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

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

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位於鄭州市惠濟區北部,現今河道被稱為索須河,西起惠濟區北部的豐碩橋,向東在祥雲寺村匯入賈魯河,全長約15公里。其引黃河水的一段河道,北起黃河南岸惠濟區北部牛莊大王廟,流經惠濟橋、鐵爐寨村,在堤灣村注入通濟渠後東折。現收藏於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
  • 館藏地點: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冶鐵遺址博物館
  • 所屬年代:隋
  • 全長:約15公里
  • 所屬博物館: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
  • 所屬地區:河南鄭州
地理情況,開鑿時期,隋唐時期,唐宋以後,世界遺產,

地理情況

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是隋唐大運河重要河道,位居中國大運河樞紐的鄭州北部黃河南岸,西連河洛接洛陽,東連江淮達揚州。
現存地面上的通濟渠鄭州段河床寬200~300米不等,河堤寬20餘米,頂寬7米,河面寬40~70米不等。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變道,數次湮沒運河古道,引黃河水入渠的河段河道已經深埋於地下,只有現存南部的通濟渠滎

開鑿時期

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歷史悠久,是中國北方地區最早的、溝通黃河與淮河兩大水系的運河遺存,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開鑿的鴻溝水道,是我國開鑿較早的運河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黃淮平原上溝通黃河與濟、汝、淮、泗諸河的水道交通網。

隋唐時期

隋代,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是通濟渠的渠首,史料記載,唐高宗以後,唐朝中央機構迅速擴大,百官俸祿增多,關中的生產能力遠不能滿足朝廷的需要。為此,每天都有大批商船運送貨物到京都,通濟渠鄭州段就成了貨物中轉的樞紐,江南與冀北的物資交流,也通過這裡傳輸,通濟渠鄭州段所處的滎澤一帶,成為全國水陸的交通中樞。

唐宋以後

經唐、宋王朝不斷的疏浚維護,全段發揮作用直到金元之際,經歷了1500多年的滄桑風雨,反映了中國運河鼎盛時期的狀況,是中國大運河的傑出代表。此後,元、明、清時期疏浚的賈魯河等河流也多利用運河故道,也是中國北方地區自戰國至2600多年運河開發利用史的見證。
歷經黃河泛濫、朝代更迭和戰亂烽火,如今,鄭州境內的大運河古道僅存索須河部分河段,長約15公里,其餘均埋於地下。不過,沿著通濟渠鄭州段的古河道遺址兩岸,仍保存有惠濟橋、滎陽故城城址、古滎冶鐵遺址、紀信墓及碑刻、滎澤縣城隍廟等實物遺產。

世界遺產

2014年6月22日,經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中國大運河跨省系列申遺項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河南5個城市的7處遺產點成功申遺,通濟渠鄭州段名列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