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籌建於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負責籌建,1959年正式建校。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為學校題寫了校名。首任校長是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周仁。上海科技大學主要科系由中科院在滬各研究所幫助創建,部分系主任曾由中科院在滬研究所所長或副所長兼任。至1959年底,設有原子能系、無線電電子學系、技術物理系、力學系、化學冶金及物理冶金系、元素有機化學系、矽酸鹽化學及工學系、生物物理化學系(1973年1月併入原華東化工學院)等8個系,11個本科專業。1981年11月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至1994年5月,設有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無線電電子學系、精密機械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自動控制系、生物工程系、外語系、新聞與人文科學系、社會科學部等12個系部,23個本科專業,9個專科專業,19個碩士點,4個博士點;校園面積約328畝,建築面積17.7萬平方米。末任校長是郭本瑜教授。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是上海市地方高校,地處嘉定城中路20號,是一所以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原隸屬於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主辦;1968年9月從科技系統(時稱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科學技術組)劃出,改為隸屬文教系統(時稱上海市革命委員會文教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脫鉤;1978年7月與科技系統恢復聯繫;1981年劃歸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管理,並被確立為上海市屬重點大學。1994年5月27日併入新組建的上海大學,原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校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 外文名: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簡稱: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科大、SUST 
  • 創辦時間:1958年9月(1959年正式建校)
  • 類別:公辦大學
  • 類型:理工
  • 屬性:上海市屬重點大學
    市屬普通高等學校
  • 主管部門:上海市
  • 校慶日:5月19日
  • 地址: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城中路120號
  • 知名校友:楊雄里、林國強、郭本瑜、孫晉良、周慕堯、王林鶴、王生洪、郭禮和等 
  • 撤銷時間:1994年5月27日
歷史沿革,學校概況,校標,首批外國留學生,國際交流與合作,科研成果,校辦產業,教學建設,辦學特色,首任校長周仁,創建科大的功臣,黨委書記劉芳,知名校友,第一屆運動會,首屆學生會成立,文革期間的科大,建校20周年校慶,第一次黨代會,單模光纖,第一屆教代會,慶祝首個教師節,35周年校友回憶,誼園,聯合圖書館,陶庵留碧碑,

歷史沿革

1958年5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兼上海市市長柯慶施、上海市副市長兼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主任劉述周等,在上海華山路海格大樓(時為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大樓)開會研究決定,在國家出資、中國科學院負責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同時,用上海地方財政、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負責,在上海再創辦一所理工結合的新型大學——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為國家培養尖端科學技術人才。中共上海市委決定,“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主辦,受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領導。市委確定,上海科技大學的建校事宜,由劉述周代表市委負總責。從此時起,受命辦校的中科院上海辦事處,在中共上海市委和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市科委、市高教局、市財政局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以超常的速度建設上海科技大學。
關於籌建中的科技大學定名的請示關於籌建中的科技大學定名的請示
郭沫若題寫的校名郭沫若題寫的校名
上海科技大學畢業紀念冊上海科技大學畢業紀念冊
1958年5月2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立即成立了“籌備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委員會”。委員會由主持辦事處工作的副主任、中共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委員會副書記王仲良負責。籌備委員會建立了上海科技大學建校工作班子,任命盧志傑為辦公室主任。工作班子的辦事機構就設在上海岳陽路320號中科院上海辦事處的機關大院。5月24日,辦事處召開各研究所所長和各所的黨支部書記會議,王仲良向與會人員傳達了建立上海科技大學的決定,與會的科學家們熱烈發言、各抒己見,得出的一致看法是:中國科學院在上海的各個研究所,各自負責為上海科學技術大學辦一個系,一定要辦好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並且把“全院辦校”、“所繫結合”定為辦校方針。至6月上旬,中科院上海辦事處在王仲良主持下,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討論上海科技大學辦校的宗旨、方針,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參加座談的科學家們一致的意見是,上海科技大學要有別於一般高校,一定要辦成“高”(高級)、“精”(精密)、“尖”(尖端)專業學科的新型大學,為國家及上海地區的科研機構和新技術工業基地培養又紅又專、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高級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辦學要理工結合,科學與技術結合;學科專業設定要反映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和增強國防實力的時代特色。
1958年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報請中共上海市委,經國家科委、教育部等部門同意,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分校”的名義,錄取應屆高中畢業生488人,另接收中科院代培生27人。同月,515名五年制新生全部到岳陽路320號中科院上海辦事處報到,這批學生就是上海科技大學的首屆學子。由於當時校舍、教學安排和後勤保障等尚未落實,報請上海市委批准,由國家科委、教育部統一安排,這批學生分別送往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化工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委託他們代為培養兩年。上海科技大學還派出了一批幹部擔任學生指導員,在各代培高校負責學生工作。
1958年11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成立,分院院長由上海市副市長劉述周兼任,王仲良任分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劉述周和王仲良等領導同志十分重視上海科技大學建設,解決學校建設中的許多問題,指導學校工作。
1959年4月1日,中科院上海分院黨委向中共上海市委報告建校工作情況,要求正式選定校址。學校計畫設12個系,28個專業。
1959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陪同蘇聯科學院代表團來滬,應上海分院黨委書記王仲良之請,揮毫題寫了“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校名。5月19日,上海市委批覆同意將歐陽路221號作為學校的臨時校址,校舍暫與上海機電設計院共用;同時,市委確定正式校址放在規劃中的科學衛星城嘉定(5月19日後被學校確定為校慶紀念日)。7月1日,啟用“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校印。9月14日,學校在虹口歐陽路221號臨時校址掛牌。
1959年9月13日新民晚報:上海科技大學正式誕生1959年9月13日新民晚報:上海科技大學正式誕生
1959年9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任命周仁為上海科技大學校長,任命劉芳為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學校的日常工作由劉芳主持。市科委、市委組織部、市委教衛部、市高教局從各單位抽調大批幹部、教師,進入上海科技大學各個工作部門,使學校工作迅速開展起來。與此同時,學校組建了基本建設工作班子,在嘉定南門新址,指揮建築工程隊伍日夜施工,建設校舍。
市委任命周仁為上海科技大學校長、任命劉芳為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市委任命周仁為上海科技大學校長、任命劉芳為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
1959年秋,學校招收426名新生,在歐陽路臨時校址報到。9月12日,學校舉行首次入學典禮,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兼上海科技大學校長周仁主持了典禮;上海市副市長兼市科委主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劉述周,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馮德培等到會祝賀,勉勵師生員工同心協力,辦好上海科技大學。
1959年正式建校之初,上海科技大學設有原子能系(包括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學2個專業)、無線電電子學系(包括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及計算技術2個專業,後分出自動化系)、技術物理系、力學系、化學冶金及物理冶金系(包括化學冶金、物理冶金2個專業)、元素有機化學系、矽酸鹽化學及工學系、生物物理化學系等8個系,11個本科專業,學制五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除了有關研究所所長或副所長嚴東生謝希德王應睞鄒元爔汪猷黃耀曾王希季程曉伍李珩等科學家曾兼任系主任以外,學校還聘請盧鶴紱湯定元張家驊、汪厚基等38位科學家先後來學校兼任教授。這些科學家大多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直接給學生講授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
1959年周仁校長主持上海科大首屆開學典禮1959年周仁校長主持上海科大首屆開學典禮
1960年6月28日,上海市委同意上海科技大學從生產部門選拔招收先進工人學習科學技術的意見,學校創辦了工人班。市屬各局及下屬工廠黨組織極為重視,當年即招收工人學生251名,其中黨員占50.2%,團員占41%,全國、上海市和有關局的勞動模範占15.9%。全國勞動模範王林鶴、楊新富、談山林、李福祥,都是工人班的首批學生。
1960年9月,學校從歐陽路臨時校址全部遷至嘉定南門城中路20號。在嘉定校舍建設過程中,全校師生員工輪流分班參加建校勞動。
1963年1月12日,校黨委向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科委發文請示,根據學校幾年來的建設實踐和國防科委六院校專業調整會議精神,擬將我校專業進行調整,計畫設6個系、13個本科專業:一,工程力學系,下設火箭總體設計、火箭彈提製造工藝、火箭發動機製造工藝三個專業;二,物理系,下設固體物理、金屬物理、原子物理三個專業;三,無線電電子學系,設無線電電子學、無線電技術兩個專業;四,化學系,下設有機化學、矽酸鹽化學和物理、放射化學三個專業;五,數學系,下設計算數學專業;六,自動化系,下設工業自動化專業。2月,市委、市科委同意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黨委的請示。7月20日,學校舉行首屆畢業典禮,第一屆畢業生8個系12個專業430名同學。當年有工程力學系、物理系、冶金系、無線電系、化學化工系、矽酸鹽系、數學系、自動化系、理化系等9個系招生。
1964年,國家科委根據國家外事工作的需要,批准上海科技大學設立外語進修部,專門為國家科委指派的大學畢業生培訓外語或第二外語。
1965年8月30日,學校召開師生代表會議,傳達毛主席春節講話和“七·三”指示。會議提出減輕學生負擔,貫徹勞逸結合。對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採取“急剎車”的辦法,壓縮學生的活動總量。本學期初定總量每周上課與自習不得超過48小時。要根據“少而精”原則修改教學計畫,開展教程改革和考試制度改革。提倡開卷考試,取消期中考試等等。
1964至1966年間,學校的科研力度不斷增強,與各研究所和工廠企業的科研協作進一步展開。1966年2月,上海市副市長宋季文到校作報告說:“上海市爭取於70年代在部分產品方面趕超世界水平,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在這方面擔負著重大的責任,特別是高壓容器(便攜肩發飛彈)、雷達、新型合金鋼等研究方面應起主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學校原來正常的教學秩序不能進行,招生停止。
1968年9月,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從科技系統(時稱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科學技術組)劃出,改為隸屬文教系統(時稱上海市革命委員會文教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割斷了關係。同年,外語進修部被撤銷,部分教師調離,部分教師歸屬上海科技大學教務處下屬的外語教研室。同年,上海科技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並接管學校工作。
1970年,學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使學生接受科學技術知識的專業教育。
1972年,學校一些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專業學科被撤、並、調。上海機械學院稀有及有色金屬冶金、無線電技術及設備2個專業併入,上述兩個專業分別於1973年和1978年又遷回機械學院。
1959年7月1日啟用校印1959年7月1日啟用校印
1973年1月,生物物理化學系調入原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同年,學校黨委重新成立,校級、處級幹部逐步被“解放”、“結合”,教學秩序也逐漸恢復。
1974年12月20日,學校製造的電子計算機聯調初步成立。KD-723電子計算機於1972年開始製造,經過幾年的努力,唱出了《東方紅》。“文革”期間,學校也進行了50餘項技術革新、新產品設計研製和國家科研項目的研究和試製。
1977年,學校先後完成12項重點科研項目,主要有“微波測量油層含水飽和度”、“超薄切片機”、“新型太陽能電池”等。青年教師郭本瑜的《不可壓縮黏性流問題的數值方法》、《流體力學差分格式》、《差分介法的理論》等論文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恢復,學校恢復了本科招生,學制改為四年。
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1978年3月,副教授郭本瑜的研究成果《不可壓縮黏性流的數值計算》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年7月,經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會討論決定,由上海市科委主任楊士法兼任上海科技大學校長,張遠達任校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嚴東生兼任副校長。楊士法校長籌組的上海科技大學新一屆校務委員會,匯集了上海科學技術各領域和經濟戰線的知名人物,使學校與科技系統恢復了聯繫。
1978年10月11日,市計畫委員會和市革委會教衛辦聯合發文,同意將上海第二科學技術學校改制為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分部,當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40名(首屆以後改為招收大專生),停招中專生;1981年12月23日,市高教局發文,經市政府研究同意將上海科技大學分部改名為上海科技專科學校(現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1988年上海科技大學校報1988年上海科技大學校報
1980年,市科委在原上海科技大學外語部基礎上報請市政府批准,成立上海科技幹部進修學院,委託上海科大管理(1985年,學院脫離上海科大建制,改名為上海科技管理幹部學院)。
1980年9月19日,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師範學院等5所地方高校成立上海市5所高等院校交流委員會,促進學術交流和協作活動。
1981年,學校劃歸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管理,並被上海市人民政府確立為市屬重點大學。
1978年上海科技大學校門1978年上海科技大學校門
1981年11月26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首個博士點學科為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1982年,學校負責研製的上海市重點科研項目——“單模光纖”通過市科委鑑定。同年,在化工部支持下,上海科技大學設立了全國塗料技術培訓部,開始舉辦全國塗料技術訓練班(基礎班)和全國塗料技術進修班(提高班)、塗料大專班。
20世紀80年代,上海科技大學在上海高教系統首家實行學校事業經費總額承包,為上海地方院校實行綜合定額與專項經費相結合的撥款方式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學校規模逐步擴大,1978年,學校成立了計算機科學系(原稱自動化系);1982年後,在化學與材料科學系基礎上分別成立了化學系、材料科學系;成立了生物工程系;增設了科技外語系(1986年建系,1992年改稱外語系)、新聞與人文科學系和社會科學部。研究所也逐步增加,除了原有的上海射線套用研究所以外,先後建立了光纖技術和現代通信研究所、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套用數學和計算數學研究所。“文革”中被劃給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的上海市電子物理研究所,1978年重新回歸上海科技大學。
1983年,上海市科委主任金柱青兼任上海科技大學校長。
1987年,副校長郭本瑜出任校長。
1988年5月,上海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上海工業大學計算機工程系聯合成立了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計算機學院。同年,上海科技大學被國家教委列為用英語教學招收外國來華留學博士生的首批試點單位之一。
1991年,學校科研總經費達到2091萬元;在上海市組織的工業生產重點科技攻關招投標中,上海科技大學承接攻關項目34項,總經費775.28萬元,名列全市高校第2名。
並校前的上海科大校門並校前的上海科大校門
至1993年12月,學校占地面積328.098畝,建築面積17.7萬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達80%,被評為“上海市花園單位”。
1994年4月8日,上海工業大學校長錢偉長、黨委書記吳程里,來上海科技大學會見學校60名黨政幹部和部分專家;校長郭本瑜、校黨委副書記毛杏雲等出席。5月3日,學校召開黨政領導和各部、處、系、所主要負責人會議,通報四校合併情況;會上宣讀了國家教委(1994)110號致上海市人民政府檔案:《關於同意上海市四所高校合併建立上海大學的通知》。
1994年5月27日,原上海科技大學撤銷建制,與上海工業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成新的上海大學,原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校區。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建校36年來,為上海和國家培養各類學生23848名。其中:本科畢業生16963人,工人班學生360人,外語進修部學生220人,工農兵學員2527人,專科畢業生2565人,夜大專科畢業生354人,碩士畢業生782人,博士畢業生32人,培養外國留學生45人(其中本科畢業生5人,碩士畢業生16人,博士畢業生24人)。

學校概況

建校的宗旨是:為國家及上海地區的科研機構和新技術工業基地培養高級科學研究和技術人才。早期的辦學模式是:院校結合、所繫結合。辦學的特色是:理工結合,學科專業設定反映科技發展的方向和時代特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經過恢復整頓,在改革開放中得到迅速發展壯大,全國恢復招收研究生後學校為首批招生單位。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上海科技大學是首批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1987年,有在校學生4524名,其中研究生270名。1988年被國家教委列為用英語教學招收外國來華留學博士生的試點單位。
1991年,上海科技大學下設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材料科學系、生物工程系、無線電電子學系、精密機械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後分出自動控制系)、科技外語系(後改稱外語系)、新聞與人文科學系、社會科學部等10系1部,有23個本科專業和9個專科專業。截至1994年,有4個博士學位授予點,19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學校還招收研究生班和助教進修班,並設夜大專和幹部專修科,開展成人高等教育。設有22個研究室和11個研究所、中心,其中有國際原子能機構設立的“國際輻射交聯技術培訓示範中心”。計算數學、無線電電子學、固體材料與器件、化學與精細化工等9個學科被定為上海市地方院校重點建設學科。學校擁有47個教學實驗室和31個科研實驗室。特種光纖實驗室被定為上海市開放型重點實驗室。
1961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錄取通知書1961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錄取通知書
上海科技大學地處科學衛星城—嘉定,校址在嘉定鎮城中路20號,籌建於1958年,1959年正式建校,是上海市屬重點大學,招生對象基本上以上海市為主。1984年開始舉辦夜大學專科教育。1991年,有在校學生3757名,其中研究生152名。有教職工2294名,其中正教授41名(包括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名,博士生導師8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8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2名)、副教授269名、中級職稱人員406名。有部委教材指導委員會委員8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3名。
學校聘請中科院研究所、各部委研究所、重點院校等單位的學部委員、研究員、高級工程師60多名兼職任教,還聘請了8名外籍著名科學家和學者任顧問教授。

校標

1984年10月,上海科技大學準備在宣傳廊中間正對校門的位置,建造上海科技大學校標,並為此向全校發起建造校標的募捐。募捐得到了全校師生員工的積極回響,大家你一元我五角地踴躍捐款。所以,建造上海科技大學校標,是真正地聚沙成塔,也體現了全校師生員工眾志成城。
當時的上海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金維熾老師負責設計和組織建造校標,無線電系郭靄雲老師製作校標的LED時鐘,顧敏老師等協助安裝調試。
1985年春,上海科技大學校標落成。校標主體部分是由不鏽鋼鑄造,校標的構成元素為衛星、火箭和原子能,取義於上海科大創辦之初為國家培養“高、精、尖”人才所設定的有關專業。校標正面,是郭沫若先生題寫校名的手跡“上海科技大學”;校標背面,則是上海科大的英文名的簡稱“SUST”。
校標建成後,學校給每個師生員工贈送了一枚校標紀念章。這枚圓形紀念章設計人是物理系77級的唐三一校友。從此,校標也成為學校的LOGO。

首批外國留學生

1966年9月10日,上海科技大學根據教育部指示,從天津師範學院和河北大學接收5名越南留學生(2男3女),分配在生物物理化學系學習,採用單獨上課方式進行授課。學校對這批留學生十分重視,從領導接見、組織參觀、熟悉學校概況、專業情況,到規章制度的學習教育等都作了認真安排。同時,學校對任課教師也進行教育,提高認識,努力上好留學生專業課。10月中旬,接教育部關於“對外國留學生一律停課,休學一年的通知”,5名越南留學生正式停課,11月7日離校回國。
留學生在校兩個月時間,除了上課,學校還安排他們參觀了革命歷史紀念館、上海工業展覽館、抗大展覽會、魯迅紀念館上海博物館、上鋼一廠、嘉豐紗廠、上海重型機器廠、上海化工廠、益民食品四廠、徐行人民公社和杭州市東方紅絲綢廠、西湖人民公社梅家塢生產大隊等。在參觀過程中,留學生政治熱情飽滿,思想開朗,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工農業生產發展情況,工人和社員生活水平以及抗美援越等方面較為關心。參觀後留學生稱讚中國工人和農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取得了偉大成就。

國際交流與合作

上海科技大學是國家教委批准採用英語教學、招收高層次來華博士生首批試點單位之一。1966年開始,學校接收過越南來華留學生,因“文革”不能正常學習,經教育部安排,這批留學生提前離校回國。1988年起,國家教委又批准了上海科技大學招收外國博士留學生。1989年2月,受國家教委委託,招收巴基斯坦來華博士生7名(英語授課)。至1994年5月合併止,學校分別招收來自巴基斯坦、喀麥隆、坦尚尼亞、加納、肯亞、利比亞、奈及利亞、俄羅斯、朝鮮、斯里蘭卡等10餘個國家的留學生。
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由黃宏嘉教授為中方主席,在中國召開了“國際光波導科學討論會”;由郭本瑜教授為主席召開了第5次“邊界層和內層漸近方法與計算方法”(簡稱BAIL-5)會議;還多次召開了中日輻射化學、中日熔鹽化學雙邊學術討論會,中法光纖技術討論會。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委託舉辦了4次亞太地區輻射交聯技術培訓班;與日本鯖江市聯合開辦了日語培訓班。學校與美、英、法、德、日本、荷蘭、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及香港的大學,建立了校際關係和科研合作;合作院校有美國紐約理工學院、西班牙馬德里康普斯頓大學、波蘭格但斯克大學、日本大阪府立大學、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英國鄧迪大學、蘇聯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德國漢堡-哈爾堡工業大學等。

科研成果

上海科技大學公費醫療證上海科技大學公費醫療證
上海科技大學首屆藝術節信封上海科技大學首屆藝術節信封
1979年至1987年,上海科技大學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的科研項目有37項,主要有“葉立德在合成含氟有機化合物中套用的研究”、微波介質諧振器材料“A5陶瓷”、核爆炸數據處理系統、“總體最佳化數值方法及其套用”、連續式液氮液面計、TFJ-2多探頭胎兒分娩監護儀、磁化水治療尿路結石、手錶機械傳動、U/V兼容型電視定向接收天線等。
改革開放以來,套用研究成果有:中國第一根單模光纖,國家“六五”攻關項目“單模光纖技術研究”,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危重病床監護系統”,國家雷射洛氏和表面洛氏基準,輻射聚合親水性隱形眼鏡,上海四號機器人等;基礎理論成果研究有:“耦合模式理論”,“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差分方法的廣義穩定性”等。
“七五”期間(1986~1990年)至1991年,學校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科研成果獎勵有60項,其中國家教委及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級獎勵9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項,三、四等獎多項)。
上海科技大學校門前合影上海科技大學校門前合影
上海科技大學從1981年起有組織地開展各種科技服務活動。1985年至1994年學校對外簽訂的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包括技術培訓)契約金額累計7012.7萬元。
1984年至1994年,學校專職與兼職科學研究人員,累計承擔科學研究課題3799項,從各種渠道獲得科學研究經費10996.9萬元。在3799項研究課題中,經鑑定或通過評審的成果共734項,占研究課題的19%;獲獎成果445項,占鑑定成果的60%;取得國家專利11項。
上海科技大學建校36年來,全校教師和科學研究人員在國內外各類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共有7538篇。

校辦產業

1960年初,上海科技大學所謂的校辦工廠只是簡單的鉗工、車工、焊工、木工四個工種的生產活動,稱之為工場更確切。1961年2月,為適應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需要,經市有關部門同意,把上海市通用機械製造公司系統的合營廠——蔡萬興機器廠以及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系統的長城電工儀器廠劃歸入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述兩廠併入學校後,分別組建成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機械廠、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儀器廠和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玻璃儀器廠。
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校辦工廠自1962年開始進行調整,至1965年8月,上海科技大學只有一個附屬工廠,下設機械和儀器兩個車間。1972年3月24日,工程力學系併入校辦廠,成立獨立黨總支。全廠職工共有222人。
1993年上海高考優秀考生名單(上海科學技術大學2人)1993年上海高考優秀考生名單(上海科學技術大學2人)
校辦工廠在1975年6月至1982年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生的教學實習,為科研服務的零星加工,部分產品的生產如SKG-1多用途記紋鼓、SKW-3微量呼吸儀、KCQ-2半薄、超薄切片機、WY-2直流穩壓電源等和新產品的研製開發。1984年10月更名為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工廠。1993年通過了國家教委金工教學實習評估,是上海市第一批接受評估合格的六所高校之一。

教學建設

上海科技大學先後實施了選優制、學年學分制、淘汰制、主輔修制等教學管理制度。學校注重課程建設,普通物理高等數學、非計算機類計算機、無機化學等4門課被列為上海市高教局重點建設課程。“七五”期間,學校主編正式出版教材室31種,自編教材380多種,編制錄像教材132種,建立了32個契約5年以上的生產實習基地,50個生產實習點。
學校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和國家的辦學方針的前提下,提出了6項辦學原則:教學與經濟、社會發展主動適應的原則;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原則;知識與能力並舉的原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原則;民主辦學與嚴格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辦學特色

上海市委確定,上海科技大學的建校工作在市科委領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在上海地區的各個研究所分工負責,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負總責。上海科技大學建立之初,按照中國科學院提出的“三抓”方針辦學:一抓尖端的科學技術,二抓國民經濟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三抓基本科學基礎。在學校定位、師資配備、實驗手段和專業設定等各個環節,都瞄準世界科學技術的尖端領域,專業涉及探空技術、原子能利用、無線電電子學、計算技術、精密機械和儀表、特種材料等。
當時依託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實行“院校結合”、“所繫結合”,是上海科技大學所特有的辦學模式。這個模式,可以說是全新的創舉。它改變了中國教育與科研部門過於割裂的弊病,促進了教育與科研的一體化建設,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科研院所的專家們在學校悉心教學,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為國家培養出一批批的高級專門科學技術人才。在此辦學模式下,上海科技大學強調“三基”(即學生基礎知識要紮實一點,基本知識面要寬一點,基本技能要強一點)、“三嚴”即提倡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謹的學風),這也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1960級學生畢業合影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1960級學生畢業合影
由於獨特的辦學模式、嚴格的教學管理,使得學校在成立不久就取得了驕人的育人成果。在一份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提供的《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首屆畢業生教育質量材料》中,清楚地記錄著這樣一個排名:1963年,中國科學院對當年分配到該系統的79所高校數千名畢業生進行統考,統計結果,專業課成績排名上海科技大學畢業生位列第一,北大、清華分列第二、第三;基礎課成績排名是北大的畢業生位居第一,清華第二,第三名即上海科技大學。遺憾的是,這種院、校聯辦的模式後來沒有在上海科技大學繼續執行。

首任校長周仁

周仁,字子競,江蘇南京人,冶金學家和陶瓷學家,中國鋼鐵冶金學陶瓷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上海科技大學首任校長(1959-1968)。周仁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驅,是我國第一個綜合性學術團體中國科學社、第一個綜合性學術刊物《科學》雜誌和中國電爐煉鋼的創始人之一。
上海科大首任校長周仁先生上海科大首任校長周仁先生
1892年8月5日生於江蘇江寧。1910年畢業於江南高等學堂,同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系求學。1915年獲碩士學位,系主任勸說他留美攻讀博士學位,預言日後可成為著名學者,周不為高薪和名位打動,毅然回國,先後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四川煉鋼廠總工程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中央大學教授兼工學院院長。1928年在上海創建了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兼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1947年,國民黨政府中央研究院長朱家驊曾多次授意周仁將研究所遷往台灣,周仁以選擇地方為由,拖著不辦。上海解放前夕,朱家驊還兩次親筆函告周仁,令其速去台灣,但周仁都以獻身科學、保全設備為由,拒不執行。
解放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館長、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長、上海金研究所所長、上海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還先後當選為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上海矽酸鹽學會理事長等。為發展國內鋼鐵工業,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周領導冶金所率先研究成功並推廣套用球墨鑄鐵,後又在研究所內建立實驗小高爐,對包頭含氟稀土鐵礦和攀枝花釩、鈦鐵磁礦的冶煉與開發利用,進行探索研究,使“包鋼”得以投入全面開發、攀枝花鐵礦冶煉實現風口噴吹新技術。
1953年,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指示輕工業部要抓好中國古瓷的研究,這個任務落到了周仁肩上。他用現代科學手段對歷史精品進行科學鑑定,並調查分析各地原料,經反覆試驗,一批批具有傳統特色的高級瓷器試製成功,有些還超過古瓷水平。在此期間,周和合作者發表了10餘篇有關陶瓷的研究論文,受到國內文物考古部門的重視和讚揚,有的經翻譯在國外發表。周的多項研究成果分別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1973年12月3日,周病逝於上海。1986年8月1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院內為周仁豎立了半身銅像。

創建科大的功臣

劉述周(1911-1985),江蘇靖江人,上海市副市長兼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主任,創建上海科技大學的決策者之一,學校主要奠基人。1958年5月19日,決定創建上海科技大學,建校工作由劉述周代表市委負總責。劉述周對上海科大的創建嘔心瀝血,包括辦校宗旨、辦學方針、辦學模式的確定,學校基建的規模和學校領導的人選,以及招收工人班、成立外語部等重大事項,他都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親自過問,集中民眾之智慧,作出決策。劉述周於1958年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1965年調任中共中央統戰部任副部長,1978年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上海市委關於同意上海科技大學招收先進工人的檔案上海市委關於同意上海科技大學招收先進工人的檔案
王仲良(1899-1974),浙江慈谿人,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副主任兼中共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委員會副書記,上海科技大學奠基人之一。建國後,王仲良長期在科學技術領域擔任領導工作。1958年5月,王仲良受命主持上海科技大學的創建工作,召開上海分院各研究所所長和黨組織負責人會議,於5月23日成立學校籌備委員會;並帶隊深入研究所、高校、工廠企業,廣泛聽取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對建校的意見,共議建校宗旨和辦學方針,探索“理工結合”、“院校結合”、“所繫結合”、“所廠繫結合”的辦學模式,制訂了全新的學科專業設定方案,確定“三基”、“三嚴”的辦學特色,創導“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他提出了“傾家蕩產辦好科大”的口號,密切關注建校進度,指揮建校工作,為上海科大的創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64年3月13日解放日報:上海科技大學首屆工人班畢業1964年3月13日解放日報:上海科技大學首屆工人班畢業

黨委書記劉芳

劉芳(1915-1998),安徽安慶人。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教育局辦公室主任,上海師範專科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上海第二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上海市科委副秘書長等職;1959年任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黨委副書記,主持日常工作;1965年劉芳任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文革中遭到迫害;文革後,任上海市教衛辦副主任、黨組成員。
1985年劉芳(後排左三)來上海師範學院地理系看望老教師1985年劉芳(後排左三)來上海師範學院地理系看望老教師
建校之初,上海科大白手起家,辦學條件很差。劉芳以身作則,硬是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從參加搬磚運木的建校勞動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把學校建設成具有相當規模、專業學科設定新穎的大學,為國家迅速培養出一批批高質量的科學技術人才。她以博大的胸懷,認真聽取各個方面的各種不同意見,團結黨委一班人,團結各級幹部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廣大教職員工,包括從國外回來帶有某些西方生活方式的一些高級知識分子,把大家擰成一股繩,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
劉芳視師生為親人,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經常和大學生們溝通交流,平等相處。逢年過節,她都住在學校,和外地師生一起用餐。她能叫得出許多學生的姓名,記得住許多員工的性格特點,師生員工也把她當成知心朋友。她平時注意化解各種矛盾,工作中能做到一呼百應。她“嚴”字當頭,十分重視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的培養。上海科大強調“三基”、“三嚴”,以她為代表的學校領導都身體力行,把對學生、對教職工熾熱的愛與嚴格的要求熔合在一起,使學生專心學習,教師專心教學和科研,樹立了良好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形成了學生刻苦學習科學技術、教師認真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
劉芳的人格魅力,長久地留在廣大師生的心中。她為建設上海科技大學、發展國家科學技術而甘心奉獻的那股勁,與民眾打成一片的作風,腳踏實地不尚浮華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地影響著後人。

知名校友

嚴東生: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副所長兼上海科技大學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系首任系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兼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書記,上海科技大學名譽校長,上海大學名譽校長等職
鄒元爔: 冶金學家,半導體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原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所長;1958年參與創辦上海科技大學冶金系,曾任上海科技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冶金系主任、教授、材料科學系名譽主任
上海科技大學無線電系59031班畢業照上海科技大學無線電系59031班畢業照
毛啟爽:高級工程師,科普專家;曾任西南聯合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市政府公用局計畫室主任,市政建設委員會委員兼輔導處處長、綜合計畫處處長,市內電話局副局長,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秘書長,上海市科普協會副主席,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原上海科技大學副教務長兼無線電電子學系首任系主任
胡汝鼎:電機及自動化專家,曾任震旦大學教授、電機工程系主任,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辦事處技術科科長,上海市第一重工業局、機電工業局、電機工業局和第一機電工業局副局長等職;原上海科技大學副教務長、自動化系系主任
上海科技大學運動員證上海科技大學運動員證
汪猷: 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原上海科技大學化學系首任系主任
王應睞: 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原上海科技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首任系主任
1964年上海科技大學運動會獎狀1964年上海科技大學運動會獎狀
黃耀曾: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上海科技大學化學系首任副系主任
黃宏嘉: 微波與光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上海科技大學教授、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名譽校長,上海大學名譽校長
陳騊聲: 工業微生物學家;曾任江南大學食品工業系教授,上海第一地方工業局、上海輕工業研究所、上海市工業微生物研究所技術顧問,復旦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兼任教授,中國微生物學會釀造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1982年調到上海科技大學,創立了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1985年開始為名譽系主任、教授
郭本瑜:計算和套用數學家,教育家;曾任上海科技大學教授、副校長、校長,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1999年調入上海師範大學,任正局級巡視員,上海師範大學數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院長兼中國計算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計算數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上海市高校計算科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上海市高校科學計算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數學系
上海科技大學畢業紀念章上海科技大學畢業紀念章
周慕堯:原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理化系核物理專業
王生洪:教育家、科學家,原上海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大學校長,上海市教衛辦主任,上海市委統戰部長,上海市政協主席兼復旦大學校長;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工程力學系精密機械專業
楊雄里:神經生物學家、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
郭禮和: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免疫學家,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
林國強: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化學系
孫晉良:產業用紡織材料及複合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68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化學系
鮑家善微波物理學家,原上海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名譽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王林鶴全國勞動模範,原上海市總工會主席、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副總工程師、上海發明協會副會長、中共中央委員,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電機系
劉根元:高級經濟師,原中國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董事長、中國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會理事長,1968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理化系放射化學專業
白賓:電視節目主持人、製片人、財經評論員,1981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精密機械專業
楊士寧武漢新芯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CEO,1982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電子儀器與測量技術專業
吳明紅:曾任上海大學校長助理、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兼執行院長、上海射線套用研究所所長等職,現任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1989年、1992年先後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套用化學本科、有機化學碩士
滕建勇:曾任上海科技大學輔導員、團總支書記,黨總支副書記、系副主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黨委書記等職;現任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1991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材料科學系
顧備春上海麥考林國際郵購有限公司CEO,1992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新聞與人文科學系

第一屆運動會

學校根據自己特點,在學生中大力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1959年12月5日至6日,上海科技大學第一屆運動會在歐陽路221號校址開幕。與學校共用機關大院的上海機電設計院也派代表參加了此次運動會。這天,校園裡彩旗飄揚,運動場上氣氛熱烈。競賽分田賽和徑賽,運動會賽程二天,全校70%師生參加了各項比賽,師生們在運動場上賽幹勁,比友誼,一項項比賽把精彩的運動會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創出一個又一個好成績。

首屆學生會成立

1959年12月9日下午,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首屆學生代表大會開幕,會議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會上,許浪漩代表黨委作報告,汪祖森作了學生會工作報告。會議還舉行了新團員入團儀式,並由團委有關負責人頒發了團徽。11日,大會分組討論第一屆學生會委員候選人名單。12日下午,大會選舉產生了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首屆學生委員會和首屆大學生體育協會。大會最後通過加入上海學生聯合會為團體會員申請的決議。

文革期間的科大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原來正常的教學秩序不能進行,招生停止。隨著學校“革命委員會”的建立,解放軍和工人宣傳隊的進駐,1970年學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使學生接受科學技術知識的專業教育,1971年學校黨的核心小組成立,1973年學校黨委成立,校級、處級幹部逐步被“解放”、“結合”,教學秩序也逐漸恢復。
“文革”打亂了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原有的體制和結構。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原隸屬於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負責,依託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專家和優越的實驗條件,為上海市科委系統、國家科委和國防科委系統、上海高科技產業培養了一批高級專門科學技術人才。可是,1968年9月,上海科技大學從科技系統(當時稱上海市革委會科技組)劃出,改屬文教系統(當時稱上海市革委會文教組),從而與科學技術系統脫鉤,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割斷了關係。1972年院系調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一些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專業學科被撤、並、調,其中生物物理化學系被撤離,外語進修部此前也被撤銷。在造反師生們“殺”出去又“殺”回來的那段歲月里,嘉定城的居民們不勝上海科大“文革”行為擾民之苦,甚至把科大稱作“禍大”。

建校20周年校慶

1979年5月19日,是上海科技大學建校二十周年紀念日(註:1983年,學校將建校時間由1959年追溯至1958年)。5月中旬,校黨委召開了當年參加建校工作的老幹部、老教師、老職工的座談會。會上大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暢談了當年艱苦創業的戰鬥歷程和二十年來所取得的成績。5月18日上午,學校隆重舉行了建校二十周年慶祝大會。上海市委書記夏征農,市委副書記楊士法,市革委會教衛辦公室領導舒文、劉芳、白彥,市高教局領導陳準堤,以及有關領導部門和兄弟院校的代表、校長等一百三十多名來賓參加了學校的校慶活動。
在慶祝大會上,學校副書記兼副校長曲辰代表校黨委對學校建校以來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作了回顧和總結,夏征農、楊士法同志作了講話。大會結束以後,來賓和師生員工參觀了校園和實驗室。一系系主任鄒元爔(中科院上海冶金所所長)、二系副主任劉頌豪(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黃耀曾分別作了《材料科學發展動向》、《雷射在物理化學上的套用》、《元素有機化學發展動向》的專題學術報告。

第一次黨代會

建校後,上海科技大學在市委和科委的直接領導下,經過幾年的工作,已初具規模,各項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最初的科大支部到科大黨委的建立,黨員人數也從原來的幾十人發展到393人。根據黨章第四十八條和第四十九條規定,學校黨委決定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總結和討論學校的建設及發展工作。
上海科大第一次黨代會選舉結果上海科大第一次黨代會選舉結果
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的任務與目的是:發揚黨的民主,貫徹民主集中制;總結學校工作,制定學校今後任務,統一建校思想;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及高教工作六十條精神,加強學校建設;選舉黨的委員會。
黨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分配:全校黨員人數共393人,正式黨員373名,確定全校代表名額70人左右,各系每4名黨員中產生1個代表,機關每5名黨員中產生1個代表。餘額不滿4名或5名的,可多產生1個代表。大會列席代表15人,邀請共青團員8名,黨員7名。
中國共產黨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於1963年1月11日召開預備會,17日至20日召開正式會議,校黨委副書記劉芳代表黨委向大會作《黨的工作報告》。報告回顧總結了建校以來的黨的各項工作,認為校黨委在中共上海市委和市科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了黨的教育工作基本方向,基本上完成了上級黨委交給我們的各項任務,在建校與教學工作上,均獲得了很大的成績,奠定了學校發展的初步基礎。報告強調,要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嚴格按照黨章辦事,貫徹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民主,切實改進領導作風和工作作風,提高領導水平,進一步團結全黨和全校師生員工,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切切實實把工作做好,努力把握住黨和國家對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的戰略定位,把學校建設成為名符其實的科學技術大學。大會審議並通過了《黨的工作報告》,選舉產生了第一屆黨委會。
1993年江蘇省高考上海科技大學錄取投檔線1993年江蘇省高考上海科技大學錄取投檔線

單模光纖

中國第一根單模光纖誕生
1980年初,上海科技大學根據當時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提出了開展單模光纖研究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上海市科委、上海市高教局的支持,將該項目列為上海市重點科研項目,並明確由上海科技大學抓總,上海石英玻璃廠參加,項目負責人為黃宏嘉教授。項目的具體目標是試製通信用單模光纖,要求在1.3微米波長下的損耗應低於2dB/Km,色散小於20—30ps/Km.nm。在科大進行單模光纖科學研究的同時,國際上單模光纖技術發展很快,基本上已由實驗室研究進入到實用化階段。為使國產單模光纖儘快實用化,並在科技攻關的同時形成生產能力,科大把原先的廠、校協作,擴大到廠、所、校協作。兩年多來,在黃宏嘉教授的領導下,項目組對單模光纖從理論、設計、工藝、測量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試驗,及時研究攻關任務,堅持採用國產設備進行研製,圓滿地完成了這一攻關任務。
項目於1982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上海市科委主持下進行了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同意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各項指標,並認為此項單模光纖科研工作是基礎性和開拓性的,這項成果在單模光纖的研究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不僅填補了中國在這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空白,而且以較快的速度趕上了國際水平。鑑定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項科研成果的鑑定。

第一屆教代會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科大師資隊伍大多是中青年,老年教師相對較少;教職工的平均工資在上海高校中較低;學校在上海市郊區嘉定縣,離市區33公里,教職工中三分之二仍住在市區,不能每天回家,後顧之憂甚多。這些因素影響了教職工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也給學校人才引進帶來了困難。為此,黨委決定在學校試行教工代表大會制度,並確定上海科大一屆一次教工代表大會的中心議題主要是“工調問題”。教工代表按教學和科研人員15:1、幹部和職工20:1的比例,直接選舉產生代表。全校12個部門共選出正式代表107名,其中教學、科研人員占代表總數的54.2%,職工代表占代表總數的35.5%,幹部代表占代表總數的10.3%;教職工代表任期二年。
上海科大第一屆教代會議程上海科大第一屆教代會議程
1980年5月9日,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第一屆第一次教工代表大會正式召開,邀請了校、系、部、處黨政工團的主要幹部作為列席代表。會上人事處處長作了“關於工調工作報告”,校務處作了“關於新工房分配原則報告”。會議歷時五天,共開了3次大會,3次小組會,最後在代表發言和大會總結的基礎上,通過了《關於一九八O年上海科大考評升級委員會名單》、《關於幹部教師、職工考核試行辦法》和《關於新工房分配的基本原則》等三項決議。對代表們提出的十三項三十三條提案,經過整理,轉達給有關方面落實處理。
校黨委根據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精神,及時提出召開上海科大第一屆第二次教工代表大會,就科大的教學、科研、行政管理、政治思想工作、民主推薦幹部、職工福利和新工房分配等問題,發動全體教職員工獻計獻策。後經過校工會常委和教工代表組長聯席會討論,同意把“解決7000m2新工房分配”、“民主推薦校級幹部”和“解決教職工的一些實際生活”等三個問題作為二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上海科大一屆二次教工代表大會於1980年10月29日召開,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曲辰同志作了《關於進一步辦好上海科大的工作報告》,校務處作了關於《新工房分配方案的工作報告》,校工會作了《關於一屆一次代表大會提案落實情況的報告》。代表們圍繞“獻計獻策辦好科大”、“房屋分配方案”、“民主推薦幹部”以及“切實解決一些職工福利”等議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這次大會共提了近300條意見,歸納起來有115條提案。大會最後對新工房分配方案和教職工困難補助等問題做出了決議。

慶祝首個教師節

1985年8月31日,上海科技大學黨委為慶祝第一個教師節召開了有關會議,研究了慶祝教師節活動的準備情況,並確定由校辦和工會協調各項活動。9月9日,校工會召開優秀教育工作者座談會,晚上,為全體教職員工舉辦電影招待會。
表彰先進教師名單表彰先進教師名單
9月10日,學校隆重舉行第一個教師節慶祝大會。會上,金柱青校長代表學校黨政向全校教師致以節日的問候;王生洪副校長宣讀優秀教育工作者及從教二十五年以上同志的名單,並向上述人員頒發榮譽證書。

35周年校友回憶

1993年5月19日,上海科技大學舉行三十五周年校慶活動,海內外廣大校友通過信、電、函稿等,從不同角度熱烈祝賀母校三十五周年校慶,懷念母校,懷念辛勤培育他們的老師們。
生物物理化學系1958級學生楊雄里,時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生物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長。他回憶時說:“對於上海科大——我的母校,我始終懷著濃重的依戀。在大學的五年生涯中,我在母校學習的時間並不長,但在校園中也曾留下我辛勤勞作的汗水,在課堂中也有過我的讀書聲。我曾是母校中的一員,希望母校她永遠視我為她的一名學生,儘管我離開母校已整整三十年。我把我的工作和點滴成績視作對祖國人民的奉獻,視作對母校的回報。我為母校培養了眾多傑出人才而驕傲;我希望會有一天,我能使母校也為我——她的學生而驕傲。”
化學冶金及物理冶金系1958級學生沈國雄,時任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開發公司總經理。他回憶時說:“我曾先後在國內外五個大學念過書,交大、科大、復旦、美國喬治城大學康乃爾大學,但最值得留戀和懷念的還是大學時代的母校——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我們是上海科大首屆學生,進校時校舍未建設,分別寄讀上海五個大學。冶金系在交大,兩年後回到嘉定,一邊學習,一邊參加學校的建設。添磚加瓦,扛過鋼筋水泥包。儘管學習、生活條件差,但我們學習熱情很高,充滿著創業的自豪感。儘管已經過去35年了,當時風華正茂的青年已步入了中老年之列,但那種大學生時代五彩繽紛的生活,依然歷歷在目。這裡舉兩件有趣的小事:大概是1961年的5月份,在班生活委員的帶動下,把班級按包乾任務在當時學校校園內空地上種植的蠶豆收摘下來,但是我們沒有上交學校,而是到鎮上一個親戚家炒了一大鍋,全班同學美美地享受了一頓,連明年的蠶豆種子也沒給留下,這自然挨了系裡一頓批評。當時學校尚無浴室,上海學生只能在大禮拜回家洗,只苦了班上的廣東同學,因為當時整個嘉定城內無一家公共浴室。待嘉定第一家浴室清泉浴室建成,試營業第一天就招待我們科大學生。因為長期未曾這樣痛快地洗過澡,我們班上一位廣東同學貪浴,結果暈倒在浴室,被班上同學趕緊抬出來呼吸新鮮空氣。”
上海科大運動會獎章上海科大運動會獎章
無線電電子學系1960級學生吳達慎,時任浙江省標準計量管理局副局長,是由浙江省科委送到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代培的。他說:“我們剛到母校時,當時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是十分簡陋的,但在這種環境中的學習、生活,卻永遠值得我回憶。儘管離開母校已近三十年,當年劉芳書記、毛啟爽教務長等老師們親切地對我們說,上海科大培養學生的目標不是成形的茶杯或工具,而是一塊千錘百鍊的好坯料,這樣學生們踏上社會後,就可以根據社會的發展的需要,將自己鍛鍊、造就成社會需要的人才,這些教導時刻銘記在我的心中。”
化學系丁維鈺教授回憶中說:“時光過得真快,上海科大建校已有35周年了,從當年教的本科生到1978年開始教研究生,這一批批的畢業生都已奔赴全國各地的各個工作崗位上,也有部分在國外繼續深造或工作,其中極大部分至今已都走上領導崗位,在祖國的改革開放中肩負了重要職務,作出了不少貢獻。這成績是來自各級領導的關心與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就我本人來說,在三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始終堅持深入第一線。我雖然工作得很辛苦,但樂也就在其中。我願把我的一生奉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
上海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系七八級同學畢業留念上海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系七八級同學畢業留念
數學系黃育仁教授說:“三十多年前,正值國家困難時期,我們這些來自各單位的教職員工,為著國家的教育事業,不計個人得失,遠離市區來嘉定,淌著汗水參加建校勞動。我們一面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各研究所請來專家擔任系主任和教授,一面依靠剛畢業的年輕教師,依靠集體的智慧,同心努力,艱苦創業。當時是邊建校、邊辦學,師生同在草棚內、泥地上吃飯,生活上的必需品也奇缺,學生讀的書是教師們自己刻印在黃紙上的講義,但人心很齊,幾乎人人都對這座新建的學校充滿感情,期望著一批批高級科學技術人才在這裡畢業,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樑之才。35年後的今天,願望已成為現實。當年的年輕小伙子,都是年過半百的人了,很多已走上了重要的領導崗位。在歡慶建校35周年的日子裡,曾為我校獻過愛心,出過微薄之力的人,都在為我校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也為曾是我校的一員而自豪。祝願我校年年出碩果、歲歲出精英。”
上海科技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四組七九屆畢業合影上海科技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四組七九屆畢業合影

誼園

1987年1月17日,日本國鯖江市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山本治,捐資1000萬日元,用於上海科技大學舉辦日語培訓班、漢語培訓班及建造“友誼園”賓館(後定名“誼園”),專為接待國外來校授課講學的教師專家及留學生。誼園位於嘉定塔城路,建於校區東北角,總建築面積為2500㎡,投資220萬元;設專家、留學生樓輔助房;建築外牆用彩色塗料,是一座獨立的小樓,外觀優美,日接待能力為40餘人。並校後,誼園已長期閒置封閉。

聯合圖書館

原上海科技大學圖書館始創於1959年,並校前總面積約9900餘平方米。
上海科技大學圖書館上海科技大學圖書館
1990年4月22日,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聯滬毛紡織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半島針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知名的愛國實業家唐翔千,捐贈人民幣400萬元,用於上海科技大學建設新的圖書館,市政府配套其餘全部資金,定名為“聯合圖書館”。新館總建築面積7050平方米,具有4816平方米使用面積,擁有1120個閱覽座位。
1993年10月17日,學校隆重舉行了新圖書館——聯合圖書館的落成“典禮”,上海市副市長謝麗娟,市政協副主席毛經權、趙定玉、唐翔千先生及夫人尤淑圻、唐豈千先生,市府副秘書長周慕堯,市教衛辦主任、高教局局長王生洪,市委統戰部副部長茅志瓊,市僑辦副主任王瑛,市高教局副局長胡啟迪,嘉定區副區長周麗玲,上海聯合毛紡織實業公司董事長張惠發、總經理朱明華等領導及上海科技大學黨政領導和師生500多人參加了典禮。
聯合圖書館聯合圖書館
聯合圖書館落成後,學校加強了圖書館的現代化建設,與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德國的漢堡-哈爾堡工業大學合作,將科大的聯合圖書館建成具有現代管理的圖書科技情報信息中心。

陶庵留碧碑

陶庵留碧碑位於原上海科技大學校園內,碑樹立在原西林庵遺址,漢白玉質,通高1.70米,寬0.97米,厚0.13米。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七月初三,嘉定城被清兵攻陷,義兵領導者之一黃淳耀(號陶庵)及其弟黃淵耀,奔至西林庵,在幼年讀書處放帚軒內懸樑自縊,口噴鮮血於壁上,滲入磚內寸許,歷久不褪。後人乃頌為“陶庵留碧”。清乾隆年間詹事府詹事、書畫家張鵬翀在此軒題“留碧”兩字。
清末以後,西林庵僅存破屋數間,1958年籌建上海科技大學,西林庵土地被徵用。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請老一輩革命家吳玉章題字刻一碑,正面為“陶庵留碧”。碑陰為嘉定縣人民委員會碑文和吳玉章所作《重題陶庵留碧有感》七絕一首:“長虹碧血氣沖天,愛國英雄繼萬千。且喜紀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換人間。”於1962年立於西林庵原址。1966年“文革”開始,嘉定縣博物館將“陶庵留碧”碑石移至孔廟樹木叢中,“破四舊”時得免於砸毀。1979年重立。1980年10月公布為嘉定縣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科技大學主教學樓上海科技大學主教學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