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跑馬總會

坐落在南京西路325號的上海美術館為一幢英式建築,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是聞名中外的上海跑馬總會。解放後,又先後成為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舍。歷經世紀滄桑,上海美術館在完整保留原有建築外觀並根據功能要求對其進行內部改造後,向社會開放,成為今日上海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化場所。

上海跑馬總會,1850年由外國僑民霍格等5人在上海建立,並自任董事。他們以每畝不足十兩銀子的價格“永租”得土地81畝,建成了上海的第一個跑馬場——老公園。
1854年,跑馬總會把老公園分10塊每畝超過200兩銀子的價格賣出。而從浙江中路南京路兩側以9700兩銀子的價格圈定了第二個跑馬場——新公園。1861年,他們又以100036兩銀子的價格賣掉第二個跑馬場,而在今人民公園處強圈了500畝大小的第三個跑馬場。
跑馬總會實行董事制,由7人組成董事會。董事由每年召開的跑馬總會基本會員大會時選舉產生,設董事長1人。董事會下設書記,是專職管理人員。總會下設兩大部門:一是俱樂部,地點在跑馬廳看台的樓上,設有滾球室、彈子房、餐廳、酒吧、打牌室等。二為跑馬場,內設顧問、執事、監守等職務,多數由總會會員擔任。
1908年以後,跑馬總會開始吸收少量華人為非正式會員(名稱有名譽會員、聘請會員、社會會員三種)。當時跑馬總會有正式會員320人,非正式會員500人。正式會員和非正式會員在交納會費上要求相同,均為每月10元,但在權利卻有較大差異,非正式會員只能在節日參加賽馬。
跑馬總會對賽馬只進行組織工作,並不供應馬匹,參賽馬匹由馬主私人豢養。跑馬總會的收入除門票以外,主要靠賽馬時的博彩抽成。他們採用掛牌定額分彩的方式,由各賭攤的老闆向跑馬廳交納保證金後在場內設攤開賭,盈虧由攤主負責,跑馬廳坐收盈利。
1909年以後,跑馬總會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改為賽馬之前發行彩票的方式。分別設定頭彩、二彩、三彩和零彩等許多大小不等的彩金,引誘眾人購買。其中發行最多的是香檳票,每張10元。頭彩從10萬元、15萬元,逐步加碼到22萬多元。據說香檳票的得彩機率是五萬分之一,而要中得頭彩,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當時上海灘上流行這樣的歌謠:香檳票,到處銷,吸飽了中國人民的血,裝滿了帝國主義的腰包。[1]
  
[1]崔樂泉總主編,中國體育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130-1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