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僧

《丐僧》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丐僧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濟南一僧,不知何許人。赤足衣百衲[1],日於芙蓉、明湖諸 館[2],誦經抄募[3]。與以酒食、錢、粟,皆弗受;叩所需,又不答。
終日未嘗見其餐飯。或勸之曰:“師既不茹葷酒[4],當募山村僻巷中,何日 日往來於膻鬧之場[5]?”僧合眸諷誦[6],睫毛長指許,若不聞。少選[7], 又語之。僧遽張目厲聲曰:“要如此化!”又誦不已。久之,自出而去。或 從其後,固詰其必如此之故,走不應。叩之數四,又厲聲曰:“非汝所知! 老僧要如此化!”積數日,忽出南城,臥道側如僵,三日不動。居民恐其餓 死,貽累近郭,因集勸他徒,欲飯飯之,欲錢錢之。僧瞑然不動。群搖而語 之。僧怒,於衲中出短刀,自剖其腹;以手入內,理腸於道,而氣隨絕。眾 駭告郡[8],藁葬之[9]。異日為犬所穴[10],席見[11]。踏之似空;發視之,席封如故,猶空繭然[12]。

注釋

[1]百衲:此從青本,底本作“白衲”。即百衲衣,僧服。百衲,謂以碎 布縫綴。
[2] 芙蓉、明湖諸館:芙蓉銜、大明湖,兩處鄰近,在濟南舊城西北隅, 為當時繁華、名勝之地,多茶樓酒館。
[3] 抄募:零星地募化財物;指僧人化緣。
[4] 茹:吞食,吃。
[5] 膻鬧:膻腥喧鬧;謂不潔不靜。
[6]諷誦:念佛號、誦經文。
[7]少選:義同“少旋”,一會兒。
[8]告郡:報告濟南知府衙門。郡,明清作為府的別稱。
[9]藁葬:草草 埋葬。語出《後漢書·馬援傳》。此指以藁薦、蘆席裹屍埋葬。
[10]穴:穿洞。
[11]見:同“現”,露了出來。
[12] “席封”二句:草蓆封裹完好,但像無蛹蠶繭,不見屍體。

譯文

濟南有一個和尚,不知叫什麼名字。他赤著腳,穿著百衲衣,每天都到芙蓉街、大明湖各酒店念經化緣。人們給他酒飯、錢糧、米麵,他都不要。大家問他要什麼,他也不回答。終日沒見他吃過一口飯。有人勸他說:“師傅既然不吃葷酒,應到鄉下去化緣,為什麼天天在這腥膻的地方呢?”和尚仍閉眼念經,耷拉著一指多長的睫毛,好像什麼也沒聽見。過了一會兒,人們又這樣勸他。和尚瞪著眼睛厲聲說:“我就要這樣化緣!”說罷又念經不止。他念的時間長了就自己走去。有些好奇的人跟在他後面,要問個究竟,為什麼必定這樣化緣,可和尚始終不應聲;再三問下去,他又厲聲說:“你們不懂,老僧就是要這樣化!”
又過了好幾天,和尚忽然出了南門,躺在路旁像僵死了一樣。一躺三天,一動也不動。當地人怕他餓死,把他抬到城牆邊,都勸他到別處去,若要錢就給錢,若要飯就給飯。但和尚一直閉著眼,一句話也不說。大家一齊搖著他對他說,和尚大怒,從百衲衣中抽出一把短刀,一刀剖開自己的肚子,用手伸到肚子裡掏出腸子理一理放在路上,於是氣絕身亡。大家都害怕了,趕快報告了官府。官府來草草埋葬了他。
後來,包和尚屍體的蓆子被狗扒了出來。人們用腳踏踏,好像是空的。打開一看,死屍沒有了,蓆子原樣捆著,像個空繭殼一般。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