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中國,主要為自然科學、邊緣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台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同時該中心為國際圖書館協會與機構聯合會(IFLA)成員。

文獻情報中心建於1950年4月,1951年2月,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1985年11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同時保留“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名稱;2001年10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式列;2006年3月,確定為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籌);2014年3月19日,正式確定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

據2016年1月中心官網信息顯示,該中心下設3個文獻情報分中心,有職工400餘人,館藏圖書1145餘萬冊(件)。此外該中心啟動了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已逐步完成了從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模式轉變,開始走上知識情報研究與知識服務中心的發展道路。

2018年12月,被中國圖書館學會公布為2017年全民閱讀先進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 外文名: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屬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2001年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建立時間:1950年4月
  • 現任主任:劉會洲
  • 文獻資源:1145餘萬冊/件(至2015年底)
  • 中心地址:北京中關村北四環西路33號
  • 館舍類型:專業型
歷史沿革,館藏實力,館藏擷珍,支撐保障,組織體系,部門設定,隊伍建設,教育培訓,研究開發,科研成就,期刊成果,創新文化,形象標識,宗旨願景,科學傳播,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讀者服務,入館指南,借閱制度,

歷史沿革

1950年4月,中國科學院設立圖書管理處。
中心風貌中心風貌
1951年2月,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1955年,編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表》。
1957年9月,國務院第57次全體會議批准該館為全國第一中心圖書館委員會成員。
1976年10月,試驗 QT-11計算機文獻檢索系統。
1977年12月,籌備成立科學情報研究室。
1985年11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同時保留“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名稱。
1986年,成為圖書館學、科技情報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
1987年,開展國際在線上檢索終端。
1993年,成為圖書館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點。
1993年4月,APTLIN項目(又稱“中關村地區書目文獻信息共享系統”)實施。
1995年,與南京大學聯合獲得科技情報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點。
1995年6月,開通internet網路。
2000年6月,參與組建“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承擔著國家科學圖書館的職能和任務。
2001年10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式列。
2001年12月,啟動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
2002年6月,新館正式投入使用。
200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式列、牽頭建設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組織全院文獻情報系統共同建設數位化網路化的科技信息集成服務體系。
2006年3月,確定為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籌)。
2014年3月19日,正式確定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下設中科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武漢文獻情報中心。

館藏實力

館藏擷珍

  • 國防文獻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集成檢索系統覆蓋期刊文獻、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標準文獻、AIAA以及其他國防類文獻。據2016年1月中心官網信息顯示,系統收錄中外文國防科技報告、會議文獻、軍事標準等各類文獻總計6529908篇。
  • 古籍文獻
據2016年1月中心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收藏古籍50餘萬冊,包括唐人寫經、西夏文寫本、宋槧元刻及大量稿本、抄本、名人字畫、契約、家譜等,尤以地方志和明清詩文集著稱。
  • 文獻資料庫
截止到2015年6月底,文獻情報中心(包括三個地區中心)通過集團採購網路資料庫109個,藉助國家平台開通資料庫44個,集成開通開放獲取資料庫20個。院內科研用戶即查即得外文期刊(現刊)近1.8萬種,外文圖書9.9萬卷/冊,外文工具書0.7萬卷/冊,外文會議錄3.8萬卷/冊,外文學位論文48.5萬篇,外文行業報告163.2萬篇;中文圖書35.2萬種(套)/37.8萬冊,中文期刊1.7萬種,中文學位論文247.3萬篇。
(1)外文全文文獻資料庫
文獻情報中心(包括三個地區中心)提供了63個外文全文文獻資料庫,學科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天文學、電氣與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資源內容涉及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圖書、參考工具書、科技報告、行業報告、學位論文等。
(2)外文文摘索引和事實工具型資料庫
文獻情報中心(包括三個地區中心)提供了32個外文文摘索引和事實型工具型資料庫(不包括CSA的56個子庫)。
(3)中文全文文獻資料庫
文獻情報中心(包括三個地區中心)提供了6箇中文全文文獻資料庫,包括中文期刊、電子圖書和博碩士學位論文。
(4)中文事實工具型資料庫
文獻情報中心(包括三個地區中心)提供了5箇中文事實工具型資料庫。
(5)中文多媒體資料庫
文獻情報中心(包括三個地區中心)還提供了KUKE數字音樂圖書館、網上報告廳等多媒體資料庫。

支撐保障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機構知識庫(以下簡稱NSL-IR)以發展機構知識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為目標,快速實現對該機構知識資產的收集、長期保存、合理傳播利用,建設對知識內容進行捕獲、轉化、傳播、利用和審計的能力,逐步建設包括知識內容分析、關係分析和能力審計在內的知識服務能力,開展綜合知識管理。
中心風貌中心風貌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一方面是嵌入到了中國科學院科研環境之中的網路化“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hinese Science Digital Library),按照“資源到所、服務到人“的服務模式,通過公共集成服務平台,將數位化文獻資源和網路化信息服務推送到科研現場,使科研人員在實驗室、辦公室、野外場站和家裡就能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又是一系列擁有豐富文獻資源收藏和多方面服務力量的多層次的圖書館體系。2006年建立了學科館員制度,推行面向一線創新基地、研究所、實驗室、課題組和個人的學科化服務,努力“融入一線、嵌入過程”,致力於提升科技自主創新的文獻保障能力和學科情報服務能力。

組織體系

部門設定

據2016年1月中心官網信息顯示,該中心下設3個文獻情報分中心,院中心下設4個職能部門、7個業務部門,擁有4個掛靠單位和2個掛靠學會。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一般指本詞條)

隊伍建設

據2016年1月中心官網信息顯示,該中心有職工400餘人,其中研究員26人,副研究員47人;擁有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5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0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40名。

教育培訓

  • 研究生教育
據2016年1月中心官網信息顯示,該中心擁有“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兩個專業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6名、碩士研究生32名,在學研究生總計1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5名、碩士研究生95名。研究生學位教育分散在院中心、蘭州中心、成都中心、武漢中心、上海信息中心進行培養,實行“統一招生、統一培養、統一授學位”的管理模式。歷年來研究生就業率達到100%。碩士學位教育學制為 2.5年,博士學位教育一般為3年。設有研究生助理制度,為研究生參與科研與實踐提供機會。有研究生專用的教學區、網路教室和計算機學習室。中心的各種設施和資源都免費向研究生開放。為激勵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設立了多種獎學金。
  • 繼續教育
據2016年1月中心官網信息顯示,該中心於2007年4月制訂並順利啟動了《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系統交換館員計畫》,來自16個研究所的19名交換館員,結束學習與培訓並通過考核,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系統交換館員證書》。
自2006年6月起,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和專業圖書館分會對培訓工作進行最佳化整合,統一部署,將之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當中,形成了普通在職崗位培訓和高級專業教育兩大課程體系,面向全國各類型圖書館、情治單位、諮詢公司培養套用型專業人才。考試合格後,頒發人事部認證的《繼續教育證書》,證書所記載內容列入人事部在全國實行的繼續教育登記制度內容,作為專業技術人員考核的內容和任職、職業資格及人才流動的依據。

研究開發

科研成就

據2016年1月中心官網信息顯示,該中心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中心承擔的國家級、省部級、院級、地方政府委託的科研項目已達100餘項。其中戰略情報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為國家和院級領導決策提供了支持,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和批示。
中心風貌中心風貌

期刊成果

  • 期刊概況
據2016年1月中心官網信息顯示,該中心總館主辦《圖書情報工作》《現代圖書情報技術》《中國文獻情報(英文版)》《化學進展》《中國生物工程雜誌》《科學觀察》《高科技與產業化》《電子政務》《中國數學文摘》等9種期刊。蘭州中心成立《地球科學進展》雜誌社,由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類基礎和套用性刊物《地球科學進展》《遙感技術與套用》《天然氣地球科學》和《黃金科學技術》4個特色學科期刊編輯部組成,這些刊物主要報導本學科前沿領域和相關技術。成都中心以情報研究為依託,主辦《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和《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種期刊。武漢中心依託以長江流域資源生態環境和工程技術為重點的文獻收藏,主辦核心期刊《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其中:
中國文獻情報(英文版)》是中國第一份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的英文學術期刊。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是中國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唯一一份技術性刊物,入選北大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並被多次授予“中國圖書館學優秀期刊”榮譽。
圖書情報工作》是大型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核心期刊,多次榮獲國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圖書館學會授予的各種獎項。
圖書情報工作動態》是主要報導業界發展動態、反映圖書情報工作最新發展動向。
中國生物工程雜誌》為中國科學院學術期刊,中國生物工程學會會刊,全國中文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文摘收錄期刊等。
化學進展》是以刊登化學領域綜述與評論性文章為主的學術評論性期刊。從2001年起,《化學進展》被美國科學情報所(ISI)的SCI-E(SCI擴展版)收錄。
中國數學文摘》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主辦的中央級科技檢索類期刊,受到國家自然科學數學天元基金資助。收錄範圍涵蓋了中國中國國內外出版的數學專業類核心期刊以及中國主要高等院校學報(總計380種)、數學類專著和會議錄等文獻的文摘。
科學觀察》是反映世界科學發展態勢的學術期刊。與美國Thomson Scientific 公司著作權合作,推出Science Watch中文版。
中心風貌中心風貌
電子政務》雜誌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主辦的中國首家大型電子政務專業雜誌。
地球科學進展》主要報導中國國內外地球科學、資源環境科學的研究進展,評述地球系統科學、全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主題的研究態勢,介紹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信息;同時通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意向,公布地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交流國家攀登計畫、攻關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管理工作經驗、地球科學基金項目內容和研究成果。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為綜合性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國科學引文庫(CSCD)、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庫 (CSTPC)、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等收錄,發表的科技論文涉及自然科學各領域,50%以上的論文獲重大基金資助。2005年影響因子為0.576,列中國國內綜合類期刊前20名。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主要刊載具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及藥用動、植物的研究與開發的創新性成果,內容涵蓋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化學、藥學及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被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即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等收錄,同時收錄本刊的還包括俄羅斯文摘雜誌(AJ)、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日本科學技術文獻資料庫(JICST)、英國動物學記錄(ZR)等國際檢索刊物。
天然氣地球科學》主要刊登天然氣地質學、天然氣地球化學、天然氣地球物理勘探和中國中國國內外典型氣田實例分析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同時報導中國國內外有關天然氣研究和開發方面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成果,非常規氣資源(如天然氣水合物、煤層氣、深盆氣、未熟—低熟烴等)的研究論文在刊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遙感技術與套用》主要介紹中國中國國內外有關遙感技術與套用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數據的使用,全球遙感技術研究發展趨勢等,主要推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交流國家攀登計畫、攻關計畫工作等科研成果及其他科學重大項目具體內容和研究成果。
  • 期刊研究項目
該中心科技期刊承擔的國家和部委科技期刊研究項目有:中國科協“《學術期刊出版與管理指南》研究編制”項目(2007-2008);“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國際合作策略研究”項目(2007-2008);“《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發展報告(2009)》”研究項目(2008-200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字時代圖書館危機管理研究”(2008-2010)。主要研究成果有:《國外科技社團期刊運行機制與發展環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和《國外科技期刊發展環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創新文化

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標誌圖形創意以抽象的幾何形為主題,簡潔明快。
標誌標誌
在視覺上,表現了富於變幻運動、無限伸展的空間,具有“科學、邏輯、理性”的感覺。標誌外形既聚合又開放,以“文獻情報中心”的功能為切入點,突出信息(知識)的聚散和科學的交流。
造型上,標誌是以“L”為基本型的雙向複製而成,暗示了“文獻情報中心”的基本屬性。同時,“L”不僅表現了“Library”這一詞義,更體現著“Live”、“Life”的主題,表達了科技以人為本的思想。
標誌展示了“文獻情報中心”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辦館思想的開放性和現代感。現代圖書館是沒有“圍牆”的。“文獻情報中心”既是物理的,也是虛擬的。
標誌利用方向變化擺脫了僵化的可能,整體形象上統一又不對稱,體現了嚴謹與活潑、人文與科技的結合,具有現代感和親近性,個性鮮明、獨特。
標誌在色彩上採用紫色,象徵科學。專色印刷時以“國科圖”專用色(PANTONE261CVC)為準,普通四色印刷時則為:蘭70,紅100,黃40,黑10。

宗旨願景

館訓:“甘為人梯,敢為人先”
服務宗旨:“讀者至上、服務第一”
服務精神:“甘當人梯,敢為人先”

科學傳播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自2003年建立科學文化傳播中心起,組織舉辦了多種形式科學文化傳播活動,如國際學術會議、科學講座、科普展覽、科技圖書展覽和科學文化交流活動等,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職務
劉會洲
主任
何林
黨委書記兼副主任
劉細文
副主任
張薇
副主任
李春旺
副主任
張志強
副主任
方曙
副主任
鍾永恆
副主任

歷任領導

歷任主任
陶孟和
1951-1960年任職
范新
1961-1983年任職
佟曾功1983-1986年任職
史鑑
1986-1995年任職
徐引
1996-2003年任職
張曉林
2003-2015年任職

讀者服務

入館指南

  • 開放時間
服務區服務內容開發時間服務提示
二層
館藏目錄查詢
資料庫及網路閱覽
VOD視頻點播
科學文化閱覽
多媒體數字影廳
自習區
研究生信息交流學習室
周一 至 周五
夏季8:30-21:00
冬季9:00-21:00
周六、日9:00-21:00
節假日9:00-16:00
夏季:5月1日—9月30日
冬季:10月1日—4月30日
365天開放,提供閱覽服務
文獻提供與館際互借
周一 至 周五
夏季8:30-21:00
冬季9:00-21:00
周六、周日
13:30-17:00
提供委託查詢服務
科技查新服務
論文收引檢索服務
定題檢索
光碟檢索
周一 至 周五
夏季8:30-17:00
冬季9:00-17:00
辦理借閱卡
周一 至 周五
夏季8:30-16:30
冬季9:00-16:30
提供借書證、長期閱覽卡的辦理服務
還書服務
三層
1991年(含)之後西文期刊;
周一 至 周五
夏季8:30-17:00
冬季9:00-17:00
周六9:00-16:00
提供開架閱覽、複印和掃描服務
提供讀者學習室
四層
中文、西文自然科學圖書
周一 至 周五
夏季8:30-17:00
冬季9:00-17:00
周六9:00-16:00
提供開架閱覽、複印、掃描和外借服務
提供讀者學習室
五層
古籍閱覽
院士著作
中國科學院學位論文
中文會議文獻
參考工具書
周一 至 周五
夏季8:30-17:00
冬季9:00-17:00
提供開架閱覽、複印和掃描服務
中文社會科學圖書
圖書館學情報學資料
提供開架閱覽、複印和外借服務
六層
1966-1990年西文期刊
周一 至 周五
夏季8:30-17:00
冬季9:00-17:00
提供開架閱覽、複印和掃描服務
七層
1990年(含)以前中文期刊;
西文社會科學圖書;
俄文圖書
提供閉架閱覽、複印和掃描服務
地下
一層
古籍
1965年(含)以前西文期刊;
所有俄文、日文期刊
周一至周五
夏季8:30-16:30
冬季9:00-16:30
提供閉架閱覽、複印和掃描服務
古籍文獻閱覽在五層古籍閱覽室,其它文獻在二層總服務台辦理閱覽手續
  • 館藏分布
資源類型區域資源
科技圖書
四層閱覽區
中文、西文自然科學圖書
科技期刊
三層閱覽區
1991年(含)以後西文期刊
六層基本書庫
1966-1990年西文期刊
七層基本書庫
1990年(含)以前中文期刊
地下密集書庫
1965年(含)以前西文期刊
日文期刊、俄文期刊
電子資源
二層網路檢索服務
區二層研究生信息交流學習室
提供網路版外文資料庫150餘個,其中全文資料庫60餘個,目次/文摘資料庫80餘個
參考工具書
五層閱覽區
中外文百科全書、年鑑、手冊、機構名錄、人名錄、地理資料和各種書目等參考書和檢索性期刊
學位論文
中國科學院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圖書館學
情報學資料
中、外文圖書館學情報學圖書、期刊
社會科學圖書
中文社會科學圖書
七層基本書庫
西文社會科學圖書
古籍特藏
五層古籍閱覽室
古籍線裝書近50萬冊,以明清文集和方誌為主;石刻拓片近5萬張/件;滿鐵調查報告
科普休閒類報紙雜誌
二層研究生信息交流學習室
科普休閒類刊物、報紙;人文社科圖書
聲像資料
二層網路區二層研究生信息交流學習室
多媒體VOD視頻點播及多媒體數字影廳

借閱制度

1.
中國科學院系統內讀者可借圖書10冊,無文種限制。中國科學院系統外持集體借書證讀者可借圖書30冊,(外文限借10冊)。持個人借書證讀者可借圖書10冊(外文圖書限3冊)或3冊(僅限中文圖書),圖書借閱期限為30天。
2.
讀者可通過計算機終端查詢個人借書情況,圖書預約(所有辦理借閱卡讀者),還可以上網自行辦理圖書續借,院內讀者和院外重點讀者可續借2次,一次30天。 院外一般讀者可續借1次,30天。
3.
按照中國科學院規定,調離或因公、因私出境的讀者必須到圖書館歸還所借圖書、還清欠款,退還借書卡,辦理離院(或臨時離院)手續。
4.
由於任何原因造成的圖書過期都將影響圖書的流通。為避免圖書滯留及個人經濟損失,請您提前查看個人借閱記錄,及時辦理圖書歸還或續藉手續,也可委託他人代為還書。為了方便讀者在閉館時段內還書,圖書館已在西門和南門設立還書箱。讀者可在閉館時段(暫定)內歸還未過期圖書。
5.
凡不按該館規定借期(圖書30天)歸還的團體讀者、個人讀者、館際互借讀者,均按本規定實行逾期罰款。
6.
借書逾期,每過一天,每種每冊滯納金0.10元。
7.
借書逾期累計3次以上者,停止借書半年。
8.
讀者在圖書上折頁、塗抹、勾點、污損圖書,每損壞一頁賠款0.30元。如損壞嚴重,須賠償原書,無法賠償原書者按遺失圖書條款進行處理,同時處以5.00元以上罰款。
9.
讀者撕毀書刊,需視情節輕重予以賠償。損壞嚴重者必須賠償原書刊。無法賠償原書刊按遺失圖書規定處理,同時處以10元以上罰款並通報。
10.
遺失圖書在借期內聲明者,給3個月期限設法賠償(必須是完全相同版本的圖書或經同意後可以是新版圖書),從借期期滿日期起算在此期間賠償者,不予罰款;聲明遺失圖書後,又找到原書者,仍按借書逾期滯納金制度進行處理,未賠償前停止借書。如無法賠償原書則視所遺失圖書情況,分別按下列規定賠償:
11.
中文圖書:區別不同出版年代,按下列倍率賠償:
(1)按出版時間計算,10年以內按圖書原價的5倍賠款;
(2)按出版時間計算,10年(含10年)以上按原書價格的8?10倍賠償;
(3)1970年以前出版的圖書重新估價後(按現比價計算)按估價10倍罰款。
12.
外文圖書:區別不同情況,按下列倍率賠款
(1) 影印版;視具體情況按原價5?10倍賠款;
(2) 原版圖書:按原價的10倍賠款;
(3) 1970年前出版的外文圖書,按現比價計算原價後,按10倍賠款;
(4) 成套多捲圖書,遺失其中1冊或數冊,按整套價格予以賠款,賠款後不得索取其它卷冊;
(5)未標明價格的書刊資料,參考同類書刊資料的價格賠償;
(6)賠款後,讀者又找回原書,所賠款項可如數退還讀者;
(7)遇有特殊情況,將根據具體情況會同有關部門予以處理 。
13.
該館所有罰款與賠書款,均納入購書經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