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是通渭在隴西武山甘谷四縣交界地域的紀念館。革命文物陳列室中現藏有紅軍長征遺留的革命文物443件,其中有紅軍指戰員遺留下的生活用具、辦公用品、作戰武器、宣傳標語和90多位老紅軍、老將軍的近照和墨跡、紅軍老戰士題詞和簽名旗等珍貴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
  • 地理位置:位於通渭、隴西武山、甘谷四縣交界地域
  • 占地面積:208.54平方公里
  • 鎮轄區南北長:26公里
  • 鎮轄區東西寬:35公里
簡介,環境,歷史,成立,

簡介

榜羅鎮位於通渭、隴西武山、甘谷四縣交界地域,距通渭縣城約34公里,境內有省道馬隴公路和縣鄉常榜公路、通高公路穿鎮區而過,交通便利、信息暢通。
有史以來,該鎮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繁榮的商貿市場而位居全縣四大名鎮之列,聞名遐邇。據史料所載,榜羅鎮在漢代以前屬塞外番國領地(或曰是漢番交界的商貿口岸),戰國秦長城橫穿該鎮中心而過,尚存4公里遺蹟清晰可辨。“榜羅”一詞原系少數民族語之音譯,原意為“騾馬市場”。

環境

該鎮轄區南北長2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占地面積208.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38米,境內平均無霜期140天,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屬黃土丘陵半乾旱區,現轄24個行政村,農業人口41000餘人,鎮政府所在地文峰村常駐人口4700人,暫住人口1300人。是通渭縣西南部的一個群山環抱成盆地狀的小鎮,經濟文化相對比較發達。

歷史

榜羅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歷史名鎮。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近一年。於1935年9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即改編後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或稱“北上抗日先遣隊”)約8000人在中共中央及紅軍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彭德懷、林彪、葉劍英等同志領導下長徵到達榜羅鎮。當時的榜羅鎮中心國小(即現在的“榜羅會議”遺址和紀念館所在地)為中央紅軍領導人提供了大量的報刊資料,從中了解到全國抗日怒潮高漲和陝北蘇區反圍剿鬥爭的重要情況。9月27日晚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在榜羅國小校長辦公室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緊急會議,即著名的“榜羅會議”。會議分析了當時國際國內的新形勢,討論了黨中央今後的戰略方針,進而改變了9月12日俄界會議制定的在接近蘇聯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既定方針,正式做出了把紅軍長征落腳點放在陝北,以陝北蘇區作為領導中國革命大本營的偉大決策。正如毛澤東主席所稱“榜羅會議為紅軍長征找到了家”,因此,而徹底結束了紅軍長征沒有明確落腳點而流動轉戰的局面,對此後中國革命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從此,紅軍長征挺進陝北,著眼全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榜羅會議”以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彪炳史冊,流傳千古。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
為了傳達貫徹“榜羅會議”精神,9月28日凌晨,秋雨濛濛,陝甘支隊在榜羅國小門前打麥場上的核桃樹下召開了支隊連以上軍政幹部千人大會。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林彪等出席會議,毛澤東首先做了形勢報告,指出了日本侵略我國北方的嚴重性,闡述了紅軍北上抗日的偉大意義,接著介紹了陝北根據地的狀況,分析了陝北可以成為抗日前線的政治、經濟條件,提出了避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儘快到達陝北蘇區的行動方針。隨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支隊指揮員彭德懷等同志分別講了話,進而闡述了北上抗日的意義,同時要求整頓軍容軍紀,做好進入陝北蘇區的準備,開展民眾工作和壯大紅軍隊伍。會後,各連隊立即召開支部會議,軍人大會傳達會議精神,紅軍宣傳員戰士走向街頭,深入農戶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動員,在榜羅這片紅色故土上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宣傳標語(尚有部分真跡至今珍藏在紀念館內)。與會當天,陝甘支隊大隊與大隊、連隊與連隊之間互派代表到駐地檢查評比軍容軍紀、環境衛生,晚上各連隊在榜羅鎮各駐地進行了文藝活動和大會餐。29日清晨,陝甘支隊全體將士陸續撤離榜羅鎮向北經文樹川、第三鋪及溫泉於當天到達通渭縣城。
連以上軍政幹部會議舊址連以上軍政幹部會議舊址
1936年10月12日,由賀龍、肖克、任弼時、關向應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指揮部第二軍、第三十二軍經武山縣榆盤鎮進駐榜羅鎮,並在該地留宿兩天一夜。1936年9月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先遣部隊進入榜羅鎮,10月份主力部隊過境榜羅鎮並留宿兩天一夜。

成立

為了肯定“榜羅會議”的歷史地位,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弘揚紅軍長征精神,繼承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激勵後人奮發進取,當地政府在上級領導和部門的高度重視下,於1979年完成了榜羅國小的搬遷,並加強了革命文物的征管工作,在原榜羅國小舊址修建成了紅軍長征榜羅會議紀念館。紀念館院內當年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的會址,毛澤東和張聞天同志住宿舊址保存完好。在現已定級的革命文物中,國家級文物5件,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革命文物2件,二級革命文物3件。
革命文物陳列室門前的兩棵蒼松是1982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親自寄予的樹種栽培而成,院內中央有甘肅省人民政府立的榜羅會議遺址石碑一座,兩側為四方形花園,院落四周為鑄鐵圍欄,古樸大方,正中是按當地民間建築風格而修造的出角架斗仿古大門,門頂上“榜羅長征紀念館”匾牌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總後勤部副主任周克玉上將親筆題寫的館名。紀念館南側是當年紅一方面軍召開連以上幹部千人大會的打麥場。麥場中央挺立著一顆枝繁葉茂的核桃樹,這顆百年老樹保存完好,偉岸挺拔,印證著一代偉人高瞻遠矚的英明決策和威震四海的號召力。打麥場東側是高聳矗立的紅軍警衛團駐地碉堡,為清代中期黃土夯築而成的土堡,原系當地居民和國民黨偽自衛隊(民團)躲避的居守地,堡內至高處殘留的斷壁上,紅軍指揮員當年攻戰碉堡時殘留的彈孔仍清晰可見。
榜羅鎮會議紀念館舊陳列室榜羅鎮會議紀念館舊陳列室
紅軍長征榜羅會議遺址總體劃分為三類六種,近90處。主要有遺址類、紅軍宿營地類、長征路線類。一是遺址類,包括當時的榜羅國小址(中共中央常委會議舊址,毛澤東、張聞天住宿舊址),占地77平方米;打麥場占地1800平方米。二是紅軍宿營地類包括首長駐地、警衛團駐地、紅軍一條街。首長駐地有16處,即鄧小平、周恩來、彭德懷、王稼祥、賀龍、林彪、肖克、楊尚昆、葉劍英、博古、任弼時、羅榮桓、張雲逸、聶雲臻、陸定一、肖華、關向應等住宿舊址,其中王稼祥、陸定一住宿舊址公布於一處農戶院落內。這些故居均系清末民(國)初時期修造的土木結構民居。紅軍警衛團住址分布於鎮中碉堡內,現為五戶民居。紅軍住宿一條街在榜羅鎮北街,長100餘米,沿東西兩側有206間房屋,建築面積3462平方米,現為85戶農戶住房。三是長征路線遺址一處,即紅軍長征出入境榜羅的路線,從鎮南入境,鎮北出境。
榜羅鎮會議舊址 毛澤東同志居住舊址榜羅鎮會議舊址 毛澤東同志居住舊址
1978年7月1日,甘肅省革命委員會在榜羅鎮打麥場上立碑公布紅一方面軍連以上軍政幹部千人會議舊址。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發文公布榜羅會議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共定西地委、行政公署命名榜羅會議遺址為“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7月1日,中共甘肅省委命名榜羅會議遺址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9月通渭縣人民政府發文並掛牌公布榜羅會議遺址內17處當時中共中央(或紅軍)領導人故居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4月甘肅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榜羅會議遺址為“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2004年12月榜羅會議遺址被中辦、國辦列為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2008年實施了景區道路、給排水、環境整治及旅遊廁所等工程,建成了榜羅會議展陳館一座,目前,該館爭取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工作正在開展之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