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Auto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56年10月,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國立自動化研究機構。1968年,自動化所整建制劃入空間技術研究院,更名為空間控制技術研究所,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二研究所。1970年,根據自動化學科技術發展的需要,中國科學院重建自動化研究所。

自動化所已形成立足智慧型技術,聚焦複雜信息的智慧型計算、複雜系統的智慧型控制、集成化智慧型系統三個重要方向,基礎研究、套用開發與高技術產業化“三位一體”,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格局。

截至2017年底,自動化所共有在職職工896人,其中科技人員795人,科技支撐人員54人;有4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共有在學研究生663人(其中博士407人,碩士256人),在站博士後5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Auto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時間:1956年10月
  • 屬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1999)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現任所長徐波
  • 博士後流動站:1個
  • 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
  • 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
  • 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95號
歷史沿革,建立背景,曲折發展,重獲新生,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儀器設備,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優良傳統,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建立背景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1月14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該報告對1949年以後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的進步作了明確的估計, 指出 “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 …… 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報告用了四分之一篇幅講科學工作,提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飛猛進”,“使人類面臨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前夕”。報告明確提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和“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同時提出“制定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科學發展遠景計畫”的任務。
中關村禮堂中關村禮堂
1月31日,在周總理的領導下,由當時中共中央主管科學工作的陳毅、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具體領導,召開了包括中央各部門、各有關高等學校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技術工作人員大會,動員制定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來自全國23個單位的787名科技人員提出了發展遠景規劃的初步內容,體現出全國“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方針。在規劃制定過程中,深切感到某些新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為了更快地發展這些新學科,使其在短時間內接近國際水平,把計算技術、自動化、電子學和半導體這四個學科的研究和發展列為“四大緊急措施”,經周總理同意,確定由中國科學院負責採取緊急措施,儘快籌建相應的四個學科研究機構。
8月18日,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簽發“(56)黨組張發字第44號”文,上報陳毅同志並轉中央的關於“中國科學院請批准籌建計算技術、電子學、自動化及遠距離操縱等三個研究所和籌備委員會名單”。文中建議由下列人員組成自動化及遠距離操縱研究所籌委會。
8月25日,陳毅同志在中國科學院上報的“(56)黨組張發字第44號”文上正式批示:“同意辦,報總理及中央。”

曲折發展

1958年1月,武汝揚、張翰英訪問中國科學院院長顧問蘇聯專家拉扎連科,就自動化所的工作方向和任務交換意見,拉扎連科介紹了蘇聯自動學和遠動學研究所工作情況和經驗,對中國工業生產過程自動化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自動化所遷入本院力學所新建大樓自動化所遷入本院力學所新建大樓
3月12日-14日,在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召開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執委會會議,由屠善澄代表錢學森教授出席。
7月19日,為適應開展人造衛星控制、原子能反應堆自動控制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綜合自動控制等三大任務的需要,經所務會議討論通過,由自動化所籌備委員會武汝揚給郭沫若院長、張勁夫副院長發函,提出在正式成立自動化研究所之前,將現有研究組改為研究室並提出相關的幹部配備。
8月,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陸元九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581任務”,成立了中國科學院581領導小組。該領導小組的任務是組織實施空間技術發展規劃和業務領導,並擬訂成立下屬三個設計院,其中第二設計院由自動化及遠距離操縱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員組成。
1959年1月21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傳達1959年鄧小平總書記關於現在放衛星與國力不相稱,要調整空間技術研究任務的指示。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調整任務,收縮機構,停止研製大型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把力量轉到重點搞探空火箭上來,不斷探索衛星發展方向。
中科院自動化所及遠距離操縱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及遠距離操縱研究所
1月-6月,該所第二設計院舉辦數學、電子線路、調節原理培訓班,對從各分院調來的大學未畢業提前參加工作的人員進行脫產培訓。
5月15日-19日,由該所主持召開了“三峽升船機電力拖動和自動控制討論會”,會議主要目的是選定三峽升船機主拖動方案和工作安排問題,參加會議的有來自長江規劃辦公室的10個單位共25人。
5月27日-6月3日,由該所主辦的全國自動化專業會議在北京召開, 參加會議的有中國科學院各分院自動化所和院有關代表,會議就自動化科學研究的任務、方向、研究課題、組織協作、組織機構以及幹部培養等幾個方面交流經驗和意見,以便於將自動化科學研究工作在落實的基礎上推向前進,武汝揚同志做了《關於開展自動化科學研究的一些意見》的報告,楊嘉墀、陸元九、童世璜、王傳善等也在會議上做了專題發言。
1965年1月12日-15日,在北京召開了自動化工作會議,研究如何全面調整和布置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參加會議的有華東分院、東北分院、中南分院、華北辦事處、自動化所、東北工業自動化所、華東自動化儀表元件所、中南數學計算所和華北自動化元件材料所等。會議進行了四天,研究了調整方案和具體進行調整的工作措施。張勁夫副院長出席了會議並做了重要指示。
6月9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自動化研究工作調整工作會議,解決在擬調整過程中出現的矛盾,並對各所方向、任務做了調整:
1.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方向:自動控制理論、遠動學、模擬技術、小功率
隨動系統,側重於基本理論的研究。
2.華北自動化所,方向:國防尖端科學技術,如陀螺慣性導航、運動物體控制、光電隨動系統、高壓氣動液動裝置,將北京自動化研究所有關力量調到該所,在業務上受北京自動化所領導,成為北京自動化所的分所。
3.華東自動化所,方向:自動化元件和儀表。
4.東北工業自動化所,方向:工業生產過程自動化。
5.中南數學計算研究所,方向:工業控制計算機及其套用。
1968年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即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隸屬於國防科委建制。
2月29日,國防科委通知,中國科學院六五一設計院、自動化研究所、北京科學儀器廠正式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建制,自動化研究所更名為空間控制技術研究所。

重獲新生

1970年1月,中國科學院決定,在原自動化所從事民用自動控制的兩個研究室(一個以研製控制計算機為主的研究室,一個以隨動系統研究為主的研究室)和一部分控制和理論研究為主的科研人員,共141人的基礎上重新組建自動化研究所,以民用自動控制和信息處理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
自動化所重建,所址遷入中關村南一條一號自動化所重建,所址遷入中關村南一條一號
1月31日,由於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已於1968年2月29日正式劃歸國防科委第五研究院建制,中國科學院決定重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
2月17日,中科院發文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籌備組”,即日起正式啟用印章。
1999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正式下達《關於自動化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試點方案的批文》,自動化所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進入試點的研究所之一。
2002年,9月10日,自動化大廈竣工並投入使用。
2011年底,自動化所進入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工程”。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在職職工574人。其中科技人員535人,科技支撐人員39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副研究員、正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316人。共有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IEEE Fellow 8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入選者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2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7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汝為、譚鐵牛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科研部門

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設科研開發部門11個,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以及高技術創新中心、綜合信息系統研究中心、數字內容技術與服務研究中心、精密感知與控制研究中心、空天信息研究中心、智慧型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腦網路組研究中心等7個科研開發部門;與國際和社會其他創新單元共建各類聯合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個,另有漢王科技、三博中自等十餘家持股高科技公司。
自動化大廈自動化大廈
國家重點實驗室: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專用積體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
國際共建實驗室:中法信息、自動化與套用數學聯合實驗室,中新數字媒體研究院,中科院自動化所—香港科技大學智慧型識別聯合實驗室,中澳腦網路組聯合實驗室,中瑞數據密集型神經科學聯合實驗室等

儀器設備

該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採取“統一管理、相對集中、分布配置”模式,即“中心”儀器設備分布配置在所各實驗室內,技術上依託一個研究部門,由“中心”統一管理。“中心”主要包括三個公共技術平台,分別為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智慧型感知平台、處理器實驗與驗證平台。
主要設備儀器
序號儀器型號所屬平台
1
六自由度並聯精密定位系統(PI-M810)
智慧型感知平台
2
六自由度並聯精密定位系統(PI-850K244)
智慧型感知平台
3
顯微操縱儀-SUTTER MP-285
智慧型感知平台
4
測量顯微鏡-尼康 MM-400/LU
智慧型感知平台
5
高精度轉台系統M ATN130-360-R
智慧型感知平台
6
微位移定位系統-PI N-111K054
智慧型感知平台
7
力和力矩測量系統-ATI 9105
智慧型感知平台
8
雷射位移測量系統-基恩士 LK-G50001V
智慧型感知平台
9
l 松下高清攝像機-AG-HMC153MC
智慧型感知平台
11
6維微力感測器-ATI Nano43-R-1.8
智慧型感知平台
12
6維微力感測器-ATI Nano17-R-1.8
智慧型感知平台
13
體式顯微鏡-Leika M205C
智慧型感知平台
14
體式顯微鏡-Leika M165C
智慧型感知平台
15
6自由度工業機器臂-Kuka KR5sixxR850
智慧型感知平台
16
6自由度工業機器臂-Kuka KR5sixxR850
智慧型感知平台
17
光電自準直儀-奧康達 0.1’’雙向數顯
智慧型感知平台
18
雷射干涉儀-雷尼紹 XL80
智慧型感知平台
19
XYZ運動平台-Micos PLS85
智慧型感知平台
20
位移平台-Sigma SGSP46-800
智慧型感知平台
21
XYZ運動平台-駿河 KWG06030G
智慧型感知平台
22
XY運動平台-Aerotech ANT95-50
智慧型感知平台
23
XY運動平台-Micos PLS-85
智慧型感知平台
24
Z運動平台-Aerotech ABL15010Z
智慧型感知平台
25
Z運動平台-Micos ES-100
智慧型感知平台
26
轉台-Aerotech ANT-20G-90
智慧型感知平台
27
二維角度平台-Aerotech ANT130-361
智慧型感知平台
28
動物呼吸機 Midmatrk KENT TOPO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29
動物無影手術燈 355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30
動物保溫手術/成像床 903.4101.00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31
動物專用生理監護儀 9403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32
高軟組織對比度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儀 Aspect M3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33
高檢測靈敏度的光學成像系統 Caliper Sciences IVIS Spectrum 3D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34
GENISYS PET成像系統 GENISYS4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35
小動物成像準備站 GENISYS41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36
光聲設備 MSOT (iThera Medical)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37
自動螢光體視顯微鏡 Leica M205 FA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台
資料來源: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近年來,自動化所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0餘項。發表論文數量逐年增加,專利申請和授權量連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統前十名。
模識樓模識樓
“腦網路組學”概念獲得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虹膜識別核心技術突破中國國外封鎖,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走出“中國製造”之路;基於自動化所語音識別技術的“紫冬語音雲”在淘寶、來往等阿里巴巴旗下移動客戶端產品中得到推廣,支撐移動電子商務業務的發展;“語音合成技術”以400萬元使用費授權百度,並成功進入百度雲平台和一系列嵌入式產品中。
“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通過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安全性及有效性檢測認證並進入臨床套用;萬億次極光代數運算處理器完成晶片前端設計,在智慧型電視、無線通信、超算等示範套用系統推廣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製的機器海豚實現了1.5倍體長的最高直線游速,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機器海豚完全躍出水面;“智慧型視頻監控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分別成功套用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安保工作中,為社會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基於ACP方法的石化企業智慧型管理系統及套用”先後套用於茂名石化、齊魯石化,為實現企業生產管理的精細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並榮獲“中國石油與化工自動化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汽油線上自動最佳化調合模型及軟體系統開發與工業套用”項目在中石油、中石化重點企業成功實施並投入運行,一次調合成功率達100%……

學術期刊

  • 《自動化學報》
學報概況
自動化學報》(ACTA AUTOMATICA SINICA)是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共同主辦的高級學術期刊。該刊於1963年創刊,1966年停刊,1979年復刊。
自動化學報自動化學報
《自動化學報》刊載自動化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高水平理論性和套用性的科研成果,內容包括:1)自動控制;2)系統理論與系統工程;3)自動化工程技術與套用;4)自動化系統計算機輔助技術;5)機器人;6)人工智慧與智慧型控制;7)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8)信息處理與信息服務;9)基於網路的自動化等。學報編輯委員會由世界各地自動化領域的權威學者組成,編輯部設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自動化學報》被中國國外著名檢索刊物,如美國工程索引(EI)、英國科學文摘(SA)、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JICST)、俄羅斯文摘雜誌(AJ)等多種檢索刊物和資料庫收錄。
《自動化學報》於1985、1990、1996年分別榮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三等、一等、二等獎,1997年獲全國第二屆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三等獎,2002年和2005年連續獲得國家期刊獎。多年來學報一直獲得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和中國科協出版基金等資助。
期刊指標
2012年12月7日,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2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其中《自動化學報》的影響因子為1.083,歷史首次超過1,較2011年版影響因子0.928增長了16.7%,總被引頻次為1936,較2011年版總被引頻次1819增長了117。
  • 《國際自動化與計算雜誌》
《國際自動化與計算雜誌》主要報導中國國內外自動化和計算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被中國國外著名檢索刊物,如SA 科學文摘(英)(2011)、Pж(AJ) 文摘雜誌(俄)(2011)、EI工程索引(美)(2011)等資料庫收錄。
國際自動化與計算雜誌國際自動化與計算雜誌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是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以來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單位之一,也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具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專業和計算機套用技術專業三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並設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主要研究方向有:複雜系統理論與方法、過程控制、智慧型控制與系統、先進機器人控制與系統、模式識別理論與方法、智慧型理論與方法、計算機視覺、圖像與視頻處理、醫學圖像處理、語音語言信息處理、可視化技術及與套用、多媒體技術與系統、文字識別方法與系統、網路內容管理、網路信息安全、生物特徵識別、積體電路智慧型分析、智慧型信息系統

教學建設

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在讀研究生634人(其中博士生377人,碩士生257人),在站博士後45人。近五年,本所畢業生人數從每年約100人增加到140人,初次統計就業率平均在95%以上,近五年來截止到年底的實際就業率近100%。
在第一屆CAA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的公示中,由王鼎博士完成的基於神經網路的非線性系統控制自適應動態規劃方法研究論文獲得CAA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整個標誌由“IA”的形變而成,利用三角的構圖形式,強調了穩定感,突出頂天立地之意(兩個使命)與強勁上升的視覺感。中心的紅色圓點闡釋了我們的能量、活力與熱情,加之粗細不同變化的藍色圓環,體現了時空性和歷史感(兩彈一星)。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整個造型表達了管理的靈活性與全球同步快速發展的完整理念。

優良傳統

自動化所優良傳統:科學、民主、愛國、奉獻
自動化所科研作風:唯實、求真、協力、創新

現任領導

姓名職位
王東琳
所長
王小明
副所長、黨委書記
徐波
副所長
楊一平
副所長
戰超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