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湖景東路16號,占地面積10463平方米,南鄰中國國學中心,北鄰中國科技館,地下二層、地上六層,總建築面積91126平方米,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博物館。

2021年5月,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實現外立面亮相,館內陳列有藝術陶瓷、織錦、抽紗刺繡、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景泰藍、金、銀、銅擺件、泥人、內畫壺、漆藝以及民族工藝和民間工藝品。2022年2月5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落成開館暨“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工藝美術展”開幕儀式展出文物1298件(套)。

2023年1月1日起,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恢復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藝美術館
  • 地理位置:北京市朝陽區湖景東路16號 
  • 占地面積:10463 m
  • 類別:國家級工藝美術博物館
  • 投用時間:1990年7月
  • 門票價格:免費
  • 館藏精品:《四海騰歡》《岱嶽奇觀》等
  • 建築面積:91126 m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綜述,展廳,建築特色,館藏文物,文物綜述,重要藏品,文化活動,出版作品,宣傳教育,交流合作,文物保護,獲得榮譽,作用價值,參觀信息,地理位置,門票價格,開放時間,

歷史沿革

1977年12月,國務院批准建立中國工藝美術館。
1982年4月,成立籌建處。
1985年12月,奠基。
1989年10月,竣工。
1989年11月,舉行落成典禮。
1990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
2008年,搬離原址。
2011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改委批覆同意立項“兩館項目”。
2019年3月30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奠基;同年4月22日,該項目正式開工。
2020年1月13日,舉行地下結構封頂儀式;同年7月31日,舉行主體結構封頂儀式。
2021年5月,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實現外立面亮相。同年6月,“兩館”完成了建築外立面及周邊環境整治。
2022年2月5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落成開館暨“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工藝美術展”開幕儀式在北京市舉行。
2023年1月1日起,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恢復開放。

建築格局

綜述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占地面積10463平方米,南鄰中國國學中心,北鄰中國科技館,地上六層、地下二層,總建築面積91126平方米,設有互動體驗展廳、臨時展廳、非遺展陳區、工美展陳區等。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主樓7層,建築呈八角形對稱格局,屋頂為米黃色琉璃瓦覆蓋,外面由紅色花崗岩和白色大理石組成,富有民族特色。內部為現代裝修。主樓東側為高18米的序廳,是整個展館的共享空間。展館內有中央空調和自行發電設備、自動噴淋和1301氣體消防設備以及自動報警、電視監視等保全裝置。展廳均有恆溫、恆濕設備。

展廳

  • 綜述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共設14個展廳和兩層銷售大廳。主樓第1、2層為工藝美術購物中心,面積5400平方米;第3、4層為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出部的展覽大廳,每層各有3個展廳,面積4800平方米,承辦國內外工藝美術、文化藝術和輕紡產品等各類短期展覽;第5層為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寶館,有5個展廳,面積1800平方米,收藏、陳列當代國家級的各類工藝美術珍品。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內有序廳、陳列廳、珍寶館幾部分組成。序廳1層展廳,可供展覽或開幕剪彩用,第2、3層為迴廊式展廳兼咖啡廊,每層面積約600平方米。序廳下面是大型銅浮雕壁飾撔巧遼裰輸,表現了中國工藝美術5000年的歷史和傳統。陳列廳內薈萃了當代中國工藝美術的精華,主要種類有玉器、象牙雕刻、木石雕刻、陶瓷、漆器、織繡、抽紗、景泰藍、金銀擺件、花絲鑲嵌、錫器、斑銅等。其中包括老一輩工藝美術大師、專家、教授的傳世佳作以及歷年獲國家金獎或國際金獎的優秀作品等一批國家級珍品。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內還設有工藝品展銷廳,出售各種各、高檔工藝品、游紀念品和禮品,可滿足來館參觀賓客的購物需求。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第3、4層和序廳1、2、3層可出租場地,提供現代化的展櫃、展架,並可承擔展覽會設計、施工、陳列以及包裝裝潢等各項業務。該館1、2層為購物中心,經營珠寶首飾、金銀擺件、金屬工藝品、雕刻工藝品、硬木家具、抽紗、刺繡、地毯、陶藝、編織、絲綢及複製品、民間工藝品等。展銷公司設有外幣兌換處、業務洽談間、禮品包裝服務台,並代辦包裝、報關、託運等手續,為方便顧客購物提供多種服務。5層珍寶館還設有小賣部,專賣小件工藝美術品、該館的紀念章和畫冊等。序廳1層設有休息平台,2、3層設有咖啡廊。展覽館6層設有對外營業的餐廳,供參觀者休息和用餐。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五層南側展廳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除在珍寶館常年陳列珍(藏)品外,還經常舉辦各類短期展覽。
“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工藝美術展”:該展覽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分為“大國匠作”“曠古遺音”“萬方樂奏”“絲路丹青”“粉墨傳奇”“藉器傳文”“神州迎春”“盛世重光”八大板塊,展出工藝美術、古琴藝術、傳統樂器、絲路壁畫、中華戲曲、金石篆刻、木版年畫、民俗表演等多個門類1298件(套)工藝美術和非遺珍品佳作。
  1. “大國匠作”:該展覽展出有“四大國寶”,分別是翡翠山子《岱嶽奇觀》、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籃《群芳攬勝》和翡翠插屏《四海騰歡》。這四件作品從題材選定、形式設計到全部完成,歷時八年。40多位工藝大師和數十名專家學者組成的顧問團隊一起合作,原料之貴重,創作之精美,都堪稱國家珍品。
  2. “曠古遺音”:該展廳集中展出了古琴藝術。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古琴藝術成為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琴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範例,迎來空前繁榮。展覽從“器”“譜”“人”等角度全面展示古琴藝術三千餘年的發展歷程。
  3. “絲路丹青”:該展廳是中國國內在壁畫臨摹、研究方面規模最大、跨度最大的一次集中展出,在壁畫技藝傳承和藝術實踐上有重要參考價值。
  4. “萬方樂奏”:該展廳能看到北方笙管、福建南音、潮州音樂、戲曲聲腔以及蘆笙和木卡姆各種中國傳統民族樂器。

建築特色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設計理念源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挖與提煉。建築的整體設計構思汲取了中國古典建築太和殿的比例,建築平面中軸對稱左右展開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對稱審美,建築平面中軸對稱、左右展開。建築立面呈三段式,由下至上分為石材基座、透明平台層和漂浮的建築層,分別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天、地、人,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和諧之美。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地上建築最高的兩層向外挑出六米,形成凌空的造型,其創意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多寶格方匣,寓意著內部珍藏和展示著國家級藝術瑰寶。而館的外表面肌理採用暖銅色幕牆材質,圖案借鑑中國古典建築中的花窗及傳統收藏用家具博古架的多寶格構圖,通過對傳統圖案的抽象提煉,形成具有工藝美術特色的獨特創新紋樣。

館藏文物

文物綜述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內陳列有藝術陶瓷、織錦、抽紗刺繡、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景泰藍、金、銀、銅擺件、泥人、內畫壺漆藝以及民族工藝和民間工藝品。其中包括老一輩工藝美術家、教授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傳世佳作以及歷年獲國家金獎或國際金獎的優秀作品等一批國寶級珍品。2022年2月5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落成開館暨“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工藝美術展”開幕儀式展出文物1298件(套)。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珍藏國大師易武作品的證書

重要藏品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內四件大型翡翠珍品:山子岱嶽奇觀、花含香聚瑞、插屏四海歡騰、提梁花籃群芳攬勝則為國寶。
《翡翠珍品山子》:重368kg。藝術家以概括的手法表現泰山雄偉壯觀、春意盎然,日出東方的景色。象徵中華民族勇攀高峰的精神。正面山巒挺拔,樹木青翠,背面山巒樹木灰暗,黃昏景象,兩面對比。扣唐詩詩意“陰陽割昏曉”。
《四海騰歡》:所用原料重77公斤,呈扁長方形,最厚處為8厘米,但質地色澤很好,綠色多而密,晶瑩而透亮。由於原料質地優良,四海騰歡極為難得,所以藝術家們將它設計為插屏,經過極其精密的測算,將扁長方形、厚僅8厘米的翡翠平均剖為4片,除去0.8厘米的損耗外,每片翡翠的厚度為1.8厘米,達到了最佳程度,充分表現了翡翠質地、色澤的美。藝術家們將4片厚1.8厘米的翡翠採取左右對稱的手法,拼合為一塊大插屏,比原來的材料大了三倍,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翡翠晶瑩透綠的質地美。在拼合後,整件作品不僅平整,而且在接縫處平直一致,嚴絲合縫。題材上,設計為矯健的九龍在雲海中翻騰的場面,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騰飛精神。靜中有動,具有強烈的動感。龍的形象吸收了歷代龍的圖案的精華,既有唐代蒼勁有力的風格,又有清代豐滿的優點,剔除了清代流傳的臃腫、呆板的缺點,使之生動、活潑而傳神。藝術家們因材施藝,充分利用原料的天然色澤,在綠色部位設計為龍,以深浮雕的技法精心雕琢,突出綠翠;在白、粉白、淺青色等部位則設計為雲彩、水波紋,以淺浮雕的技法雕琢而成,以襯托龍的主題和綠翠。
《岱嶽奇觀》:高88厘米,原料淨重368公斤,採用了鏤雕、圓雕、深淺浮雕等手法,體現層層疊疊的樹木、小橋,中景、遠景則採用淺浮雕、陰刻等手法。它以世界上罕見的重368公斤的大翡翠加工而成,藝術家們根據原料呈等邊三角形的特點,量料選題,即根據材料的形狀、色澤、質地等特色來確定題材,設計為五嶽之首的泰山,象徵中華民族的精神,寓意深遠。同時,因材施藝,隨形就勢,儘量保全珍貴的原料,占用邊沿和稜角料,既保持翡翠體積大的優點,又使山脈峰巒起伏,錯落有致。在布局上,作者們經過三次上泰山寫生、觀察,在藝術上進行概括和集中,突出重點,以中天門為中心,集中表現十八盤、天街、玉皇頂等主要景觀,捨棄一些次要的景觀,使作品不致於成為表現真實景色的模型。在作品的正面,由於綠翠多而密,所以設計為泰山的陽面,雕刻以層層疊疊、鬱鬱蔥蔥的樹林,並以亭台樓閣、人物、鶴、鹿、羊(鶴、鹿、羊均寓意吉祥)、小橋、瀑布、溪流等作為近景,刻劃入微,突出展現翡翠質地的精華及玉器製作。中景的山峰沒有過多的琢磨加工,充分表現翡翠質地的美。翡翠的陰面,呈深沉的油青色,所以藝術家們設計為泰山的陰面。在左上方,刻著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以鐵線篆字型琢碾於其上,填以金色,風格古樸高雅。特別提及的是,在正面右上方的邊緣有一塊紅棕色的翡,藝術家們利用這一難得的俏色,設計成一輪紅日在山巔徐徐升起,隱現於雲彩之中。
《群芳攬勝》:原料重87.6公斤,不僅體積小,而且是四塊料里質地和色澤較差的一塊,所以藝術家們巧妙地設計為提梁花籃,用提梁、活動鏈條的形式增加作品的高度,使作品提高將近一倍。在製作過程中,由於花卉的花朵、枝梗、葉子等可以比較自由地穿插,所以能去除不好的地方,保留並突出綠色、藕粉色,加工為花葉。另外,還採用了掏膛的手法,挖出花籃中顏色好的料,製作為提梁、鏈條和花葉,從而使深沉的暗青色玉料變薄透亮而呈淺綠色。在布局上,藝術家們在色澤較好處設計為牡丹、菊花等,放在主要位置,突出翡翠的美,其次襯托以玉蘭、月季、梅花等十多種花卉,相互交插,疏密有致,效果豐滿,生動,花卉枝葉繁茂而富有生氣。整件作品在設計、製作上克服了原料體積小、色澤差、裂紋和髒多的弊病,取得了奇妙的藝術效果。
《含香聚瑞》:原料重274.4公斤,形似長方形,外形完整,綠翠多,材料質地優良,所以藝術家們將它設計為球形花熏,它不僅發揮了中國玉器藝術史上高難度的套料工藝,而且以料中套料,小料做大的手法,增加原料綠翠的面積。花熏由底足、中節、主身、蓋、頂五部分組成,並以主身和蓋組成的球體為中心,周圍飾以圓雕的九龍。在蓋、中節、底足的三個部分,以深淺浮雕的技法和開光的藝術形式,裝飾傳統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圖案。蓋的周圍除四個開光圖案外,通體鏤雕唐代傳統的番草圖案。整件作品在五個部分的組合上,底足和中節、中節和主身、蓋和頂的結合都採用鏍口相接的方法,達到鏍紋角度精確,子母口密切配合,製作精細而準確。
《白玉五行塔》:作品以新疆白玉雕刻而成。中央為七層八角形的主塔,四周有四座六角形的分塔,從主塔的第五層的四個飛檐,每個飛檐各有兩根環環相扣的活動鏈條分別連線四周的四座分塔,共有八根鏈條,使中央的主塔和四角造型不同的四座分塔連為一體。塔群構成正方形,東南西北的四個正面各有兩尊玉坐獅,玉獅之間又有一座玉制香爐,主塔和分塔之間,地面上又有走廊相接,與懸空的相接的八根鏈條相呼應。此作品取五代陰陽五行的學說而為名,製作精巧,歷時兩年之久,充分展示了玉器精細的鏤雕工藝。
《蝦盤》:作者將瑪瑙料中黑色部分雕成盤,白色透明部分雕成大蝦,潔白的蝦在黑盤襯托下,格外醒目。蝦有大小六條須,二十條腿,有的鏤空,有的重疊,姿態各異,相互交叉,顯得十分逼真,白蝦、黑盤宛若天成。
《豐收大白菜》:作品以北京牙雕的傳統作品“蟈蟈白菜”為創作題材,以白菜為主,以菊花、穀子、蟋蟀等花卉、果實、蟲草為陪襯,表現了秋天豐收的喜慶景象。整件作品構圖勻稱,造型美觀,形象逼真。作品再經著色,給人以清新自然,具有田園色彩的的感覺。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豐收大白菜》
《自貢扎染》:2023年10月28日,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貢扎染正式入駐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文創店。

文化活動

出版作品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編輯和出版有館藏工藝美術珍品的明信片、畫冊以及學術研究叢刊、著作等。主要出版物有《中國工藝美術館館藏珍品》(畫冊)、《中國工藝美術館藏品》(第1集)、《中國工藝美術》(季刊)、學術專著有《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交流》《近代西洋服裝藝術》《中國的刺繡》《美洲民間工藝美術》《鼻煙壺史話》《當代中國的工藝美術》《中國文化概覽》等。此外還有宣傳品《中國工藝美術總公司》(宣傳冊)、《中國工藝品旅遊品購物手冊》《中國旅遊紀念品》(畫冊)等。

宣傳教育

1989年11月,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行中國工藝美術館落成典禮時舉辦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有中國43個單位參展,展品5000多件(套),並有著名藝人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刺繡、緙絲內畫壺剪紙麵塑和古樂器等表演,展示了建國40多年來中國工藝美術的成就。展出僅15天,觀眾達18萬多人次。對外開放以來,外單位在該館舉辦的工藝美術、文化藝術等短期展覽共26次。中國工藝美術館已成為外交部和旅遊部門的一個參觀點,接待過許多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國際重要政黨領袖和慕名前來參觀的中外遊客。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工藝美術展

交流合作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還進行了國際藝術交流,建館以來,曾分赴突尼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馬來西亞和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舉辦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
1990年,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過突尼西亞工藝美術展覽。

文物保護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安防突顯科技化和智慧型化特徵。在重要安防配置中加入了基於AI分析的大安防系統,通過電子鷹眼的智慧型識別及自動追蹤,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外部安全隱患;大安防系統還可以對空氣採樣並進行空氣顆粒物分析,早在火災陰燃階段即發現警情,提醒管理人員介入檢查,保障大樓消防安全。不僅如此,通過AI技術的套用,在主要出入口、展廳、藏品庫設定的人臉識別攝像機可以主動發現人員、物品的潛在危險並預警,提高安防管理效率的同時也減輕安保後勤人員的工作強度。

獲得榮譽

2023年11月,中國工藝美術館工程項目入選2022~2023年度第二批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

作用價值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是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審美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的國家級文化殿堂。主要承擔中國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鑑定、修復及傳承發展的工作;承擔文物遺產藝術珍品的典藏、物態遺產和保護項目的展覽陳列、活態遺產和保護項目的展示演出任務;承擔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研究、國內外學術交流、公共宣傳教育、社會服務工作;承擔項目和傳承人保護接續的數位化採集存儲和網際網路信息大數據共享任務;承擔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國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責任。該館的建成填補了中國工藝美術和非物質遺產國家級博物館的空白。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湖景東路16號。
中國工藝美術館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放時間

9:00-17:00(16:00停止入館)。
2022年6月2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恢復開放,觀眾從東南門掃描行程碼、健康碼,出示48小時核心酸檢測陰性證明,接受健康檢測,未見異常後經東門安檢入館參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