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長城站

中國南極長城站

中國南極長城站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中國為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而在南極洲設立的常年性科學考察站。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小海灣——長城灣,灣闊水深,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基本介紹

  • 展館名稱:中國南極長城站
  • 展館位置: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南端
  • 建築面積:總計約4200平方米
  • 開工時間:1984年12月31日
  • 竣工時間:1985年2月20日
  • 海拔高度:10米
  • 揭牌時間:1999年2月4日
簡介,地理位置,選址原因,建立過程,籌備,奠基,完工,周邊環境,氣候環境,生態環境,分布國家,科研考察,通訊系統,

簡介

南極長城站以世界著名的中國長城命名,國家主席江澤民於1997年12月30日題寫了站名。長城站站區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26公里,占地面積2.52平方公里。該站自建站以來經過四次擴建,有各種建築25座,其中包括主體建築7座(辦公棟、宿舍棟、醫務文體棟、氣象棟、通訊棟、科研棟)以及其他一些若干科學用房和後勤用房。夏季可容納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地理位置

長城站位於西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King George Island)南端,其地理坐標為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57分52秒,距離北京17501.949千米,與北京的方位角為170度38分27秒。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站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其中最大的島,面積為1160平方千米,就分布有9個國家的9個考察站。

選址原因

南極洲是不毛之地,要進行科學考察,必須首先建立考察站,為考察人員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各種後勤保障。因此,南極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國內都要精心準備,稍有忽視,就會帶來極大的困難。
在進行準備中,對中國南極站的站址的初選,是當時的南極考察委員會首先考慮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到爾後工作的進行。在對南極自然地理有了較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南極委認為,東南極洲儘管離中國較近(相對於西南極洲而言),但在當時沒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情況下,要登上東南極大陸顯然要冒極大的風險,因此,暫把視線轉向了西南極洲的南極半島和南設得蘭群島。根據南極委副主任、國家海洋局局長羅鈺如率團隨阿根廷的抗冰船“天堂灣”號航行的體會,在南極半島建站仍有很大困難。
於是,南極委選定南設得蘭群島作為中國第一個南極站的站址。站址的具體位置還要通過實地勘察,看是否具備較大的露岩地域、船隻易接近、卸貨方便、有充足的淡水資源和站區可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等條件再定,之後,預選出11 個站址,其中以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地區最為理想,這是一塊台階式鵝卵石地帶,地域開闊,有3個宜飲用的淡水湖;海岸線長、灘涂平坦,便於小艇搶灘登入;距智利馬爾什基地機場僅2.3公里,交通方便;夏季露岩多,地衣、苔藥等植物發育也比其他地點好,企鵝和其他鳥類在此棲息繁殖,適宜開展多學科考察。最後,中國南極長城站就座落在這裡。

建立過程

籌備

1983年6月,中國加入了《南極條約》。在《南極條約》下,分為協商國和締約國——後者在南極國際事務中享有發言權,但沒有表決權和決策權。由於並未在南極建立考察站,中國被歸入了締約國。 當年9月,第十二次《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在澳大利亞坎培拉召開。包括郭琨在內的中國代表團一行三人,首次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然而,“每當會議討論到實質性內容和進入議程表決時,會議主席即宣布:締約國請到會議廳外面喝咖啡。而且事後連表決的結果也不通告。”這在郭琨看來,是一種難以忍受的屈辱。 1984年2月,中國科學院召開的“竺可禎野外科學工作獎”會後,獲獎的王富葆孫鴻烈等32位科學家,以“向南極進軍”為題,聯名致信黨中央和國務院,建議中國在南極洲建立考察站,進行科學考察。對這封聯名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相繼作了批示。 領導們從國家高度出發,反覆斟酌了必要性,及相關的經費問題。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國家海洋局也組織了有關專家,對南極考察、南極建站的總體方案和各分支的衣、食、住、行、船舶、發電、通訊、測繪、氣象、施工的機械設備及後勤保障等等各方面進行了論證。 由此,中國首次南極建站的各項準備工作緊張而有序的展開了。 選址,是要面臨的考驗之一。要在終日為冰雪覆蓋的南極建立考察站,只能在短暫的夏季,也就是每年的11月中旬到翌年的3月中旬中間施工。如果夏天完不成任務,就要延誤一年。

奠基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時,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向陽紅10”號船和“J121”船,連同之前四個多月籌備的500多噸共千餘種各類建站物資,從上海起航,開始了遠征南極的旅程。 在近兩萬公里的橫渡太平洋航程中,中國首次南大洋考察隊還進行了全航程的、連續性的海洋科學考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球物理、海洋水文、海洋氣象等11個學科項目。 12月25日12時31分,“向陽紅10”號船駛入南緯60度——根據《南極條約》的規定,這便意味著我國的船隻第一次駛入了南極,我國首次自己組織的南極考察隊抵達了南極。 3天裡,專家們頂著惡劣的天氣,先後考察了愛特萊伊灣、納爾遜島,阿德雷島(亦稱企鵝島)、菲爾德斯半島等5個地方。最後來到的是菲爾德斯半島南部,一片台階式的鵝卵石地帶。 地質學博士劉小漢進行實地考察後,認為這裡屬卵石灘型,卵石帶以上為第三紀玄武岩片狀風化帶,硬度適中,適合建站的特點有不少:平整開闊,海岸線長,灘涂平坦;有三個淡水湖,水質良好,適於飲用;適宜多學科考察;和其它站區距離遠,較獨立;距智利馬爾什基地機場2.3公里,交通便利。 經過隊員們多次實地勘察研究,多方權衡後,確定了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的南部為中國南極長城站站址。1984年12月31日10時(台北時間1984年12月31日22時),中國首次南極洲考察隊在南極洲的喬治王島上,隆重舉行了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奠基典禮。

完工

長城站自建站以來,經過三、五、十三次隊擴建,現已初具規模,有各種建築25座,建築總面積達42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棟、宿舍棟、醫務文體棟、氣象棟、通訊棟和科研棟等7座主體房屋,還有若干棟科學用房,如固體潮觀測室、 地震觀測室、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衛星都卜勒觀測室、地磁探測室等,以及其他用房,如車庫、工具庫、冷凍房,茶水間,木工間,冷藏室和蔬菜庫等。

周邊環境

氣候環境

站址附近有長約2000 米,寬約 300 米的灘涂,為企鵝、鳥類、鯨、植物和化石的自然保護區。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全島85%的面積為冰雪覆蓋,所處位置為南極洲的低緯地區,四周環海,具有南極洲海洋性氣候特點 ,被稱為南極洲的“ 熱帶 ”,年平均氣溫-2.8℃,最暖月1月平均氣溫約1.5℃ ,絕對最高氣溫可達13℃;最冷月8月平均氣溫-7.8℃,絕對最低氣溫-28.5℃。年降水量為550毫米,年平均風速7.2米/秒,全年風速超過10米/秒的大風天數為205天。處在南極半島南美大陸間的多氣旋地帶,天氣變化劇烈,加之這裡天氣較暖和,降水較多,冰雪的年積累量和消融量都較大,冰流速度較快,冰川進退所反映的氣候變化更為明顯。喬治王島位於南極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會地帶,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頻繁。成為研究地殼構造、岩漿活動、地震成因大氣環流的變化和氣候演進 規律的良好場所 。
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長城站

生態環境

長城站附近地衣苔蘚、藻類植物生長茂盛,並且生長著南極洲僅有的4種顯花植物,沿海地帶是企鵝、海鳥和海豹的棲息場所和繁殖地,被稱為南極洲的綠洲,是研究南極洲生態系統及生物資源的理想之地。

分布國家

長城站周圍分布有智利、阿根廷、前蘇聯、波蘭、巴西、烏拉圭等國家的科學考察站,其中距智利的馬爾什基地僅2.7千米。計有各類建築物35 處,共2184平方米。已可以進行電離層地磁、高空大氣物理、氣象、冰川和地震等項目的科學考察。從1986年9月起,南極長城站氣象站已作為南極地區32個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國際氣象監視網。

科研考察

1984年12月27日,我國南極考察總指揮陳德鴻、南極洲考察隊隊長郭琨、副隊長董兆乾和有關人員登上南極洲的喬治島。他們是我國南極考察隊的第一批登島人員。為試選中國南極長城站站址,他們於下午1時乘海豚式直升飛機離開停泊在喬治島民防灣的“向陽紅十號”科學考察船,到喬治島上察看地形。他們先後到達島上的10多個地方。
1984年12月27日晚上7點40分鐘,我國另一批南極考察隊員乘“長城二號”登入艇登上喬治島,進行建站選址的一些具體工作。
1984年12月29日21時50分(當地時間),經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批准,中國南極長城站站址選定在此地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方位是南緯62度13分,西經58度55分。
1984年12月31日上午(當地時間),中國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的奠基典禮隆重舉行。
長城站位於喬治島的菲爾德斯半島上,它面臨民防灣中的一條小灣,這條小灣已被中國南極考察隊命名為長城灣。長城站背靠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十分豐富。這裡地勢開闊,灘涂約長2000米,寬約300餘米,是企鵝自然保護區、鳥類自然保護區、鯨魚保護區、植物和化石保護區。這裡,在夏季還能看到成片黃綠色的地衣和苔蘚,是科學家進行考察的理想場所。
奠基典禮是在莊嚴的中國國歌聲中開始的。全體考察隊員穿著紅色、藍色的羽絨考察服,戴著印有“中國”字樣的紅色帽子,整齊地站立在五星紅旗下,心情無比激動。當南極考察隊總指揮陳德鴻等同志把從祖國帶來的奠基石豎立在南極洲的土地上時,全場歡騰。
1985年2月14日晚22點(當地時間,台北時間15日上午10點),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設全部完成,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已經崛起在南極洲喬治島的土地上。
1985年2月20日上午(當地時間),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這標誌著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一個新階段。
南極喬治島銀裝素裹,中國長城站的桔紅色主體建築物上彩旗飄揚,南大洋考察隊、“向陽紅10號”考察船船員和參加長城站建設的其他人員分別乘著小艇和直升飛機來到了長城站。落成典禮開始的時候,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片歡騰。五星紅旗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徐徐升起,飄揚在南極洲上空。
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主任武衡首先宣讀了國務院的賀電。他說,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成填補了我國科學事業上的一項空白,為我國將來對南極進行系統的考察、進一步加強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和平利用南極造福於全人類奠定了基礎。他代表全國人民向為祖國爭得榮譽的考察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親切的慰問。
2009年1月1日南極長城衛星網路通訊系統建成使用。長城站是座小小的科研城,科研人員不僅在這裡可以從事氣象觀測、固體潮觀測、衛星都卜勒觀測、地震觀測地磁絕對值觀測,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等,還可在生物實驗室無線電波傳播實驗室、地質實驗室、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實驗室、地球物理實驗室和微機房裡進行綜合研究、實驗、分析和數據處理。
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長城站全年開展氣象學、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學、地磁和地震等項目的常規觀測。在每年的南極夏季期間,除常規觀測外,還進行包括地質學、地貌學、地球物理學、冰川學、生物學、環境科學、 人體醫學和海洋科學的現場科學考察工作。

通訊系統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2009年1月10日宣布,中國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項目之一的南極衛星網路通訊系統已在2009年1月1日建成使用。中國南極的兩個科學考察站中山站長城站接通網際網路、電話通訊和科考數據的實時傳輸等問題。除已建成的長城站衛星網路通訊系統以外,還將在中山站建成衛星網路通訊系統。
衛星雲圖天線衛星雲圖天線
該系統利用了國際通訊衛星組織的Intelsat衛星,將信號從南極傳輸到上海電信衛星地面站,通過專線聯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進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網路系統,成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遠程用戶,組成了一個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為核心的廣域網。該系統將實現上網、語音、傳真及數據實時傳輸等非常多的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