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節日(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

中國少數民族節日(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少數民族節日
  • 少數民族:55個
  • 特點:豐富多彩
  • 類型:節日
蒙古族節日,蒙古族年節,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朝鮮族,傣族,壯族,東鄉族,布朗族,怒族,塔塔爾族,回族,滿族,黎族,納西族,撒拉族,烏孜別克族,獨龍族,藏族,轉山會,採花節,黃藏曆元旦,藏曆農家新年,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白來日追節,侗族,傈僳族,毛南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維吾爾族,瑤族,佤族,柯爾克孜族,仡佬族,鄂溫克族,苗族,白族,畲族,土族,錫伯族,德昂族,彝族,土家族,達斡爾族,阿昌族,保全族,珞巴族,哈尼族,拉祜族,仫佬族,普米族,基諾族,布依族,哈薩克族,水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

蒙古族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乾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此外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時間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在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機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讚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
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曆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民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等傳統體育活動。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節潑水節

壯族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祭龍節), 過小年(稱“男人節”,又稱“喊魂節”),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節,春節,陀螺節,花朝節 ,吃立節,螞拐節(青蛙節)。此外,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祭龍”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曆需要的雞、豬等犧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騎馬、戴斗笠者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能使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後並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獻土地。十二月“送祖”。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曆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淨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沒有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是家家還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止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曆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
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最重要的是農曆二月初八的三朵節,三朵節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護神--“三朵神”的盛大節日, 也是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該節源於白沙玉龍村北嶽廟會,納西語叫“三朵頌”,就是“祭三朵”。其餘還有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曆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準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藏族

轉山會

轉山會是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民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裡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採花節

採花節是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採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颶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黃藏曆元旦

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藏曆年古時曾以麥熟為歲首或麥收為歲首,是在夏秋季。據記載,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曆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紀,唐朝文成、金成兩位公主先後入藏成婚結盟,帶來內地的曆法。此後,藏族古曆法與漢歷、印度曆法相結合,到元代時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為一體的獨特的曆法。大約十三世紀元代的薩迦王朝時定為藏曆元月一日為新歲起始,沿襲至今。
藏族節日繁多,其中最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義的要數藏曆新年。藏曆新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一年最大的節慶。從藏曆十二月中旬開始,人們就準備過年吃、穿、用的節日用品。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湧入拉薩城,購買各種年貨。此時是拉薩一年中最為繁忙的季節。
藏民族過年是從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
藏曆除夕是個十分忙碌的日子。
藏曆初一,是在凌晨時分吉祥的“折嘎”說唱中迎來的。藏族人大年初一會來一個“搶水比賽”,每戶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邊、井口或自來水下“搶”頭道水。據藏族傳統,藏曆初一誰搶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稱為“銀水”,預示著吉祥、幸運,財源滾滾。當太陽升起時,盛裝的人們按長幼次序已吃完幾道節日食品。那時,鄰居間就要挨戶端琪瑪、敬青稞酒,高誦沿傳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瑪帕卓貢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辭。此後,全家會閉門歡聚。大年初一,許多信仰佛教的農牧民還到拉薩的大昭寺進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親訪友活動使大街小巷熱鬧起來,也成了人們展示新年時裝的時刻,到處都是“洛薩(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聲。
大年初三的活動則以宗教、文體內容為主,轉經路上、房頂上瀰漫著濃濃的桑煙,年輕人在房頂和山頂上插五彩經幡,以祈福禳災,而廣大農牧區還將舉行新馬馱鞍儀式、賽馬、拔河、投擲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藏曆新年的歡慶活動將一直持續到藏曆正月十五。

藏曆農家新年

由於在藏曆的元月,後藏(西藏主要的產糧區,指日喀則一帶)農民就要開始春耕,所以後藏一帶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曆12月1日定為藏曆農家新年。
藏曆農家年的習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則一帶,其中包括西藏拉薩的尼木縣,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藏曆每年的1月1日過新年的。
藏族節日本就繁多,而藏曆農家新年是後藏一帶最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義的節日。從藏曆11月中旬開始,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時吃、穿、用的節日用品。
雖然真正的農家新年是藏曆12月1日,但過節的喜慶活動則從藏曆11月29日就開始了。從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團聚開始,藏曆農家新年的一系列歡樂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藏曆農家新年的歡慶活動與西藏其他地區過藏曆新年的活動基本相同,其歡樂活動將一直持續到藏曆正月十五。

薩噶達瓦節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薩噶達瓦節。關於它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說是紀念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這天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宗教紀念活動。在雲南的藏族人民有的還要到維西縣的達摩山朝拜,有“轉葛拉”(繞山)的儀式。

女兒節

甘肅文縣的藏族,每年農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們的“女兒節”。節日期間,姑娘們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艷麗的服裝,帶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採茶對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望果節

“望果節”(意為轉田間)是西藏藏族傳統節日之一。節期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糧食收成在望,藏民們便背著經卷轉繞田間,預祝豐收。同時舉行賽馬、射箭、文藝表演等活動。

雪頓節

雪頓節是藏族傳統節日,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每年藏曆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音譯,意思是“優酪乳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優酪乳子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屆時,拉薩市附近的居民身著鮮艷的節日服裝,扶老攜幼,邊飲邊談,載歌載舞,觀看藏戲,享受節日的歡樂。下午各家開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來賓行敬三口乾一杯的“松準聶塔”(酒禮),唱各種不同曲調的勸酒歌。歌罷,客人將酒三口飲完。敬酒聲、祝福聲、歡笑聲經久不息。當晚霞染紅天際,人們才踏著暮色離開羅布林卡。據佛教規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出門。夏季,藏曆6月底期滿,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優酪乳子進行施捨。當時純屬宗教活動。
17世紀中葉,清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後,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戲團體集中到拉薩為雪頓節助興,雪頓節活動演變成為以藏戲匯演為主,宗教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重要節日,故又稱“藏戲節”,因其範圍局限在寺廟內外,並以哲蚌寺為中心,故稱為“哲蚌雪頓節”。18世紀初,雪頓節活動中心從哲蚌寺轉移到羅布林卡,允許市民入園觀看藏戲。
西藏民主改革後,雪頓節成為人民民眾自己的節日。節日期間有哲蚌曬佛、藏戲表演、逛林卡等活動。每年的藏曆6月30日,拉薩市西郊的哲蚌寺都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讓更多的信徒有機會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對這樣的佛事活動不加干預。節日期間,羅布林卡內,人山人海,林木間到處是帳篷、地席,藏族民眾歡聚在這裡喝著青稞酒、酥油茶,吃著優酪乳子,並觀看藏戲和欣賞各種文藝節目。
1993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從1993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拉薩雪頓節,同時舉辦拉薩雪頓節物資交易會。1993年8月16日,首屆“雪交會”開幕。如今雪頓節已發展成融文藝匯演、經貿洽談、招商引資、物資交流、產品展銷、體育競技、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盛會。
2004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為了解決傳統雪頓節以藏曆為準,每年的公曆日期不一致,給國內外遊客造成不便的問題,從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動依然按傳統的藏曆6月30日進行外,由市政府主辦的雪頓節固定為每年公曆8月18日開幕。
演員在布達拉宮廣場表演藏戲慶祝雪頓節

白來日追節

藏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傳統節日——白來日追,即“吉祥天母節”。
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藏族民間有個生動的傳說:大昭寺的守護神母瑪索傑姆有三個女兒,小女兒白拉協姆,二女兒東贊傑姆,大女兒白拉扎姆。因為她們不聽話,母親便許了咒,願大女兒一生不得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見一次。咒願實現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薩河南岸赤仆宗贊,每年只能在藏曆10月15日相見一次。
為慶祝“天母節”,婦女們在這一天刻意梳妝打扮,到白拉扎姆天母像前焚香祈禱。西藏自古就有不論貧富向晚輩、僧侶、小孩們進行施捨的習俗,小孩們在這一天是最快樂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來日追”節日零花錢。
從藏曆十月十四日晚上開始,朝拜白拉扎姆的信徒絡繹不絕,許多善男信女紛紛向天母敬獻哈達,大昭寺的全寺僧眾舉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和會供曼荼羅的定時大祭,並將白拉扎姆的天母像面朝拉薩河南岸的赤撲地,而赤撲地也把宗贊的塑像面朝北,表示兩相會面之意。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侗族侗族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穫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伙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藥。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篝火節。

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曆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

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曆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曆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曆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每年6月8日,在新疆塔城地區的達斡爾人民過“沃其貝”節,祭拜、祈福、聚會、歡歌起舞等形式,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健康平安。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保全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穫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準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曆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曆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曆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曆年)開始到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繫。

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後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曆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雲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繡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此外還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曆3月22日前後)。

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曆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曆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曆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 “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