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流行為伍

不與流行為伍

《不與流行為伍》是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林。

基本介紹

  • 作者:曹林
  • ISBN:9787802348738
  • 頁數:355
  • 定價:39.80元
  • 出版社:中國發展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5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對中國社會流行謬誤的批判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不與流行為伍(對中國社會流行謬誤的批判)》為曹林近兩年來的時評文集。帶著典型中青報氣質的曹林用激揚而不失理性、犀利而充滿情懷、尊重常識而又堅守獨立的文字,對社會中種種流行的謬誤進行了清道夫式的清理。對媒體消費社會情緒、民意的拳民化流氓化、自媒體中的輕信又輕疑、典型宣傳中的偽道德、網憤的偽愛國主義、對腐敗的過度容忍、語言腐敗、專家沉淪等“流行病”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毫不留情的批判,並在批判中建設性地提煉出現代公民在新媒體時代應具備的媒介素養,避免在無意識中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而陷入那些流行性的謬誤中。《不與流行為伍(對中國社會流行謬誤的批判)》得到眾多業內名家的力薦,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為《不與流行為伍(對中國社會流行謬誤的批判)》作序。

作者介紹

曹林,中國青年報社評部主任、首席評論員,在國內數家媒體開有時評專欄,多家電台電視台特約評論員,北京大學客座講授新聞評論課程。多次獲中國新聞獎等國內知名新聞媒體大獎。作品以尖銳、理性、客觀和視角獨到見長,代表作為暢銷時評寫作參考書《時評十講》、時評著作《拒絕偽正義》。

作品目錄

一〓媒體病得不輕
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了。聾子怎么可能聽到呢?啞巴怎么可能說話呢?瞎子又怎么可能看到呢?這條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傳播鏈,在現實中卻經常發生。因為,當人們被“有人看到鬼了”這種極能吸引眼球的奇聞所吸引時,就會沉迷於對奇聞的驚嘆和消費快感中,而忘記去核實訊息源和審視傳播鏈,自然也就不管“鬼”原來是瞎子看到的,傳到啞巴那兒然後告訴聾子的。
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了 / 002
媒體人要有“小三精神” / 004
世上本有真相,調查者多了反沒了真相 / 006
沒有是非的濫情也是一把刀 / 009
“空姐被潑開水”不能成澆火的油 / 011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慈善心 / 013
“作秀”的莫須有指控和話語暴力 / 016
動輒批作秀是懶漢,中國缺真正作秀 / 018
“母親車禍後含淚進考場”的女孩需要關懷 / 021
保時捷少女救人,請撕掉標籤回歸人 / 023
沒有新聞,就別製造新聞 / 025
我的幸福為何別人做主 / 027
報導中那個刺眼的“非京籍” / 029
看到這類訊息模式,請警惕假新聞 / 031
反思醫患關係,輿論要突破“搖擺律” / 033
“90後”的畫像,留給時間去畫 / 035
有一種新聞毒瘤叫黃色標題黨 / 038
一事當前習慣站隊,不適合當記者 / 041
標籤泛濫的結果是新聞的退化 / 044
抵制新聞簡單化和段子化的誘惑 / 046
別等極端事件發生後才故作震驚 / 049
二〓大眾的屁股可以摸
民意不是神,多數人不是天,大眾的屁股並非不可以摸。面對陷入情緒化的公眾,雖然說出某個不符合其期待的道理,會招來無數口水和板磚,甚至遭遇網路暴力,但媒體人還是應該勇敢地講出來。有時候,理性的表達雖然無法說服一個裝睡的人,但起碼可以讓圍觀的人認清或接受,起碼可以向社會輸入理性的力量。媒體人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的,而不是“大眾”,所以,不必迎合和揣摩,更不能在迎合中改變自己的判斷。不媚權,不媚錢,不自媚,也不要去為了贏得廉價的掌聲和“鬥士”的虛榮而去向“多數人”獻媚。
面對多數人時考驗媒體勇氣與寬容 / 052
我們不能失去表達快樂的能力 / 054
批判“極端主義”,也要反思現實土壤 / 056
那些以追求真相為名的窺探暴力 / 059
克制對乞討者的不舒服感,是一種文明 / 062
警惕自己的期待 / 065
有一種“高興”叫沒人性 / 067
對不起,我也曾是醜陋的搶道者 / 069
“不讓座就扇耳光”與正義的火氣 / 071
“茶水驗尿”的正義幻覺 / 073
面對宰客的三亞,不慣這臭毛病 / 076
極端個案不要貼上醫患衝突標籤 / 078
醫患對立困局只有信任能解 / 080
“八毛門”醫患言和,還缺媒體道歉 / 082
遏公共場所暴力須先減社會戾氣 / 084
排外主義和地域歧視的網路陰魂 / 086
公務員熱可能是一個偽問題 / 088
三〓被誇大的自媒體
不可否認,隨著微博等社交平台的興起,大眾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改變著新聞生產的過程,對傳統媒體的衝擊是革命性的,它拓展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兩者的合作也改變著新聞的時態和語態。但“自媒體”在當下還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它僅僅只是一個“渠道”,傳統媒體不可替代。姚晨冬粉再多,也只是一個人的秀台,成不了報社和通訊社。
自媒體是一個被誇大的概念 / 092
為何微博帶來的不是交流而是撕裂 / 095
順微博者得和諧,逆微博者失公信 / 097
微博對官員不是技能而是民主素養 / 100
“因言治罪”的網路邪氣該清除 / 103
官方融入微博需有挨罵的準備和耐心 / 105
官博無須潛水,缺席必然挨罵 / 108
微時代中那些令人難忘的微進步 / 110
假新聞是微博政治的阿喀琉斯之踵 / 112
當網媒跟屁蟲,傳統媒體只有死路一條 / 115
四〓愛國不是耍流氓
愛國主義似乎是一瓶香水,可以用來隨意噴灑和塗抹。比如我們的語言組合中就有“小偷愛國主義”(只偷外國人的錢,不偷國人的錢)、“強盜愛國主義”(只砸外國人的車,不砸國人的車)、“床上愛國主義”(玩外國女人)。似乎無論什麼詞都可以與愛國主義進行組合,並產生一種奇特的修飾效果,讓再呆板的詞都會變得可愛和生動起來,讓再赤裸裸的利益都會顯得大義凜然。
嚴懲打砸,愛國不是流氓的庇護所 / 120
無法迴避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 / 122
有一種“愛國”比“賣國”醜陋萬倍 / 124
別把加藤嘉一當成日本政府 / 126
壓倒國產奶的永遠不會是“過度質疑” / 128
愛國還是愛孩子,誰製造了這個兩難 / 130
臆想和誇大的“瓷器愛國主義” / 132
“理性愛國主義”:壟斷理性符號的霸道 / 134
你有權以消費愛國,但無權綁架別人 / 137
五〓道德重建不裝逼
感動有時候其實是一種毒藥,它營造了一種虛幻的精神共鳴,實際上感動之後什麼也沒有。所以有時候,我會有意識地拒絕這種感動。我不願意被這種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的誠信故事所感動,更願意看到那些普通的誠信故事:它讓人觸手可及,無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它不算崇高,宛如平常一首歌;它沒有震撼我們,卻讓人在共鳴中會心一笑,我也可以做到像他那樣的誠信。誠信不是一種道德枷鎖,不是一種神聖的價值,而是一種日常的品質。
捧上神壇的感動,反讓人望而卻步 / 140
“失真”是比“缺德”更大的社會危機 / 142
節制使用“最美”,防範道德浮誇 / 145
做道德的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 / 147
久違的“從我做起”,失落的自省美德 / 149
拯救社會道德,從喚醒職業精神開始 / 151
讀懂了雷鋒的快樂,才讀懂了雷鋒 / 154
偶像雷鋒的成功可以複製 / 157
面對未受傷的救人者,此處必須有掌聲 / 160
不捐獎金的吳菊萍,給了媒體一個冷臉 / 162
有機食品最能考驗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 164
中國難道正在進入“互害型”社會 / 166
乾什麼不像什麼,缺少職業精神的中國人 / 169
“不扶老人”的理由也許並不那么堂皇 / 172
道德需要內省,無須臆造外國人眼光 / 174
六〓官不聊生不是夢
當地方主政者是一個為自己的仕途賭紅了眼的“賭徒”時,只會有沸騰的民意反對聲。這個時代,雖然已經不會有“民不聊生”,但無法迴避的現實是,有民主,才會有民生;有民主,才會有“官”不聊生——這,應該是中國深化改革的關鍵所在。眾所周知的常識,無須多言,盡在不言中。
權力別逼著民眾過愚人節 / 178
不關心空氣政治,只關心空氣品質 / 181
“搶吃政府食堂”不過是個整人藉口 / 184
同吃一碗飯比納入政績考核更靠譜 / 186
求求你,讓公務員先加薪 / 188
你是我養的 / 190
謠言可以辟,人心難以收 / 193
神秘成就“天上人間”的神話 / 195
永遠不要讓一個信仰法律的公民絕望 / 197
面對貪腐,政府應在切割中拒絕綁架 / 199
當追責缺席,每一次反思都是一場幻覺 / 201
無法指望一個賭徒做對民生選擇題 / 204
要錢不要命,因為要的是別人的命 / 207
七〓你們全家都是磚家
翻看這些磚家的專著,他們對相關話題的分析要理性和謹慎得多,結論也會很保守。可是,一面對媒體,一站到話筒和鏡頭前,他們立刻變得亢奮和輕率起來,語不驚人誓不休,不把邏輯推到極致決不罷休。在長期與媒體的合作與交往中,他們深知媒體需要什麼,更深知公眾喜歡聽什麼、期待聽什麼,明白什麼樣的表達才會有新聞性、才能引起轟動。這種揣摩和迎合中,便有了那些驚世駭俗的斷語。
“胡噴的經濟學家”已成一大公害 / 210
校友捐贈面前,富翁政要只是浮雲 / 212
柳傳志不要過度低估民眾素質 / 214
我們有菸草院士,卻沒有地溝油院士 / 216
姚明面前,無比矮小的中國大學 / 218
40歲時還記得董藩的學生有木有 / 220
“趁災加價”板子不能都打司機身上 / 222
免費不是錯,人為添堵才是禍 / 224
“高房價控人口素質”後的野蠻與霸道 / 226
迎合媒體傳播需求的“取消經適房論” / 228
八〓反腐不能適度容忍
現實確實是腐敗沒有得到遏制,甚至在既有的體制環境下確實有“難以根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但當務之急,作為媒體人所要做的,不是訓導民眾去面對這個無奈的現實,而是要敦促政府以政治體制改革去改變現實。老百姓是腐敗最大的受害者,不去向那些施害者施壓,反教育民眾接受現實、降低期待,這顯然是犬儒的邏輯。
舍制度和民主之外,反腐無解 / 232
尊重民眾反腐要求,拒絕反腐空喊口號 / 234
誰有資格嘲笑河南交通廳長“前腐後繼” / 241
財產不公開,官員渾身都是敏感詞 / 243
辦案阻礙誰的“經濟發展” / 246
不要過度迷信官員財產公示制 / 248
這一次實名制和申報制又出了洋相 / 250
給網路紀委頒一枚大勳章 / 253
九〓別再假裝摸石頭
標題黨式改革,就是喊口號和作秀,雷聲大雨點小,如經濟學家張維迎所言:只加油不掛擋,聽起來轟轟響,就是不往前走。比如一些地方,官員財產申報制喊了這么多年了,一開始動靜很多,可不久就停滯了,退回到“內部申報”;公車改革也是進一步退一步,難見實質性的進展。作秀的人可能因此而升遷,可其所主導的改革並沒有前行。
思想解放首先應去“西方價值觀”標籤 / 256
執政黨不能當標題黨 / 259
做改革的打鳴雞,更要做看門狗 / 262
“改革到官為止”的壞印象需正名 / 264
改革須爭先恐後,而不能比下比爛 / 266
改革有雷區,討論無禁區 / 268
超階層的代言,彌合改革的分歧和隔閡 / 270
車改每進一步,都需來自異體的推進力 / 272
每一次對焦慮的訴說都在渲染焦慮 / 274
“農民工需繳個稅”是一個缺德的偽問題 / 277
自吃頓飯始,中國需一場階層融合行動 / 279
長假的不快樂,源於失去慢的能力 / 282
傳統村落不僅是文化和風景 / 285
癌症一代 / 287
十〓文字是怎樣遊戲的
不得不感慨世道的變化,校長,在過去是一個讓人充滿著敬畏感的稱呼,他對應著權威和德高望重,唯德才兼備和聲望高的人才能擔任,尤其是一個大學校長。可在現實的流變中,“大學校長”似乎在走“小姐”、“同志”、“親”、“老師”、“教授”、“專家”的老路,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毀掉的稱呼。
“被”字一語風行後的權利焦慮 / 292
“維穩”是如何變成一個貶義詞的 / 295
“大學校長”別成下一個被毀的稱呼 / 298
一路平安,別把春運說得太悲情 / 300
“占了國家多少便宜”的流行語在風中飄蕩 / 302
告別以體制內外分人站隊的舊思維 / 305
處處都是“不講理” / 308
“垃圾處理廠”可以不是敏感詞 / 311
“惡意炒作”是一個莫須有罪名 / 314
十一〓拉黑真相是做夢
一件事情發生後,當很多人無法藉助傳統媒體來了解真相,卻要藉助於外媒報導,藉助於微博上的碎片化信息去試圖拼湊出一個完整的事實時,傳統媒體很難不被邊緣化甚至被拋棄。當網上很多所謂傳言一再被證實為並非捕風捉影,而傳統媒體卻看不到半點事實端倪時,網路在公眾心中很難不躍升為主流。
有些事,無法假裝看不見 / 318
記者無力,則國民無力國家無力 / 321
僅給官方結論,不叫信息公開 / 324
沒有說服不了的公眾,只有缺說服力的證據 / 327
“打罵記者”與媒介素養培訓的困境 / 329
有一種“黑名單”是一種光榮 / 331
“老百姓罵娘”不是洪水猛獸 / 333
總把報導當舉報,讓記者情何以堪 / 335
這個記者節,爭取不寫假新聞的權利 / 338
宣傳部長的心思你永遠都別猜 / 340
新聞發言人是怎么異化成阻訪者的 / 343
永別把“拒不回應”當媒體應對技巧 / 345
附錄一:答母校新聞學院學生報刊記者問 / 348
附錄二:給北大新聞學院學生們的一封信 /35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