
  • 決定實施:1992年9月21日
  • 指揮部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工程簡介,工程背景,工程進展,大事件表,飛行任務,歷任航天員,系統組成,發展戰略,工程文化,標識,載人航天精神,歷屆工程領導,工程意義,

工程簡介

1986年,鄧小平同志批准實施“863”計畫,並把發展航天技術列入其中。當時論證了很多方案,最後專家們建議以載人飛船開始起步,最終建成我國的空間站。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常委會批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套用實驗。
  • 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
  • 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啟動實施。
載人航天工程實行專項管理機制。設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作為統一管理工程的專門機構和組織指揮部門,也是工程兩總和重大專項領導小組(一組)的辦事機構。辦公室對內行使工程管理職能,在工程兩總直接領導下,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各任務單位開展研製建設和試驗任務,在技術方案、科研計畫、條件保障、質量控制、運營管理上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壽命的組織管理。辦公室對外代表中國政府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航天機構和組織開展載人航天國際合作與交流。

工程背景

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即於1971年4月提出),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由於當時技術儲備、大推力運載火箭等因素制約,毛澤東表態“先搞好地球上的事再說”,“714”工程於1975年3月正式宣布下馬。
1987年2月,為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國防科工委組建“863計畫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代號863-2),委員會包括兩個專家組,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代號863-204;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套用,代號863-205。“863”計畫將中止了11年的載人航天重新提上日程。
1992年1月8日,中央專委會在第5次會議上終於做出結論,“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諸多方面考慮,立即發展載人航天是必要的,發展載人航天要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屆常委會第195次會議討論同意了中央專委《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正式批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出於高度保密的需要,工程代號“921”。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載人飛船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來進行研製。“921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爭8保9”的奮鬥目標, 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爭取飛船上天。中國唐家嶺航天城,為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完成載人航天的任務做了物質條件的保證。

工程進展

大事件表

太空飛行器發射及研製
1992年
載人航天工程研製建設開始全面展開。
1999年11月
進行了第一次無人飛行試驗。
2001年1月
第二無人飛行試驗。
2002年3月
第三無人飛行試驗。
2002年12
第四次無人飛行試驗。
2003年10月15日
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飛船在太空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
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76圈,歷時4天19小時33分,實現了多人多天飛行。
2008年9月25日
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將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3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9月27日16時34分,神舟七號飛船運行第29圈,地面飛控中心下達出艙指令,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分別著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從俄羅斯引進的“海鷹”艙外航天服,成功地實施了出艙活動。
2011年1月14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空間出艙活動工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11年11月1日
5時58分,承載著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八號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6時07分進入軌道。
2011年11月3日
1時45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已順利實現首次交會對接。
2011年11月16日
18時30分,天宮一號順利實施兩次升軌控制,進入長期管理軌道。
2013年6月11日
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
2016年9月15日
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
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FY11運載火箭成功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陳東進入天宮二號。
發射平台及機構建立
2009年2月
海南航天發射中心的核心區正式破土動工。
2011年6月
載人航天工程項目評估中心正式成立。
2013年
“長五”、“長七”發射平台通過海上運輸運抵海南文昌發射場。
2013年4月19日
“中國載人航天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2014年9月
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活動發射平台在海南發射場圓滿完成了安裝、試驗任務。
航天員培訓及選拔
2009年9月
開始選拔第二批預備航天員。
2010年5月
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工作結束,共選出5名男航天員、2名女航天員。
2010年6月3日
隨著設在俄羅斯莫斯科的“火星500”試驗艙艙門的關閉,王躍和國外五名志願者正式踏上了520天漫長的“火星之旅”。

飛行任務

載人飛船
1999年11月20日
酒泉航天發射場
第一艘實驗飛船
2001年1月10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
2002年4月1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正樣無人飛船
2002年12月30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載人航天飛行器
2005年10月12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2008年9月25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2011年11月1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2012年6月16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2013年6月11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2016年10月17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飛船
資料來源:
貨運飛船
2017年4月20日
無人貨運飛船
空間實驗室
2011年9月29日
---
目標飛行器
2016年9月15日
---
太空實驗室

歷任航天員

  • 楊利偉(神舟五號)
  • 費俊龍、聶海勝(神舟六號)
  • 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神舟七號)
  • 景海鵬、劉旺、劉洋(神舟九號)
  • 景海鵬、陳東(神舟十一號)

系統組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員系統、空間套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著陸場系統、空間實驗室系統等八大系統組成。
系統組成系統組成
類別主體單位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
總指揮:鄧一兵,總設計師:宏峰
空間套用系統
中國科學院空間套用與工程套用中心
總指揮:高銘,總設計師:趙光恆
載人飛船系統
總指揮:何宇,總設計師:張柏楠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系統
總指揮:荊木春,總設計師:張智
長征七號F運載火箭系統
總指揮:王小軍,總設計師:范瑞祥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系統
總指揮:王珏,總設計師:李東
酒泉發射場系統
總指揮:尚宏,總設計師:陸晉榮
海南發射場系統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中心
總指揮:張振中,總設計師:萬全
測控通信系統
北京測控通信技術研究所
總指揮:席政,總設計師:董光亮
著陸場系統
總指揮:余培軍,總設計師:匡乃雪
空間實驗室系統
總指揮:何宇,總設計師:朱樅鵬
貨運飛船系統
總指揮:金勇,總設計師:白明生
空間站系統
總指揮:王翔,總設計師:楊宏
光學艙系統
總指揮:龐賀偉,總設計師:張柏楠
資料來源:

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套用實驗。
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套用問題。
目前,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任務和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的7次飛行任務

工程文化

標識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標識創意詮釋:中國載人航天LOGO以現代科技和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傳達中國載人航天是“創新、超越、高端”的重大項目,以代表宇宙科技的神秘、廣闊、無限、智慧的航天藍色傳達“現代、超越、宇宙科技無限”並結合中國與宇宙科技的思想。
色彩釋義:藍色是科技、冷靜與智慧的象徵,中國載人航天將以嶄新的姿態與您共創科技新起點,以智慧的無限可能性思想和為祖國爭光的心態竭誠為國家服務。
結構示意:【中國】 鏗鏘有力的書法體呈現出中國的“中”字,寓意中華民族騰飛的力量。
【騰空之力】標誌尾部的書法筆觸如同火箭騰空時刺破蒼穹的烈焰,體現出豪邁拼搏的航天精神。
【中國版圖】標誌尾部的書法筆觸由中國版圖輪廓構成。
【空間站】標誌圖形創意源於空間站外形——艙體與太陽能板,同時結合成中國的“中”字呈現,體現出航天的屬性特徵。
【鯤鵬】標誌整體如同一隻展翅翱翔的大鵬鳥,有逾越天際,志存高遠的自信。

載人航天精神

在長期的奮鬥中,我國航天工作者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永遠值得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學習。

歷屆工程領導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育林許達哲陰和俊雷凡培高紅衛熊群力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鄭敏,陳善廣,周雁飛

工程意義

20年來,我國攻克並掌握了一大批尖端核心技術,建設形成了基本完整配套的研製試驗體系,並在大型系統工程組織管理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工程帶動諸多領域和行業的創新發展與產業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凝聚、培養和造就了新一代航天高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極大激發了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熱愛祖國、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熱情。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而顯著的推動作用,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社會影響。
  • 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載人航天技術源於國防和軍事需求,是冷戰時期前蘇聯和美國軍備競賽的產物,最初目的是提高軍事威懾能力,保持軍備競賽優勢,維護國家傳統安全與現實利益。隨著世界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的生存空間與發展視野不斷延伸,國家安全邊界得到拓展,利益空間範圍得到擴大,宇宙空間的戰略意義更加突出,客觀上為載人航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持續增添新的需求和動力。
  • 鞏固提升大國地位的需要
載人航天是我國航天事業和科技發展的新里程碑,是國際競爭中的重大戰略行動,凸顯中國人的探索與創造能力。載人航天工程作為一個民族勇於探索、敢於超越的重要標誌,對於激發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使中華民族以薪新面貌吃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意義十分重大。
  • 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永恆動力,是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必然選擇。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其活動疆域和生存空間的每一次拓展,都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正如人類從陸地進入海洋、飛向天空一樣,進入外層空間並向深空進發,認識、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是人類不可迴避的歷史使命,對茫茫宇宙不懈探索,將始終伴隨人類向未來更高文明層次邁進。
  • 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航天產業的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產業轄射性強,對許多行業領域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可以為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載人航天融合眾多學科和高新技術,解決人類在極端環境和高風險條件下的生存、工作等問題,體現了對航天產業的最高要求,推動科技進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尤為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