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姜泗長傳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姜泗長傳

姜泗長,是國內外最負盛名的耳鼻咽喉科專家、中國耳鼻咽喉科創始人之一、中國耳鼻咽喉科專業人員的鼻祖。他是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也是中國耳鼻咽喉科學界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在中國第一個開展顯微鏡下內耳開窗術、鐙骨底板切除術,為治療耳硬化症聾開闢了廣闊的前景,被譽為“打開內耳禁區的人”;在國內製成第一套火棉膠切片的顳骨病理標本;第一個將纖維氣管鏡套用於臨床檢查和異物取出術……從醫半個多世紀以來,他開創了中國耳鼻咽喉科領域許多第一。他舉賢薦能,提攜後人,形成了醫學界有口皆碑的“姜泗長風格”。在國際上,姜泗長以其卓越的技術和崇高的醫德風尚,贏得了同道們的尊重,被稱為一代名醫、一代宗師。 本書以生動的筆觸、流暢的語言、翔實的史料,全方位描寫了姜泗長豐富、多彩、曲折的人生之路,包括姜泗長的主要經歷、治學歷程、工作、家庭生活等,重點是他從事科技事業的奮鬥歷程,突出反映他為國家科技事業作貢獻的先進事跡、頑強探索的曲折過程、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等,忠實記錄他對祖國和社會的重要功績,傳承他治學為人的高尚品德,弘揚他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填寫人物中文名或其中文譯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姜泗長傳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363頁
  • 開本:16
  • 作者:張晶平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3478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姜泗長傳》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混沌時代
一、四合院童話
二、選擇醫學
三、萌情國難時
四、從醫生涯第一站
第二章幸遇恩師
一、嚴師沈克非
二、恩師胡懋廉
三、恩師再舉
四、師從林賽教授
五、回到祖國
第三章開創事業
一、臨危受命
二、打開內耳禁區
三、新的使命
四、風波迭起
五、再度創業
六、繼續探索內耳奧秘
第四章風暴來襲
一、住進“牛棚”
二、讀毛主席的書,跟共產黨走
三、沐浴燦爛陽光
四、帶教外籍進修生
五、出診毛家灣
第五章特殊任務
一、為毛澤東主席保健
二、做個明白人
第六章科學春天
一、痛失良將
二、招兵買馬,壯大隊伍
三、人才進出
四、來自異國的刺激
五、建一座科學殿堂
六、彼岸的回聲
七、創辦一流專科雜誌
第七章人才大廈
一、人才是根本
二、打造“立體交叉橋”
三、學問從哪裡來
四、醫德是基石
五、批評你才是愛護你
六、比知識更重要的
七、“相馬”變“賽馬”
八、歷史的傳承
第八章永恆啟示
一、事業發展需要“領頭羊”
二、要搞就搞尖端的
三、大門敞開,自由來去
四、挑戰神經性耳聾
五、難敘親情
六、力量探源
姜泗長大事年表
後記

後記

2000年,《師道》一書出版後,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出版當年,文學評論界與醫學界齊聚一堂,於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討論會,這是我國第一次文學家與醫學家就一部作品共同進行討論。當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北京曰報》、《科技目報》、《健康報》等均刊登了對《師道》一書的評論文章,稱此書為“醫學界不可多得的佳作”。
1999年,我開始動筆寫姜泗長教授的故事,姜老未說一句如何寫的話,給了.我充分的自由寫作與思考空間。我完全按自己多年來對他的了解、對中國耳鼻咽喉科發展歷史的粗淺認識,進行謀篇布局。《師道》一書正式出版後,姜老拿到新書,高興地提筆在《師道》的扉頁上寫下一段話贈我:晶平:
此書的真實性、史料性、思想性都是較高的。你寫作(的)嚴謹態度值得稱讚,我們全家衷心地感謝你為此書付出的艱辛勞動,同時更要感謝你多年來對我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支持。謹以數語聊表感謝之情並永記心中。
姜泗長
2000.10.12
2001年,《師道》一書獲得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的新作品二等獎,十多年來先後再版四次。此次為第五次再版,是應中國工程院擬為每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立傳的系統工程,在其統一要求下,《師道》一書更名為《姜泗長傳》。
從嚴格意義上說,這本書不能完全定義為傳記。全書的主旨是以“師之道”為主線,以姜泗長及他的學生為主要描寫對象,反映傳承與授業、醫德與醫術的關係,敘述一群醫學從業者為病人的安康而努力奮鬥的故事。因為此次再版被納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所以在關於姜老及其老伴兒吳幼霖身世的章節中稍做補充,仍是意猶未盡,難免存遺。在此,特向支持我的各位領導、老師、同道表示衷心的感謝。
張晶平
20l 4年1月於北京

序言

20世紀是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偉大時代。千百萬先烈前賢用血和生命爭得了百年巨變、民族復興,推翻了帝制,擊敗了外,建立了新中國,獨立於世界,贏得了尊嚴,不再受辱。改革放,經濟騰飛,科教興國,生產力大發展,告別了饑寒,實了小康。工業化雷鳴電掣,現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抑。
憶百年前之清末,從慈禧太后到滿朝文武開始感到科學技術重要,辦“洋務”,派留學,改教育。但時機瞬逝,清廷被辛革命推翻。五四運動,民情激昂,籲求“德、賽”升堂,民主國,科教興邦。接踵而來的,是18年內戰、8年抗日和3年解放爭。恃科學救國的青年學子,負笈留學或寒窗苦讀,多數未遇會,辜負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國立綜合性科機構是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算是第一個國立綜合性科機構——中央研究院,設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和觀象台4個研究機構,標誌著國家建制科研機構的始。20年後,1948年3月26日遴選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28位),幾乎都是20世紀初留學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學家。
中國科技事業的大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49年11月日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1950~1960年有2500多留學海外的科學家、工程師回到祖國,成為大規模發展科技李業的第一批領導骨幹。國家按計畫向蘇聯、東歐各國派遣1.8萬名各類科技人員留學,全都按期回國,成為建立科研和現代工業的骨幹力量。高等學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萬人。到2l世紀初,普通高等學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萬人,科技人力總資源量超過5000萬人,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才達1 600萬人,已接近最已開發國家水平。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從一窮二白成長為科技大國。年產鋼鐵從1949年的15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粗鋼6.8億噸、鋼材8.8億噸,幾乎是8個最已開發國家(G8)總年產量的兩倍,20世紀50年代鋼鐵超英趕美的夢想終於成真。水泥年產20億噸,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總產量。中國已是糧、棉、肉、蛋、水產、化肥等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保障了13億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製造業、土木、水利、電力、交通、運輸、電子通信、超級計算機等領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兩彈一星”、高峽平湖、南水北調、高公高鐵、航空航天等偉大工程的成功實施,無可爭議地表明了中國科技事業的進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全國工作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實現工業化是當務之急。大規模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大科學工程、國防工程等是工業化社會的命脈,是數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科學院張光斗、王大珩、師昌緒、張維、侯祥麟、羅沛霖等學部委員(院士)認為,為了順利完成中華民族這項歷史性任務,必須提高工程科學的地位,加速培養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國科學院原設的技術科學部已不能滿足工程科學發展的時代需要。他們於1992年致書黨中央、國務院,建議建立“中國工程科學技術院”,選舉那些在工程科學中做出重大的、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院士,授予終身榮譽,賦予科研和建設任務,指導學科發展,培養人才,對國家重大工程科學問題提出諮詢建議。中央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於1993年決定建立中國工程院,聘請3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遴選66名院士共96名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開了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選舉朱光亞院士為首任院長。中國工程院成立後,全體院士緊密團結全國工程科技界共同奮鬥,在各條戰線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貢獻。
中國的現代科技事業比歐美落後了200年,雖然在20世紀有了巨大進步,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祖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任重路遠,還需要有數代人的持續奮鬥才能完成。況且,世界在進步,科學無止境,社會無終態。欲把中國建設成科技強國,屹立於世界,必須接續培養造就數代以千萬計的優秀科學家和工程師,服膺接力,擔當使命,開拓創新,更立新功。
中國工程院決定組織出版《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叢書,以記錄他們對祖國和社會的豐功偉績,傳承他們治學為人的高尚品德、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他們是科技戰線的功臣、民族振興的脊樑。我們相信,這套傳記的出版,能為史書增添新章,成為史乘中寶貴的科學財富,俾後人傳承前賢篳路藍縷的創業勇氣、魄力和為國家、人民捨身奮鬥的奉獻精神。這就是中國前進的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