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絲綢

中國傳統絲綢

中國歷代製作的用桑蠶絲作原料的織物。它富有光澤,手感滑爽,輕柔適體,是高級服飾用料。中國是用桑蠶絲織綢最早的國家,自古即以“絲國”(seres)聞名於世。現代已有多種化纖用於織造綢類產品,但中國傳統絲綢仍受各國人民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傳統絲綢
  • 特點:富有光澤,手感滑爽
  • 作用:高級服飾用料
  • 有關記載:《管子》
簡介,絲綢演變,國際交流,

簡介

中國歷代製作的用桑蠶絲作原料的織物。它富有光澤,手感滑爽,輕柔適體,是高級服飾用料。中國是用桑蠶絲織綢最早的國家,自古即以“絲國”(seres)聞名於世。現代已有多種化纖用於織造綢類產品,但中國傳統絲綢仍受各國人民歡迎。
中國傳統絲綢考古發現在浙江餘姚河姆渡6000年前文化遺存中有雕蠶形蟲文的象牙盅;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存中有半個用銳器割裂的蠶繭;浙江吳興錢山漾4700年前文化遺存中有平織絲織物和絲帶、絲線,其線由十多根家蠶單絲捻成。織物經緯每厘米53:48根。這證明中國傳統絲綢的生產不遲於新石器時代。
商代卜辭中有不少桑、蠶、絲、帛等字,殷墟出土銅器常有細紋遺痕,《管子》稱桀之時“薄之游女工文繡”,可知夏商已有紋織。西周鄭、衛、齊、魯、秦、楚、越等國均有絲織記載。《詩經》中屢見錦字,錦屬色彩織物,又出土周器中常見綺紋痕跡,綺屬斜紋織物。至春秋戰國,絲綢進一步發展,形成齊魯、陳留、襄邑等絲織中心,南方楚、越絲織也盛。綺、錦之外,紗、縠、羅等輕薄織物均已出現。
漢代絲綢有較大發展,複雜的提花織機已基本定型。齊魯、中原之外,蜀成為重要產地。見於文獻者已有十數個絲綢品種。國家重視蠶桑,設官管理,設官織室,並從事國內外絲綢貿易。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均輸收帛達500餘萬匹,通匈奴時動輒賜“彩繒千匹”。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甚頻,但絲綢不衰,時有19個州產綢。蜀錦聲譽日隆,江南發展尤快。絲綢在國家財政上的地位也更重要,租調收絹(帛)綿(絲),帛,並流通為貨幣。
唐宋絲綢進一步發展。唐開元時,絲織以河南為首,全國絹產地分為八等,共87個州郡。安史亂後,江南絲業大興。至宋,絲織重心已移至東南。唐宋在植桑技術上有重要改進,絲產量大增,絲綢品種也更繁複。宋的杭、潤、湖、毫、相、梓、婺諸州成為著名的絲織中心。絲綢在財政上的作用顯著。唐天寶時,稅絹達 740萬匹,絲185萬屯(每屯6兩)。宋代國土較小甚蹙,稅絲外兼行和買,仁宗慶曆時和買年達300萬匹。元代絲織集中官局,稅改為絲料,管理過嚴,民間絲業不振。
明清絲綢產銷達於鼎盛。植桑進一步矮株化、園林化,二蠶、三蠶絲亦大量用於織造,產量日增。這時絲綢已不僅是貴富所用,商人士子也衣錦衾綢了。絲織一方面向精美華麗的錦、緞、絨發展,蘇、杭、金陵、成都俱以錦、緞著稱,漳州、泉州以絨聞名,湖州、潞州以縐和花綢著稱;另一方面,也向堅實耐用方面發展,生產繭綢和小綢,供士民所需。明中葉後,官織局漸衰,宮廷所需改由民間織戶領織,或市買。民間織戶有迅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牙。絲織品的國內外市場空前擴大,出現巨額資本的絲商和包買商。

絲綢演變

中國傳統絲綢的生產技術經歷了原始手工繅織、手工機器形成和手工機器工藝發展三個階段。
原始手工繅織 大體是在夏代以前(公元前21世紀以前)。最早是採集野蠶繭。利用簡單工具來抽絲織綢,後來逐步發展為人工放養和采葉飼蠶。織綢由“手經指掛”演變出一物多用的複合型工具;織品漸趨精細,有的還織出花紋,施以色彩。
手工機器形成 大約在夏、商、周三代(前21世紀至前 2世紀)。複合工具經過長期醞釀,演變成以繅車、斜機為代表的整套用人力作動力的手工機器,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勞動者逐步專業化,手藝日趨精湛,產品的藝術性提高,並且大量成為商品。產品規格也逐步有了從粗放到細緻的公定標準。織紋有平紋、斜紋和各種變化組織。多樣化的組織加上豐富的色彩,使絲綢成了高級的服飾材料。
手工機器工藝發展 自秦漢至清2000餘年,織機有了平織和提花兩大類。提花機又分多綜多躡(踏板)和線綜牽吊兩種型式。漢以後,除織機專用化外,主要是織造工藝學的發展,其重點如下:
① 織物組織。絲綢的織紋到唐代已由變化斜紋演變出正規的緞紋,從而使織物組織學上的“三原組織”(平紋、斜紋、緞紋)臻於完備。緞紋經緯交織點少而分散,織物表面幾乎只顯露經或緯一組絲線,所以光澤特好,手感柔軟,很受人們歡迎。後來這類絲綢大量地從當時環植刺桐樹的泉州出口,歐洲人就把緞稱為“刺桐”(satin)。
中國傳統絲綢② 顯花。用彩色絲織出花卉、人物等圖案叫做顯花。六朝以前大都以彩色經絲浮在表面構成圖案,即經顯花。織機上了一批經絲後,花紋的配色中途無法改換。唐代大量流行以彩色緯絲浮在表面構成圖案,即緯顯花。這樣可以不改變提綜順序,只改換緯絲色彩,分段織出花型相同而色彩各異的絲綢來,大大豐富了花色。
③ 挑花。漢代出現在地經、地緯的基礎上用彩色紋緯按花卉鳥獸等圖案織出花型的“織成”。這是通經通緯加繡花樣的彩色回緯的織法。到唐代,發展出沒有地緯而只在地經上用彩色紋緯構成圖案的新織法,稱為“緙絲”,它可使複雜的繪畫重現於織物上,並能顯現其筆意和神韻。
④ 織絨。在織物表面用細小線圈或豎立茸毛構成圖案,稱為花絨。漢代出現先織入“假織緯”,織好後抽去,使經絲形成線圈的織法。元代進一步在抽出假織緯之前用刀把線圈刮斷,抽出假織緯後就顯出豎立茸毛的圖案,稱為剪絨。這是現代天鵝絨的前身。
⑤ 印花染花。漢代已有三套色型版印花。到唐代發展出多色套印和多種防染印花技術。用鏤空版雙面夾住絲綢,鏤空處塗以色漿成花,稱為夾纈。用筆蘸蠟在織物上手繪圖案,染後用沸水去蠟,成色地白花,稱為蠟纈。苗族最善蠟纈。按圖案要求用線扎結,染後解開,則結處保持原色,稱絞纈。織前用防滲材料將經絲按圖案要求分批扎結,染後解開,再用淺色緯絲織綢,可得色彩濃艷,帶有色暈的絲綢,稱為扎經纈。維吾爾族最精於此技。用鹼劑印在絲綢上,可得本色絲光圖案,稱為鹼劑印花。
中國絲綢品種繁多,除大量生產的絹(即帛,今稱綢)外,經歷代工藝精益求精,出現許多優秀品種。著名者有:
① 薄紗。輕盈平紋稀薄織物,又名方空。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薄紗禪衣,經緯均每厘米62根,長1.28米,兩袖通長1.9米,僅重49克。南宋類此禪衣有重不到17克者。錦緞外罩禪衣,宛如霧中觀花,別具韻味。
② 花羅。絞經地起出各種花紋圖案的羅織物。輕盈透亮,花紋艷麗,秦漢起已是名貴品種,宋代大為流行。明清有七絲羅、一三絲羅、生羅、金銀羅、秋羅、狀元羅等暢銷海外。
③ 綺和綾。平紋地上起斜紋花稱為綺。商代已有生產,到漢代成了高級品。先織後練染,質地鬆軟,光澤柔和,色調勻稱,圖案多為幾何紋和變形動物紋。綾是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提花織物。由綺演變而來,漢代開始露頭,到南北朝花綾成為達官貴人的袍料,唐代盛極一時。花綾可與刺繡媲美,能同時織出多種花卉;又有盤龍、對鳳、獅子、天馬、孔雀等圖案,現今多用作裱畫材料。
④ 錦。以彩色絲線用多重多層組織出各種精美圖案的高級絲綢。以豪華貴重著稱。現存出土戰國至東漢紋錦,均重經組織,經線顯花,圖案工整,色調凝重。唐以後,重緯和緯線顯花盛行,紋樣繁縟,色彩變化多端,還出現了色調深淺無級變化的暈織法。
中國傳統名錦有蜀錦、宋錦和雲錦,蜀錦產於四川成都一帶。原為經顯花品種,唐以後也吸收緯顯花技藝,色彩以真紅為特點。宋錦是宋代開始盛行的緯顯花品種。主要產於蘇州、湖州、杭州一帶,現大多用以裝裱書畫,製作禮盒等。雲錦為產於南京一帶的傳統品種,以圖案富麗,象五色彩雲而得名,形成時間較晚,在緞地上以挖梭工藝織出的妝花緞尤為著稱,多用作高級服飾。
中國傳統絲綢中國傳統絲綢

國際交流

中國絲綢傳播國外有二千幾百年的歷史。據希臘史學家記載,至遲在公元前4世紀已有中國絲輸往歐洲;歐洲考古發現的帶有絲的織物還更早。漢建元三年(前 138)張騫通西域前,已有西亞商人來中國販運絲綢,後來這條橫貫亞歐的商路即被稱為“絲綢之路”。海上與日本、朝鮮、越南的交通在春秋戰國時即已開始,迄秦漢與南海諸國都有絲綢貿易。秦時江浙一帶有人東渡日本傳授絲綢技藝,西漢時織羅的技術又經朝鮮傳入日本,三國時日本訪華專使帶回大批絲綢,南北朝時凸版印花術傳入日本。
唐代,日本各次遣唐使攜帶回國的絲綢更多。日本正倉院、法隆寺等處至今保存著大量唐代中國絲綢珍品。隋唐時中國優良蠶種傳往波斯、阿拉伯和拜占庭。同時鏤空版印花術和用楝木灰作媒染劑的染色術傳入日本。中國工匠還去今伊拉克等地傳授絲織技術,以後中國腳踏織機就傳往歐洲。宋代,隨著造船和航海術的發展,海上交通發達,日本訪華人員回國在博多地區生產仿中國的絲綢,一時“博多織”聞名於全日本。元代海外貿易頗盛,中國凸版和鏤空版印花術傳到歐洲。
明清兩代,絲綢都是中國重要的出口物品。明鄭和七下西洋,中外絲綢商品和技藝交流更多。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先後派船來中國通商,西班牙船運走絲綢尤多。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相繼派船來中國。1785年以後,絲的貿易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所壟斷。同時,美國也有商船來華。直到清末,中國絲綢出口始終不衰,1800~1804年平均每年約1100擔,1909~1911年平均達80424擔。唯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法國、日本的絲業開始興盛,中國傳統絲綢遭到激烈競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