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風箏產地

中國四大風箏產地

風箏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傳統節日娛樂活動之一。北京,天津,南通,濰坊是中國風箏製作的四大產地。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曾吟誦過它。在藝術的領域,它宛如前清仕女,即便是不施粉黛,依舊讓人賞心悅目。關於它的來源,古代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裡,也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四大風箏產地
  • 代表作:沙燕風箏
  • 製作:十道工序
  • 產地:北京,天津,南通,濰坊
  • 特色:琉璃廠特色之一
  • 歷史:三百多年歷史
北京,概述,歷史,藝術造型,購買建議,天津,概述,歷史,藝術珍品,風箏種類,魏記風箏特點,南通,概述,簡介,特色,地域性,複合性,多利性,濰坊,概述,特點和風格,體系流派,濰坊風箏歷史,製作方法,主要類型,

北京

概述

明、清以來,北京就是風箏的傳統產地,以製作精巧而著稱,製作一隻風箏一般要經過十道工序。早些年,風箏是琉璃廠的特色之一,以傳統風箏最具特色,在琉璃廠一代卻已經難覓其蹤。
小燕子小燕子
燕子燕子
北京風箏的代表作是沙燕風箏(又叫京燕風箏)。其代表人物有兩家:一是出生於風箏十佳的金福忠兄妹,50年代中法合拍的彩色影片《風箏》中的精美風箏,就出自他們手中。另一家是名譽中外的“風箏哈”,1983年在美國舊金山“國際風箏表演比賽大會”上獲特別獎的瘦沙燕和串風箏,就是當時“風箏哈”的傳人哈亦琦的作品。北京箏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不少名家新手,在風箏的製作上各有千秋,有的擅長扎制巨型風箏,如長達90米、120節的巨龍;有的擅長扎制小巧玲瓏的風箏,如僅幾厘米的小掌燕等等。

歷史

相傳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清《帝京歲時記勝》記載了當時傾城男女“各攜紙鳶”,清明掃墓後施放較勝的盛況。近人沈太侔《春明採風志》載:“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結架,作燕飛式,紙糊,繪青藍色,中按提線三根,大者背著風琴或太平鑼鼓,以索繞,順風放起,晝系線條,夜系紅燈,兒童仰首追逐,以泄內之積熱,蓋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花樣各別,哪咤、劉海、哈哈三聖、兩人鬧戲、蜈蚣、鮎魚、蝴蝶、蜻蜓、三陽開泰、七鵲登枝之類。其最奇者,雕與鷹式,一根提線翔空中,遙睹之,逼真也。”北京風箏基本形式有硬翅、軟翅、排子、長串和桶形五種。

藝術造型

北京風箏的藝術造型大體有七種
·沙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創製出來的。它又分胖、瘦沙燕和雛燕三種。
·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結構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孫悟空、鐘馗或者花籃。
·軟翅--大多是立體仿形的。如蜓蜒、鳳凰、鷹、蝴蝶、螃蟹、孔雀等。
·對燕--又叫擔子,一根竹擔起兩隻風箏。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鴿子,放飛起來,雙雙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軟、硬拍子,很像塊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象。這類風箏必須拖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幾類風箏則不須帶尾。
·串兒--蜈蚣或龍形風箏。
·筒兒--宮燈、水桶形狀的風箏。

購買建議

北京風箏去哪買比較好?
小孩小孩
老城御河橋頭飛沙燕
不知弦索弄東風,只誅輕雷走碧空。試立御河橋上望,紙鳶無數夕陽中。——清·李靜山
春風一到,老北京城的天空中就飄起了滿天的紙鳶。曾經放風箏是風靡老北京的一項“全民迎春儀式”,老人們都還記得廠甸滿是的花花綠綠的風箏,還記得那精緻的“沙燕兒”。雖然放風箏是個很大眾的活動,投資的門檻很低,但實際上老北京的風箏是很講究的——精緻的風箏才配得上精緻的老北京。
建議選購地:後海的“了無痕”
主打流派:孔家曹氏風箏、濰坊手工風箏
經典款式:傳統的沙燕兒風箏、獲獎的金魚兒和蟬
價位:百元以上至上千元
民間流傳至今,北京風箏現在最具傳統精華的是哈氏風箏和曹氏風箏。他們的風箏都是純手工製作,登上了藝術殿堂,用線栓出弧形來就能飛,攤平了就是掛在牆壁上的藝術欣賞品。但哈氏風箏市面基本上買不到,孔祥澤、孔令民、孔炳彰祖孫三代製作的曹氏風箏是不錯的選擇,既有很強的裝飾、收藏作用,又能真的放起來。
後海菸袋斜街73號的“了無痕”是一家剛剛營業的手工藝品店,有真正的孔家手工曹氏風箏賣,從百元到上千元價位的都有,還有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另外還有真正的濰坊風箏,價格比曹氏風箏低——當然,精緻的龍頭風箏還是很貴的。曹氏風箏大多都用無紡布製成,而濰坊風箏則多用絹製成。
內環春來風箏舞滿園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青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高鼎
你還記得小時候爸爸親手為你扎的那個風箏嗎?雖然也許它很簡單,簡單的只是一個方形,簡單的就是一大張白紙,卻帶給你一個回想起來充滿微笑的童年。風箏也許是我們童年裡比較奢侈的一件玩具,雖然孩子們多么昂貴的玩具都玩過,但親手放飛風箏所帶來的歡樂卻仍然無法取代——關鍵是放,無論多少錢的風箏,最重要的是能成功地放起來。
建議選購地:小商品市場
經典款式:塑膠三角摺疊風箏(又結實又好放飛)
價位:一二十元至百元都有
不僅各小商品市場都有出售,就連大型超市也能買到。實在懶得專門去買,就在能放風箏的大廣場、公園轉轉,都有賣的。購買時首先要選結實的,當然在保證能飛起來的情況下,色彩明快、造型可愛的卡通風箏最討巧。要是給孩子玩的話,個頭不能太大,否則孩子掌控不了,就變成你玩孩子看著了。質地大多是塑膠布和無紡布,塑膠三角風箏是最“傻瓜”的風箏,最好放,其次就是傳統的沙燕風箏。
如果想買點有特點的,可以挑選立體風箏,漂亮新奇。說起新奇來,還有帶彩燈的風箏呢,風箏身上掛著彩燈,在夜空中晶瑩閃爍,很魔幻的感覺。
外圍草長鶯飛鬥彩鳶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才子李漁寫出的那段很浪漫的愛情故事《風箏誤》:韓世勛和詹淑娟才子佳人借著風箏寫情詩,後來戲劇化的錯點鴛鴦譜,最終又有情人終成眷屬,其中風箏不能不說是起了“牽線”的作用。怎么樣?想不想有個現代版的風箏奇緣呢,帶著她踏青賞花,在草坪上歇腳的時候,把寫著你的愛情宣言的風箏放起來,創意不錯吧?但這種浪漫是需要技術的。
建議選購地:地安門的三石齋
經典款式:動手DIY風箏
價位:三四十元起價
三石齋是祖傳的風箏店,老闆姓劉,拿手好戲是傳統沙燕風箏和長龍風箏。這是為數不多的風箏專賣店,檔次很全,還能定製。你要是有信心挑戰自己的勇氣的話,還能DIY一把。當然,對於不會做風箏的客人來說,最好你就只親手往風箏上繪圖吧,做骨架等專業程式還是讓專業人員來做比較保險。這樣的風箏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還別有情趣——送給她(或者他)一個驚喜和一份感動。當然,為了保證這份驚喜的質量,建議你選擇無紡布材質的,比較容易繪製。不過要有耐心, 店裡不提供場地和工具讓你繪製,你需要把無紡布帶回家繪製,再送回去製作。
要是放風箏的決定太倉促也不要懊悔,如果你去順義、平谷、密雲、懷柔方向,可以在京順高速路旁的孫河風箏市場臨時補買。來這裡買風箏的大多是風箏愛好者和批發的,北京城裡銷售的風箏大多數都來自這裡,品種非常繁多,絕對能挑到滿意的。簡單的紙風箏一套不過十來元錢,彩布製作的蝴蝶、蜻蜓風箏要二三十元,製作精美的蜈蚣風箏則要花二百元左右。

天津

概述

清末民初年間,天津的風箏作坊和風箏藝人數不勝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當時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風箏畫工普遍比較粗糙,骨架都是用紙捻來扎接,不能拆裝摺疊,存放十分不便。這時候,喜歡風箏的文人們藉助於清末時期天津文化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的有利條件,對民間風箏製作工藝進行了革新。

歷史

以朱竹軒為代表的幾位天津文人對風箏進行了研究改進。改進之一是用絲線代替紙捻,這樣風箏就顯得美觀漂亮了。第二個改進是用翎毛管銜接骨架,把風箏的身軀、翅膀、頭連線起來,這樣在不放飛時可以拆下來存放。第三個改進的辦法就是風箏的頭都是用模子扣的,很有立體感。
美人箏美人箏
天津風箏的製作,歷史久遠,工藝精湛,從清代的天津楊柳青年畫《十美畫放風箏》上即可得到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10種風箏。對天津民箏製作技藝做出重大貢獻,享譽中外的是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1872一1961年)。他自幼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對扎風箏有濃厚的興趣,經過對飛禽和飛蟲的飛翔姿態的反覆研究,他一改經往風箏以硬翅為主的風格,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風箏。這種風箏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摺疊後放在一個小信封里,便於收藏和攜帶;並在風箏著色上吸收了我國古建築中的彩繪技法,使風箏更富有民族特色。一生從事風箏製作,苦心鑽研,大膽創新,一生研製風箏200餘種,被人稱譽為"風箏魏"。

藝術珍品

天津民間藝術珍品,與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天津地毯合稱“天津四藝”。已有百餘年歷史,以高級真絲、純紙、上等毛竹為原料。以冷暖色對比為著色手法,做工精細.造型逼真,飛行平穩。還創製了平板式、弓子式、串式和袖珍式等200餘種風箏,曾在1914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被譽稱“風箏魏”。繼承魏元泰傳統的天津工藝美術製作的“敦煌”牌風箏,1914年獲國家百花獎風箏最高獎銀杯獎。天津風箏品種眾多,最大的長達百餘米,最小的可裝入信封。均為拆疊式,便於旅遊攜帶,既可放飛晴空翱翔,又可擺在室內觀賞。
歷史悠久
天津風箏的製作,歷史久遠,工藝精湛,從清代的天津楊柳青年畫《十美畫放風箏》上即可得到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10種風箏。對天津民箏製作技藝做出重大貢獻,享譽中外的是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1872一1961年)。他自幼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對扎風箏有濃厚的興趣,經過對飛禽和飛蟲的飛翔姿態的反覆研究,他一改經往風箏以硬翅為主的風格,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風箏。這種風箏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摺疊後放在一個小信封里,便於收藏和攜帶;並在風箏著色上吸收了我國古建築中的彩繪技法,使風箏更富有民族特色。一生從事風箏製作,苦心鑽研,大膽創新,一生研製風箏200餘種,被人稱譽為"風箏魏"。

風箏種類

天津風箏種類繁多,但以軟翅為主。軟翅風箏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撐,下面是軟性的布或絹等材料,適合製作禽鳥或者昆蟲,如鷹、蝴蝶、燕子、仙鶴、鳳凰、蜻蜓等等。還可以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大風箏。例如用很多蝴蝶圍繞著花叢而組成“百花齊放”,用很多鳥圍繞著風凰組成“百鳥朝鳳”等。

魏記風箏特點

民國年間,天津風箏最為傑出的一個代表人物就是魏元泰。魏元泰生於1872年,由於家境貧困,年少輟學,十六歲到扎彩鋪當學徒,學得了一手扎風箏的好手藝。學徒期滿後,由父親給他張羅開了一間扎彩鋪,起名“魏記長清齋扎彩鋪”,從此他就以做風箏為業。
魏元泰師法前人、不斷創新,在傳統風箏工藝基礎上進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和便於攜帶的五大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風箏技藝在天津可謂是一枝獨秀,獨領風騷,“風箏魏”這一稱號也開始聞名於坊間裡巷。魏元泰還有一手沒有流傳下來的絕活,外間少有人知道。
魏記風箏的主要特點是用料講究(箏面多用綢絹,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等)、造型多樣(造型、結構、尺寸大小等)、工藝精湛(穿眼扣榫、變色、變位特技等)、彩繪逼真(重彩、退暈等)、飛行平穩。魏記風箏在1914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牌和獎狀,在國內比賽中也名列前茅。魏記風箏在國內和我市博物館均有收藏陳列,並曾銷往國外。
魏元泰的後代魏慎行(侄)、魏永昌(侄孫)、魏永珍(侄孫女)、魏國秋(魏永昌之次子)等繼承家業,研製風箏,使"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的民間工藝不斷發展。他們傳授技藝,幫助楊柳青鎮建起了天津風箏廠,產品遠銷國外。1983年魏永昌應邀去法國傳藝、培訓,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造型美觀,彩繪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風箏魏的革新里還有一個絕活叫蒲繃。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擱在風箏上發出聲響。這個絕活只有他能做,沒能傳下來。
1912年,魏元泰的十一件作品被當時的北洋政府農商部選送美國舊金山,參加在那裡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地區萬國博覽會並獲得獎牌,為國家爭得了榮譽,這也是中國風箏藝人第一次將中國的風箏放飛到世界的天空。
天津風箏新發展
風箏魏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經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傳人魏慎行,第三代傳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傳人魏國秋的繼承和不斷創新下,風箏魏的風箏已經達到了1000多個品種。近幾年,風箏魏的風箏多次出訪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成為天津與世界各國民間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紐帶。飛機的發明者美國萊特兄弟的後代也因風箏而與風箏魏結緣。萊特兄弟的後代,長子曾孫凱瑞萊特來到天津。據他講,萊特兄弟在二十年前得到了一架風箏魏的風箏。他把他長輩的飛機的模型圖紙、一切原料都給我們,給我們組合了一個飛機模型風箏,他說期望我們兩家永遠地友好往來,希望我們兩國人民友好往來。
天津有許多民間風箏隊,經常組織放飛活動、參加比賽,進行交流,切磋技藝;同時,放風箏已經成了很多天津人日常生活休閒娛樂的方式之一。在春秋兩季的清晨和傍晚,特別是在節假日裡,天津大大小小的廣場、公園都可以看到許多風箏愛好者放風箏,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風箏在天空中競相飛舞。風箏帶著天津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越飛越高。

南通

概述

南通風箏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南通風箏保存了古代“弦響碧空稱風箏”的特點,以獨特的音響效果著稱,與北方的造型風箏分為南北兩派。
南通風箏南通風箏

簡介

南通風箏俗稱“板鷂”,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變形“七連星”至“十九連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豎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車運載。“板鷂”上綴滿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選用葫蘆、毛竹、白果、龍眼、桌球等製成。鷂面上並繪有神話傳說等民間繪畫,下部系兩根幾十米長的尾繩,一隻精緻的板鷂,便是珍貴的民間工藝品,當地民眾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傳。大板鷂需多人拉放飛,升空後大中小哨口分別發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諧,悅耳動人,聲及數里,婉似“空中交響樂”。據說哨口有30多種型號。

特色

許多人常用板子式、帶音響,畫品多彩,平面多姿,高大魁梧,集體放飛等語言去介紹南通風箏(俗名鷂子)。這,無疑是對的。南通風箏其文化特色是什麼呢?這次幾個月的學習,我有了初步的理解。製作者的情趣、放飛者的興趣、觀賞者的樂趣,決定了風箏文化關鍵基因。因為這是人化物質的體現。從製作程式說:取料精細、繪畫多彩、雕刻技藝相融、扎糊繃、敦葫隆的知識講究,引線、尾襠的定位定量,無不與文化屬性範疇密切相聯。鷂子掛在室內,放在空中,都是靜態美,空中美的享受。尤其是葫隆在風力作用下,發出渾厚、或清脆、或婉轉的韻律規則的美妙哨音,令人心曠神怡,放風箏既是四肢肌體活動,也是心理陶冶。因此,風箏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結論是完全有依據的。
從文化的分類說,風箏文化可列入體育文化,因為體育文化包括體育觀念、體育思想、體育理論科學、體育精神、體育藝術、體育道德、體育法規、體育風尚。風箏文化的出生地是民間,風箏文化根在民間,又可稱之“民俗體育文化”。
風箏和放風箏活動有兩個不同的含意。但它們都屬於大文化範疇,又超越了這個範疇。因為,這已發展成為外事交往、經濟交流的媒介和橋樑、紐帶。
從歷史資料看,風箏在我國古代常被作為一種工具——首先,用於軍事。後來作為遊戲娛樂的工具。明代以後,又成為科學研究的工具。接著,人們又發現了放風箏的醫療保健功能。在歷史進程中,風箏和放風箏活動不斷地發展和升華,它的屬性不僅表現在以上種種。
風箏的本質特性是收藏性、體育性、媒介性。非本質屬性具有藝術性、裝飾性、禮品性、廣告性。從風箏和放風箏活動橫向坐標,縱向坐標思考都無疑地說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地域性

地域性明顯是南通風箏文化的首要特徵。從風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風屬於海風,瀕臨江海的風量,風速、風力相對勻稱,對風箏上天后平衡性、穩定性起著決定性作用。一般在“和風”的等級時,即4級風時就可放小鷂子了。也就是每秒風速在5.8米至7.3米時,小樹頭有所晃動、紙片丟下可看出風飄揚的方向,風標開始工作。這些優勢是山風、谷風、陸風、山谷風所不能及的。從製作風箏形狀也有明顯的地域性。如一帶喜造型鷂,從如東掘港到通州李港,一般喜歡放六角鷂和七星鷂。從裝置葫蘆看也有明顯的地域區分,石港、劉橋、海安一帶喜歡豎排,而港閘一帶習慣於下面一對啜子、一隻大嗡聲、上方幾板葫蘆不等。從“葫蘆”、 “葫隆”、“哨子”的名稱也有地域差異,有的統稱“哨口”,有的地方把“葫隆”、“哨子”區分開來稱,用竹筒做身的叫“哨子”,用“葫蘆”做身子的稱“葫隆”。再如對“葫隆”的名稱,有的稱“葫嚨”等。人們的喜愛是形成地域差異的主要原因。
另外,風箏文化根生土長,與當時、當地的各種密切契合。什麼格調,都有濃郁的鄉土味,對於當時當地的個人具有十分親切的感覺,但不易超越提升,更有排他的劣根性。

複合性

複合性是南通風箏文化又一種突出表現。有人曾把風箏概括為多元的藝術娛樂品,集美術、音樂、雕刻於一體。集體參與的健身操,放風箏至少2人,多至10多人。很講協同一致,如同接力賽,任何一個動作都要保證到位。中(送上天)的定位偏移,影響頭把的運作;尾巴人跑速慢、耐力小,會前功盡棄;或者那一位拉者跌了,會影響升空。勞心結合,智力、體力並用才算得上真正好的風箏玩者。不少人文化不高,但放鷂子、扎鷂子都非常精巧,玩風箏不是只拼體力,還要靠智慧。

多利性

多利性是南通風箏文化功能性特徵。個人放鷂子,可強身健體。集體放鷂子,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親和。製作中扎、繪、雕、繃(糊)可煉技藝。家住唐閘公園二村的一名孫姓師傅,退休後就喜歡坐桌子(賭錢),愛上放風箏、扎風箏後告別了紙牌,愛人也支持他,家庭和睦了。閘西鄉新閘村嚴漢鈞,退休後,一度患了冠心病,愛上放風箏,放飛心情,高血壓恢復到正常,冠心病也好了。他還帶動周邊鄰居家幾個貪玩遊戲機的小學生放鷂子,村民都說“放鷂子好處真多”。學田幼稚園、二中風箏走進課堂,學生參與製作放飛,勞技結合,腦體結合對開啟智力起了積極作用,家長們非常高興。

濰坊

概述

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體現了風箏的玩賞價值,隨著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箏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其種類有軟翅類,硬翅類,龍頭串式類板子類和立體桶子類等。它不僅被廣泛用於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風箏是濰坊的象徵,每年的風箏節是濰坊以風箏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活動。
濰坊風箏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
風箏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寄託著“吉祥”和“吉慶”,興趣和理想。那絢麗多彩的顏色,與其說是所模仿事物的標誌,毋寧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放風箏,則是易做、經濟、老少皆宜的娛樂,健身活動。在陽光明媚的春天,人們手牽引線,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無際的海灘前後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鍛鍊,眼睛得到調整,氣血為之暢達,這對人的生命是多么有益啊。伴隨著風箏的興盛,濰坊風箏又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家庭成員,以商品的形式進入流通,糊制風箏成為一種職業,是一種重要生計。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濰縣城裡的風箏作坊和店鋪就有30餘家,清明時節在集市上攤的有數十戶,外地客商在這裡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濰坊風箏,由於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鐘愛,伴隨著國際濰坊風箏節的連續舉辦,已成為當代濰坊人的文化象徵物,它越洋過海。聯結起了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也成為濰坊市經濟騰飛的巨大槓桿。濰坊風箏的製作,也走上了傳統技法與現代新科技相結合的道路,進入了風箏發展的新時期。

特點和風格

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採眾家之長,特別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把製作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製上,形成了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風箏的一個重要流派。
蜻蜓蜻蜓
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品種繁多、起飛靈活。在中國的風箏家族中,濰坊風箏歷史悠久,題材豐富、廣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選用,設計的誇張變形,畫工的年畫技法,以及放飛的巧用力學原理,構成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神韻,蜚聲古今中外。

體系流派

今日的濰坊風箏藝術品種繁多,由於風箏藝人和各行各業的風箏製作者不同的生活閱歷、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的知識結構,形成了不同體系和流派,大體有如下三種:
-、傳統民間派
濰坊民間風箏,從歷史上看,是相對宮廷風箏和藝匠風箏而言的:在現代,則是相對現代新式風箏而言的。其特點是:
(1)、民間風箏的製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地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願望。他們的風箏,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製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2)、民間風箏大都是結合清明、重陽節這些傳統節令製作的,所以其主題是有選擇的,形式講究裝飾性.
(3)、民間風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紙糊,不甚講究,但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
(4)、民間風箏受地域性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在製作中往往相互觀摩、磋商,加之祖傳、世襲的因素,所以, 民間風箏帶有古老傳統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創作。
二、傳統藝匠派
由於出現了賣風箏的生意,專職風箏藝匠也就應運而生。在濰坊歷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畫家也參與風箏的繪製乃至設計製作,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當然,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買不起,而買這些風箏的有錢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藝人訂作,這就是那句流傳下來的諺語所說的情況“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舊朝代更換期間,一些宮廷風箏藝人流落民間,也促進了藝匠派風箏的發展和提高,使其帶有宮廷風箏莊重、華貴的特點。傳統藝匠派對濰坊風箏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它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濰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現代創新派
由於廣大專業美術工作者、科技人員、工人、城鎮居民踴躍參加風箏活動,充分發揮了現代工藝、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在繼承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嶄新的現代風箏。現代風箏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造型簡潔、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濰坊風箏歷史

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于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
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誌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雲端。”“清明,小兒女作紙鳶、鞦韆之戲,紙鳶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曾做過七年濰縣縣令的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懷念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把濰縣的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的淋漓盡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步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草新來春燕多”,這是濰縣詩人郭麟對他家鄉清明寒食放風箏的真實描寫。到近代,濰縣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風箏產地和市場,有首《竹枝詞》是這樣描寫當時風箏市場的盛況的:“風箏市在東城牆,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風箏飄洋過海,被帶到美國、日本當作藝術珍品館藏起來。新中國建立後,濰坊風箏作為濰坊市的象徵,更加受到當地人民的珍愛和重視。從1984年起,濰坊市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國際風箏節;1988年,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選為“世界風箏都”。濰坊風箏走向了世界,真正達到了它的鼎盛期。
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誌。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濰坊風箏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方法

濰坊風箏的獨特個性是通過“扎、繪、糊、放”的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濰坊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紮成,扎骨架的工序有:
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扎結竹條等。風箏架子多種多樣,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說掌握了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和拍子風箏架子的基本扎法後,就可以自由變化,扎制各種風箏了。前輩藝人們在扎風箏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有的還編成了歌訣。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訣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頭一腹一尾根。—亡條平直須堅硬,下條扁軟勢隨形。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對扎半圓形,中腹應按雙分計,尾竹上端中線尋。下端長短如何定,橫設架子首尾千.托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必相亭。頭部迎風腹為主,冕竹要軟好瀉風。襠肥紙闊單面軟,迎風不會左右慨。
糊風箏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倒如,糊蜻蜒風箏用絹,因為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龍青魚尾部用綢,放飛時迎風抖動肖似魚尾,糊鷹不能用絹,因為絹受風后抖動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鷹了,必定要用皮紙或托裱了的防風紙。糊風箏時,先比著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一些口子,在邊緣塗漿糊後,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幹了之後,用刀把多餘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這種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製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後繪,也可以先繪後糊。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一般是先繪後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乾,熨乎,再糊到架子上。彩繪時,各部分銜接處圖案不畫全,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後再把銜接處的圖案補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風箏先糊兩膀,再糊兩腿。最後糊頭、腹,米字風箏也是先糊兩膀,拍子風箏用平貼法糊紙等等。
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的風箏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採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藍三色為基礎色,重筆濃抹,色調明快,渾樸,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角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為主,便以濃艷著色,直觀效果對比強烈;康萬香派則以普蘭為主,代表海水,同時以紅或桔紅的暖色,使整個畫面形象鮮明,風箏騰空之後,與蔚蘭的天空產生和諧又鮮明的視角效果。西方藝術大師說過:“要懂得用最少的顏色,如果該用七個顏色,你卻用二個表現時,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濰坊的風箏藝人對風箏的構圖和彩繪,正是這樣做的。他們儘量少用色,以塊色為主,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色彩單純而濃郁的特點。
放風箏的工具有線、繞線工具和供遊戲用的各種附加物。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的叫“絲線”,粗的叫“絲繩”)、“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最普遍的是“線桄子”,這是一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著放線。收線時,一手拉線,一手打輪,十分方便,樣子也玲瓏可愛,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愛的玩具;還有一種“簡易桄子”,軸柄上穿著一種扁框,用起來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風箏,則要用“線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絞車”。風箏的附加物,是放風箏時作遊戲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風琴”、“鑼鼓”、“送飯兒的”等。

主要類型

風箏的種類很多,按形象分有鳥形風箏(如鷹、燕、仙鶴)、蟲形風箏(如蜻蜒、知了、蝴蝶)、水族風箏(如金魚、蛙、蟹)、人物風箏(如孫悟空、胖娃娃、老壽星)、字形風箏(如“雙喜”、“福”字、“壽”字風箏)、器物風箏(如扇子、鐘、宮燈)、變形和幾何圖形風箏(如瓦片、八卦、五星),按風箏的構造分有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拍子風箏、平桃風箏、軟風箏、桶形風箏等;按風箏的功能分有玩具風箏、觀賞風箏、特技風箏等等。按大小又可分為巨型風箏與微型風箏。如濰坊藝人扎的“鯉魚跳龍門”風箏,兩層樓高,面積為174平方米,扎風箏的藝人是站在樓上紮成的。巨型立體蜈蚣風箏,龍頭狀的頭和數十節的身,共100多米長。發放時,必須先將尾部和身部逐漸放起,再靠身部幾十節圓方形風箏將沉重的龍頭提升到空中。小型的蜈蚣風箏一樣首尾齊全,卻小到可以整個藏在火柴盒中。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旨在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該館共設有八個展廳:即風箏的歷史文化展,濰坊風箏精品展,世界精品風箏展,中國精品風箏展,風箏綜合功能展,濰坊國際風箏會,民俗展廳,風箏放映廳。分別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套用及沿革發展,濰坊風箏的流派及分類,國外風箏展,國內風箏流派,精品風箏及國際風箏會等內容。展覽以翔實的風箏文物資料以及照片、文字、繪畫、複製品等,全面展示了風箏的歷史文化、現代文化、國際文化及延伸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所獨具的藝術魅力,成為了傳播和弘揚風箏文化的藝術交流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