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是一本以專業藝術教育為主、兼顧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藝術理論教材。《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一書首次出版為1983年,那是撥亂反正後中國藝術教育大發展的年代;《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的出版受到高等藝術院校師生們的熱烈歡迎。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藝術教育事業也在與時俱進。為了適應不斷發展、飛速提高的藝術教育水平,1998年在文化部教科司的指導下,由文化部所屬藝術院校的資深教授們組成編寫組;新版《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於2000年出版,當年獲評“高等藝術教育‘九五’部級教材”,並列入文化部、教育部共同組織的“中國藝術教育大系”。2006年,根據五年的教學反饋,對新版《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作了勘誤修訂,並申報成功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10年,為保證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高質量、高水平,更好地為藝術專業的廣大師生服務,由原編寫組的教授們,根據國內外最新的學術觀點、藝術教育理論和十年來的教學實踐對《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做了較多內容的修訂,是為此次修訂版。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
  • 類型:教材教輔與參考書
  •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943355, 7503943351
  • 作者:王宏建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頁數:378頁
  • 開本:16
  • 品牌:文化藝術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藝術概論》是高等藝術教育“九五”部級教材,中國藝術教育大系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之一。

作者簡介

王宏建,1944年7月出生於北京市,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常委,圖書館館長。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美術理論的研究與建設,兼而涉及中國古代美術,外國美術,中國現當代美術與美術家的研究與評論。已發表和出版了論,譯著300餘萬字,如:《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現代思潮》(新華出版社,1990年)《六朝繪畫思想研究》《論宗炳的美學思想》《山水畫與自然美》《畢卡索傳》(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等,主編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美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曾先後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和國務院“教學成果二等獎”。從1989年開始擔任碩古研究生導師,1996年開始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已培養出10餘名碩、博士研究生。

圖書目錄

緒論
一、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
二、學習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藝術本質論
第一節 藝術的社會本質
一、藝術在社會中的位置
二、藝術與社會生活
三、藝術與社會生產
第二節 藝術的認識本質
一、藝術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二、藝術用形象反映世界
三、藝術反映世界的真實性
第三節 藝術的審美本質
一、藝術與美的關係
二、藝術的審美本質
三、情感在藝術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章 藝術門類論
第一節 藝術的分類
一、藝術門類的多樣性
二、藝術門類的劃分
第二節 主要藝術門類
一、美術
二、音樂
三、舞蹈
四、戲劇
五、攝影
六、電影與電視
七、文學
八、建築與園林
九、其他藝術門類
第三節 各門藝術之間的關係
一、各種藝術的相互聯繫
二、藝術在分化與綜合中發展

第三章 藝術發展論
第一節 藝術的發生
一、歷史上關於藝術發生的幾種主要理論
二、藝術發生的根本動力
三、藝術發生的歷史過程
第二節 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
一、歷史上對藝術發展規律的研究
二、藝術發展的他律性
三、藝術發展的自律性
第三節 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藝術的多元存在
二、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與融合
三、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係

第四章 藝術刨作論
第一節 創作主體——藝術家
一、藝術家與社會
二、藝術家的主體性
三、藝術家的修養和審美創造能力
第二節 藝術創作過程
一、藝術體驗
二、藝術構思
三、藝術表現
第三節 藝術創作中的心理和思維活動
一、形象思維與藝術思維
二、意識與無意識
三、靈感
四、形象思維及其邏輯規律
五、藝術思維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
互轉化的特殊規律
第四節 藝術的創作方法與流派、思潮
一、藝術的創作方法
二、藝術流派與藝術思潮

第五章 藝術作品論
第一節 藝術作品的構成因素
一、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辯證認識
二、藝術作品的內容
三、藝術作品的形式
四、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第二節 藝術作品的相關屬性
一、藝術作品的意蘊、意境與風格
二、藝術作品的格調與品位
三、藝術作品的商品屬性
第三節 藝術作品的藝術美
一、藝術美的根源
二、藝術美的條件
三、藝術美的特徵

第六章 藝術接受論
第一節 藝術接受的性質與社會環節
一、藝術接受的性質與特徵
二、藝術接受的社會環境與環節
三、藝術接受與藝術批評
第二節 藝術接受與藝術欣賞
一、藝術欣賞的性質與特徵
二、藝術接受與藝術欣賞的過程
三、藝術欣賞的共鳴現象和共同美感
第三節 藝術的審美教育
一、藝術的社會功能
二、藝術的審美教育
三、藝術審美教育的意義

附錄 學習《藝術概論》簡要參考書目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經典論著
二、西方文藝理論重要論著
三、中國古代文藝理論重要論著
四、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重要論著

序言

這本《藝術概論》,自二○○○年一月初版至今已整整十年,先後印刷了三十多次。十年來,作為文化部“高等藝術教育‘九五’部級教材”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它在包括專業藝術院校在內的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理論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此次修訂,是在廣泛聽取各地師生的反饋意見、總結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盡力與時俱進的基礎上進行的。
本書修訂的指導思想是: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堅持全書內容的科學性和體系的完整性,又要根據中國先進文化的實際和發展方向,力求為建設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體系做出一些鋪磚開路的工作。
二十一世紀伊始,西方後現代主義各種藝術思潮在中國藝術界、學術界、教育界的影響日漸深入並蔓延開來,嚴重衝擊著我們原有的藝術思想和藝術理論體系。如:美國學者阿瑟·C.丹托提出的“藝術終結”論,法國學者德希達的“解構主義”學說,米歇爾·福柯的“譜系”學說,阿多諾對藝術“摧毀與拯救”的論辯,德國學者本雅明關於“機器複製”藝術和“靈韻”說,等等。我國近年來,僅以本雅明和他的學說為研究對象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就多達二十餘篇,可見後現代主義已逐漸成為一門“顯學”。
關於如何看待西方現代派藝術,在本書第一版中並沒有迴避。我們對它的藝術觀念、表現形式都有具體的分析和評價,這見諸有關的章、節之中。而關於如何看待西方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似乎更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首先要直面這樣一些基本的問題:藝術究竟是否已經死亡,已經“終結”?藝術與非藝術,究竟有沒有邊界?藝術的邊界在哪裡?對上述基本的原則問題,本次修訂仍然沒有迴避。只是,我們採用的方式和方法是以我為主的正面論述、正面建構。而不是糾纏在他者的語境中與其周旋、與其論辯。西方後現代主義的許多學者是左派思想家或稱之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的學說各自不同又各成體系,但都帶有鮮明的反本質主義的批判性,批判的對象就是西方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和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性。中國的國情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與西方不同,中國的藝術發展也正處在古今中西文化多維度的矛盾與碰撞之中。因此,堅持科學與理性(而不是反科學與反理性),堅持探尋真理(而不是傳播謬誤),走自己的路,努力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追隨西方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體系,是我們這次修訂工作的初衷與目的。
有幸的是,參加初版編寫的各位教授,都以極大的熱情和責任感投入到本書的修訂工作中,按照原來的分工修訂,增減或改寫了自己負責的章、節。圖片部分仍然是鄒躍進教授負責。
最後,特別需要提出的是,文化藝術出版社對這次修訂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大力的支持。二○○九年十二月,社長張子康、總編輯查振科和責任編輯仲江同志再次把我們這些當年的編寫者聚集在一起,召開專門的研討會,統一了指導思想,明確了工作方向。大家共同向中國藝術事業和藝術教育事業負責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