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又名複合遺產,是同時具備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兩種條件者。早期複合遺產的登錄名單當中,有先被登錄為自然遺產或文化遺產,之後也被評價為另一種遺產,因而成為複合遺產。例如東格里羅國家公園(紐西蘭)及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秘魯)最開始是被登錄為自然遺產,之後也被登錄為文化遺產,結果就成了複合遺產。

依據世界遺產公約之主旨,複合遺產是指兼具自然與文化之美的代表,迄2017年7月25日,計有35件。泰山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截至2017年7月8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世界遺產共有52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第一位。4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分別為:黃山泰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外文名: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 又名:複合遺產
  • 件數:23
概念說明,中國的世界雙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

概念說明

世界遺產公約的一大特色在於過去被認為是分立的自然與文化遺產,開始被視為相互依存的遺產並一起進行保存工作。這是將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兩者的價值合而為一。而這樣的概念也反映在複合遺產的概念之上。

中國的世界雙遺產

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古稱東嶽,一稱岱山、岱宗。綿延起伏長約200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從山腳到山頂,沿途古蹟名勝30多處,中路有王母池、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西路有黑龍潭、扇子崖、長壽橋等。中西兩路會合後為中天門,登天險十八盤,有南天門、碧霞祠、瞻魯台、日觀峰。登日觀峰看日出,更為勝景。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泰山
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在神話中其往上最接近統領“三界”的玉皇大帝,東鄰便是神仙居住的仙山蓬萊與瀛洲,故詩曰泰山“魂雄氣壯九州東,一敞天門旭日升。百代帝王趨受命,萬方處士向蓬瀛。(左河水)”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山脈綿亘100餘公里,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被譽為“五嶽之首”。泰山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城區北,東經117°6′,北緯36°16′。貫穿山東中部,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餘縣。

黃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境內。古稱黟山,唐改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有三大主峰;蓮花峰(1873米)、光明頂(1841米)、天都峰(1810米)。風景秀麗,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名,並稱“黃山四絕”。七十二峰各具特色。有玉屏樓、雲谷寺、半山寺、慈光閣、始信峰、天都峰、蓮花峰、仙人洞、白鵝嶺、百丈瀑等名勝古蹟,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黃山黃山
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局部地形對氣候起主導作用,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區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山頂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於4-6月,積雪日32.9天,霧日259天,大風118.7天,年均溫7.9℃,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最長無雨期40天。景區林木茂密,溪瀑眾多,大氣質量常年保持Ⅰ級,空氣PM2.5日均濃度5微克/立方米,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長年穩定在2萬個/cm3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稱。

峨眉山-樂山大佛

峨眉山-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海拔3099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譽。傳為普賢菩薩說法道場。唐宋時期,佛教日趨興盛,梵宇琳宮,遍及山巒,有佛龕百餘,洞窟40個,又有萬年寺、報國寺、洪椿坪(千佛禪院)、洗象池、金頂華藏寺等名勝。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東南凌雲山棲鸞峰臨江峭壁。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大佛頭與山齊,腳踏大江,通高71米,肩寬24米,故又名凌雲大佛,為世界最大的石佛像。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峨眉山峨眉山
峨眉山保存了從前寒武紀以來比較完整的沉積地層,為研究地殼及生物演進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地質史料:岩漿侵入與噴溢所產生的侵入岩與火山岩,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過程、岩石圈的拉張破裂、地殼的動定轉化,提供了典型的實例;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所產生的複雜的地殼構造變形,又為研究地殼的表層構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同時,新構造運動,在峨眉山地質構造背景上所產生的雄偉壯觀,類型多樣的現代地貌,為生物類群的滋生繁衍和別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態王國的建立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背景和條件形成的有機統一的演繹整體,造就了峨眉山的美學形象、科學內涵和在世界山嶽型風景區中獨領風騷的特殊地位。

武夷山

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位於江西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 。武夷山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紅色砂岩構成的低山,海拔600米左右。為喀斯特地貌靜觀集中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九曲溪、桃源洞、流香澗、臥龍潭、龍嘯岩等名勝和沖佑萬年宮(武夷宮)、紫陽書院(武夷精舍)舊址及歷代摩崖題刻。建陽、武夷山、光澤三市交界處建有武夷山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並被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武夷山武夷山
武夷山主要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變質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崗岩和碎屑岩。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發生了強烈的火山噴發活動,繼之為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已發現本區有豐富的火山機構,為典型的亞洲東部環太平洋帶的構造特徵。白堊紀晚期的紅色砂礫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體。中生代的地殼運動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告性對武夷山地貌發育也很明顯,西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堅硬的凝灰熔岩和流紋岩等構成,東部紅色砂頁岩地區則往往發育有較寬的谷地和盆地。所以武夷山豐富的地貌類型是地質構造、流水侵蝕、風化剝蝕、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武夷山四季分明地處中亞熱帶,武夷山四季氣溫較均勻、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約12℃~13℃,1月均溫3℃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達-15℃,7月均溫23℃~2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高達85%,霧日在100天以上。
波蘭時間2017年7月9 日下午19時10分(台北時間7日10日凌晨1時10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大會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來自全球21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代表出席會議。此次世界遺產大會審議並通過了武夷山(江西鉛山)申遺提案,武夷山邊界調整項目在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審議通過。至此,江西鉛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據了解,江西鉛山武夷山為江西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
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 “華東屋脊”之稱的黃崗山,海拔2160.8米,是東南大陸最高峰,被譽為“珍稀植物王國,奇禽異獸天堂”、 以及“生物模式標本產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屬的“全球環境基金會”委員和專家經過考察後,對這裡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致讚揚,並將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正式列入“GEF ——即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之一。北武夷山地區不僅有獨特的自然遺產也與有豐厚的人文遺產共存的鵝湖書院,它曾是一個著名的文化中心。此次武夷山遺產地邊界調整,進一步加強了遺產地自然價值的完整性,將大大加強對遺產地的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