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教程

中國地理教程

《中國地理教程》是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理教程
  • ISBN:704020733
  • 定價:44.3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作者:王靜愛
頁數:611
出版日期:2007-3-1
版次:
開本:16開
包裝: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是教育部地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地理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作為區域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地理學專業基礎課,處在部門地理學與綜合地理學之間的“樞紐”地位。“中國地理”課程以地球表層系統為主線,突出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前沿和中國地理國情教育的需求,體現綜合性、區域性、滲透性與系統性。

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中國地理區位與特徵
第一節 中國地理區位與國土
一、中國在地球坐標系中的位置
二、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
三、中國在世界的地理區位
四、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五、中國的疆域與國土
第二節 中國的地理特徵
一、地理景觀複雜多樣且地域差異顯著
二、自然環境時空變化顯著
三、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深刻
第二章 中國地理景觀格局及其演變
第一節 大地構造與地貌格局
一、大地構造
二、地勢
三、地貌組合
四、地表物質組成與特殊地貌
第二節 季風氣候與水熱結構
一、季風環流
二、青藏高原隆起與氣候區域分異
三、水熱結構
第三節 自然地帶
一、土壤一植被地帶
二、地表水的自然地帶分異
第四節 土地利用/覆蓋及其變化
一、土地利用
二、土地覆蓋
三、土地利用/覆蓋變化
四、土地利用/覆蓋與碳儲量
第五節 地理景觀格局演變
一、第三紀以來地理景觀格局及其演變過程
二、第四紀中國地理景觀形成與演變
三、全新世氣候波動與地理景觀格局變化
四、城市化與地理景觀格局變化
第三章 中國人口及城鎮化
第一節 中國人口的基本特徵
一、中國人口總量特徵
二、中國人口的結構特徵
三、中國人口分布與遷移特徵
第二節 人口密度與地理意義
一、人口密度分布
二、人口密度時空格局變化
三、胡煥庸中國人口分布界線的地理意義
第三節 中華民族與地域特徵
一、中華民族的構成
二、中華民族的地理分布
第四節 城鎮化
一、城鄉人口的變化
二、城鎮人口的變化
三、城鎮化的地域差異
第四章 中國國土開發
第一節 中國的自然資源
一、自然資源的特點
二、自然資源的分布
第二節 可更新自然資源與開發
一、可更新自然資源與農業生產
二、糧食生產與布局
三、經濟作物生產與布局
四、畜牧業生產與布局
五、林業生產
六、淡水水產與布局
七、水資源開發
第三節 能源與開發
一、化石能源與開發
二、核資源與核能利用
三、可再生能源與開發
四、區域經濟發展與能源保障
第四節 礦產資源與開發
一、大地構造與礦產資源分布
二、礦產資源的組合特點
三、礦產資源開發
第五節 人類遺產資源與開發
一、人類遺產資源
二、地理多樣性對遺產資源的影響
三、人類遺產與旅遊開發
第六節 交通建設與布局
一、交通的快速建設
二、鐵路運輸
三、公路運輸
四、水路運輸
五、航空運輸
第七節 工業化與經濟布局
一、工業化進程
二、經濟發展
三、區域開發
四、參與全球的區域經濟合作
第五章 中國地理區域劃分
第一節 中國自然區劃
一、自然區劃的基本理論
二、自然區劃的歷史演進
三、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
四、中國三大自然區特徵與海域劃分
第二節 中國行政區劃
一、行政區劃分原則
二、行政區劃的演變
三、行政區劃的現狀
第三節 中國農業區劃與農村經濟區劃分
一、農業區劃與農村經濟區劃的聯繫與區別
二、中國綜合農業區劃
三、中國農村經濟區劃
第四節 中國城市經濟區劃分
一、基於圖論的中國城市經濟區劃分
二、基於實證的中國城市經濟區劃分
第五節 中國經濟區劃
一、經濟區劃的基本原則
二、基於政府的中國經濟區劃方案
三、基於學者的中國經濟區劃方案
第六節 中國地理分區
一、地理分區的理論認識
二、中國地理分區初步方案
中篇 專論
第六章 中國的土地退化
第一節 土地退化的特徵
一、對土地退化的理解
二、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現狀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過程
三、水土流失的區域影響
第三節 沙漠化
一、沙漠化的現狀
二、沙漠化的成因與過程
三、沙漠化的區域影響
第四節 草地退化
一、草地退化的現狀
二、草地退化的成因與過程
三、草地退化的區域影響
第五節 土地鹽漬化
一、土地鹽漬化的現狀
二、鹽漬化的成因與過程
三、鹽漬化的區域影響
第七章 中國的自然災害
第一節 自然災害的特徵
一、自然災害及其分類
二、災害系統
三、中國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中國綜合自然災害
一、孕災環境與自然致災因子
二、承災體與災情
三、自然災害地域差異
第三節 中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一、地震災害
二、水災
三、颱風災害
四、旱災
五、沙塵暴災害
六、雪災
七、冰雹災害
八、崩滑流災害
九、風暴潮災害
十、赤潮
十一、農作物病蟲害
第八章 中國的環境污染
第一節 環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二、人為因素
第二節 環境污染的總體特徵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區超過環境自淨能力
二、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壓縮型”、“複合型”特徵
三、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引起的污染特徵
四、面源與點源並存,有些地區面源污染趨於嚴重
第三節 大氣、水體、土壤環境污染
一、大氣環境污染
二、水環境污染
三、土壤環境污染
第九章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的特徵
一、物種多樣性
二、遺傳多樣性
三、生態系統多樣性
四、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狀況
五、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
第二節 森林的生物多樣性
一、森林的生物多樣性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現狀及其原因
第三節 草地的生物多樣性
一、溫帶草原的類型和分布
二、溫帶草原的生物多樣性
三、威脅中國溫帶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人類活動
第四節 荒漠的生物多樣性
一、荒漠的生物多樣性
二、荒漠生物多樣性所受的威脅
第五節 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一、濕地的現狀
二、內陸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三、中國濕地在世界珍稀水禽保護中的獨特意義
四、濕地受破壞的狀況
第十章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與地理工程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的戰咯與規劃
一、中國21世紀議程
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
三、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減災規劃
五、其他相關規劃
第二節 地理工程
一、地理工程的概念
二、生態建設工程
三、環境污染防治工程
四、生物多樣性保育與自然保護區工程
五、減災工程
第三節 區域可持續發展測度與和諧發展
一、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
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測度
三、“生態導向”的土地利用規劃
四、和諧發展
下篇 分論
第十一章 中國海洋地帶
第一節 海洋地帶概述
一、海洋地帶的範圍
二、海洋環境及特徵
三、海洋資源及其開發
四、海洋經濟發展
五、海洋環境污染與防治
第二節 渤海區
一、區域環境特徵
二、海區特色
三、重點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四、港口建設與海洋運輸
五、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
第三節 黃海區
一、區域環境特徵
二、海區特色
三、港口建設與海洋運輸
四、環黃海經濟圈
第四節 台灣島及東海區
一、區域環境特徵
二、舟山群島及其漁業
三、港口建設與海洋運輸
四、台灣島
第五節 海南島及南海區
一、區域環境特徵
二、熱帶海洋特色
三、油氣資源及開發
四、港口建設與海洋運輸
五、海南島
第十二章 中國東部地帶
第一節 遼吉黑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四、哈大工業走廊
五、振興東北
第二節 京津冀魯豫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黃河下游的變遷與人地關係
四、水資源短缺
五、京津冀首都圈
第三節 滬蘇浙皖湘鄂贛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季風亞熱帶與糧經基地
四、黃金水道與洪澇災害
五、長江三角洲
第四節 粵桂閩港澳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熱帶一亞熱帶季風與特色農業
四、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
五、珠江三角洲
第十三章 中國中部地帶
第一節 內蒙古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草原畜牧業基地
四、農牧交錯帶的土地利用與土地退化
五、蒙古族與草原文化
第二節 晉陝甘寧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
四、大陸橋與工業走廊
五、能源重化工基地
第三節 川渝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四川盆地與農業生產基地
四、成渝經濟區
第四節 雲貴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喀斯特與人地關係
四、生物產業基地
五、大西南通道與文化旅遊
第十四章 中國西部地帶
第一節 新疆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綠洲農業與經濟
四、能源、石化基地
五、多民族與伊斯蘭文化
六、地緣政治與經濟
第二節 青藏地區
一、地理區位
二、地理概況
三、藏文化
四、高寒畜牧業
五、優勢產業與重點發展區
六、青藏高原冰凍圈對全球變化的回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