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孫子兵法

中國經典:孫子兵法

《中國經典:孫子兵法(少年版)》內容簡介:《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被人們尊奉為“百世談兵之祖”。它是我國古代軍事文化的一顆璀璨的寶石,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瑰寶。 《孫子兵法》思想精邃,邏輯縝密,內容博大精深,對古代軍事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孫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基本上以謀算作為全書的經線,以戰爭的進程作為全書的緯線謀篇布局。每篇講一個問題,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有關戰爭的各個方面的問題,這十三篇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經典:孫子兵法(少年版)
  • 書名:中國經典:孫子兵法
  • 出版社: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427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 作者:徐尚衡
  • 出版日期:2009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4645914, 7534645913
  • 品牌: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經典:孫子兵法(少年版)》是從理論高度來闡述戰爭問題,沒有戰爭實例加以說明,比較難以理解。編者將《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每一篇的精華部分引出,然後用現代漢語串講,每段孫子語錄下引用兩則戰爭故事,讓讀者以感性的內容加深對孫子理性論述的理解,每則故事的後面都有簡明評點,以此說明要旨。全書的最後附《孫子兵法》的原文,並用現代漢語對《孫子兵法》進行全文翻譯,以便讀者閱讀《孫子兵法》的全文並對它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圖書目錄

計篇
《計篇》概述
原文: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例:白登之圍
隋文帝滅陳
原文: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戰例:臨危受命捍京師
陳勝起義
原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戰例:孫子訓練女兵
遷延之役
原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
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
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戰例:長平之戰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原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戰例:張賓輔主據河北
晉軍淝水敗秦軍
作戰
《作戰》概述
原文:孫子日: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
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
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戰例:桓溫北伐遭慘敗
檀道濟唱籌量沙
原文: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
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謀,
不能善其後矣。
戰例:李廣利大敗而歸
鮮卑大敗漢軍
原文: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戰例:晉陽之戰誅智伯
赤壁鏖兵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
食可足也。
戰例:高陽酒徒立奇功
郝昭誓死守陳倉
原文: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戰例:齊王貪小失大
漢軍破燒當
謀攻
《謀攻》概述
原文: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
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百
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戰例:晉軍滅吳
郭子儀單騎退回紇
原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
不得已。修櫓贛韞,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閩,叉三月而
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
攻之災也。
戰例:拓跋燾兵敗孤城
桓玄計除劉牢之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
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戰例:劉駿揮師誅劉誕
薛仁果自食惡果
原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戰例:王翦父子橫掃五國
楚材晉用
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
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
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
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戰例:北周軍兵敗晉陽城下
北齊軍戰敗平陽
原文: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已者,一勝一負,不知彼
不知己,每戰必殆。
戰例:小關之戰
關羽敗走麥城
形篇
《形篇》概述
原文:孫子日: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
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
故日:勝可知而不可為。
戰例:彝陵之戰
五丈原兩軍對峙
原文: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戰例:匈奴劉氏建漢
劉聰登基
原文: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
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戰例:章之戰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原文: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數,四日稱,五日勝。地生度,
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戰例:長安失守西晉滅亡
李牧守邊
勢篇
《勢篇》概述
原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
江河。
戰例:石勒智擒段末坯
荀灌娘突圍救危城
原文: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簧弩,節如發機。
戰例:勇冠三軍“冠軍侯”
“衛國公”保家衛國
原文: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
弱,形也。
戰例:張遼破吳軍
班超勇殲匈奴軍
原文: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
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正,
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戰例:司馬懿平遼
馬謖失街亭
虛實
《虛實》概述
原文:孫子日: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
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
動之。
戰例:官渡大戰
張方擊敗長沙王
原文: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戰例:越王勾踐滅吳
西晉朝廷苦支撐
原文: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
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
戰約矣。
戰例:鄧訓破迷唐
黃巾起義
原文:故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
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
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戰例:虞詡敗西羌
夜半吶喊唬劉曜
軍爭
《軍爭》概述
原文:孫子日: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
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
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戰例:周魴自髡誘曹休
劉聰兵敗洛陽
原文: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
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
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
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
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戰例:孫臏擒龐涓
武靈王胡服騎射
原文:故三軍可以奪氣,將軍可以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
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
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
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
者也。
戰例:秦晉崤之戰
周亞夫平叛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
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戰例:耿弁連下兩城
魏梁鐘離大戰
九變
《九變》概述
原文:孫子日: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
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戰例:望梅止渴
韓信背水一戰
原文: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
所不受。
戰例:毛寶戰場逞威
漢軍強行攻大宛
原文: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
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以害,役諸侯以業,趨諸侯以利。
戰例:慕容氏建燕
靳準引火燒身
原文: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
有所不可攻也。
戰例:盱眙城下敗魏軍
劉曜醉酒亡身
行軍
《行軍》概述
原文:孫子日: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
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
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
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
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
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
之所以勝四帝也。
戰例:濰水之戰
宋襄之仁
原文: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
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
蒹葦、山林、翳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戰例:沙苑西魏敗東魏
洛口倉大捷
原文: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
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
進半退者,誘也。
戰例:侯景以退為進
周齊洛陽大戰
地形
《地形》概述
原文:孫子日: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
“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日“通”。“通”形
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日“掛”。
“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
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日“支”。“支”形者,敵雖
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而擊之,利。“隘”形者,
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
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
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
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戰例:王全斌力克劍門
和尚原之戰
原文: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
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
擊十,日“走”;卒強吏弱,日“弛”;吏強卒弱,日“陷”;大吏怒
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日“崩”;將弱不嚴,教
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日“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
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
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戰例:高平之戰
李存勖的興亡
原文: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
用也。
戰例:李廣愛兵如子
梁犢戍卒起義
九地
《九地》概述
原文:孫子日: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
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
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
“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
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
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
“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
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
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戰例:楚漢彭城之戰
李陵兵敗降匈奴
原文: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能恃,貴
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
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戰例:楊諒首鼠兩端
輔公柘叛唐
原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
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
使如‘率然’乎?”日:“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
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
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
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戰例:皇甫遇勇戰契丹軍
周盤龍父子逞威
原文: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
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
非霸、王之兵也。
戰例:孟知祥吞併東川
崔延伯擊敗莫折
火攻
《火攻》概述
原文:孫子日:凡火攻有五:一日火人,二日火積,三日火輜,四日
火庫,五日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
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
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戰例:鄱陽湖之戰
王琳反陳兵敗
原文: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戰例:潁川大戰
魏軍兵敗豫州
用間
《用間》概述
原文: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
“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
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
間”者,因其敵問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
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戰例:陳平施計除范增
皇太極施計除勁敵
原文: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
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
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
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戰例:耶律德光入大梁
司馬懿奪權
附錄
《孫子兵法》原文
《孫子兵法》譯文

文摘

計篇
戰例:白登之圍
冒頓總覺得事情蹊蹺,暗地裡四處打聽,不久他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因此對父親、繼母恨之入骨。為了報仇雪恨,他製造了一種響箭,用來指揮官兵。他下了一道嚴令:“我的響箭射到什麼地方,大家必須一齊射向那裡,誰違反了這項軍令,立即斬首示眾。”
有一天,冒頓扯滿弓,“嗚——”,響箭飛向他的愛妾。頓時,官兵萬箭齊發,他的愛妾渾身中箭,一命嗚呼。少數士兵不敢把箭射出去,立即被拉出來斬首。過了幾天,冒頓把響箭射向父親的坐騎,官兵們一個不敢怠慢,立即把箭射出去,那匹駿馬如同刺蝟一般,立即倒在血泊中。冒頓見練兵已成,便伺機殺死自己的父親。
有一天,頭曼要冒頓一道去打獵,冒頓便帶著一批官兵隨行。到了草原深處,冒頓將響箭向父親射去,官兵們立即射箭,頭曼頓時中箭身亡。冒頓立即領兵返回,殺了繼母和弟弟。有的將領企圖反抗,被冒頓一併殺死。
東胡首領聽說冒頓繼位做了單于,派使者前來試探,說:“聽說先王的坐騎是匹駿馬,請大王將這匹駿馬送給我們的首領。,,冒頓把東胡使者的話告訴群臣,讓大家一起來商量這件事,群臣無不氣憤,沒有一個表示同意。冒頓思量了一番,說:“東胡是我們的鄰國,不必為了一匹馬傷了兩國的和氣。”他命人將駿馬牽來,讓東胡使者帶回去。
過了不久,東胡又派使者前來,說是他們的首領看中了冒頓的美貌閼氏,打算娶冒頓的閼氏為妻。群臣義憤填膺,都說答應了東胡的要求便是國恥。沒料想冒頓卻說:“既然是鄰國,何必捨不得一個女子。”他竟然讓東胡使者把自己的妻子帶回去,嫁給東胡首領。
東胡首領見冒頓如此畏懼自己,變得越來越驕橫。東胡與匈奴之間有一片無人居住的荒涼地帶,方圓有一千多里,雙方各據一邊,各自設立了哨所防衛。東胡使者再一次來到匈奴,向冒頓說道:“我們的首領想要這塊荒涼地,請大王答應這件事。”

序言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他的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孔子屬同一時代而稍晚。孫武的遠祖名叫媯滿,被周天子封為陳國國君,後來由於陳國發生內亂,他的先祖陳完攜家逃奔到齊國避難,因古代“陳”“田”二字音義相通,所以陳完又稱田完。從此以後,田家在齊國定居,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豪門。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孫武的祖父)在伐莒的戰爭中立有戰功,被齊景公賜姓為孫,並把樂安封給了他。孫子的父親孫憑也不是等閒之輩,官位至卿,成為齊國最高級別的官員。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武為田氏後裔,也被捲入其中。在這險惡的形勢下,孫武離開了齊國,前往南方吳國。
那個時代,是社會動盪、戰爭頻仍的時代,同時也是各種學術思想興起、發展的時代。孫武的出身和經歷,都和戰爭有著緊密的聯繫。到了吳國以後,他隱居在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郊外,潛心研究軍事,撰寫兵書。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寫成了不朽的傳世之作《孫子兵法》。
在吳國,他結識了從楚國逃奔到吳國的伍子胥,兩人談得十分投機,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
當時,闔閭在伍子胥幫助下奪取了吳國王位。闔閭胸懷大志,不僅發展生產增強國力,還禮賢下士,廣泛搜羅人才,立志稱霸天下。在這種情況下,伍子胥向闔閭推薦了孫武。
孫武去見吳王闔閭時,呈上了自己撰寫的兵法十三篇,吳王看過以後,讚不絕口。為進一步考驗孫武統兵的能力,吳王挑選了100名宮女讓孫武操練。孫武用嚴格的練兵之法操練這些自由散漫、弱不禁風的美女,居然把她們訓練成一支具有嚴格組織性、紀律性的隊伍。吳王意識到,孫武連嬌弱的宮女都能訓練好,何愁不能訓練出一支訓練有素、戰無不勝的大軍!
孫武被拜為將軍,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闔閭。孫武整頓軍備,嚴格訓練部隊,使吳軍的戰鬥力得到很大提高。孫武和伍子胥率領軍隊東征西伐,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經過幾年的征戰,吳國的軍事力量不斷壯大。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服吳國的蔡國,給了吳國伐楚的口實。闔閭與孫武、伍子胥率領3萬精兵,乘坐戰船逆淮而上,救援岌岌可危的蔡國。楚軍見吳軍來勢兇猛,只好放棄對蔡國的進攻,在漢水一帶設防,打算在此與吳軍進行決戰。不料孫武突然帶領3500精銳棄舟登岸,輕裝疾進,直插楚國腹地。訓練有素的吳軍將士人人奮勇,個個當先,連戰連勝,攻占了楚國郢都,楚昭王於百般無奈中只得倉皇出逃。孫武運籌帷幄,以3萬軍隊打敗20萬楚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這時候,越國趁吳軍伐楚,國內空虛,向吳國發起突然進攻,吳王闔閭不得不領兵返回。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認為越國新君即位,國內局勢不穩,是攻打越國的大好時機。他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匆匆領兵出征,結果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不久身亡。
闔閭的兒子夫差即位以後,孫武、伍子胥等忠心耿耿輔佐夫差。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率領大軍向吳國發起進攻。孫武、伍子胥等人指揮吳軍進行反擊,把敵人打得潰不成軍,越王勾踐帶領5000殘兵退守會稽山。會稽山被吳軍層層包圍,越王勾踐戰則無力再戰,逃則無路可逃,只得請求投降。吳王夫差被奸佞蠱惑,不聽伍子胥的勸告,接受越王勾踐投降。
吳王夫差終於成為霸主,漸漸驕橫起來,對伍子胥的勸告置若罔聞,伍子胥最終被逼自殺。孫武對此十分寒心,歸隱深山,繼續修訂兵法,使其更趨完善。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被人們尊奉為“百世談兵之祖”。它是我國古代軍事文化的一顆璀璨的寶石,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瑰寶。
《孫子兵法》思想精邃,邏輯縝密,內容博大精深,對古代軍事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今,大家不僅把它作為一部兵書加以研究,還研究它的哲學思想;不僅中國人研究它,它還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流傳世界各地,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孫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基本上以謀算作為全書的經線,以戰爭的進程作為全書的緯線謀篇布局。每篇講一個問題,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有關戰爭的各個方面的問題,這十三篇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全書以《計》篇始,終以《用間》。《計》篇主要談“廟算”,即領導層在朝堂上對戰事的各種可能性進行估算並制定作戰計畫。孫子指出,能明察時局者勝,不能明察者必敗無疑。這是全書的綱。《作戰》談的是戰前的動員,做好戰前的各種準備。《謀攻》主要說明最高明的用兵者不是攻城略地、消滅敵軍,而是使敵國、敵軍完整地投降。《形》談軍事力量對比,戰鬥力的強弱等問題。《勢》主要談“勢”、“節”等問題。兵法上的“勢”,主要就軍事力量、軍隊的士氣而言;兵法上的“節”,主要就進攻的速度、方法而言。《虛實》主要談如何調動軍隊,最後以多勝少的問題。《軍爭》談如何占得作戰先機的問題。孫子指出,要取得作戰的先機,往往需要以利誘敵。《九變》談用兵打仗時不可窮盡的變化方式,指揮作戰的人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談在行軍途中如何宿營,如何觀察敵情,以做出正確的戰術安排。《地形》主要談六種不同的地形,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的地形最大程度地發揮戰鬥力。《九地》依照深入敵方的程度,劃分九種不同的作戰環境,以及與之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主要談實施火攻的功效和注意事項。《用間》說明“用間”的威力巨大,它絕不亞於千軍萬馬,至於如何運用,可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閱讀《孫子兵法》有一些難度。這部書產生於先秦,現在的人讀起來有一定的語言障礙;這部書全是從理論高度來闡述戰爭問題,沒有戰爭實例加以說明,比較難以理解。
基於以上考慮,編者將《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每一篇的精華部分引出,然後用現代漢語串講,每段孫子語錄下引用兩則戰爭故事,讓讀者以感性的內容加深對孫子理性論述的理解,每則故事的後面都有簡明評點,以此說明要旨。
全書的最後附《孫子兵法》的原文,並用現代漢語對《孫子兵法》進行全文翻譯,以便讀者閱讀《孫子兵法》的全文並對它有更加全面的理解。編者希望這樣做能對讀者有所裨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