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簡稱“機電學院”)起源於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創辦的探礦工程系勘探機械專業。經2003與2008年兩次調整更名為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學院現有四個系和一個實訓中心:機械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工業設計系、通信工程系、金工實習訓練中心。

截至2018年,學院現有教職工121人,在校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約190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簡稱:機電學院
  • 創辦時間:1954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類型:理工
  • 主管部門中國地質大學
  • 現任領導:院長:丁華鋒 
    黨委書記:瞿祥華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 校訓: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 校歌:《勘探隊員之歌》
  •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388號
  • 院校代碼:10491
辦學歷史,學術研究,建設成果,科研平台,學術交流,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現任領導,

辦學歷史

學院起源於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創辦的探礦工程系勘探機械專業。1998年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合併組成全新的機械與電子工程系(院級),經2003與2008年兩次調整更名為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學術研究

建設成果

學院在科研項目的申報和社會科研服務等方面呈現良好的發展勢態,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12年至2018年,我院獲得4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子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項目及國家其他部委項目等資助,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在科研成果轉化、專利申請、社會服務等方面表現優異,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就多達100餘項。

科研平台

學院現有國家級、省部級教育平台3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裝備總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岩土鑽掘與防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高等學校電子電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術交流

學院與多所海內外知名高校,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大學、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韓國漢陽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德國杜伊斯堡-艾森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建立了緊密的交流與合作關係,與貝肯休斯、中地裝備、中航科技、中煤科工、東風集團、三一重機、廈門三燁、無錫鑽通、武漢藍訊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院現有四個系和一個實訓中心:機械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工業設計系、通信工程系、金工實習訓練中心。
現有地質裝備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和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設計學)。

學科建設

學院具體科研方向涵蓋機構學及機械系統動力學、先進機械設計方法、地質工程裝備及其自動化、光機電一體化技術、信號與圖像處理、嵌入式系統、人工智慧、智慧型儀器、智慧型控制、智慧型製造、工業視覺、產品設計等研究領域。其中機械工程已成為學校“雙一流“學科建設“智慧型地質裝備”方向的重要組成部分。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學院現有教職工12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教授13人、副教授52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德國“洪堡學者”1人、湖北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黃鶴英才”1人、武漢市“青年晨光”計畫1人、“地大學者”各層次人才(含騰飛計畫、搖籃計畫)11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比例達到64.5%。

教學建設

截至2018年,機電學院學子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機械設計創新比賽、石油裝備創新設計大賽、電子設計大賽、機器人大賽等多項重大專業賽事中屢創佳績,先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者約300人次,主持各類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約280項。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
瞿祥華
院 長
黨委副書記
於曉舟
副院長
李 波
副院長
羅 傑
副院長
文國軍
副院長
黃田野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