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02: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中國的歷史02: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為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中的“殷周 春秋戰國”一卷。《中國的歷史》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之作,是日本歷史學家寫給大眾的中國通史讀本。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涵蓋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鬆,觀點新穎,富於洞見,但同時又吸取了近些年來的諸多學術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重磅歷史佳作。 全書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錄兩個部分。前言,重點講了本書新視角:“文化地域所擁有的歷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講“本書所涉及的時代”,強調了史料的價值問題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關於夏商周(西周)三代的歷史。其中,第三、四章寫法比較特別,作者的意圖是利用各國成書於戰國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國在戰國時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帶著主觀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歷史淵源的內容。第六章講“春秋的史實”。第七至九章,講戰國的歷史文化。第十章,是對全書的總結。作者注意引導讀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實”,重視新資料的運用,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平勢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學者的一些歷史觀點。 海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的歷史02: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 作者:平勢隆郎 (Takao Hirase)
  • 類型:戰國秦漢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23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541560
  • 外文名:A History of China 02
  • 譯者:周潔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476頁
  • 開本:32
  • 定價:52.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由大家寫給大家的作品】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殷周、春秋戰國”一卷,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代表學者平勢隆郎撰寫,是一本由大家(歷史學家)寫給大家(大眾)的作品。
【文化地域的嶄新視角,辨析史書中“事實” 真相】 ——本書質疑夏商周三代都是統治天下的王朝這一傳統觀點,認為這是後世的虛構,夏商周 三代王朝統治的疆土基本上只是一個文化地域,作者強調審慎辨析史料,對史書的成書背景進行探索和研究,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
【以日本學者的全新眼光重新解讀中國歷史】——日本因其與中國地緣臨近的關係和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對中國歷史了解較早且相當深入。無論是在巨觀框架還是具體史實上,這套書都為我們重新理解自己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關於套書】A History of China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十卷)
歷時五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傾情推出“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十卷本)
十位作者均為日本一流學者:九州大學教授宮本一夫、東京大學教授平勢隆郎、學習院大學教授鶴間和幸、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學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學教授上田信、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菊池秀明
十位國內一流學者作序推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武漢大學教授羅運環、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虎、北京大學教授閻步克、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伯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步平共同推薦
圖文並茂,印刷精美,深入淺出,觀點新穎
每卷書含地圖、照片上百幅,彩圖若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平勢隆郎(Takao Hirase),1954年生於日本茨城縣。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系。完成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科學研究專業碩士課程。博士(文學)。歷任鳥取大學副教授、九州大學副教授、東京大學副教授(東洋文化研究所)等,現為東京大學教授(東洋文化研究所。曾在研究生院的情報學環任職)。研究題目為東亞各國眼中的中國古代史。主要著作有《新編 史記東周年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京大學出版會)《中國古代紀年的研究》(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汲古書院)《左傳的史料批判性研究》(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汲古書院)《春秋和左傳——戰國史書所講述的“史實”“正統”及國家領域觀》(中央公論新社)等。
【譯者簡介】周潔,蜀中邛州人,北京師範大學日語碩士,自由翻譯。

圖書目錄

前言
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地域/戰國時代史書所記載的“事實”/“大
國”的勢力圈/杞人憂天
第一章本書所涉及的時代
所謂古代的“事實”為何物
眾所周知的“事實”/說明上的遺漏
“清楚”的時代與“不清楚”的時代
漢字記錄保留的情況/被描述得貌似“清楚”的過去/戰國時代領土統治正當性的主張/戰國時代“天下”中的特別地域及作為歷史的三代
橫跨多元文化地域的漢字圈出現
用於祭祀的文字/即使漢字相同意思也不同/為了誹謗其他“正統”王朝而誕生的“夷狄”
漢代以後視點的特殊性
天下統一與典籍內容的齟齬/“東亞冊封體制”與德化/周邊國家的文字文化/“東亞冊封體制”的變質/“戰國時代”這一名稱
第二章周王朝的史實63
從伐殷到克殷——《逸周書》與《史記》
《逸周書·世俘解》/《逸周書·克殷解》/《史記‘周本紀》中的克殷記錄
關於西周王朝起源與滅亡的傳說
周的祖先傳說/褒姒的傳說
周公與共和
被理想化的人物與制度/攝政時期的象徵:後世所推崇的“成”與“宣”
金文中的西周時代
西周金文的月相/周王的在位年份/西周的滅亡/名為“東遷”的分裂時期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華夏”的源流與夏商周三代
韓的神話
文化地域中的夏商周三代/韓國統治三晉之地的正當性/實沈與大夏、台駘與汾水,韓國神話的意義
韓宣子與夏王朝、商王朝
韓宣子與夏王朝的祭祀/韓宣子為鄭國諸氏所尊敬/《左傳·昭公十六年》的一節
商朝故地的繼承
商朝故地統治的正當性/鄭與宋、陳屬於大火的轄區/與周的關係/統治夏地與商地,基準星宿與王朝交替
第四章戰國諸國各自講述的夏商周三代
秦、齊的領土主張與三代
秦國領土統治正當性的主張/齊國對領土統治正當性的主張/齊威宣王命人撰寫的《春秋》與《公羊傳》/《公羊傳》的開篇部分/“叔屍鎛”與夏之故地
魏國的《竹書紀年》與三代
《竹書紀年》與“夏”及革命/《竹書紀年》中體現出的對周朝權威的繼承/魏的惠成王與夏王朝的權威
楚國的祖先神話與三代
與傳說中的帝王之間的關係/《左傳》中記載的楚國祖先/楚國對周王朝權威的繼承
中山國的正統性主張與三代
中山國的正統性主張與《轂梁傳》/中山國的“中國”與三代
漢王朝對三代的繼承“形式”
戰國時代正統繼承的“形式”與漢王朝/象徵漢王朝正統性的物品,漢王朝所繼承的下克上理論
第五章夏王朝、商王朝的史實
禹的傳說
戰國時代的三代觀/《尚書·禹貢》/《禹貢》中所記載的九州/《禹貢》中所記載的五服/“中國”的起源/從《容成氏》看大禹/從《墨子》看大禹/從《周禮》的職方氏看九州/行神大禹/治水傳說和大禹/巡視自己支配的國家領域的王
夏王朝的系譜
夏王朝的系譜是如何存留下來的/劉累的傳說
商王朝
基於出土文字史料的商代始祖傳說/城市國家商/從甲骨文中了解到的事情/商與周/帝乙、帝辛時代的祭祀
第六章春秋時代的史實
廣域漢字圈的出現
“東遷”的衝擊/盟書的出現/侯馬盟書/從盟書到法令
孔子的時代
各種各樣的孔子形象/流浪的孔子/對孔子的評價與殷商故地/孔子與《公羊傳》/《左傳》中的“獲麟”/《左傳》中的孔子/各國對孔子的不同評價/孔子預言的王者是誰
探尋孔子的實際形象
根據國家意圖而創造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孔子形象/遊俠們的輿論與儒教/作為遊俠的孔子
春秋五霸
作為霸主的君主們/討論齊桓公的前提/《公羊傳》中的齊桓公/貶低齊桓公的“形式”
桓公去世後平息諸國混亂的霸主們
晉文公/爵位標籤/楚莊王/吳王闔閭、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吳越同舟與臥薪嘗膽/秦穆公/從地域及下克上的觀點論述五
第七章戰國時代的史實
合縱連衡
合縱連衡的假象/蘇秦的假象/《戰國縱橫家書》中的“蘇秦”/蘇秦的“合縱”/蘇代的“合縱”與齊國的沉浮/稱“帝”
促成“合縱”的又一位功臣——孟嘗君
孟嘗君的出身/孟嘗君與齊國的陪都/盂嘗君的“合縱”與蘇代的“合縱”
屈原
屈原之死/屈原與《楚辭》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縱”/春申君與吳越之地/秦始皇的出生/東方各國的滅亡
第八章戰國時代的學術
諸子的虛實
諸子的出現/諸子百家的假象/劉向、劉歆的諸子理解
戰國時代的宇宙觀
被埋沒的關於天地創造的神話/大地浮於水/大鵬的傳說/俯視蒼天/周易的方位設定/科學技術
支撐戰國時代學術的文字
《說文解字》講述的書體/戰國時代的文字/秦為了展示自己的特殊性而創造的書體/之後的戰國文字
第九章戰國時代的變革者
完善尺度標準的意義
前所未有的社會變動與變革者/尺度標準的完善與度量衡/《漢書·律曆志》以後的度量衡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與阡陌/商鞅變法與爵位的完善/領土國家的擴大與爵位的變質
楚國變法
楚國的爵位/吳起變法
從君王巡行到皇帝巡行
天下物資流通與金屬貨幣的出現/從商王田獵到秦始皇巡行
第十章重新比較探討春秋時代觀以及夏商周三代觀
文書行政開始以前
大和的大國與商、周/到春秋時代為止的畿內/首都與陪都
西周時代的世界觀
西周金文中讚揚文王與武王的內容/陝西省眉縣青銅器中的“四方”、“四域”和“狄”/秦公簋、秦公鎛中的“下域”、“四方”和“蠻夏”/新出土秦公鎛中的“蠻方”“域”“百蠻”“四方”/何尊中的“中域”
各文化地域上的王朝交替
從天下的視點論霸者的交替/春秋時代周王朝的王都
漢字的魔力
使周站在權力頂點的青銅器銘文/四處生根的漢字
被理想化的周公旦與太公望
周公旦/太公望
領土國家進程中大國權貴與小國權貴的差別
孔子與魯國權貴/魯國三桓/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權貴大夫/《春秋》使用的材料/聖德太子的時代
刻板印象與多樣化的視點
探究“事實”背後的事實/皇帝的“天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江戶時代的儒家學者的中國古代史觀/中國古代史觀與城市國家的視點
附錄
主要人物略傳
歷史關鍵字解說
歷史參考文獻
歷史年表

文摘

著作權頁:



可是,較早舉行這一儀式的國家的王者們,漸漸開始猶豫要不要繼續利用這一儀式,因為儀式的內涵並不是很豐富。感覺到這一儀式利用極限的國家就放棄了“文武之胙”的儀式化。這樣一來,有人就開始貶低這個儀式原本就非常無聊,沒有意義。說賞賜“文武之胙”不過是意味著承認你是個霸主,等等,對這一儀式鄙視起來。
《左傳》當中也有這種貶低的“形式”存在。《左傳·僖公九年》(前651),齊桓公召集諸侯於葵丘舉行會盟。當時,周王派遣使者賞賜了胙(祭祀用的肉)給齊桓公。《左傳》對使者的發言做了補充,稱:“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意思就是說,周王給霸主賞賜了“文武之胙”。
作為貶低敵對正統的一環,《左傳》利用了齊桓公。通過周王賞賜“文武之胙”給齊桓公,說明齊桓公只是個霸主;同時也貶低了戰國時代收到“文武之胙”賞賜的齊國威宣王,意思是他也只不過是個霸主。
針對同一件事情,在齊國所作的《公羊傳》只提及周王使節來訪,卻並沒有提及“文武之胙”。如果記載齊桓公收到了“文武之胙”的賞賜,那么後面戰國時代齊宣王收到“文武之胙”的賞賜就意味著他繼承了周王的權威這一說法就土崩瓦解了。
《公羊傳》認為,與被下克上的暴動滅掉的齊國君主相比,齊桓公算幸運的了。前面我們也講過,齊國田氏朝廷並不認為齊桓公是霸主,認為他只不過是擁有霸主力量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