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名著典藏:一九八四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一九八四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一九八四(全譯插圖本)》是喬治·歐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文壇最著名的反烏托邦、反極權的政治諷喻小說。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 新話”等辭彙都已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奧威爾式” (Orwellian)、“奧威爾主義”(Orwellism)這樣的通用辭彙,不斷出現在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足見其作品在英語國家影響之深遠。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文學名著典藏:一九八四
  • 作者:喬治·歐威爾
  • 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257頁
  • 開本:32
  • 品牌:長江文藝出版社
  • 外文名:Nineteen Eighty-Four
  • 譯者:周靜
  • 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5450059, 9787535450050
作者簡介,序言,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喬治·歐威爾 譯者:周靜

序言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是上世紀三十
至五十年代英國文壇一位傑出的諷刺作家。他的兩部諷刺小說《動物
莊園》和《一九八四》不僅使他在英語國家名聲大振,而且還在冷戰
時期被西方批評家視為當時最具有啟示性和預言性的文學作品。
喬治·歐威爾是作者的筆名,他的原名叫埃里克·布萊爾(Eric
Blair)。奧威爾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隨父母在印度生活。
他父親曾是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海關的一個低級官員。父親退休後,奧
威爾回到英國。十三歲時,他獲獎學金進入著名的伊頓公學讀書。但
由於他靠獎學金讀書,因此經常遭到貴族子弟的白眼。這不禁使他感
受到了社會的不公和富人的偏見。1921年,奧威爾從伊頓畢業後當
上了英國皇家警察,並被派往緬甸任職。在緬甸的五年中,他對英國
警察在當地的所作所為感到厭惡,並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深惡痛
絕。這段經歷為他的第一部小說《在緬甸的日子裡》提供了重要的素
材。1927年,奧威爾辭去了警察職務,並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28年,奧威爾為了真實地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曾先後
深入巴黎和倫敦的貧民區,當過洗碗工,與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民眾
有過廣泛的接觸。這段經歷構成了他的文學傳記《巴黎倫敦落難記》
(Down and Out in Parjs and London,1933)一書的背景。從
1934年起,他正式移居倫敦,一邊在一家書店工作,一邊埋頭創作。
從1935年至1941年,他幾乎每年都有一部新作問世,其中最主要的
是《牧師的女兒》、 《讓葉蘭繼續飄揚》和《游上來吸口氣》三部小
說。此外,他還發表了一部真實記錄英格蘭北方工業區平民百姓生活
的散文作品《通向威根堤之路》 (The Road to Wigan Pier,
1937)。這些作品大都描寫了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人們的孤獨與
貧困,反映了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仇視態度。從四十年代初開始,
奧威爾的創作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開始對“史達林主義”和當
時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中暴露出的某些極“左”現象進行抨擊和嘲弄,
並藉此預言未來世界的恐怖景象。
在他看來,文學和政治不可分割。在一個政治力量和意識形態起
決定性作用的時代中,作家不可能脫離政治,因此,非政治文學是不
存在的。他曾經指出,那種認為文學與政治無關的主張本身就是一種
政治態度。奧威爾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十和四十年代兩個階段。前一
階段的小說主要反映人的孤獨和貧困。讀者在這一階段中看到的是一
個同情平民百姓、憎恨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奧威爾。在第二階段
中,奧威爾本人因成為黨內政治鬥爭的受害者而對共產主義產生了敵
意。他從自覺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變為仇視並嘲弄當時蘇聯的社
會主義制度。顯然,這種思想上的轉變對他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
響,同時也是他改寫政治諷喻小說的根本原因。
《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是奧威爾的最
後一部小說,也是英國戰後最有影響的一部政治諷喻小說。作者對獨
裁和專制的抨擊與嘲弄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作品中,奧威爾將
矛頭指向了一切極權制度。他直言不諱地說: “我最近這部作品的意
圖不是攻擊社會主義或英國工黨(我是英國工黨的支持者),而是揭
示一種高度集中的經濟制度所可能導致的墮落。”
這部1949年發表的政治諷喻小說向讀者揭示了三十五年之後人
類在極權統治下的恐怖景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