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

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

《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是2012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王耀華、方寶川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
  • ISBN:9787501348800
  • 定價:¥7500.00
  • 開本:16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信息

編著者:王耀華、方寶川主編
責任編輯:殷夢霞、鄧詠秋
定 價:¥7500.00
ISBN  :9787501348800
出版時間:2012-10
規 格:精裝,16開

內容簡介

本輯收錄漢代至元代的音樂專書58種,包括劉德《樂元語》、劉歆《鐘律書》、宋均《樂緯》、釋智匠《古今樂錄》、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崔令欽《教坊記》、朱長文《琴史》、陳暘《樂書》、王灼《碧雞漫志》、樓鑰《樂書正誤》、徐理《琴統》 、熊朋來《瑟譜》、余載《韶舞九成樂補》等。其中《樂書》元明遞修本、《琴苑要錄》鐵琴銅劍樓抄本、《琴統》明抄本等,都是平日裡極難見到的珍本。這是一套音樂史研究者的基本文獻。

圖書目錄

前言  中國是世界上音樂文化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先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的遠古時期,歷經以鐘磬樂為代表的先秦樂舞階段,以歌舞大曲為代表的中古伎樂階段,以戲曲音樂為代表的近世俗樂階段[一],逐漸形成了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等多個部類[二]。數千年來,先秦樂舞、漢唐大曲、宋元詞樂、明清俗曲戲文……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動人的篇章。李延年、京房、鄭譯、康崑崙、永新、陳暘、姜夔、關漢卿、朱載堉……一個又一個鮮活的面孔在歷史的天空閃過。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音樂歷史畫卷。而保存其人其事的,除了實物資料之外,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各種類型的音樂文獻。  作為一個具有文獻記載傳統的民族,我們的先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音樂文獻。依文獻種類而言,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二十六史”樂志、律志中的音樂文獻。自《史記》、《漢書》起,樂志和律曆志寫作的傳統在歷代紀傳體正史的編修中得以延續。今存“二十六史”中,《史記》、《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十七部有樂志(音樂志、禮樂志),《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宋書》、《魏書》、《隋書》、《宋史》等八部有律曆志,保存了中國歷代大量的宮廷音樂文獻。  二、“十通”中的音樂文獻。“十通”分《通典》、《通志》、《文獻通考》三個系統,總計七百餘卷。唐代杜佑《通典》開“十通”之首,繼而有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清乾隆時設立三通館,先後續編《續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志》、《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合為“九通”。後劉錦藻以一人之力,將乾隆五十一年至清末的材料蒐集整理,編成《清朝續文獻通考》,遂使“九通”增為“十通”。“十通”中,《通典》系統有“樂典”,《通志》系統有“樂略”,《文獻通考》系統有“樂考”。  三、“會要”“會典”中的音樂文獻。作為斷代的典章制度專史,“會要”“會典”中的音樂文獻可補正史之不足,而且其分門別類的特點便於讀者查考歷代音樂文化制度。《唐會要》和《五代會要》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部較為完備的會要著作。此後,會要體史書日益受到重視。宋代專門設立了會要所,其纂修的部分內容後彙輯為《宋會要輯稿》。元代以降,《經世大典》、《明會典》、《大清會典》、《大清會要事例》等陸續修罄。與此同時,《七國考》、《秦會要》、《西漢會要》、《東漢會要》、《三國會要》、《晉會要》、《南朝宋齊梁陳會要》等前代會要也陸續補齊。存世的歷代“會要”“會典”中多設有“樂”門,門下再分細目,記述一代音樂史事。  四、類書中的音樂文獻。自三國時期魏文帝命王象、劉劭等編纂《皇覽》以後,歷代官方和私家相繼仿效,依據皇家或者私人藏書纂修巨型類書。它們為後人輯佚、校勘古書,查考典故和其他事物的出處,以及研究古代文學、藝術、歷史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資料,是一種極為有用的工具書。這些類書中,不少設有樂類,較有代表性者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古今圖書集成》等。 五、音樂篇章和著作。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在各學派著作中,匯集了不少先秦的音樂思想和音樂史料,雖然篇幅不大,僅以篇章、段落的形式包含在諸子百家著作中,但是在中國音樂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音樂史、音樂思想史的源頭,影響至為深遠。漢唐以後,更多的音樂著作和篇章問世,涉及樂律、樂器、歌樂、樂舞等方方面面。其規模大小不一,既有《樂書》、《樂律全書》等鴻篇巨製者,亦有各類文集、筆記小說中之一鱗片甲者。  不難看出,存世的音樂文獻,林林總總,體例各異,卷帙浩繁,且分散在經、史、子、集各部,給音樂文獻的查檢、整理、出版、利用帶來極大的不便。雖然學術界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致力於此,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缺憾:一是獲出版者與存世的音樂文獻相比,仍在少數。二是雖然小部分文獻已有標點本問世,但讀者無法窺其原貌,且一些重要的底本無法輕易看到。三是同一史事,雖見諸多類文獻之端,或在史料來源上頗有淵源,但在轉引或編修時又常有歧異甚至舛誤。若偏得一隅,可能沿前人之失,更甚一步。若能將存世的音樂文獻全面收羅,使不同種類的文獻能夠互補互見、互為參校,則不無裨益[三]。這也正是我們計畫按照文獻種類分輯整理和影印出版這套《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的緣由。  《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的整理是福建師範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成果。讓人高興的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對這一項目傾力相助,選取善本,影印付梓,使讀者得以窺見千百年前音樂文獻之原貌。此誠為有功後學、惠澤學林之幸事。在編撰中,我們得到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郭又陵、方自今等領導的大力支持,歷史文獻影印編輯室主任殷夢霞女士和編輯鄧詠秋女士還對版本選擇、編排體例等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在此深表謝忱!  本書為《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的第二輯,收錄宋元以前(包括宋元時期)的五十七種音樂專書。這些書籍見載於歷代官私目錄、叢書之中,構成中國音樂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部分書籍雖然原書已經亡佚,但有後人整理輯佚,我們也予以收錄。鑒於各種原因,歷代著述中的音樂篇章、樂譜類文獻、出土的文獻、域外漢文音樂文獻等暫不列入本輯的出版內容。收入本輯的,不乏珍稀善本,如《樂書》元明遞修本、《琴苑要錄》鐵琴銅劍樓抄本、《琴統》明抄本等,都是平日裡極難見到的本子。原則上,每種古籍只選擇較好的一個版本收入本書。如《碧雞漫志》有五卷本(《知不足齋叢書》本)和一卷本(《說郛》本)之分,收入本輯的是內容更豐富的五卷本。唯有陳暘《樂書》是個例外。此書有元刻明修本,非常珍貴,但是書品欠佳並有不少葉面模糊;另有清光緒方氏刻本雖出於近世卻書品上乘。二者各有所長,於是我們將這兩個版本的《樂書》一併收入本輯,以便學者參照閱讀。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編者謹識 注釋 [一]黃翔鵬:《論中國傳統音樂的保存和發展》,載《中國音樂學》,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二]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福建教育出版社,二〇 〇四年。 [三]詳見方寶璋、鄭俊暉:《中國音樂文獻學》,福建教育出版社,二〇 〇六年。 總目錄 第一冊 樂元語…………………… 1 樂記……………… 7 樂經……………… 15 鐘律書……………… 25 琴清英…… …… 51 琴操………… 57 樂緯……………… 103 雅琴名錄……………… 151 歌錄………… 155 樂社大義……………… 159鐘律緯……… ……… 169 樂書(信都芳撰)……………… 179 樂律義…………………… 189 古今樂錄……………… 205 樂譜集解……………… 269 樂部……………… 271 琴歴…………………… 277樂書要錄……………… 285 樂府古題要解……………… 373 樂府解題…………… … 451 教坊記………… 459 嘯旨………… 481 冥音錄………… 501 羯鼓錄………… 507 觱篥格………… 539樂府雜錄……………… 543 琵琶錄……………… 589 琴書……………… 599 柘枝譜……………… 603 第二冊 皇佑新樂圖記………… 1 雜書琴事………… 79 琴史………… 89 樂書(陳暘撰,元明遞修本)卷一至卷十六………… 325 第三冊 樂書(陳暘撰,元明遞修本)卷十七至卷九十五…………1第四冊 樂書(陳暘撰,元明遞修本)卷九十六至卷一百五十…………1 第五冊 樂書(陳暘撰,元明遞修本)卷一百五十一至卷二百…………1 第六冊 樂書(陳暘撰,清刻本)卷一至卷三十………………1第七冊 樂書(陳暘撰,清刻本)卷三十一至卷八十三…………1 第八冊 樂書(陳暘撰,清刻本)卷八十四至卷一百二十六………… 1 第九冊 樂書(陳暘撰,清刻本)卷一百二十七至卷一百六十八…………1 第十冊 樂書(陳暘撰,清刻本)卷一百六十九至卷二百…………1 琴聲經緯………… 547 琴曲譜錄…………551 第十一冊 琴苑要錄……………… 1 碧雞漫志…………… … 147 律呂新書………… 267 樂書正誤………… 405 唐樂曲譜………… 469 琴統………… 475 詞源………… 551第十二冊 天基聖節排當樂次………… 1 南渡宮禁典儀………… 19 乾淳教坊樂部………… 83 藝流供奉志………… 115 雜劇段數………… 141 古琴疏………… 157 瑟譜………… 173 律呂成書………… 281 琴言十則………… 457 琴箋圖式………… 475 唱論………… 493 韶舞九成樂補………… 501 驃國樂頌………… 569 管弦記………… 575 鼓吹格………… 579 《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二輯)提要 (宋元以前音樂專書) 秦漢時期 《樂元語》 《樂元語》一卷,(漢)劉德撰。 劉德(—前130),漢河間獻王,漢景帝之子,生平修學好古,喜網羅典籍,舉六藝,修禮樂。  《樂元語》原書久佚,僅《白虎通》、《漢書·食貨志》等書徵引部分文字,主要敘及夷狄之樂等。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樂記》 《樂記》一卷,(漢)劉向校定。 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曾任光祿大夫,終中壘校尉。 《漢書·藝文志》載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但今本《禮記·樂記》僅有十一篇。馬國翰據劉向《別錄》所載《樂記》篇次重訂今本《禮記·樂記》十一篇順序,所缺十二篇則載其目,並從《周禮》、《白虎通》中輯出《奏樂》、《樂器》等篇之部分佚文。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樂經》 《樂經》一卷,(漢)陽城衡撰。 陽城衡,姓陽城,名衡,字子長,生卒年不詳,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人,漢蜀郡(今屬四川)人,官諫議大夫、講學祭酒等。 《樂經》原書久佚,清人多從《尚書大傳》、《周禮註疏》等書輯錄數條,馬國翰又據《漢書·藝文志》將《周禮·春官·大司樂》弁於卷首。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鐘律書》 《鐘律書》一卷,(漢)劉歆撰。 劉歆(約前53—23),字子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官侍中太中大夫、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曾受詔與其父劉向領校秘書。 《鐘律書》原書久佚,《漢書·律曆志》、《風俗通義》、《北史》、《隋書·牛弘傳》等書徵引部分文字,主要敘及備數、和聲、審度、嘉量、權衡等內容。 本書據清王謨輯《漢魏遺書鈔》本影印。 《琴清英》 《琴清英》一卷,(漢)揚雄撰。  揚雄(前53—18),字子云,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官給事黃門侍郎等,博通群籍,工於辭賦。 《琴清英》原書久佚,僅《水經注》、《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徵引數條文字,主要敘及琴之製作、琴曲本事等內容。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琴操》 《琴操》不分卷,(漢)蔡邕撰。 蔡邕(132—192),字伯喈,東漢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初拜郎中,後為祭酒,累遷中郎將。邕少博學,好辭章,精音律,善鼓琴,工書畫,曾主持奏定六經文字,立碑於洛陽太學門外。 《琴操》原書久佚,今存《琴操》系從《初學記》、《太平御覽》、《樂府詩集》、《琴苑要錄》等書輯佚而成,內容主要為琴曲的題解,但不同版本的卷數和結構有一定的差異。 本書據清王謨輯《漢魏遺書鈔》本影印。 魏晉南北朝時期 《樂緯》  《樂緯》三卷,(魏)宋均注。 宋均,魏博士,生平不詳。 《樂緯》分為《樂葉圖征》、《樂動聲儀》、《樂稽耀嘉》三卷,多以天人感應學說和陰陽五行模式詮釋儒家樂論。 本書據清錢熙祚等輯《守山閣叢書》本影印。 《雅琴名錄》  《雅琴名錄》一卷,(南朝宋)謝莊撰。  謝莊(421—466),字希逸,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能文章、善詩賦,曾任吏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等。  《雅琴名錄》載及五十個雅琴名號,疑係後人托謝荘之名而作。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歌錄》 《歌錄》,一卷,闕名撰。《歌錄》約成書於西晉至南朝宋之間。原書久佚,僅《文選》李善注徵引部分文字,主要為歌辭和樂府解題等內容。  本書據清王謨輯《漢魏遺書鈔》本影印。 《樂社大義》 《樂社大義》一卷,(南朝梁)蕭衍撰。  蕭衍(464—549),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梁的創建者,即梁武帝。其統治期間,提倡儒學、重用士族,大興佛教。 《樂社大義》原書久佚,僅《隋書·音樂志》等書徵引部分文字,主要敘及梁武帝所制四通、十二笛、郊祀宗廟樂舞等內容。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鐘律緯》 《鐘律緯》一卷,(南朝梁)蕭衍撰。 《鐘律緯》原書久佚,僅《隋書·律曆志》等書徵引部分文字,主要敘及梁代鐘律和度量衡制度等內容。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樂書》 《樂書》一卷,(北魏)信都芳撰。  信都芳,生年不詳,卒於東魏孝靜帝武定(543—550)中。字王琳(一作玉琳),北魏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少即好學,善天文算數,曾任中外府田曹參軍。  《樂書》原書久佚,僅《太平御覽》等書徵引部分文字,主要敘述候氣之法及北魏音樂等。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樂律義》  《樂律義》一卷,(北周)沉重撰。  沉重(499—583),字德厚(一作子厚),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博覽群書,歷仕南朝梁、北周,皆受重於朝廷。  《樂律義》原書久佚,僅《隋書·律曆志》等書徵引部分文字,包括沉重《鐘律議》和三百六十律名目等。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古今樂錄》 《古今樂錄》,(南朝陳)釋智匠撰。 釋智匠,生卒年不詳,僅知該書編成於陳廢帝光大二年(568)。 《古今樂錄》全書已佚,佚文散見於《樂府詩集》、《太平御覽》、《初學記》等書。今存者均為後世輯佚本,內容涉及漢太樂食舉曲、漢鼓吹鐃歌、魏鼓吹曲、晉鼓吹曲、宋鼓吹鐃歌、梁鼓角橫吹曲、相和歌、清商樂、梁雅歌、琴曲、散樂、舞曲等篇章,是研究魏、晉、六朝音樂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書據清王謨輯《漢魏遺書鈔》本影印。 隋代 《樂譜集解》  《樂譜集解》一卷,(隋)蕭吉撰。 蕭吉,生卒年不詳,字文休,南朝蕭梁王室宗親。博學多通,尤精陰陽算術,官至太府少卿等。  《樂譜集解》原書久佚,僅《隋書·律曆志》等書徵引數條文字,主要敘及律呂、宮調。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樂部》  《樂部》一卷,未署撰人。  《樂部》原書久佚,僅《太平御覽》等書徵引部分文字,敘述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等樂。《隋書·經籍志》載此書於何妥《樂要》之下,推知作者當為隋季唐初之人。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琴歷》  《琴歷》一卷,未署撰人。  《琴歷》原書久佚,部分佚文散見於《北堂書鈔》、《初學記》、《白孔六帖》、《太平御覽》、《樂府詩集》等書,主要為琴曲名。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唐代 《樂書要錄》 《樂書要錄》殘存三卷,(唐)元萬頃等奉敕撰。 元萬頃(—689),唐河南洛陽人,北魏宗室後裔。官通事舍人、著作郎、鳳閣侍郎等。  《樂書要錄》原書凡十卷,散佚於入宋之後。今存者乃唐開元年間由吉備真備等攜帶到日本所遺留下來的三卷殘本。其中卷五共十篇:《辨音聲、審聲源》、《七聲相生法》、《論二變義》、《論相生類例》、《論三分損益通諸弦管》、《論歷八相生意》、《七聲次第義》、《論每均自立尊卑義》、《敘自古書傳論聲義》、《樂譜》。卷六共四篇:《紀律呂》、《乾坤唱和義》、《謹權量》、《審飛候》。卷七共三篇:《律呂旋宮法》、《識聲律法》、《論一律有七聲義》。是書雖已非全帙,但保存了一些唐及唐以前的古代樂律學理論,彌足珍稀。 本書據日本寬政至文化間刻《佚存叢書》本影印。 《樂府古題要解》 《樂府古題要解》二卷,(唐)吳兢撰。  吳兢(670—749),唐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官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等。  《樂府古題要解》雜采漢魏以降古樂府辭,厘為相和歌、鞞舞歌、拂舞歌、白紵歌、鐃歌、橫吹曲、清商曲、樂府解題、樂府琴曲、古題及後代雜歌等十類,該書徵引資料頗多,解題或陳他說,或敘己見,皆有所據。  本書據清張氏《學津討原》本影印。 《樂府解題》 《樂府解題》一卷,(唐)劉餗撰。  劉餗,唐中期人,生卒年不詳,字鼎卿,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劉知幾(661—721)次子。官右補闕,集賢殿學士,兼修國史。  《新唐書》和《通志》均著錄劉餗《樂府古題解》一卷,但其書久佚。今本《樂府解題》所釋十九個樂府古題,疑係後人轉引該書編撰而成。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教坊記》 《教坊記》一卷,(唐)崔令欽撰。 崔令欽(—約783),唐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歷官左金吾衛倉曹參軍、禮部員外郎、萬州刺史、國子司業等。  《教坊記》系崔令欽在“安史之亂”中流寓江南時所追記,主要敘及唐開元年間兩京教坊、樂部體制、樂舞表演、藝人樂事,兼列有三百二十多個曲調名,保存了唐代教坊的一些佚聞瑣事,言雖簡略,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嘯旨》 《嘯旨》一卷,(唐)孫廣撰。  孫廣,生卒年不詳,唐永泰年間人,官大理寺評事。 《嘯旨》以《權輿章》開篇,敘及嘯之“外激、內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沈、疋、叱、五太、五少”等十二法;次列《流雲》、《深溪虎》、《高柳蟬》、《空林夜鬼》、《巫峽猿》、《下鴻鵠》、《古木鳶》、《龍吟》、《動地》、《蘇門》、《劉公命鬼》、《阮氏逸韻》、《正》、《畢》等歷代嘯曲。每曲皆舉其題材來源、風格意境、吹奏技法。嘯有聲無詞,存難亡易,此書總結歷代嘯旨,頗備查考。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冥音錄》  《冥音錄》一卷,(唐)朱慶餘撰。 朱慶餘,生卒年不詳,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唐敬宗寶曆二年(826)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 《冥音錄》講述唐廬江尉李侃之女得神鬼傳授音樂之事。情節雖多荒誕無稽,然所敘唐宮廷演樂及曲名,則可備稽考。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羯鼓錄》 《羯鼓錄》一卷,(唐)南卓撰。  南卓,生卒年不詳,字昭嗣,唐武宗、宣宗時人。工於詩文,與白居易、劉禹錫、賈島、呂溫等詩人交好,有詩唱和。曾任拾遺,官洛陽令、黔南觀察使等。  《羯鼓錄》分前後二錄。前錄成書於大中二年(848),敘述羯鼓的源流和唐代羯鼓名手軼聞趣事。後錄成書於大中四年(850),載及崔鉉所云宋璟通曉音律等事;還附錄一百三十一首羯鼓曲名,其中有太簇宮二十三首、太簇商五十首、太簇角十五首、徵調與羽調闕,以及諸佛曲十首、食曲三十三首等。  本書據清錢熙祚等輯《守山閣叢書》本影印。 《觱篥格》  《觱篥格》一卷,(唐)段成式撰。  段成式(—863),字柯古,唐齊州臨淄(今山東臨淄)人,以父(文昌)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官至太常少卿。博聞強記,能詩善文,詩多華艷,在文壇上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另撰有《酉陽雜俎》等。 《觱篥格》寥寥數條,主要介紹觱篥的起源、製作、套用等。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樂府雜錄》 《樂府雜錄》一卷,(唐)段安節撰。 段安節,生卒年不詳,唐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段成式之子。唐昭宗乾寧中為國子司業,善樂律,能度曲。 《樂府雜錄》首列樂部九條,記載中晚唐雅樂部、雲韶樂、清樂部、鼓吹部、驅儺、熊羆部、鼓架部、龜茲部、胡部等形制;次列歌、舞工、俳優三條;又列樂器、樂曲等二十餘條;終之以《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其內容多為樂府源流考證,兼及著名演奏(唱)者姓氏和生平軼事。  本書據清錢熙祚等輯《守山閣叢書》本影印。 《琵琶錄》  《琵琶錄》一卷,(唐)段安節撰。  該書疑係後人摘取《樂府雜錄》中“琵琶”一節的內容,參考唐人筆記雜著略加增補後單獨刊行而成。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書》  《琴書》一卷,(唐)趙惟暕撰。  趙惟暕,中唐以後人,生卒年不詳,官翰林待詔。  《樂譜集解》全書久佚,部分佚文散見於《太平御覽》、《事類賦注》、《事物紀原》、《樂府詩集》等書,主要敘及制琴、律呂、上古琴名、弦法等內容。  本書據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影印。 宋代 《柘枝譜》  《柘枝譜》一卷,(宋)樂史撰。  樂史(930—1007),字子正,宋撫州宜黃(今屬江西)人。歷三館編修、直史館,數任知州。 《柘枝譜》簡述唐宋時期頗為流行的柘枝舞之表演形態等。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皇佑新樂圖記》  《皇佑新樂圖記》三卷,(宋)阮逸、胡瑗撰。  阮逸,生卒年不詳,字天隱,宋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曾任鎮江軍節度推官、國子監丞、屯田員外郎、戶部員外郎等。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世稱安定先生,北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曾任國子監直講,主持太學。《皇佑新樂圖記》卷上凡五篇:《總敘詔旨篇第一》、《皇佑律呂圖第二》、《皇佑黍尺圖第三》、《皇佑四量圖第四》、《皇佑權衡圖第五》;卷中凡四篇:《皇佑鎛鐘圖第六》、《皇佑特磬圖第七》、《皇佑編鐘圖第八》、《皇佑編磬圖第九》;卷下凡三篇:《晉鼓圖第十》、《三牲鼎圖第十一》、《鸞刀圖第十二》。是書以橫黍起度定律,有所偏頗,但考定鐘磬、晉鼓及三牲鼎、鸞刀制度,卻頗為精核可取。 本書據清張氏《學津討原》本影印。 《雜書琴事》 《雜書琴事》一卷,(宋)蘇軾撰。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進士,拜龍圖閣學士,官至禮部尚書。與其父、弟皆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稱“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軾於詩文、繪畫、書法、音樂,均成就卓絕。 《雜書琴事》載及《家藏雷琴》、《歐陽公論琴詩》、《琴非雅聲》、《琴貴桐孫》、《戴安道不及阮千里》、《琴鶴之禍》、 《天陰弦慢》、《桑葉揩弦》、《書醉翁操後》、《書林道人論琴棋》、《書仲殊琴夢》、《書王進叔所蓄琴》、《文與可琴銘》等與琴相關之事十餘條。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史》  《琴史》六卷,(宋)朱長文撰。 朱長文(1039—1098,一作1041—1100),字伯原,號樂圃。宋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年少舉進士,因墜馬傷足而不仕,築室樂圃,潛心著書。後於元佑中起本州教授,召為太學博士。紹聖間遷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 《琴史》卷一至卷五,採取以琴人為中心的敘史方式,按年代先後收錄從先秦到宋代近一百六十位琴人的事跡(附見十餘人),有所辨正或加議論;卷六為琴學的專題闡述,凡《瑩律》、《釋弦》、《明度》、《擬象》、《論音》、《審調》、《聲歌》、《廣制》、《盡美》、《志言》、《敘史》等十一篇。   本書據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鈔本影印。 《樂書》 《樂書》二百卷,(宋)陳暘撰。  陳暘(1043—1113,一作1068—1128),字晉之,宋福州(今福建閩清)人,紹聖中登制科,授順昌軍節度推官,後升任禮部侍郎。 《樂書》前九十五卷引《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孟子》等書中樂論,並為之訓義。後一百零五卷為樂圖論,論述十二律、五聲、八音,歷代樂章、樂舞、雜樂、百戲等,對前代和當代的雅樂、俗樂、胡樂及樂器,也有較詳盡的說明。全書篇幅浩大,辨論精審,圖文並茂,引據浩博,且保存了較多已佚古樂書的內容,堪稱中國古代音樂文獻之巨製。  本書在流傳過程中,曾出現數個版本,其中以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學刻明修本為善,但該本年代久遠,版鋟漫患,多處頁面已無法識別卒讀。故而編者再選擇書品較佳的光緒二年(1876)廣東方氏刻本,一併出版附後,以備讀者研究查詢之需。 《琴聲經緯》  《琴聲經緯》一卷,(宋)陳暘撰。 《琴聲經緯》敘琴之經聲、緯聲、縱聲之種類,兼及演奏取聲之法。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曲譜錄》 《琴曲譜錄》不分卷,(宋)僧居月撰。  僧居月,生平不詳,約宋徽宗年間人。 《琴曲譜錄》記錄了二百餘首琴曲曲名,部分還註明作者及來源。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苑要錄》  《琴苑要錄》不分卷,(宋)闕名輯。  《琴苑要錄》收《古操十二章》、《則全和尚節奏指法》、《琴書》、《琴聲律圖》、《碧落子斫琴法》、《斫匠秘訣》、《琴箋》、《琴論》等多種琴學資料,敘及琴曲解題、演奏方法、左右手譜字、制琴方法和口訣等內容。  本書據瞿氏鐵琴銅劍樓抄本影印。 《碧雞漫志》  《碧雞漫志》五卷,(宋)王灼撰。王灼,生卒年不詳,字晦叔,號頤堂,又號小溪。宋遂寧(今四川潼南)人,南宋紹興年間曾任幕官。該書撰寫於紹興十五年至十九年間(1145—1149),其時王灼寓居於四川成都碧雞坊妙勝院,因地而得名。 《碧雞漫志》卷一主要論述歌曲在上古、漢、魏、晉、唐期間的演變,卷二主要品評唐末、五代、北宋詞人的風格和流派,卷三至卷五主要考證近三十首唐代樂曲命名的原因及其與宋詞的關係等。雖曰“漫志”,然於曲調考證用力甚劬,旁徵博引,持論頗為精核,為考詞曲者所必參鑒。  本書據清《知不足齋叢書》本影印。 《律呂新書》 《律呂新書》二卷,(宋)蔡元定撰。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宋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終身不仕,潛心問學。師事朱熹,為學長於天文、地理、樂律、歷數諸說,精識博聞。晚年受“慶元黨禁”株連,流放道州。卒後贈迪功郎,賜諡文節。 《律呂新書》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論。其卷一《律呂本原》,凡《黃鐘》、《黃鐘之實》、《黃鐘生十一律》、《十二律之實》、《變律》、《律生五聲圖》、《變聲》、《八十四聲圖》、《六十調圖》、《候氣》、《審度》、《嘉量》、《謹權衡》等十三篇。卷二《律呂證辨》,凡《造律》、《律長短圍徑之數》、《黃鐘之實》、《三分損益上下相生》、《和聲》、《五聲大小之次》、《變宮變徵》、《六十調》、《候氣》、《度量權衡》等十篇。 本書據元至正元年(1341)日新書堂刻、元黃端節編《朱子成書》本影印。 《樂書正誤》 《樂書正誤》,一卷,(宋)樓鑰撰。  樓鑰(1137—1213),字大防,號攻愧主人,宋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官至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同知樞密院事等。  《樂書正誤》訂正陳暘《樂書》刊本各類舛誤三百餘條,分為 卷、版、行、字、誤、改六格著錄,校勘精當,條目清晰,可資校核研讀。 本書據民國張鈞衡影宋刻本影印。 《唐樂曲譜》《唐樂曲譜》一卷,(宋)高似孫撰。 高似孫(1158—1231),字續古,號疏寮,宋紹興餘姚(今屬浙江)人,淳熙進士,歷校書郎、會稽主簿、知處州。 《唐樂曲譜》載唐諸朝樂名,下附作者或創作經過,凡唐太宗四曲、高宗七曲、玄宗三十四曲、代宗二曲、德宗四曲、文宗二曲、武宗一曲。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統》  《琴統》一卷,附《琴統外篇》一卷,(宋)徐理撰。  徐理(1228—),號南溪,南宋末年會稽人,寶佑四年進士。幼即好琴,潛心治琴,常與楊纘、毛敏仲等琴家商榷音律,頗有心得。 《琴統》厘為《追古》、《十則》、《中聲》、《琴準異同》、《三聲》、《原音》、《釘定五音調》、《十二律調》等篇,敘及琴史、琴調、制琴、琴律等內容。《外篇》立《十二律圖》、《律呂會音經緯圖》,並對《琴統》之說作進一步闡述發明。 本書據明抄本影印。 《詞源》 《詞源》二卷,(宋)張炎撰。  張炎(1248—),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今屬陝西),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工詞,精於聲律。宋亡,潛跡不仕,落拓而卒。 《詞源》上卷論樂學、律學及聲樂理論,凡十四目:《五音相生》、《陽律陰呂合聲圖》、《律呂隔八相生圖》、《律呂隔八相生》、《律生八十四調》、《古今譜字》、《四宮清聲》、《五音宮調配屬圖》、《十二律呂》、《管色應指字譜》、《宮調應指譜》、 《律呂四犯》、《結聲正訛》、《謳曲指要》;下卷論詞樂創作原則,凡十六目:《音譜》、《拍眼》、《制曲》、《句法》 、《字面》、《虛字》、《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離情》、《令曲》、《雜論》、 《五要》。是書研究聲律,厘析精允,頗得妙解,為研究宋詞音樂必不可缺之參考。  本書據清錢熙祚等輯《守山閣叢書》本影印。 《天基聖節排當樂次》  《天基聖節排當樂次》一卷,(宋)周密撰。  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苹州、泗水潛夫、弁陽老人等,祖籍濟南(今山東濟南),寓居吳興(今浙江湖州)。曾為臨安府幕僚,後監和劑局、豐儲倉,為義烏令。宋亡不仕,隱居杭州。  《天基聖節排當樂次》原為《武林舊事》卷一之內容,後被單獨抽出成書,主要記載南宋天基聖節演出活動時的節目及表演藝人名單。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南渡宮禁典儀》 《南渡宮禁典儀》一卷,(宋)周密撰。 《南渡宮禁典儀》原為《武林舊事》中卷一、卷二之內容,後被取出單行。是書敘述南宋宮廷中的典儀制度,包括慶壽冊寶、四孟駕出、大禮、車駕幸學、登門賜赦、恭謝、聖節、公主下降、冊皇后儀、皇后歸謁家廟、皇子行冠禮儀略、人使到闕等。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乾淳教坊樂部》  《乾淳教坊樂部》一卷,(宋)周密撰(舊題泗水潛夫作)。  《乾淳教坊樂部》原為《武林舊事》卷四之內容,後被取出單行。是書記載南宋幹道、淳熙年間教坊樂部的結構及人員構成。凡雜劇色、歌板色、拍板色、琵琶色、簫色、稽琴色、箏色、笙色、觱篥色、笛色、方響色、杖鼓色、大鼓色、舞旋等悉有敘及,每種之下又詳載德壽宮、衙前、前教坊、前鈞容直、和顧等各部分的組成人數。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藝流供奉志》  《藝流供奉志》一卷,(宋)周密撰(舊題泗水潛夫作)。  《藝流供奉志》原為《武林舊事》卷六之內容,後被取出單行。是書為南宋民間藝人名單,分為 棋待詔、書會、演史、說經、小說、影戲、唱賺、小唱、丁未年撥入勾欄弟子嘌唱賺色、鼓板、雜劇、雜扮、彈唱姻緣、唱京詞、諸宮調、唱耍令、唱撥不斷、說渾話、覆射、學鄉談、舞綰百戲、神鬼、撮弄雜藝、泥丸、頭錢、踢弄、傀儡、頂撞踏索、清樂、角牴、喬相撲、蹴球、射弩兒、散耍、裝秀才、吟叫、沙書、教走獸、教飛禽、弄水、放風箏、煙火、說藥、捕蛇、七聖法、訊息等四十餘類,涉及多種民間技藝。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雜劇段數》  《雜劇段數》一卷,(宋)周密撰。  《雜劇段數》原為《武林舊事》卷十之內容,後被取出單行。是書注錄宋官本雜劇段數,凡二百八十本,兩宋時期戲曲演劇之盛況,殆可由此管窺一二。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古琴疏》 《古琴疏》一卷,(宋)虞汝明撰。 虞汝明,生平不詳。宋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古琴疏》主要記載自伏羲、黃帝、帝俊等傳說中三皇五帝至宋代的名琴及典故。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元代 《瑟譜》 《瑟譜》六卷,(元)熊朋來撰。  熊朋來(1246—1323),字與可,號天慵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宋鹹淳甲戌舉進士,入元後隱居不仕,著書立說,傳授儒學。  《瑟譜》卷一論瑟學理論,凡《瑟旋律圖》、《旋宮六十調圖》、《雅律通俗譜例》、《指法》四篇;卷二曰《詩舊譜》 ,凡《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台》、《關雎》、《葛覃》、《卷耳》 、《鵲巢》、《采蘩》、《采苹》等十二篇,即趙彥肅所傳《開元十二詩譜》;卷三、四曰《詩新譜》,凡《騶虞》、《淇奧》、《考盤》、《黍離》、《緇衣》、《伐檀》、《蒹葭》、《衡門》、《七月》、《菁菁者莪》、《鶴鳴》、《白駒》 、《文王》、《抑》、《嵩高》、《烝民》、《清廟》、《載芟》、《良耜》、《駉》等二十篇;卷五曰《樂章譜》,為學宮釋奠樂章;卷六曰《瑟譜後錄》,則古來論瑟之語。是書網羅甚眾,譜論並重,足資考證。  本書據清代張海鵬等輯《墨海金壺》本影印。 《律呂成書》《律呂成書》二卷,(元)劉瑾撰。  劉瑾,生卒年不詳。字公瑾,元安福(今江西吉安)人。其學問淵源出於程朱理學一脈,故注《詩》守朱熹之說,論樂則守蔡季通、彭魯齋之說。  《律呂成書》上卷凡十三篇:《候氣求黃鐘法》、《求黃鐘從長法》、《求黃鐘積實面冪法》、《求黃鐘圍長法》、《求黃鐘徑長法》、《復以半周半徑求黃鐘冪積元數法》、《復以冪積求黃鐘從長元數法》、《造黃鐘律管法》、《審度》、《嘉量》、 《謹權衡》、《黃鐘律寸九分十分法》、《黃鐘律本三歷十二辰法》;下卷凡十三篇:《黃鐘生十一律法》、《律寸舊法新法圖》、《十二律名義》、《隔八相生娶妻生子法》、《候驗中氣審定十二律法》、《律寸九分復約為十分法》、《全律半律》、《變律》、《五聲大小次第》、《變聲》、《八十四聲圖》、《八十四聲唱和圖》、《六十調圖》。是書在學術淵源上出於程朱理學一脈,系推衍朱熹、蔡季通、彭魯齋等人之說而成,雖未必盡得樂律學之精微,然長短兼存,亦可資考辨。  本書據清代張海鵬等輯《墨海金壺》本影印。 《琴言十則》《琴言十則》一卷,附《指法譜》一卷,(元)吳澄撰。 吳澄(1249—1333),字幼清,元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入元官至翰林學士。吳氏平生潛心學術,著書立說,為元代理學界代表人物。《琴言十則》敘及古琴演奏的注意事項,包括置琴、彈弦、取聲、手勢、曲情、學琴、盡禮、養性等內容。《指法譜》錄右手彈弦、左手按弦、左右朝揖等各種指法。 本書據《學海類編》本影印。 《琴箋圖式》  《琴箋圖式》一卷,(元)陶宗儀撰。  陶宗儀(—1396),字九成,號南村。元黃岩(今浙江台州)人。元末舉進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  《琴箋圖式》凡《琴面制度》、《琴腹制度》、《琴底制度》、《古琴式》等四篇。每篇均列圖解,敘述古琴形制與類型。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唱論》  《唱論》一卷,(元)芝庵撰。 作者署名為“燕南芝庵”,燕南是其里籍,芝庵是其別號,真實姓名及生平皆不詳。  《唱論》分三十一節,詳述宋元兩代戲曲聲樂理論和歌唱方法。此外,臚列古代善唱者、知音律者,兼及古典戲曲主要體制和宮調聲情等。 本書據元代楊朝英選編《樂府新編陽春白雪》本影印。 《韶舞九成樂補》 《韶舞九成樂補》一卷,(元)余載撰。  余載,生平不詳。僅從書前《序》知其為“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學錄”。《韶舞九成樂補》凡:《九德之歌音圖》、《九德之歌義圖》、《九磬之舞圖一》、《九磬之舞圖二》等四圖。  本書據清張海鵬等輯《墨海金壺》本影印。 《驃國樂頌》 《驃國樂頌》,一卷,闕名撰。  該書主要言及驃國國王遣其子獻樂之事,由此推知可能為唐德宗年間人所作。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管弦記》  《管弦記》一卷,《說郛》(宛委山堂本)第一百卷目錄著:“《管弦記》,凌秀”;正文卷端則著錄:“《管弦記》,闕名”。  《隋書·經籍志》載:“《管弦記》十卷,凌秀撰”。《舊唐書·經籍志》錄:“《管弦記》十二卷,留進錄,凌秀注”。《通志·藝文略》稱:“《管弦記》十卷,凌秀。《管弦記》十二卷,留進。”疑該書原本在元末明初已佚,《說郛》輯校者或從類書中抄撮其文,以備一種。故所錄僅“霓裳羽衣曲、胡笳十八拍、鼓、琵琶、長笛、角、鼓”等數條相關記載。  本書據《說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鼓吹格》  《鼓吹格》一卷,闕名撰。《說郛》(宛委山堂本)第一百卷目錄將本書題名寫作《衙鼓吹格》。 該書僅錄有漢魏鼓吹等數條相關記載。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