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是福建沿海木船製造的一項重要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材料,採用榫接、艌縫等核心技藝,使船體結構牢固,艙與艙之間互相獨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結構形式,在“師傅頭”(閩南地區對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稱)指揮下,由眾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水密隔艙造船技術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大約發明於唐代,宋以後被普遍採用。該技藝是人類造船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對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作用,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 分類:手工藝
  • 地區:中國
特點,製作工藝,漳灣,泉州,外文記載,申遺,

特點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艙數有13個,也有8個,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用這種方法製作出的木船,在當地稱為福船,福船的製造,從備料、立龍骨到上畫油漆,都是手工操作。福船易於駕駛,具備抗沉性、快速性、穩定性等多種性能。
用“水密隔艙”技藝製作的福船,具有三大特點:
一是被分隔成若干艙的船舶在航行中萬一破損一兩處,由於船舶已被分隔成若干個艙,一兩個進水的船艙不至於導致全船進水而沉沒。
二是只要對破損進水的艙進行修復與堵漏就可使船隻繼續航行。船舶的功能主要是運載貨物,在有“水密隔艙”的船舶上,貨物可以分艙儲放,便於裝卸與管理,而且在海損事故發生時,也可以儘量減少損失。
三是由於船舶被隔板層層隔斷,厚實的隔艙板與船殼板緊密釘合,隔艙板實際上起著肋骨的作用,簡化了造船工藝,並使船體結構更加堅固,船的整體抗沉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此外,漳灣福船把艙設計在船尾的正中位置,並且固定在支撐點上,便於操縱,既可以根據水的深淺或升或降,也可以根據航向靈活轉動,不至於偏離航線,從而保證了適航性。

製作工藝

漳灣 傳承

漳灣

漳灣鎮“水密隔艙”福船製造這一種民間手工藝,已有650多年的歷史,據漳灣岐後村劉氏族譜記載:開沃始祖劉帝美公,原生活在閩南一帶,世業造船。明洪武年間,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為避戰亂,帝美公以一身絕技駕海船隻身逃難寧德。到寧德三都澳腹地漳灣後,見這裡依山瀕海,物產豐富,海域遼闊,天然良港三都澳近在咫尺,認為這裡是造船不可多得的“寶地”,遂決定在岐後這個地方開基立業,造船傳藝。從此,“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便在漳灣生根發芽。
這一手工技藝唐朝就有,至明末清初由於實行海禁,技藝逐漸式微。岐後村能完整保留至今,實屬罕見,堪稱“活化石”。據《寧德交通志》記載,明嘉靖三十五年,漳灣曾造過“大樓船”(屬典型的福船“官船”)數十艘,後被倭寇掠奪運回日本。民國時期,這裡多製造200—300噸位的“三桅透”木帆船。新中國成立後,漳灣船廠為山東、浙江、廣東等省和福建省各地船商建造了無數捕撈船與運輸船,以及60噸位以上的“水密隔艙”結構木帆船。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鐵殼船不斷增多,大噸位木船製作業務量不斷減少,給漳灣造船業帶來很大衝擊。在市場經濟規則作用下,這種專業技術和勞動強度要求較高的古老行業,收入與付出是不對等的,因此當地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不願意乾造船這活兒了,全鎮從事這一行當的人口比例不足2%,真正掌握“水密隔艙”技藝的師傅更是寥寥無幾。
工藝
漳灣“水密隔艙”福船,在造船方式、方法上均有特別技藝和一套神秘的傳統習俗。造船的用料,選擇既輕便又耐水、堅固的木材,其品種豐富,有松木、樟木、杉木以及柯木、槐木、楓木等堅韌的雜木,輔助材料有船釘、桐油灰、竹絲、竹篷、布帆、油漆等。造船工具則有斧頭、鑿仔、刨刀、木鑽、釘送、鐵錘、釘拔、掘斧、勾釘、鋸、墨斗、曲尺、刮刀、灰刮板等。造船時無需繪製圖紙,多是“圖”在師傅心中,造船時憑藉經驗,造多大船、備多少料,師傅心裡均有譜。
福船製造採用固定的工藝流程。一是安豎龍骨;二是傍著龍骨兩旁釘“平底”,以增加面積不使船在航行中晃動,便於操作;三是配搭肋骨,用橫樑固定,其間還要安上矮座(俗稱“裝牛頭”)並行分艙,裝訂隔艙板,完成船的框架;四是釘縱向構件舷板(級船殼板),先釘中腹舷板(俗稱“紅水蛇”),再從船的底部向上裝訂舷板(俗稱“走馬”),舷板裝訂後,即裝蓋甲板及甲板邊緣,完成船殼;五是搭房,即船老大台、臥室,做舵、做桅、做帆車、錨車等;六是油灰工塞縫、修灰、油漆上畫,完成全船。
泉州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稱。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泉州船承其衣缽,特徵鮮明,一脈尚存。如今,水密隔艙造船技藝已是一種瀕臨消亡的民間手工技藝,堪稱中華絕活之一。

泉州

水密隔艙製造這一傳統手工技藝,保留在泉州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工藝
</strong>
泉州傳統的造船用料,需選擇既輕便、堅固,又耐水的木材。一艘船的製造,從備料、立龍骨到上畫油漆,全都是手工操作。船隻製作過程相當複雜,要經過安豎龍骨、配搭肋骨、釘縱向構件舷板、搭房、做舵等工序,最後油灰工塞縫、修灰、油漆上畫,才完成全船。製造這樣一艘木帆船,需用400工日,杉、樟等各種用材80立方。
對於“水密隔艙”這一絕活,師傅們都是憑藉經驗,一般無需圖紙,要造多大的船,就備多大的料,圖在心中,心有準則。
在長期的造船過程中,泉州沿海民間形成了一套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奇異風俗。在造船的重要環節,如起工、安龍骨、安梁、立桅、畫眼、下水等均有祭祀儀式,每艘船上均奉祀有媽祖神像等神位。

外文記載

對於中國的“水密隔艙”技術,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做了詳細描述。1795年,英國本瑟姆將軍引進中國的“水密隔艙”結構,為英國皇家海軍設計並建造了6艘新型船隻,在造船論文中他說,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強度的隔板,它們可以保護船隻,免得進水而沉沒,正像現在中國人做的一樣。”從此,中國先進的“水密隔艙”結構,逐漸被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藝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

申遺

經正在奈洛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2010年11月15日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