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鼓燈藝術

中國花鼓燈藝術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花鼓燈藝術
  • 作者:謝克林
  • ISBN:7-212-00333-6
  • 類別:圖書 > 文化 > 民俗文化
  • 頁數:353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0年2月
  • 裝幀:膠版紙 , 平裝
  • 開本:32
基本信息,內容提要,編輯推薦,目錄,作者,附錄,賀《中國花鼓燈藝術》一書再版,關於花鼓燈,

基本信息

叢書名:中國花鼓燈藝術
ISBN: 7-212-00333-6
供應商: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0年2月1日
編著者: 謝克林著
版次: 1
印次: 2
頁數: 353
語種: chs
紙張: 膠版紙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化 > 民俗文化

內容提要

本書是淮河文化在歌舞方面的集中體現,它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系統的音樂舞蹈語言體系,是世界是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自古及今,花鼓燈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屹立在世界音樂舞蹈文化之林。

編輯推薦

中匡民間歌舞,花鼓燈是漢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歌舞,是淮河文化在歌舞方面的集中體現,它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系統的音樂舞蹈語言體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自古及今,花鼓燈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屹立在世界音樂舞蹈文化之林。二○○六年,花鼓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民族文化的瑰寶——序《中國花鼓燈藝術》
再版的話
引言
第一編 花鼓燈藝術史
一、傳說之謎
二、溯源
三、種子撒在人間
四、曲折的歷程
五、新時代的崛起
第二編 花鼓燈藝術論
一、善的內容
1.情與愛
2.怨與憤
3.歡樂與戲謔
4.勞動與自然
5.民俗風情
二、美的形式
“湊起來”的燈班子
多姿多彩的角色
完整的程式和節目
翩躚的舞蹈
動人的詩樂
鏗鏘的鑼鼓
翻飛的巾、扇、傘
熠熠紅燈
三、反思與展望
簡單的回顧
對“東方芭蕾”與“西方芭蕾”的思考
現實中的困惑
尋找未來的存在方式
第三編 花鼓燈藝術家
一、幽香的蘭花——記著名花鼓燈表演藝術大師馮國佩
二、一線委婉再芳華——記著名花鼓燈表演藝術大師陳敬之
三、花鼓之魂——記著名花鼓燈鼓樂演奏大師常春利
四、石猴神韻——記著名花鼓燈表演藝術大師石金禮
五、“小白鞋”的風采——記著名花鼓燈表演藝術大師鄭九如
六、藝術長留人間——記著名花鼓燈表演藝術大師田振啟
七、玩花鼓燈的女強人——記著名花鼓燈專家高倩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從花鼓燈的保護,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體系的構建
附錄三 花鼓燈 (電視文學劇本)
附錄四 好一個花鼓燈 (大型歌舞詩·多媒體文學劇本)
附錄五花鼓燈燈歌
後記

作者

謝克林,漢族,1953年10月生,安徽嘉山人。現任中國花鼓燈藝術研究工作室主任、安徽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花鼓燈的專家和法人。為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傳統工藝學會理事、安徽省作家協會和安徽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全國第六次文化會代表。

附錄

賀《中國花鼓燈藝術》一書再版

(原文)
民族文化的瑰寶——賀《中國花鼓燈藝術》一書再版
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就聽說出版了一部關於中國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論著《中國花鼓燈藝術》,時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的吳曉邦先生還以“民族文化的瑰寶”為題專為此書寫序,並列為舞蹈學研究生教材。當時全國各省市從事民族民間舞蹈工作的專家都在忙於整理各地的《民舞集成》,急需參考資料和一些成功的經驗,因此,《中國花鼓燈藝術》一經出版就銷售一空。等我知道後想買時,卻一書難求。十幾年了,每當我見到作者謝克林時,他總是承諾只要再版一定送給我一本……直到幾年前他約我一起為花鼓燈的搶救、保護和“申遺”工作四處遊說時,才拿出它保存珍藏的、已經破舊的、唯一的一本《中國花鼓燈藝術》(此書已存入中國花鼓燈藝術博物館)。
2007年,《中國花鼓燈藝術》終於再版了,在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蚌埠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花鼓燈歌舞節”開幕後的理論研討會上,作者謝克林分別向那些曾經給予他教誨的師長、同事們簽名贈書,當我接到他親手簽名的這本我十幾年來夢寐以求的書時,還是忍不住那激動的心情!看著他給我贈書中的題詞:“好朋友、好兄弟、好同事士軍先生指正。”深感其中的含義和分量!十幾年前《中國花鼓燈藝術》一經出版,之所以能列為舞蹈學研究生教材,它凝聚了老一代花鼓燈藝術家創造的智慧和結晶,正如吳曉邦先生在為此書作序時對作者的評價:“他以自己的學識和對花鼓燈藝術的執著熱愛,在收集和整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力取大家之長,在廣闊的、發展的文化背景上,從史論和藝術論的角度,系統地對花鼓燈的起源、發展以及內容和形式諸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論述,並從中西文化的對比中提出和闡述了一些重要的問題,還對一些著名的花鼓燈藝術家作了新的論述和評價。”
十幾年後,《中國花鼓燈藝術》的再版,作為朋友、兄弟、同事一起並肩追求和探索花鼓燈藝術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對花鼓燈藝術那份刻骨銘心的摯愛、孜孜不倦的追求、嘔心瀝血的探索……翻開這本論著,除主篇內容仍保持原有的風格,在後續的內容中,我仿佛看到的都是這幾年他在搶救、保護花鼓燈藝術中的身影:沿淮河兩岸花鼓燈播布區留下他田野考察的足跡;行省市人大、政府間留下他上下奔走的吶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會議上留下他鏗鏘有力的陳述。花鼓燈率先進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漢族舞蹈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因此,地方人大、政府批准設立專項基金、立法保護;創建省級花鼓燈歌舞劇院;在今年全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歌舞盛典中,花鼓燈又作為漢族歌舞藝術的代表成為歌舞盛典中一顆耀眼的明星。這些成功的經驗、豐碩的成果以及未來的規劃、憧憬都歸納入後續的內容中。
如同吳曉邦先生對此書的評價:“書中的許多看法頗有獨到見解和理論深度。據了解,在我國,研究花鼓燈的專家寥寥無幾,向謝克林同志能用這樣大的篇幅全面系統地論述花鼓燈藝術,還是第一次。它為花鼓燈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註:本文作者(文中“我”)是花鼓燈藝術研究者趙士軍先生

關於花鼓燈

花鼓燈,是播布於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個縣、市,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鑼鼓等打擊樂演奏、有情節簡單的小戲。它是漢族人創造的最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是漢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間舞蹈,它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
花鼓燈角色繁多,分工細緻,主要演員有“臘花”(亦稱、“蘭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統稱“臘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員;男角色一般統稱“鼓架子”。
花鼓燈班子的藝術人員構成一般有鑼鼓隊、演員、燈頭、燈混子。花鼓燈的演出分布“開場”、“上盤鼓”、“中盤鼓”、“地盤鼓”、對唱、後場小戲等幾個部分。
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盤鼓”。“大花場”的集體表演的情緒舞;“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臘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有人物、情節的小舞劇,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表演相結合又具有造型藝術特徵的表演。
歌唱部分統稱燈歌,多在“大花場”、“小花場”中間由“鼓架子”和“臘花”對唱或獨唱,可長可短,即興性強。
花鼓燈鑼鼓是花鼓燈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場面鑼鼓和燈場鑼鼓,具有情緒熱烈奔放,節奏形式多變,明快緊湊,感染力強等特點。場面鑼鼓可獨立存在,單獨演奏;而燈場鑼鼓則與花鼓燈的舞蹈和小戲表演融為一體,起伴奏和渲染情緒的作用。
花鼓燈自明清以後,流行區域逐步擴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亳州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出現了《遊春》、《搶扇子》、《搶板凳》等節目,至20世紀30年代後,陸續出現了像馮國佩(藝名“小金蓮”)、陳敬之(藝名“一條線”)、田振起(藝名“小銀子”)、鄭九如(藝名“小白鞋”)、常春利(藝名“老蛤蟆”)、石金禮(藝名“石猴子”)、楊再先(藝名“小紅鞋”)、詹樂亭(藝名“蓋九江”)、李兆業(藝名“貓春”)、萬方啟(藝名“萬漏子”)等名家,形成了花鼓燈的興盛。特別是在安徽蚌埠懷遠縣、禹會區,淮南鳳台縣,阜陽穎上縣,農民祖祖輩輩、男女老少都玩燈,鄉鄉村村都有燈班。當時在淮河中游每個鄉鎮至少都有2個以上的花鼓燈班子,有的達3、4個之多,形成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盛況。
但是,由於社會迅速變革,農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來文化移入,花鼓燈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播布範圍迅速萎縮,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轄的懷遠縣、禹會區,淮南市所轄的鳳台縣等,真正保持花鼓燈原生形態的花鼓燈班子僅存4、5個,已臨近消亡!
從2007年以來通過舉辦花鼓燈會,申報世界遺產,加大保護力度,多方齊努力,花鼓燈藝術必將再次迎來藝術高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