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制史

中國政制史

《中國政制史》是一本由武漢大學的出版社在2005年8月1日出版的政制書籍。本書取材翔實,敘事直朴,立論嚴謹,不作空談泛論。而於各時期的制度之沿革,著墨較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政制史
  • 頁數:  541頁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8月1日)
ISBN: 7307045710
條形碼: 9787307045712
尺寸: 23 x 16.9 x 2 cm
重量: 621 g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三編。第一編為中央政制,就我國富有特色的君主、宰相、行政、監察、考試諸制度斷代一一敘述。第二編為地方政制,就我國獨具特色的地方行政區劃如州、郡、道、府、縣依朝代分期敘述。一、二編的時間跨度自秦初至清末。秦以前年代久遠,礙於篇幅,從簡。辛亥後,我國政制由君主轉為共和,變革殊大,影響至深,宜專編敘述。是為第三編中華民國政制,亦分為中央與地方兩部分。而五權憲法為孫中山為中華民國所設計的理想政製圖案,自為重點。紅色政權奉行之中華蘇維埃制,乃20世紀30年代照耀中國南方的星星之火,於第三編辟專章簡述。

目錄

前言/1
第一編 秦漢至清的中央政治制度3
第一章 君主制度/3
第一節 皇帝/3
一、皇帝稱謂出現前君主稱王/3
二、皇帝稱謂的由來及皇帝一詞的含義/4
三、君主的其他稱謂/7
四、君主的特殊人格/18
五、君主的權力/22
第二節 我國君主制度觀念的發展/28
一、君主權力的來源/28
二、君主制度觀念的代表學說/30
第二章 宮廷內外製度/35
第一節 戒備內比外嚴/35
一、內比外嚴的表現/35
二、內比外嚴的結果/38
第二節 宮門後重於前/38
一、重大政變發生在後門/39
二、帝後宮女活動在後門/41
三、精兵良馬駐紮在後門/41
四、各種雜事出現在後門/42
第三節 後宮官實權大於前宮官/44
一、以尚書台為例說明後宮官實權大/44
二、以樞密院為例說明後宮官實權大/
三、以翰林院為例說明後宮官實權大/
第四節 前宮官實權大於宮外官/
一、從大夫與太尉、丞相的關係上看前宮官實權大/
二、從大司馬大將軍與丞相的關係上看前宮官實權大/
三、從尚書與三公的關係上看前宮官實權大/
第五節 其他有關問題/
一、君主由宮外而前宮而後宮將權力向自己手裡集中/
二、尚書由前宮官變為宮外官/
三、給事中由後宮官變為前宮官/
四、漢世後宮稱省與省字含義的變化/
第三章 宰相制度/74
第一節 秦、漢宰相/74
一、秦宰相/74
二、漢宰相/75
三、秦漢丞相的權力和職掌/81
第二節 三國、晉、南北朝宰相/86
一、三國宰相/87
二、晉、南北朝宰相/89
三、隋唐以後之諸公/92
第三節 隋、唐宰相/95
一、唐代的三省制度/95
二、三省制的歷史沿革/99
第四節 宋宰相/103
一、二府制/103
二、中書省/107
三、樞密院/110
第五節 明、清宰相/114
一、明宰相/114
二、清宰相/117
第四章 行政制度/120
第一節 行政制度綜述/120
第二節 列卿/121
一、列卿設定的沿革/121
二、秦漢時期的列卿/123
第三節 尚書/130
一、尚書郎及其他/130
二、尚書機關的內部組織/133
三、尚書的職掌/133
第四節 六部制度的發展/135
一、隋、唐時期的六部概況/135
二、宋、元、明、清的六部制度/138
第五章 監察制度/141
第一節 兩漢至元的監察制度/141
一、監察機關總述/141
二、監察機關的設官/144
第二節 明、清監察制度/149
一、明監察制度/149
二、清監察制度/152
第三節 監察機關職權行使的方式/155
一、彈劾/155
二、推事/160
三、諫諍與言事/163
第六章 司法制度/167
第一節 司法機關/167
一、沿革/167
二、刑部與大理/168
三、特殊司法機關/171
第二節 司法權的運用/176
一、君主與司法/176
二、宰相與司法/178
三、監察機關與司法/180
第三節 法典的編纂/181
一、春秋戰國時期/181
二、自秦漢至魏晉南北朝/183
三、自隋唐至明清/187
第四節 赦宥制度/194
一、赦的解釋和種類/194
二、赦的作用/197
三、赦後殺人與赦前事務的處理/202
四、不赦/203
五、赦的原因/205
六、古人對於赦的態度/209
第七章 文官制度/212
第一節 秦漢以前文官制度簡述/212
第二節 人才的選拔——推薦及考試/214
一、秦漢時期的推薦制度/215
二、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度——九品中正制/249
三、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度 252
第三節 文官的任用與考績272
一、文官的任用制度/272
二、文官的考績制度/275
第二編 秦漢至清的地方政治制度
第一章 州郡制/281
第一節 州機構/281
一、州/281
二、州官/283
三、州佐屬/286
第二節 郡機構/286
一、郡/286
二、郡官/291
三、郡佐屬/295
四、州郡佐屬自辟的利弊/300
第二章 府州制(上)——府州上級機構/302
第一節 唐府州上級機構/302
一、都督府/302
二、觀察使/304
三、節度使/306
四、諸雜使及特差使/309
五、都統/310
第二節 宋府州上級機構/310
一、轉運使/31l
二、提刑司/314
三、提舉司/316
四、諸雜使/318
第三節 元府州上級機構/318
一、行中書省、行樞密院、行御使台/318
二、諸道/323
三、路/326
第四節 明府州上級機構/328
一、總督、巡撫、巡按/328
二、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332
三、諸道/338
第五節 清府州上級機構/342
一、總督、巡撫/342
二、布政使、按察使/343
三、諸道/345
第三章 府州制(下)——府州/347
第一節 州機構/347
一、州/347
二、州官/353
三、州佐屬/358
第二節 府機構/361
一、府/361
二、府官/365
三、府佐屬/366
第四章 縣制/368
第一節 縣/368
一、設縣沿革/368
二、歷代縣之分等/368
第二節 縣官/369
一、縣官稱謂之沿革/369
二、縣官的職掌/371
三、縣官的慎選/373
第三節 縣佐屬/376
一、縣佐屬設定概況/376
二、縣丞、主簿、縣尉/377
第四節 縣下機構/379
第三編 中華民國政治制度
緒言/385
第一章 中華民國中央政治制度/387
第一節 臨時政府時期(1912~1913年)/387
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387
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92
三、民初的司法制度/399
四、民初的文官制度/400
第二節 南北政府對峙時期(1913~1923年)/403
一、《新約法》/403
二、洪憲帝制與張勛復辟/408
三、法統之爭與南北兩政府之對峙/411
四、民初軍閥割據之歷史淵源/422
第三節 軍政時期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1924~1927年)/424
一、中國國民黨/424
二、國民政府/428
第四節 訓政時期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1928~1945年) /433
一、《訓政時期約法》/433
二、中央政治委員會/434
三、國防最高會議/436
四、《抗戰建國綱領》之頒布與“總裁制”之設立/436
五、國防最高委員會/438
六、國民參政會/439
第五節 五權憲法的理念與國民政府的構架/440
一、五權憲法的理念/440
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444
三、行政院/447
四、立法院/450
五、司法院/454
六、考試院/456
七、監察院/459
八、軍事委員會/46l
第六節 憲政時期(1946~1949年)/463
一、《五五憲草》/463
二、中國憲政的艱難之路:民國以來的十部憲法/464
三、政治協商會議/466
四、《中華民國憲法》/474
第二章 地方政治制度/479
第一節 省/479
一、省行政機關/479
二、省議會和臨時參議會/485
三、省司法機關/487
第二節 特別區域行政機關/489
一、省級特別區域行政機關/489
二、省與中央間的組織/49l
第三節 省縣間的行政組織/493
一、道制/493
二、各省特有的省縣中間組織/495
三、行政督察專員制/498
第四節 縣制/504
一、縣的地位發展沿革/504
二、縣行政機關/506
三、縣議會與縣參議會/510
四、縣司法機關/512
五、縣的下級組織/513
第五節 市制/514
一、市的地位及發展沿革/514
二、市的組織/518
三、市臨時參議會/519
四、重點市組織概略/519
第三章 革命政權之政制/527
第一節 革命政權之中央政治制度/527
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527
二、抗日民主政權/531
三、解放區的民主政治制度/533
第二節革命政權的地方政制/534
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地方政制/534
二、抗日民主政權的地方政制/537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