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長壽之鄉的一個秘訣:如皋美食

世界長壽之鄉的一個秘訣:如皋美食

《世界長壽之鄉的一個秘訣:如皋美食》從如皋人的飲食之道,到如皋美食開花的來龍去脈,從如皋歷史上的美食家,到當今國際大賽獲金獎的如皋美食高手,從欣賞如皋美食的美文,到手把手教你做如皋長壽美食,全書既有濃郁的鄉土特色,又有豐富的知識趣味,既有可讀性,又有可操作性,字裡行間充滿長壽之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長壽之鄉的一個秘訣:如皋美食
  • 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9頁
  • 開本:32
  • 品牌:蘇州大學出版社
  • 作者:陳根生 王友來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20755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世界長壽之鄉的一個秘訣:如皋美食》抒寫了淮揚飲食文化當中的如皋美食,具體內容包括如皋人的飲食之道,如皋美食開花的來龍去脈,如皋歷史上的美食家,當今國際大賽獲金獎的如皋美食高手,欣賞如皋美食的美文,如皋美食教案等。

圖書目錄

如皋飲食之道
第一個字:淡
第二個字:雜
第三個字:鮮
第四個字:野
如皋美食開花
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轉益多師,融匯南北
土而出奇,俗中見雅
長壽美食,大放異彩
如皋美食的豐腴土壤
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
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
歷史悠久的美食傳統
如皋歷代美食名家
李漁
董小宛
如皋美食美文
春天的記憶
夏天的口福
秋天的享受
冬天的味道
四季的盛宴
如皋美食教案
春季美食
夏季美食
秋季美食
冬季美食
四季美食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真是緣分,我們兩個都是如皋本土人,又在同一所中學工作,共同的志趣把並非同一專業領域的我們倆拴在一起,來來往往,切切磋磋,力不從心地完成了這本小書。承蒙江海文化研究會把這本小書列入“江海文化叢書”出版計畫,我們權把此書作為獻給生我們養我們的故鄉故土的一份孝心。
這本小書並不是一口氣馬不停蹄寫出來的;幾年以來,我們倆做了有心人,前前後後,陸陸續續,一些心血也就這么匯聚成冊了。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至理名言一直引導著、鼓舞著我們做一件家鄉前人未做而我們倆又力所難及的事,兩顆熱誠的心緊緊挨在一起,互相溫暖,互相鼓勵,持之以恆,樂此不疲,終於捧出了這么一塊引玉的磚。
中央電視台播出一檔節目叫《舌尖上的中國》,展現了全國各地山花爛漫一般的美食小吃;我們這本《如皋美食》緊隨其後,抒寫如皋美食作為淮揚飲食文化一員的一頁華章。我們寫這部書,目的有三:一是想藉此向家鄉父老匯報兩個小人物的探尋心得;二是與兄弟縣市食友交流各自的鄉土美食,從味覺審美上來提高我們今天的生活質量;三是為家鄉留下一份有意義的文化資料,給華麗轉型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親手點綴一縷美食的芬芳。達此三個目的,我們就不勝榮幸之至了。
作者

序言

“江海文化叢書”總序
李炎
由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會編纂的“江海文化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從2007年啟動,2010年開始分批出版,兀兀窮年,終有所獲。思前想後,感慨良多。
我想,作為公開出版物,這套“叢書”面向的不僅是南通的讀者,必然還會有國內其他地區甚至國外的讀者。因此,簡要地介紹南通市及江海文化的情況,顯得十分必要,這樣便於了解南通的市情及其江海文化形成的自然環境、社會條件和歷史過程;同時,出版這套“叢書”的指導思想、選題原則和編寫體例,一定也是廣大讀者所關心的,因此,介紹有關背景情況,將有助於閱讀和使用這套“叢書”。
南通市位於江蘇省中東部,瀕江(長江)臨海(黃海),三面環水,形同半島;背靠蘇北腹地,隔江與上海、蘇州相望。南通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及人文特點,被列為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南通市所處的這塊沖積平原,是由於泥沙的沉積和潮汐的推動而由西北向東南逐步形成的,俗稱江海平原,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境內的海安縣沙崗鄉青墩新石器文化遺址告訴我們,距今5600年左右,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而境內啟東市的成陸歷史僅300多年,設縣治不過80餘年。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這裡有滄海桑田的變化,有八方移民的雜處;有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天時”,有產鹽、植棉的“地利”,更有一代代先民和諧共存、自強不息的“人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成為我國實現早期現代化的重要城市。晚清狀元張謇辦實業、辦教育、辦慈善,以先進的理念規劃、建設、經營城市,南通走出了一條與我國近代商埠城市和曾被列強所占據的城市迥然不同的發展道路,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南通於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築城設州治,名通州。北宋時一度(1023—1033)改稱崇州,又稱崇川。辛亥革命後廢州立縣,稱南通縣。1949年2月,改縣為市,市、縣分治。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併,實行市管縣新體制至今。目前,南通市下轄海安、如東二縣,如皋、海門、啟東三市,崇川、港閘、通州三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80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770萬,流動人口約100萬。據國家權威部門統計,南通目前的總體實力在全國大中城市(不含台、港、澳地區)中排第26位,在全國地市級中排第8位。多年來,由於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及全市人民的努力,南通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並有“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長壽之鄉”、“文博之鄉”等美譽。
江海文化是南通市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下五千年,南北交融,東西結合,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同其他地域文化一樣,江海文化的形成,不外乎兩種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結構。但她與其他地域文化不盡相同之處是:由於南通地區的成陸經過漫長的歲月和不同階段,因此移民的構成呈現多元性和長期性;客觀上又反映了文化來源的多樣性以及相互交融的複雜性,因而使得江海文化成為一種動態的存在,是“變”與“不變”的複合體。“變”的表征是時間的流逝,“不變”的表征是空間的凝固;“變”是組成江海文化的各種文化“基因”融合後的發展,“不變”是原有文化“基因”的長期共存和特立獨行。對這些特徵,這些傳統,需要全面認識,因勢利導,也需要充分研究和擇優繼承,從而系統科學地架構起這一地域文化的體系。
正因為江海文化依存於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蘊含著自身的歷史人文內涵,因而她總會通過一定的“載體”體現出來。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文化遺產”可分為四類:即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與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歷史文化人物、歷史文化事件、歷史文化遺址、歷史文化藝術等,又是這四類中常見的例證。譬如,我們說南通曆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可以隨口道出駱賓王、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鄭板橋等歷代名人在南通留下的不朽篇章和軼聞逸事;可以隨即數出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大儒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文學大家冒襄、戲劇泰斗李漁、曲藝祖師柳敬亭,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等南通先賢的生平業績;進入近代,大家對張謇、范伯子、白雅雨、韓紫石等一大批南通優秀兒女更是耳熟能詳;至於說現當代的南通籍革命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以及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也是不勝枚舉。在他們身上,都承載著江海文化的優秀傳統和人文精神。同樣,對歷史文化的其他類型也都是認識南通和江海文化的亮點與切入口。
本著“文化為現實服務,而我們的現實是一個長久的現實,因此不能急功近利”的原則,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會在成立之初,就將“叢書”的編纂作為自身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們試圖通過對江海文化的深入研究,將其中一部分能反映江海文化特徵,反映其優秀傳統及人文精神的內容和成果,系統整理、編纂出版“江海文化叢書”。這套“叢書”將為南通市政治、經濟、社會全面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為將南通建成文化大市和強市夯實基礎,同時也為“讓南通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南通”做出貢獻。
“叢書”的編纂正按照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逐步展開。
縱向——即將不同時代南通江海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遺址(跡)、重大事件、重要團體、重要人物、重要成果經過精選,確定選題,每一種寫一方面具體內容,編纂成冊;
橫向——即從江海文化中提取物質文化或非物質文化的精華,如“地理變遷”、“自然風貌”、“特色物產”、“歷代移民”、“民俗風情”、“方言俚語”、“文物名勝”、“民居建築”、“文學藝術”等,分門別類,進行歸納,每一種寫一方面的內容,形成系列。
我們力求使這套“叢書”的體例結構基本統一,行文風格大體一致,每冊字數基本相當,做到圖文並茂,兼有史料性、學術性和可讀性。先拿出一個框架構想,通過廣泛徵求意見,確定選題,再通過自我推薦或選題招標,明確作者和寫作要求,不刻意強調總體同時完成,而是成熟一批出版一批,經過若干年努力,基本完成“叢書”的編纂出版計畫。有條件時,還可不斷補充新的選題。在此基礎上,最終完成《南通江海文化通史》《南通江海文化學》等系列著作。一
通過編纂“叢書”,我有四點較深的體會:
一是有系統深入的研究基礎。我們從這套“叢書”,看到了每一單項內容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都是具有學術素養的資料收集者和研究者;以學術成果支撐“叢書”的編纂,增強了它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二是關鍵在廣大會員的參與。選題的確定,不能光靠研究會領導,發動會員廣泛參與、雙向互動至關重要。這樣不僅能體現選題的多樣性,而且由於作者大多出自會員,他們最清楚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寫作能力,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可以提高作品的質量及成書的效率。
三是離不開各個方面的支持。這包括出版經費的籌措和出版機構的運作。由於事先我們主動向上級領導匯報,向有關部門宣傳,使出版“叢書”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得到認可,基本經費得到保證;與此同時,“叢書”的出版得到蘇州大學出版社的支持,出版社從領導到編輯,高度重視和大力配合;印刷單位全力以赴,不厭其煩。這大大提高了出版的質量,縮短了出版周期。在此,由衷地向他們表示謝意和敬意!
四是有利於提升研究會的水平。正如有的同志所說,編纂出版“叢書”,雖然有難度,很辛苦,但我們這代人不去做,再過10年、20年,就更沒有人去做,就更難做了。我們活在世上,總要做些雖然難但應該做的事,總要為後人留下些有益的精神財富。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我深信研究會定能不辱使命,把“叢書”的編纂以及其他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研究會的同仁囑我在“叢書”出版之際寫幾句話。有感而發,寫了以上想法,作為序言。
2010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