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使用的標誌,該會徽為一顆五角星、齒輪和麥穗、四面紅旗和緞帶、中國地圖和地球、“1949”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成的圖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圖案由張仃周令釗設計,於1949年7月由新政協籌備會通過,1949年9月21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首次使用。2011年12月,全國政協辦公廳發文,第一次明確會徽的具體色值。2018年6月,全國政協辦公廳印發了新的政協會徽製作和使用規定。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中,一顆五角星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齒輪和麥穗表示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四面紅旗和緞帶表示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的大團結大聯合;中國地圖和地球表示全國人民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團結;“1949”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分別為誕生時間、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 外文名:The The Emble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CPPCC)
  • 標誌屬性:會徽
  • 批准時間:1949年9月20日 
  • 設計者:張仃、周令釗
產生背景,確立歷程,設計要素,圖案符號,色彩構成,規格參數,設計理念,使用原則,使用規範,使用場景,注意事項,文化特色,價值意義,設計人,

產生背景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成立新的民主聯合政府。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全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各屆代表人士,從中國全國各地和國外陸續到達解放區。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成立並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選出毛澤東等21人組成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會,討論關於定製會議議程、檔案和會徽等事項。1949年7月2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委會召開會議,決定啟動會徽設計工作,並明確會徽的含義為:“無產階級所領導的以工農為基礎的民主階層大團結”。

確立歷程

  • 設計經過
1949年7月,經過各種會徽方案討論,新政協會徽圖案選定了由張仃、周令釗設計的由紅星、齒輪、嘉禾、紅旗和中國地圖等構成的圖稿,其設計的新政協會徽圖稿說明為:“紅星表示無產階級領導;齒輪、嘉禾表示工農聯盟為基礎;四面紅旗表示四個階級大聯合;地圖表示新中國背景光芒四射。”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政協會徽第四稿
張仃和周令釗設計的新政協會徽圖稿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的重視和認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政協會徽設計方案領導人批示
1949年7月25日,在新政協會徽草案之四上,周恩來批示:“燕銘:主席贊成此草案”。新政協會徽圖稿獲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傳觀通過後,有關會徽的各項製作工作隨即進行。
1949年9月,經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研究決定,新政治協商會議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秘書處又對會徽草案第四稿進行了修改,緞帶上將原草案“新政治協商會議”改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金色簡體仿宋字,使用了新的名稱。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政協會徽首次使用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大會會場首次懸掛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同時,在懷仁堂大門和中南海新華門也懸掛了會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們的代表證上也印製了會徽。
1963年12月,人民日報轉來一封民眾來信,指出政協會徽中的中國地圖與當時發行的地圖不一致之處。隨後,政協秘書處請中國國家測繪總局和地圖出版社研究,提出圖樣以供參考選用。政協秘書處按照修改後的圖樣要求重新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和“政協會徽複製圖樣”。
1965年8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將新的會徽圖案和製作尺寸,函告了中國政協各省、市、自治區委員會。通知:“各級政協在懸掛政協會徽(不要求一律懸掛)時,均請以此圖為準。”同時,還修改了大會會場上懸掛的會徽。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隨著人民政協工作的不斷恢復和發展。
1980年4月,在政協秘書處寫給劉寧一副秘書長並劉瀾濤秘書長的報告中提出:“政協今後開會,可不掛領袖像而掛會徽。”
1980年8月28日至9月12日召開五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時,政協秘書處重新製作並在會場懸掛了政協會徽。
1981年1月,全國政協辦公廳印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關於縣級以上各級地方委員會懸掛會徽、牌子和印章尺度的規定》。
2011年12月,針對政協會徽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樣式不統一、要素不完整、製作不規範的問題,全國政協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使用樣式的通知》,並隨通知印發了《政協會徽圖樣》,第一次明確會徽的具體色值。
2016年9月,全國政協辦公廳開始重新製作人民大會堂大禮堂召開政協全體會議時懸掛的政協會徽,具體設計和監製工作交由中央美術學院承擔,對會徽進行最佳化調整。規範後的會徽圖案有兩處明顯變化:一是會徽緞帶邊緣轉折處的白底變成紅底;二是會徽下部外輪廓線由細變粗,與會徽上部外輪廓線保持一致。從整體視覺效果而言,會徽圖案更加飽滿、莊重。
2017年9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立體模型經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二十六次秘書長會議審議通過。
2018年3月,新修訂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增加了會徽一章,單獨作為第六章。對會徽的元素、含義作了表述,對會徽使用提出原則要求。
2018年6月,全國政協辦公廳印發了政協會徽製作和使用規定,強調會徽是政協的象徵和標誌,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個人都要維護會徽的尊嚴,同時還明確了會徽使用的範圍,其中提到,政協各級委員會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可以使用會徽圖案。

設計要素

圖案符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為一顆五角星、齒輪和麥穗、四面紅旗和緞帶、中國地圖和地球、“1949”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成的圖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標準圖)

色彩構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應嚴格按照色彩規範使用,禁止使用其他顏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的單色會徽分為四種,分別是金、銀、紅、黑,可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使用。

規格參數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中齒輪、麥穗、彩帶部分系對稱圖形。地圖中經緯線與圖形關係正確,其外圍線相當於從地球上切出一塊之切割線。全圖所有線條輪廓皆以金色線條勾畫,齒輪邊緣與內框、旗桿標頭及中文字樣均以金色塗畫,各顏色應均勻平塗。圖中光芒放射線以中心線為軸,兩側各三十條,總計六十一條。齒輪、穗芒、內框等線條系同心圓。四根旗桿與水平線交角自右至左分別為75度、70度、65度、60度。製作時要嚴格按照各項標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政協會徽圖樣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用於懸掛的會徽,由政協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從生產國旗國徽的企業中指定企業製作,會徽直徑通用尺度為三種:100厘米、80厘米、60厘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尺寸最小直徑大於等於20毫米。

設計理念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的會徽設計理念是:紅星表示無產階級領導;齒輪、嘉禾表示工農聯盟為基礎;四面紅旗表示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大聯合;地圖表示新中國,背景光芒四射。紅星下面的“1949”四個阿拉伯數字,表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誕生的年號;緞帶上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l0個金色仿宋字,標明了人民政協的全稱。
2018年3月,新修訂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對會徽含義表述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中,一顆五角星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齒輪和麥穗表示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四面紅旗和緞帶表示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的大團結大聯合;中國地圖和地球表示全國人民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團結;“1949”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分別為誕生時間、名稱。

使用原則

使用規範

安全空間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使用中為確保政協會徽的獨立性及嚴肅性,政協會徽在使用時應嚴格按照規範使用,不可隨意拉伸。政協會徽周圍要保留適當的空間,不可有任何文字、圖形元素侵入其中。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政協會徽安全空間

使用場景

1、政協各級委員會所在地應當懸掛會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政協全國委員會禮堂懸掛會徽
2、政協各委員會全體委員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會議場所應當懸掛會徽;政協各級委員會的會議可以使用帶有會徽圖案的會議用品。
3、政協全國委員會,政協全國委員會辦公室,政協各級地方委員會及其工作機構的印章(印模)中間應當刻有會徽圖案。
4、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以職務名義使用的信封、信箋、請柬等,可以使用會徽圖案;政協各級地方委員會可以參照執行。
5、政協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和各專門委員會使用的信封、信箋、請柬等,可以使用會徽圖案;政協各級地方委員會可以參照執行。
6、與政協有關的報刊、雜誌、音像製品及其他出版物上可以使用會徽圖案。
7、政協各級委員會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可以使用會徽圖案。
8、新聞媒體報導政協會議或與政協有關的活動,可以使用會徽圖案。
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應懸掛在會場和機關正門上方正中處,使用會徽及其圖案,應當嚴肅、莊重。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製作和使用規定》範圍以外需要懸掛或者使用會徽及其圖案的,須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辦公室批准。

注意事項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及圖案使用中不得用於:
(1)商標、廣告;
(2)日常生活的陳設布置;
(3)私人慶弔活動;
(4)與政協活動無關的其他場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及圖案的使用為保證政協會徽的嚴肅性,嚴禁出現各類錯誤與不規範的使用。下面列舉各例(不僅限於所列幾種,參見下圖)均是不規範的錯誤使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政協會徽不規範使用示例

文化特色

1950年2月1日,新中國中華人民郵政發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紀念”郵票,第一、二枚郵票圖案中均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1999年9月9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五十周年”紀念郵票,第二枚郵票展現“政協會議討論通過國徽圖案”,毛澤東手執國徽圖稿,背景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2009年9月,中國郵政發行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六十周年”紀念郵票。第一枚郵票以紅旗與鮮花為背景,凸顯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
2019年9月21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七十周年》紀念郵票,第一枚郵票以政協會徽、數字“70”、中南海懷仁堂等元素進行組合設計。

價值意義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的會徽體現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民主階級大團結”的精神。
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雖然中國的階級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人民政協會徽體現的象徵“大團結”的精神,仍然是人民政協組織繼續堅持的方針。

設計人

張仃
張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男,號它山,遼寧黑山人,著名國畫家;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1932年入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1938年赴延安,任教於魯迅藝術學院;1955年參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籌建工作;1981年任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後離休。
周令釗
周令釗(1919年5月2日—),男,1919年出生於湖南平江;13歲考入湖南長沙華中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美術設計;1935年畢業於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師範科;1938年在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投身抗戰宣傳;1949年7月,新政協籌備會決定製定政協會徽,指定張仃和周令釗設計會徽圖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