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客家博物館

中國客家博物館

中國客家博物館,坐落於有“世界客都”之稱的廣東省梅州市城區,是一間收藏、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梅州大學校長館梅州將軍館梅州市華僑博物館客家匾額館梅州名人廉吏館、展覽中心以及《客家文博》雜誌社等組成。其中主館占地面積5984.7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五部分展陳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向世人傳播、展示客家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018年9月,被確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客家博物館
  • 外文名稱:Hakka Museum Of China
  • 類別:人文博物館
  • 地點:廣東梅州
  • 開放時間:2008年
  •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東山大道2號
  • 館舍面積:5984.7平方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梅州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博物館簡介,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舍介紹,博物館主館,梅州將軍館,梅州校長館,黃遵憲紀念館,梅州名人廉吏館,梅州華僑博物館,客家匾額館,館藏文物,軼事典故,作用價值,社會意義,開放時間,

博物館簡介

中國客家博物館坐落於梅城東山大橋北端,於2005年奠基興建,2008年4月建成並對外開放。博物館占地面積約170.3畝,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華僑館、客家匾額館、梅州名人廉吏館、展覽中心以及《客家文博》雜誌社組成。2009年4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冠名為中國客家博物館。博物館現為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統一戰線基地和華南農業大學教學實習基地。它是讀懂客家的必經之處,是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博物館的外觀為圓形客家土樓造型,氣勢宏偉。進入博物館大門,一個大大的“亻厓”(客家方言,即“我”的意思)字散發出濃濃的客家味。走上二層展廳,伴隨著清脆悅耳的客家童謠,欣賞仍有漢唐遺風的梅州山區家傳服飾,觀賞古樸典雅的客家圍龍屋,感受客家民系“崇文尚武”和“愛家報國”的思想,讓人沉醉在濃郁的客家文化風情之中。
為了更好地展現客家積澱深厚的文化,博物館一直處於升級完善之中,一方面,不斷改善環境設施,增加最新數據錄入,加大文物整理和保管力度;另一方面,在展示手段方面不斷進行改進,融入趣味性,寓教於樂,比如利用幻影成像等新技術更立體、生動地展示陶瓷等一些民間工藝品的製作過程。並進行鄉村巡展,通過圖片展示和現場講解等方式,讓客家文化走進社區。
博物館自2008年正式開館以來,迎來來自四面八方的嘉賓、學者和遊客,尤其是2010年3月博物館免費開放至今,參觀遊客已達百萬人次以上,其中有不少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港澳台的客家人,回鄉尋根問祖。
2018年9月,被確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發展歷史

2008年4月8日,廣東客家博物館經過三年的精心籌建,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
中國客家博物館中國客家博物館
2009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覆同意廣東省人民政府申報事項,將“廣東客家博物館”冠名為“中國客家博物館”,晉升為“國家級”博物館。
2010年4月26日上午,“廣東統一戰線基地”掛牌揭幕儀式隆重舉行,中國客家博物館正式成為省委統戰部首批授予的“廣東統一戰線基地”之一。
2016年11月,中國客家博物館被列入第二批廣東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此外,中國客家博物館收藏的《藝文類聚》《名理探十倫》《洪容齋隨筆》《御纂周易折中》和《路史》五部古籍入選第二批省珍貴古籍名錄。
2017年2月,中國客家博物館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國有博物館。
2018年11月,中國客家博物館入選首批廣東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

建築布局

中國客家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人文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總投資1.7億多元,由五個展廳的主館及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等分館組成。其中主館總占地面積163.2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文物194件,文獻史料近100件,葉選平題寫館名。
主館分《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和《客家騰飛》五大部分,突出五大主題,多維度詮釋了“大客家”精神,生動敘述了歷史上客家人五次大遷徙的艱難歷程,彰顯了客家人不畏艱辛、開拓進取、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精神品格。
大學校長館共展陳了228位梅州籍大學校長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及主要貢獻;將軍館展陳的從1911年到2007年的梅州籍將軍達475位。經國家文博專家們考證,這裡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代表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場所,是中華漢民族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專題博物館。

館舍介紹

客家公園內除了主館外,自南向北還坐落著大學校長館、梅州名人廉吏館和將軍館等建築,除主館是新築外,其餘都是徵用當地民居改建而成,保留了傳統客家元素和原生的建築形態。
在客家公園旁的東山小溪唇,還有黃遵憲紀念館,由人境廬和榮祿第組成。作為客家博物館的分館,黃遵憲紀念館是收藏、陳列、研究近代中國卓越的外交家、啟蒙思想家、變法先驅、愛國詩人黃遵憲的專題館,相鄰的恩元第被闢為客家匾額館。
將傳統建築、名人故居、現代館和諧交融在一起的客家博物館,作為一座地標,以它的特別風韻展示著客都梅州的文化內涵。

博物館主館

沿梅城東山大橋北端前行約百米,就來到中國客家博物館。博物館正大門為圓形的兩層牌坊結構,形似客家土樓,上書“中國客家博物館”。入口處有一口古井,井欄刻“飲水思源”四字,寓意客家人從中原輾轉南遷,對“根源”相當重視,時刻不忘“根本”。
博物館主館是一座圓台形建築,占地面積5984.7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向人們展示悠久厚重的客家歷史和文化。
進入主館一樓大廳,牆上一個大大的“公式”字映入眼帘。“亻厓”在客家話中是第一人稱“我”的代稱,是典型的客家方言辭彙。客家話作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音,是溝通各個客家民系的一條重要紐帶。沿著樓梯盤旋至二樓,來到主題展區。五個展廳展陳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主題,向世人傳播、展示客家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第一廳“客從何來”里,一條巨型騰龍模型立於正廳,左右大柱子木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曰:“晉唐南遷,始河洛繼贛汀終聚嘉應,皇皇客都中州,文明光大地”;下聯曰:“明清西徙,歷婆羅踵五域,更布全球,泱泱華夏鄉邦,俊傑展鴻圖”。這副長聯道出客家民系千年輾轉,由北往南,再由國內往國外遷徙的歷程。在此駐足可了解客家話、族譜、姓氏堂號等有關客家淵源的內容。
第二廳為“客家風情”。此廳展出了不少客家生產生活用具、手工技藝、以及各類非物質遺產類客家民俗文化,如客家龍燈、五華石雕、架子床等。在展廳內,最引人注目的是所展示的客家婦女形象,客家婦女勤勞能幹,撐起了半個家庭,用客家老話來說是“四頭四尾”(舊時對客家婦女美德的概括,包括:“灶頭鑊尾”、“針頭線尾”、“田頭地尾”、“家頭教尾”)。
第三廳名為“地標圍屋”,主要介紹各種客家民居建築。典型的客家民居有圓圍、方圍(均稱土樓)和半圓的圍龍屋,以及走馬樓、四點金、府第式、合槓樓等建築。其中,圍龍屋是客家梅州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是對漢族建築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包含了中國傳統禮制、倫理道德及風水意識,在中國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
客家人秉承先志,注重禮儀,有耕讀傳家的傳統,梅州在清代就有“文冠嶺南”的說法。第四廳名為“人文秀區”,展示客家先賢的生平,如黃遵憲、丁日昌、丘逢甲、宋湘、朱德、葉劍英、葉挺、張弼士、胡文虎等人,他們或為治經博士,或為登科循吏,或為戎馬將軍,或為商界巨賈,在各行各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第五廳“客家騰飛”,則著重介紹了當代客家地區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來的規劃藍圖。
在展廳外的廊道里,安放著宋湘丁日昌黃遵憲姚德勝丘逢甲張弼士羅香林李惠堂等“梅州八賢”半身銅像,他們的品德和事跡,成為客家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梅州將軍館

梅州將軍館則位於純厚樓內,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是一座建於1946年的磚木結構二進二層槓樓式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築。該館主要介紹和展示從辛亥革命以來(1911—2016)的梅州籍將軍的風采和歷史功績,分革命先驅、長征英傑、抗日名將、開國功臣、當代驕子、將軍譜六大部分13個展室。共展陳545位將軍,其中上將13人,中將116人,少將416人。

梅州校長館

梅州大學校長館位於先勤樓內,原屋主為張鶴賢。先勤樓占地525平方米,建築面積1050平方米,是一座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磚混結構二進二層兩橫四合院式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築。該館主要介紹和展示晚清以來235位梅州籍海內外大學校長、書記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及主要貢獻,分為葉劍英元帥與教育、院士校長、知名高校校長、普通院校校長、黨校及幹部培訓類院校校長、成人高校類院校校長、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校長、梅州教育發展簡史共八大部分24個展室。共展陳228位大學校長,其中正職103人,副職83人,院士校長10人,黨校及幹部培訓類院校校長12人,成人高校類院校校長19人。

黃遵憲紀念館

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遵憲書齋人境廬以及故居榮祿第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居恩元第三處相連組成,占地面積23畝。黃遵憲紀念館是收藏、陳列、研究近代中國卓越的外交家、啟蒙思想家、變法先驅、愛國詩人黃遵憲的專題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梅州對外文化交流的視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民居古建築恩元第內設有《黃遵憲生平事跡陳列》及《黃遵憲藏書陳列》,展陳黃遵憲“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的崇高品質。古建築文化積澱深厚的人境廬榮祿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現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歷史風貌。

梅州名人廉吏館

主館旁邊一座中西合璧的漂亮客家民居“達夫樓”,由模里西斯華僑黎達夫先生所建。達夫樓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占地面積450平方米,樓頂有一座西洋大鐘,非常洋氣。梅州名人廉吏館設定於達夫樓二樓,內設“梅州名人廉吏事跡展”。整個展陳以“景仰先賢、忠孝清廉”為主題,以宣傳忠孝清廉精神和弘揚浩然正氣,營造崇儉尚廉的社會新風尚。達夫樓一樓則為展覽中心,是博物館對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梅州華僑博物館

梅州市華僑博物館建於1997年,是廣東省較早建成的華僑博物館。華僑博物館占地5000多平方米,樓高6層,共有31個展廳,布設了美國、加拿大、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屬展廳,館內藏品豐富,既有文獻資料又有實物,走進這裡,可以清晰地了解梅州華僑的發展史。
2010年3年,華僑博物館正式併入中國客家博物館。

客家匾額館

客家匾額館位於中國客家博物館達夫樓,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是一座始建於1935年的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建築。館內陳列的大部分為明清時期的匾額,分為功名匾、壽慶匾、字號匾、門楣匾、堂號匾、功德匾、綜合匾七部分。
該館所展示的匾額是從廣東、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區收集過來的,徵集過程歷時3年,一共徵集了160方,陳列出的都是其中的精品。
客家匾額表達了客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和欣賞趣味,反映了當時客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其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研究客家文化難得的實物資料。
客家匾額習俗源遠流長,其歷史可追溯至秦漢,發展至明清廣為套用。幾千年來,匾額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一種帝王將相與黎明百姓共享的、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精品。

館藏文物

經過數年努力,客家博物館館藏日漸豐富,目前有藏品萬餘件,主要有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類型豐富,含紙質文獻、陶瓷、雜項等。
據中國客家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王秋珺介紹,客家博物館館藏了許多珍貴文物,含國家二級、三級文物數十件,如該館藏的孫中山楷書“博愛”(君勉上款)書法作品一幅,屬於國家二級文物;兩件精美的國家三級文物——清光緒青白釉把手蓋盆兩件和清木活字粒一套。在“地標圍屋”展廳內,有一座乾隆十九年間客家祠堂抬梁式梁架,呈品字型,通體呈暗褐色,樑上有貼金雕花圖案,重達數千斤。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鑑定,其結構與清朝皇家建築主梁架基本相同。
此外,館藏中尚有不少未列入級別的珍貴文物,如“中國現代美術之父”林風眠的3幅畫作《秋林山居圖》《秋林棲鳥圖》《雙鷺圖》,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宋湘的墨寶,以及客籍知名書畫家鐘孟鴻、鐘正山等人的書畫作品。
另一方面,大量帶有客家自然人文元素的文物藏品,是客家博物館收藏的一大特色。如上述主館展區內展出的各類客家服飾、農具、餐具、族譜、梁架等生產生活用具,以及梅州本土名窯水車窯和大埔高陂窯所生產的陶瓷等。博物館內還珍藏有不少珍貴紙質文獻,如僑批和契約等,以及著名鄉賢黃遵憲先生的藏書,共500餘種、8000餘冊。在分館客家匾額館內,還藏有各類珍貴匾額近200件。

軼事典故

流風猶未泯,弦歌譜新聲
漫步於周溪河畔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周圍,但覺煙柳籠罩,清幽靜謐。這個梅城東北角的一隅之地,還有一個古老而又動人的名字——攀桂坊
攀桂坊是嘉應州的人文秀區,在科舉時代,這裡湧現出了18名翰林進士,80多位舉人。歷史上的攀桂坊面積並不大,南臨梅江,東有周溪河穿過,西以老梅城東門從虹橋頭蜿蜒而來的護城河為界,北至東較場原關帝廟、旺巷口,今天的中國客家博物館位於攀桂坊的核心區域。在這客都人文勝地,出現了諸如祿善堂黃家、世德堂李家、旺巷口李家、雙魁第楊家、盤龍橋李家等書香門第、簪纓世家。梅城的三大書院之一的東山書院,也坐落在周溪河畔的東山岃下,以其百年弦歌,傳承著文脈薪火。
攀桂坊里最有名的人物當屬黃遵憲,這位著名的外交家、變法先驅、詩人就出自這裡的祿善堂黃家。祿善堂黃家人才輩出,是梅城三大書香世家之一。黃遵憲的堂叔黃基是一名進士,他一生官職並不大,但他專心實學的作風,對堂侄黃遵憲的影響非常大。離人境廬百步之遙的椿蔭堂,則是著名文學家、文藝理論家黃藥眠的祖居。
不遠處的楊桃墩世德堂李屋,曾出現了科舉時代嘉應州文舉功名最高者李仲昭。李仲昭在嘉慶七年(1802)壬戌科殿試中高中二甲進士第一名。作為傳臚,名次僅僅位列一甲狀元、榜樣、探花之後,也就是殿試第四名。旺巷口的李屋同樣出現了李黼平這樣一位翰林進士,他才華橫溢,滿腹詩書,是嘉應州五大詩人之一。
攀桂坊楊屋同樣人才紛涌,其後裔楊恭垣著有《一日通韻》、楊穆吾著有《客話本字》,是研究客家話的重要資料。他們的前輩舉人楊炳南與謝清高整理合著的《海錄》,是鴉片戰爭前中國國內最先介紹世界概況的著作。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黃遵憲詩界革命的開放風氣,不僅僅浸潤到了文化層面。水運交通便利的攀桂坊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培養造就了一批視野開闊、敢於創新的工商業人才。在客家博物館大門對面,有一座客家民居崇慶堂。1917年,崇慶堂的黃詒蓀,與海外華僑和縣屬親朋集資,主持創建了梅縣光耀電燈股份公司,第一次為古老的梅城帶來了工業時代的光明。巷內黃屋的裔孫黃佑盛開設的裕隆泰錢莊,經營典當、匯兌等業務,在廣州、香港、新加坡等地都設有網點,是梅州近代金融業的雛形。
將軍館原是將軍第
在中國客家博物館區內,有大學校長館和將軍館這兩座一文一武的建築,記錄了客家兒女為中國的文教事業和民主革命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其中將軍館所在的純厚樓,其原主人之一就是一名將軍。
攀桂坊楊家是一個書香門第,其祖屋四冶第就在黃遵憲故居榮祿第、人境廬的對面。四冶第後裔人才輩出。在文舉方面,早在乾隆年間,楊勛就考中進士。其弟楊熊、楊照一同考取了乾隆十三年廣東鄉試舉人。道光十九年,楊炳南、楊時南兄弟再次同時中舉,成為雙魁,所以他們所在的分居命名雙魁第。直到清末的1898年,雙魁第後裔楊沅還考取了進士,成為了科舉時代梅縣的最後一位進士。在武將方面,出現了武進士楊奎猷、中將楊少穆等人。
純厚樓原主人之一楊幼敏是一名將軍,畢業於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部中將參東編遣區第一師參謀處長、參謀長,陸豐縣長、梅縣縣長等職,1936年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
站在純厚樓前,記者發現,純厚樓以正大門為軸,左邊有一個橫屋和一扇門,而右邊卻什麼也沒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左右不對稱的結構呢?這裡還有這樣一段故事。當地富戶楊謙楣想在此地建房,有錢但是用地不夠,於是請求時任梅縣縣長的宗叔楊幼敏出面,協助買到了地皮,建起了純厚樓。
楊幼敏的兒子、下市話傳承人楊偉煊向記者介紹道,房屋建成後,按照協定,兩家分了房。楊謙楣家是富戶,所以在正門左側多建了一橫屋,而他父親雖是縣長,家裡並不富裕,沒有能力在另一邊建起橫屋。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純厚樓,屬於左右不對稱的結構。

作用價值

經國家文博專家們考證,其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代表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場所,是中華漢民族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專題博物館。館刊《客家文博》是國內唯一的專題性挖掘、整理、研究客家歷史文物及客家民俗文物的學術刊物。

社會意義

中國客家博物館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歷史文化,構建了全球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開放時間

據介紹,根據《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中國客家博物館從2010年3月20日起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博物館開館時間為周二至周日9:00-17:30,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和特殊情況除外)。遊客領取參觀票的時間為開放日上午9:00-12:00、下午14:30至17:00。17:10停止入館,17:30遊客退場,18:00閉館。同時,博物館實行“免費不免票”制度,根據實際接待能力,每天將向社會發放免費參觀票3000張,有序控制遊客流量。在規定時間內,遊客從位於博物館入口處的領票處領取參觀票後,就可進入包括主館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等參觀。
為了給市民創造良好的參觀環境,中國客家博物館調整好相關崗位的工作人員,印製好免費參觀票並在入口處設立領票處,同時在外大門和各分館張貼參觀須知,堅持以高水平、高質量的服務為觀眾提供優質展覽。同時,博物館工作人員提醒前往參觀的遊客,最好選擇在博物館免費開放一段時間後或非節假日期間前往參觀,避開博物館免費開放初期以及節假日的客流高峰,保證參觀的最佳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