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學形態論

中國古代美學形態論

《中國古代美學形態論》是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勞承萬。本書以中西方美學為廣闊背景,史論結合,提出了中國古代美學學科新形態。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美學形態論
  • ISBN:7500489544, 9787500489542
  • 頁數:346頁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0年10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勞承萬,男,1936年生,廣東化州人,廣東湛江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廣西師大兼職教授,上海師大中國美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論著有《審美中介論》(1985/上海文藝)、《審美的文化選擇》(1991/上海文藝)、《美學文藝學邏輯體系探索》(1996/天津古籍)、《詩性智慧》(1997/河南人民)、《朱光潛美學論綱》(1998/安徽教育)、《康德美學論》(合著)(2002/中國社科)、《中國詩學樂器論》(2010/安徽教育)。另主編美學文藝學教材和叢書各一套。發表論文數十篇。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形態論》中國古代沒有西方式的美學(對美的哲學研究),只有樂學,即禮-樂文化體系中的樂之哲學。作者認為,這種樂之學即可囊括西方美學,而又高於西方美學。《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形態論》梳理了中國禮樂文化精神之歷史進展。

目錄

一 楔子
(一)“盤古開天”——全部中國學術文化精神由此悟人
(二)“孔顏樂處”——心性哲學與樂學之交融
二 導論
(一)中西美學學科理論形態之區別
(二)牟宗三對美學學科形態的新思考:真善美之分別說與合一說
(三)中華民族只有“樂學”而無,“美學”
(四)研究中國古代“樂學”(美學)之方法論
上篇 心性樂學(美學)發生之哲學——文化基礎
第一章 中國文化發生之源頭
一 三書說與藝術/審美意識之萌發
二 “骨卜-養蠶業-裝飾藝術”三種東方典型因素:中國人之完滿生活意蘊
第二章 “天命(天道)一心性(人道)”相貫通:恆久之“安身立命”(內在而超越)
一 歷史之緣由——“通天”意識
二 “天命-心性”哲學相貫通及其歷史淵源
三 “天命-心性”相貫通之純理方式
第三章 血緣五倫系統——情理相融合的有序穩定結構
一 何謂血緣五倫關係
二 中國道德、藝術、審美之文化根系:親情意識
三 “天地君親師”之“血一賢”綜合系統
四 西方“自我意識”與中華民族“血緣意識”之大別
第四章 十六字“心訣”:中國人的心路歷程
一 心/腦之別
二 何謂十六字“心訣”
三 十六字“心訣”之諸環節及其歷史形態
四 心性流程之中間環節:“知幾”功夫論
五 由功夫論對西方哲學史之反思
下篇 心性樂學(美學)之構建流程與形態
第五章 “禮一樂”文化之社會存在方式與心性樂學(美學)之發生
一 何謂“禮一樂”
二 禮/樂之源
三 “禮一樂”文化體系中之三大命題與樂學(美學)的關聯
四 個體滿身之“樂”以人其心
五 樂之心性哲學(美學):“禮一樂”精神之形上化
六“樂記”之審美精神
七 荀子之“禮/樂”論:“盡理”之樂學
八 中國儒墨道三家在原典時期之“樂學”形態
九 “樂學”之綱目體系區別於西方之邏輯體系
第六章 血緣與親情:天倫之樂
一 親情心性與天倫之樂
二 性、情交融之樂
三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四 “情”與美學諸問題之批判
第七章 聖人論:心性樂學(美學)之最高創造形態
一 何謂聖人
二 聖人形態之特徵
三 聖人心性之類型
四 聖人形態是中國樂學(美學)之完善形態
第八章 境界論:心性樂學(美學)之最高形上形態
一 境界之緣起
二 上古器物之“型制”所顯示的空靈境界
三 上古時代經典文化因素所顯示的空靈境界
四 象形文字與易卦構造中所形成的空靈境界
五 道家之“境界形態形上學”
第九章 中國古代樂學(美學)之文化基因
一 中西方“文化-知識”結構之大別
二 西方“以理(概念)說理”與中國“以事說理(言意)”之大別
三 以“形”人心與以“事”言理的文化基因
四 文化基因之序列形態:“言-象-意”系統
五 儒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之文化基因鏈
六 道家“游心-虛無-寂靜”之文化基因鏈
七 中國文化基因之總匯(六經)與“道-聖-文”之整合範式
八 本章結語
全書簡要結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