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是一個漢語辭彙,意思是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的不均勻,不擔心人民生活貧窮,而擔心生活不安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時間:春秋時期
  • 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
  • 作者:孔子
  • 出處:《論語·季氏第十六篇》
賞析解讀,基本信息,作者簡介,作品出處,

賞析解讀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此句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採用禮、義、仁、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這種思想對後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就今天而言,這種思想有消極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適應現代社會的一面,現代社會的穩定實際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均衡,如果貧富差距過於懸殊,社會便有可能分崩離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思想。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裡的”均“,不是簡單平均,而是各得其分,是在公正的分配製度下得到自己應得的份額。簡單理解”均“為平均當然會導致消極影響。

基本信息

【原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譯文】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徠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作者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作品出處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選自《論語·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第十六章。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