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河航運和海運

中國內河航運和海運

內河運輸和海上運輸同屬水路運輸業。中國是世界海洋國家之一,有漫長的海岸線,港灣眾多,尤其是橫貫東西的大河入海口,極有利於建立富於經濟價值的河口港。

遠洋運輸從無到有,一個以港口、 航道為主體、種類比較齊全、設備基本配套、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水運體系已基本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內河航運和海運
  • 類別:水路運輸業
  • 設備:設備基本配套
  • 意義:建立富於經濟價值的河口港。
概述,主要內河航運幹線,長江,珠江,淮河,黃河,黑龍江、松花江,京杭運河,海運主要航線,沿海航線,遠洋航線,主要海港,

概述

內河運輸海上運輸同屬水路運輸業。中國有大小天然河流5800多條,總長40多萬公里,現已闢為航道的里程約10萬多公里,其中7萬多公里可通航機動船隻,幾乎是英、法、德3國內河航道總長的3倍;另有可通航的大小湖泊 900多個(不包括台灣省,下同)。這些河流、湖泊,水量一般都較充沛,大多終年不凍。主要通航河流大都分布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且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極利於實行河海聯運。中國又是世界海洋國家之一,有漫長的海岸線,港灣眾多,尤其是橫貫東西的大河入海口,極有利於建立富於經濟價值的河口港。
中國內河航運和海運
早在4500年前,中國就能製造舟楫,商代即已有帆船;夏、商、周時,黃河已成重要運糧幹線。春秋戰國時代開鑿了鴻溝邗溝,秦代修通了靈渠,至隋代則開通了南北大運河,從而形成中國古代水運的興盛時期。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為世界航海史冊增添了光輝一頁。總之,在內河航運和遠洋航海方面,中國在歷史上都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近百年來,中國水運事業日漸衰落,內河通航里程僅7.3萬公里,1949年前沒有遠洋運輸船隊。經40年建設,1990年全國航道通航里程達10.94萬公里,貨運周轉量達3460億噸公里。遠洋運輸從無到有,現已擁有一支相當規模的遠洋運輸船隊,1990年貨運周轉量8190億噸公里。 一個以港口、 航道為主體、種類比較齊全、設備基本配套、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水運體系已基本形成。

主要內河航運幹線

長江

長江是中國“黃金水道”。乾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公里。幹流自四川宜賓至入海口,全長2800餘公里,可全年通航,是中國全年晝夜通航最長的深水幹線內河航道;其中長江口至武漢航道可通5000噸級的船舶;漢口至重慶間航道可通3000噸江輪,在枯水期千噸輪船亦可上溯到重慶;宜賓至重慶間航道可通航千噸以下輪船。幹流、支流、湖泊與人工運河相互貫通聯結,組成了中國最大的水運網。
中國內河航運和海運
1949年後,重點整治了重慶到宜昌段的險灘,改善了航道設施,大大提高了川江通航能力。長江乾、支流航道同成昆、京廣、川黔、成渝、焦枝等鐵路幹線相交,還通過運河和局部地段的水陸聯運,與淮河、珠江及浙閩水系相連。
目前整個長江幹流貨運量比1949年初期增加約15倍,客運量增長12.6倍,沿線港口吞吐量增加12倍以上;所完成的貨運量占全國內河航運貨運總量的42.6%。沿線主要港口有重慶、宜昌、沙市、城陵磯、武漢、黃石、九江、安慶、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張家港、南通、上海等(見長江)。

珠江

珠江是華南以廣州為中心的最大水系、水運大動脈,通航價值僅次於長江。目前通航里程只及河長 1/3,其中通航機動船隻的僅占1/6,尚有很大發展潛力。西江是珠江水系主要內河航運幹線。梧州至廣州段可常年通航輪船,百色以下可通小型輪駁船,木帆船可上溯至雲南境內。北江韶關以下可通輪船,韶關以上及各支流多可通航木帆船。東江除龍川以上至合河口只能通航木船外,龍川以下 400多公里均可通航輪船(見珠江)。

淮河

淮河自古即為重要通航河流,後因12世紀末黃河奪淮,又遭歷代人為破壞,淮河遂成害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40年來的努力,乾支流航運量增長較快,80年代後期比 1949年增長7倍。淮河水運潛力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見淮河)。

黃河

黃河航運價值遠不如長江、珠江等河流。貴德以上基本不能通航,貴德到中衛間只通皮筏,中衛一銀川、西小召—河口、龍門—孟津及孟津—陶城鋪間可通木船,陶城鋪—墾利間可通小輪,墾利以下航道水淺則不通航(見黃河)。

黑龍江、松花江

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通航里程約2200公里。 松花江是黑龍江最大支流, 可通航里程達1500公里,航運價值較大。黑龍江、松花江全年有冰封期5~6個月,冰封期間雖不能通航船隻,但可發展東北地區特有運輸方式──冰上運輸(見黑龍江松花江)。

京杭運河

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路線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它的修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缺少南北縱向天然航道之不足,對溝通中國南北物資交流有重要作用。京杭運河自興修以來,幾經變動,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斷整治,季節性通航里程已可達1100公里,自邳縣以南660公里則終年通航(見京杭運河)。

海運主要航線

沿海和遠洋航線及8個港口:

沿海航線

中國沿海海上運輸習慣上以溫州為界,劃分為北方沿海和南方沿海兩個航區。
北方沿海航區指溫州以北至丹東的海域,它以上海、大連為中心,包括有:上海—青島—大連;上海—煙臺—天津;上海—秦皇島;上海—連雲港;上海—溫州;大連—石島—青島;大連—煙臺;大連—龍口;大連—天津等航線。
南方沿海航區指溫州至北部灣的海域,以廣州為中心,包括有:廣州—汕頭;廣州—北海;廣州—海口等航線。
按所承擔的貨運量來看,以北方沿海航區占絕對優勢。貨運的物資構成北方沿海航區由北而南,以石油、煤炭運量最大,其次為鋼鐵、木材等,由南至北為金屬礦石、糧食和工業產品;南方沿海航區則以農產品比重最大,次為食鹽、礦石和煤炭,其中除煤炭以外,其餘物資大部分由各中小港口向廣州、湛江集中轉運內地。現在上海—福州、上海—廈門、上海—廣州均有定期班輪航線;並已決定把南、北兩個沿海航區連成一片,建設南北海運通道。

遠洋航線

目前中國已開闢90多條通往亞、非、歐、美、大洋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的遠洋航線。這些航線大都以上海、大連、天津、秦皇島、廣州、湛江等港口為起點,包括東、西、南、北4條主要遠洋航線:
①西行線:由中國沿海各大港經新加坡和馬六甲海峽,西行印度洋入紅海,出蘇伊士運河,過地中海進入大西洋,沿途抵達歐、非各國港口。
②南行線:由中國沿海各大港南行,通往東南亞、澳洲等地。
③東行線;從中國沿海各大港出發,東行抵達日本,橫渡太平洋則可抵美國、加拿大和南美各國。
④北行線:由中國沿海各港北行,可抵朝鮮和俄羅斯東部各個海港。

主要海港

目前中國沿海主要港口有16個,計有大小泊位738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的深水泊位有284個。1990年各個主要海港的貨物吞吐量達4.83億噸,比1952年增長近34倍。
上海港。是中國最大海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1990年吞吐量達 1.4億噸。其中外貿物資吞吐量約占全港吞吐量的20%,是中國最主要的外貿口岸。吞吐的主要貨種有煤炭、 鋼鐵、糧食、 金屬礦石、化肥、水泥、木材和雜貨等(見中國交通運輸地理、上海市、黃浦江)。
秦皇島港。位於渤海西北部,河北省東北端海岸,40年來,已由單一煤炭港逐步發展成為綜合性港口。進出以煤為主,還有鋼鐵、 礦石、 機械、化肥、糧、棉、建材、雜貨等20餘種貨種,1990年吞吐量6945萬噸,僅次於上海港,居全國各港口第2位。70年代新建有石油出口碼頭。為中國北方主要外貿口岸之一(見秦皇島市)。
大連港。位於遼東半島南端大連灣內,2萬噸以下的遠洋輪終年可以進出。每年吞吐量僅次於上海港和秦皇島港,是中國北方主要外貿口岸之一(見大連市)。
天津港。位於海河進入渤海的出口。全港由天津、塘沽新港2港區組成,其中新港是全港的主體部分,有萬噸級泊位20個,其入港航道乃由人工開挖而成的單向航道,可隨時進出吃水7.5米以下的船舶,吃水10米左右的船舶則可候潮出入,為中國主要外貿港口(見天津市中國交通運輸地理)。
青島港。位於山東半島南部、膠州灣東南口北岸,港區包括大港、中港、小港幾部分,其中大港是全港主要部分,目前山西、河北有大量煤炭和部分農產品在此輸出,在青島港至連雲港海岸線之中點,利用外資興建的石臼深水港正加緊建設,建成後年吞吐能力可達1000~2000萬噸(每年可在此輸出煤炭1000萬噸,進口鐵礦石500萬噸)(見青島市、山東省)。
連雲港。位於江蘇省東北部、海州灣東南岸,隴海鐵路和歐亞大陸橋的終端,是中國東部沿海臍部的重要海港和海陸轉運站。經 40年來的建設, 港口吞吐量1990年為1137萬噸。在此出口物資以煤、鹽、建材和百貨為主,進口則以糧食、木材、化肥、機械為主(見連雲港市)。
廣州港。中國主要外貿港口之一。包括廣州內港和黃埔港兩部分。廣州內港因航道淤淺,5000噸以上海輪須經外港──黃埔港轉運。廣州內港進出口貨物主要有糧食、化肥、鹽和雜貨等。黃埔港進出主要貨種則有煤炭、化肥、糧食、礦砂、五金機械和雜貨等(見廣州市、中國交通運輸地理)。
湛江港。1949年後中國繼天津新港自行設計、建造的現代化海港,中國南方外貿港口之一。位於雷州半島東北部廣州灣內,是華南、西南物資外貿輸出最便捷的港口;亦為中國從西歐、印度洋沿岸各國及澳新、東南亞進口物資航程最短的海港。進出物資以鐵礦石、非金屬礦石、鹽、化肥、石油和雜貨等為主(見湛江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