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救

詞語,與“會救”成反義詞。意指對某一事件無法做出正確的營救手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會救
  • 外文名:Not save
早上,在華東家具市場附近的甘王橋上,一名女子摔倒七八分鐘後,才有兩名有急救知識的市民路過進行搶救,終因錯過“黃金5分鐘”而離世。據了解,目前杭州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市民比例低於1%
時報訊 在公共場所遇上突發疾病的患者,你會伸出援手嗎?你知道該怎樣救護嗎?
昨天早上,在華東家具市場附近的甘王橋上,一名女子突發疾病,摔倒後再也沒能醒來。雖然有兩名路人對女子進行了心肺復甦,但是由於錯過了急救的“黃金5分鐘”,這名女子最後還是不幸離世。而在2015年元旦前夕,上海外灘的踩踏事故中,現場參與急救的多為外籍人士,更是暴露出了國人對於急救知識的匱乏。
當然,缺乏急救常識,“不會救”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眾心存畏懼怕擔責,“不敢救”也是一大原因。
不過,1月1日新推出的《杭州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將鼓勵公眾參與緊急現場救護,並為參與救助的人提供法律保障。
現場
女子摔倒七八分鐘後
兩名有急救知識的市民路過搶救
田阿姨現年50多歲,住在甘王路附近,退休後在杭州市志願者協會擔任培訓師 ,昨天早上8點左右,田阿姨外出辦事路過甘王橋時,發現橋上圍著一大圈人,指指點點地議論著什麼。田阿姨過去一看,發現橋上倒著一輛電動車,一名四十來歲的女子一動不動地趴在上面。
“起初我以為她是被車撞傷了,就想過去幫下忙。”田阿姨將女子的頭部輕輕抬起,發現她的臉色已經發紫,嘴裡泛出白沫,鼻子裡也不斷有鼻涕流出。圍觀人群中有人告訴田阿姨,這個女子騎車路過甘王橋時,沒有發生碰撞,不知怎么就突然摔倒在地。
“突然摔倒。”田阿姨心裡咯噔一下,頓時覺得壞了。田阿姨2014年5月曾接受過心肺復甦的相關培訓,也獲得了由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頒發的心臟救護員證書。以她的經驗判斷,這個女子估計是突發心肌梗死或者腦梗塞了,但是無論哪種,都需要心肺復甦進行搶救。
當時女子躺在橋面上,車來車往十分危險,田阿姨招呼了三四個路人,將女子抬到了人行道上才開始心肺復甦。
心肺復甦很耗體力,田阿姨用力按壓著女子的胸部,不一會兒就已經胳膊酸疼,滿頭大汗了。過了幾分鐘,清泰門社區衛生院的護士小芮上班途中正巧路過也過去幫忙。由於衛生院離甘王橋不遠,小芮先打電話給衛生院裡的邱醫生,讓他帶上急救藥品趕來,自己則和田阿姨輪流給女子做心肺復甦。
幾輪心肺復甦做下來,田阿姨也給女子進行了人工呼吸,但是女子的情況卻越來越差,瞳孔逐漸放大,脈搏也摸不到了。
“當時我們覺得女子可能不行了,但是希望奇蹟發生,所以一直在給女子做心肺復甦直到120趕到。”小芮說,後來邱醫生帶著急救箱趕來,給女子注射了兩針腎上腺素。
隨後,120急救車也趕來,經過現場搶救後,將女子送去了市三醫院。小芮說,當時急救醫生說,女子可能是心臟驟停導致的猝死。記者之後從醫院了解到,雖然經過醫務人員的全力搶救,但是這名女子還是不幸離世。院方表示,具體死因目前暫不清楚,但不排除是心臟方面的原因。
田阿姨後來得知,在她進行急救之前,女子已經在地上躺了七八分鐘,“如果是心臟驟停,搶救的黃金時間只有5分鐘,要是我早一點到,也許那個女子就能得救。”
現實
杭州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市民比例低於1%
不會救”“不敢救”困擾市民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甘王橋。附近的人大多聽說過早上的事,對女子的離世也感到難過。不過說起要是自己遇上這種事情會怎么做時,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叫救護車”。也有人提到要進行急救,但是對於具體的操作步驟,卻也說不好。
“我自己不是醫護人員,對急救了解得比較少,萬一我救得不對,反而把傷者給害了,那我的罪過就大了。”附近一家單位的保全謝師傅的話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
浙醫二院急診科的張醫生說:“病人發生心跳呼吸停止的5分鐘之內,能否接受有效的救治,這是至關重要的,而這5分鐘的急救,其實是為120的急救爭取時間。”張醫生說,現場的急救不能靠120,等120趕來有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而現場目擊者的急救就十分關鍵。
但事實上,在我國的普通民眾中,具有相關急救知識和資質的人還很少。2014年12月31日晚,在上海外灘發生的踩踏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國人在哀悼、痛惜之餘,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事故現場具有相關急救知識的人真的太少了。
踩踏事故的傷者大多是擠壓傷,很多人從人堆里解救出來時,已是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有媒體報導稱,當時在現場第一時間對傷者進行急救的,只有兩名來自溫州的護士、一名來自杭州的護士和七八位外籍遊客。傷者眾多,但是會急救的人很有限,大部分傷者只能幹等救護車前來。
其實,那幾名外籍遊客也並非專業醫護人員,只是他們多少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
據了解,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急救培訓已經較為普及,孩子們從國小階段就被教授簡單的急救常識,到了高中,學生已經基本具備心肺復甦、身體創傷、突發疾病救治等基本急救素質。
但是我國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根據浙江省衛生計生委官方微信“健康浙江”提供的數據,目前杭州市經過專業培訓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市民比例低於1%,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60%的水平。而且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公眾急救意願較低,除了因為“不會救”以外,還與我國目前缺少相關的法律保護措施有關,“救人反被訛”的糾紛時有發生,造成了公眾在“救與不救”之間猶豫,“想救而不敢救”。
關注
杭州頒布“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
鼓勵民眾參與緊急現場救護
從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杭州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將有望改變這一現狀。
該《條例》第三十條明確規定,公民發現急、危、重傷病員時可以撥打 120電話呼救。鼓勵經過培訓取得合格證書、具備急救專業技能的公民對急、危、重傷病員按照操作規範實施緊急現場救護,其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不承擔法律責任。緊急現場救護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衛生計生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給予其表彰獎勵。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從法律上確立了公眾急救行為損害後果的責任豁免權,而我國尚未有國家層面的相關立法。因此該《條例》中提到的“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不承擔法律責任” 是全國首個明確“急救免責”的法律法規,這對鼓勵人們在緊急情況下,對危重病人進行及時、有效地救助,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是所有人都能“急救免責”,《條例》也規定,必須是“經過培訓取得合格證書、具備急救專業技能的公民”才能享有這一權利。
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急救知識、掌握急救技能,並且心懷幫助他人的善念,那么我們的生活中或許就會多一點安全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