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成立於2012年10月1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同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上海雙年展的所在地。

它坐落於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畔,占地4.2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5萬平方米,內部最高懸挑45米,高達165米的煙囪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標也是一個特別的展覽空間。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它不僅見證了上海從工業到資訊時代的城市變遷,也揮別了對能源無度攫取的過去。其粗礪不羈的工業建築風格更是為藝術家的奇思妙想提供了豐富的可能。

作為新城市文化的“生產車間”,不斷自我更新,不斷讓自身處於進行時是這所博物館的生命之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努力為公眾提供一個開放的當代文化藝術展示與學習平台;消除藝術與生活的藩籬;促進不同文化藝術門類之間的合作和知識生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外文名稱:Power Station of Art
  • 類別:當代藝術博物館
  • 地點: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
  • 竣工時間:2012年
  •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 11:00-19:00 (18:00 停止入場)
  • 主入口:上海市苗江路(近花園港路)
  • 側入口:上海市花園港路200號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場館簡介,LOGO,開幕展覽,展覽與藏品,2013上海藝術設計展,蜃景——當代中國博物館建築的十二種呈現,首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年策展人計畫,時代肖像——當代藝術30年,安迪·沃霍爾:十五分鐘的永恆,開放時間和門票,交通,捷運,公交,停車,前世今生,原址:南市發電廠(1897-1985年),變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2010-2012年),重新發電: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2年--),定位目標,學術定位,運營原則,運營目標,運營模式,兩館發展,發展理事會,發展基金會,成員招募,

場館簡介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集當代藝術展覽、收藏、研究、交流、體驗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標誌性城市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改建完成後,當代藝術博物館總建築面積達到4.1萬平方米,具有大小高度不一、適合各種展覽的12個展廳以及圖書館、研究室、報告廳等功能性設施,將承擔起國際性的視覺文化交流的重任,為國內外優秀當代藝術作品提供最好的展示環境,為中外藝術交流提供良好的氛圍條件。通過各領域當代藝術的集中展示,實現當代藝術與設計、文學、電影等領域的兼容並蓄,將當代藝術博物館打造成為一個跨媒介、跨學科的藝術綜合交流平台,成為上海藝術和創意的激發器。通過匯集國內外當代藝術的優秀成果,豐富和拓展公眾的文化視野,培育青少年創新創意的自覺意識和能力,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源頭活水,為上海成為中國和世界當代藝術傳播、交流、展示與合作的中心之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選址於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前身是始建於1897年的南市發電廠,其建築主體長128米,寬70米,高50米,建築面積31088平方米。高達165米的鋼筋混凝土煙囪筆直高聳,具有極強的標誌性,見證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歷程,昭示著浦江兩岸新一輪的歷史機遇和文化創造。改建後,其建築面積將增加至4萬多平方米,展陳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擁有12個展廳。
博物館於2012年10月1日開館,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博物館佇立黃浦江畔,距離人民廣場4公里,從捷運4號線和8號線西藏南路站步行一刻鐘。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目標是搭建起當代藝術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樑,匯聚國內外當代藝術的優秀成果,利用多種渠道展示、收集和保存當代藝術的優秀作品。我們的團隊非常重視觀眾的參觀體驗,努力提高展覽策劃、展示設計、講解導覽、休閒娛樂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質量,為民眾打造一個活躍、創新、開放的視覺藝術學習中心。

LOGO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標誌logo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標誌logo

開幕展覽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以周期性大展——2012(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作為開館展覽。展覽總策展人為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邱志傑,聯合策展人為鮑里斯·格羅伊斯(德國)、晏思·霍夫曼(哥斯大黎加)和張頌仁(香港)。本屆雙年展以“重新發電”為主題,來自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98位(組)藝術家參加主題展。在展覽模式上,首次採用城市館模式,阿姆斯特丹等全球近30個城市參與,在集中展示國際當代藝術發展現狀的同時,全面呈現中國當代文化的獨特價值觀。本屆雙年展的教育項目《圓明學園》將形成策展、科技、媒體三個工作坊,設定面向青年策展人、社區民眾、媒體記者等不同層面學習者的課程。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從12月起逐步推出《超凡入聖——蓬皮杜藝術中心特展》、《太極人間——朱銘雕塑藝術展》、《中國創造——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安迪·沃霍回顧展》等當代藝術精品展。

展覽與藏品

2013上海藝術設計展

主題展通過設計與下列關係展開:思想、行為與城市性格;城市規劃、建築風貌(舊城改造;歷史建築的再生性保護);社區、街道生活、公共景觀;居住、生活用具、娛樂、時尚;互動、數位化生存,交通、網路城市;進城與出城(城與鄉、城中村);公共生活與公共藝術“城市藝術家”、創意產業園等。主題展共分“逆光之城”、“夜晚之城”、“移動之城”、“界面之城”、“手工之城”、“電影城市”6個單元展出。

蜃景——當代中國博物館建築的十二種呈現

博物館建築在呈現景象之餘自身也往往成為城市的景象,這形成了一種複雜的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景象在疊加中模糊並形成光暈,在饑渴消費景象的現代社會中,這些帶著光暈的博物館就不可避免成為被賦予神聖意義的物體而非場所而得到崇拜,建築師也往往以博物館建築的設計機遇為榮。
與中國迅猛的城市發展速度同步,近年來博物館建築同樣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在各地被建造,其中不乏優秀之作。但正是這樣一種近乎瘋狂的規模與數量讓人感到難以在這裡用一種傳統的建築展覽方式去表現這個話題。人們或許可以通過模型,照片,圖紙去呈現其中一鱗半爪,卻不足以探討這個宏大景象背後的深層問題:博物館建造與使用、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呈現與觀察、事件性與日常性…
這次展覽中試圖呈現而非再現,讓十二組建築師或藝術家以博物館為題,用泛視覺藝術的方式,以自己的角度去重新表述博物館建築。
章明與張姿的大型模型裝置作品直切展覽主題,以兩組截然不同的博物館類型:“大的和小的”,並置呈現而建立張力體系,既反思其一端的聖殿情結,亦質疑另一端對個人表述的迷戀。
展覽中有兩組作品以本次展覽的主場地——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為題材創作,張佳晶將博物館建築連續剖切以去除“建築的傲慢”,卜冰與柴濤的視頻組合裝置則混合了博物館內外多角度視角的錄像與監控鏡頭,嘗試反轉博物館參觀中的看與被看關係。

首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年策展人計畫

“青年策展人計畫”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今年推出的一個全新展覽項目,以扶植培育海內外華人青年策展人為目的,藉由他們的視角展現年輕華人藝術家的視覺藝術新成就,進而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的發展。該計畫以網路投稿的方式徵集策展方案,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遴選出前三名,並給予資金支持,最終讓他們的方案在館內得以實現。

時代肖像——當代藝術30年

自1970年代末期以來,經歷風雨的中國當代藝術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從1980年代的“八五新潮”,1990年代的國際認可,2000年代的商業成功直至今日的全面繁榮,當代藝術作為新興文化形態也已得到從國內到國際,從民間到官方的普遍認可。而當代藝術這30年的發展也正體現了整個國家和廣大人民在這個特殊時代所經歷的巨大轉變。無論是從國家整體的經濟和文化,還是從人們內心對自己的認知和對社會的介入,都可以從這些年來藝術家的作品中得以映射。故展覽以廣義的“肖像”作為切入點,不僅展示以“人像”為主題的繪畫,也同時融合雕塑、裝置、錄像、攝影表演等具有身體意向的作品,多元地展現該主題在不同層面上的含義並提供給觀眾多方位解讀的可能性。
這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館後第一個獨立策劃的大型展覽, 展覽以肖像為主線索,涵蓋繪畫、雕塑、裝置、錄像和攝影等作品形態,結合對文學、電影、戲劇、音樂等主要平行文化、亞文化鄰域的梳理,全景式呈現改革開放30餘年來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
展覽分主題展和特別項目兩大部分,主題展由5個分支單元構成,分別是“具體的人”、“內心世界”、“身體語言”、“社會形象”和“未來生存”;3個特別項目為“大芬肖像”、“30年小事記”和“藝文中國”。主題展參展藝術家為117人(組),212件(組)近千件作品。

安迪·沃霍爾:十五分鐘的永恆

“安迪·沃霍爾:十五分鐘的永恆”是一項亞洲巡展計畫,所有展品皆來自美國匹茲堡安迪·沃霍爾美術館,展覽跨越安迪·沃霍爾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藝術生涯,按不同時期分為四個部分,共展出各類作品四百多件,涵蓋了繪畫、攝影、絲網印刷、素描、雕塑和電影等幾乎所有的媒介。代表作品包括:《金寶湯罐》(Campbell’s Soup Can,1961年)、《伊莉莎白·泰勒》(Silver Liz,1963年)、《傑奎琳》(Jackie,1964年)、《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1967年)、《自畫像》(Self-Portrait,1986年)等。
第一部分:三十至四十年代 青蔥歲月
安迪·沃霍爾成長於一個為了生計而輾轉美國的移民家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沃霍爾的父母安德烈和朱莉婭·沃霍拉如先輩們那樣告別了家鄉東歐。然而這個虔誠的拜占庭天主教家庭,依舊定期參加彌撒,恪守著東歐豐富的傳統習俗。
從幼年起,沃霍爾的雙親就開始鼓勵和培養他的藝術天賦。沃霍爾在四年級時加入卡內基學院周六藝術班,並在那裡度過了三年時光。1945年,沃霍爾進入卡內基理工學院(現在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就讀。
1949年,沃霍爾從學院知名的繪畫與設計系獲得學士學位。在這四年大學生涯里,他的藝術天賦和才能得到了長足發展,並憑藉著新鮮而富於創意的理念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

開放時間和門票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 11:00-19:00 (18:00 停止入場)
門票:自2013年1月1日起,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實施免費參觀(特展除外),無需預約。
主入口:苗江路(近花園港路)
側入口:花園港路200號
除特展外,我館展覽一概免費對公眾開放。
關於特展門票優惠:持有效證件的在校大中小學生(不含各類成人教育)、教師、60歲以上老人、30人以上團體可享受特展門票半價優惠。持有效證件的現役軍人、離休幹部、殘障人士、烈士家屬、70歲以上老人及有成人陪伴的學齡前兒童可享受特展門票免費優惠。
咖啡廳營業時間:周二-周日 11:00-19:00(國定節假日除外)。
咖啡廳位於五樓,提供簡餐和各式飲料。
餐廳營業時間:11:00-21:00
餐廳位於七樓,可提供豐盛的正餐。

交通

捷運

您可乘坐捷運4號線或8號線至西藏南路站下車,從2號口出站,沿中山南路走到南車站路,再沿南車站路走到苗江路,最後沿苗江路直走,到達我館的參觀入口。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周邊交通示意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周邊交通示意圖

公交

乘18路、23路、96路、45路、869路、66路、869路、大橋六線、109路、780路、969路、144路和1212路公車皆可抵達我館。

停車

有限的停車位位於我館苗江路入口處的停車場。

前世今生

原址:南市發電廠(1897-1985年)

1897年,清政府上海馬路工程善後局在十六鋪老太平碼頭創建了供30盞路燈照明的南市電燈廠,後於1918年成立上海華商電力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電廠定名為南市發電廠,早已走過百年歷程的南市發電廠見證了上海整個工業時代的變遷。165米高的巨大煙囪是南市發電廠的標誌之一,於1985年建成,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壽命50年,底部最大直徑16.4米,頂部直徑5.6米。
南市發電廠南市發電廠

變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2010-2012年)

上海是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搖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浦西園區是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在這裡有中國最早的民族鋼鐵企業、自來水廠、外商紗廠、煤氣供熱廠、發電廠……它們不僅屬於上海這座城市,也是中華民族工業文明的最早印記。南市發電廠主廠房和煙囪改建工程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一期工程,其基地位於原南市發電廠內。主廠房被改造為城市未來館,煙囪被改造為具有標誌性的城市體溫計。

重新發電: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2年--)

2010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圓了中國人的百年世博夢。世博會結束了,但其效應仍在延續。2011年8月23日,市委市政府決定將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改建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上海城市文脈,符合國際上將有特色的城市建築改造成當代藝術場館的共識,而且能與周邊現有世博場館緊密互動,形成上海新的文化設施、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上海向來有領時代風氣之先的傳統,率先建立大型當代藝術博物館,再次體現了海納百川的上海精神。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檔案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項目明園·中山公園計畫之 《回聲》展 2013.04.09 - 2013.05.31
2012上海雙年展“明園·中山公園計畫” 《回家的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特展》 2013.01.11 - 2013.03.31
電場: 超越超現實 - 法國蓬皮杜中心藏品展 2012.12.16 - 2013.03.15
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城市館計畫” 2012.10.02 - 2012.12.31
重新發電——2012第九屆上海雙年展 2012.10.02 - 2013.03.31
中山公園計畫——口述與視覺文獻:爾冬強檔案館 2012.09.10 - 2012.12.26
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展“上海方舟” 2012.06.12 - 2012.07.31

定位目標

學術定位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辦法》的相關規定,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以當代藝術為側重,履行收藏保管、陳列展示、學術研究、普及教育、對外交流的基本職能,是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公益性藝術博物館。

運營原則

堅持公益性質,堅持社會效益,不以營利為目的,不租借專業展廳。嚴格學術標準,恪守博物館倫理,所有的收藏業務及展覽項目須經學術委員會討論確定。

運營目標

將通過三年努力,達到“國際知名,亞洲一流,國內領先”的目標。包括:
1、豐富館藏。設立“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基金會”,開闢募捐渠道,鼓勵社會捐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爭取三年內完成作品入藏3000件,基本形成中國現當代美術史系列等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的藏品體系。
2、公共教育。建立學生專場活動機制,免費舉辦專業美術講座、藝術教育師資培訓、美術愛好者臨摹等活動,提高公民藝術素養。每年各類教育活動不少於400場,受益人數100萬人,占總參觀人數不少於1/3。招募培訓專業志願者,開館時將有首批800位志願者協助工作。
3、展覽策劃。建立國內外、老中青相結合的開放式、項目制、柔性化的“策展人”機制。以項目為任務編組,聘請海內外一流專業人士擔任策展人。加強自主策劃,提高展覽質量,每年自主策劃的展覽應占展覽總數65%以上。
4、數字博物館。兩館將為觀眾提供二維碼接入、線上互動參與、藝術信息數據查詢等服務。還將利用展廳播放藝術電影。
5、觀眾服務。制訂針對不同群體的服務策略,兩館每年觀眾人次總數不低於300萬人次。有關交通服務信息將在9月份的發布會上正式發布。
6、學術研究。依託藏品,加強學術研究,積極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的研究課題,定期推出常設陳列展,出版學術專著,舉辦學術活動。常設陳列展應占所有展示面積30%以上。
此外,將積極拓展衍生服務,提供具有品牌效應的餐飲、圖書、劇場和其它衍生服務。兩館還將階段性邀請中國博協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和第三方社會資訊機構進行業內外績效評估,定期向社會發布年報。

運營模式

按照國際性、專業性、開放性的要求,參照國內外優秀博物館管理經驗,建立政府主導下的“理事會決策、學術委員會審核、基金會支持”的“三位一體”運營架構。通過運營模式創新,政府保障基本運營,社會資助和自主經營部分解決資金問題。將由市政府專門設立兩館收藏專項資金,由兩館學術委員會每年提出收藏計畫和工作建議。

兩館發展

發展理事會

“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發展理事會”是“兩館”發展戰略、運營決策的制定者和監管者,由政府主管部門及其他各方代表等組成,以監督、管理並推進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發展創新。擬定和修改理事會章程、兩館發展規劃、重大業務事項、審議批准財務預決算等為主要職能。

發展基金會

“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發展基金會”由兩館發起,吸納社會資金,作為政府專項資金外的重要經費來源,用於中華藝術宮的收藏、交流等項目的補充。基金會將依託兩館作為工作平台,積極籌集國內外組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有效管理專項基金增值收入和其它合法收入。甄選基金會年度資助展項和收藏品。提議基金會理事會管理層人選。監督基金會理事會決策層的年度工作情況。主要資助重要展覽、重要收藏和重點人才培養等。

成員招募

作為“開放性”的直接體現,“兩館”將首次吸收接納各界代表參與理事會與基金會,熱愛文化事業、願意為上海藝術發展做貢獻的企業及個人均可申請加入理事會與基金會。相關情況詳情可登錄上海後世博研究中心(“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合作品牌招募授權服務機構)官網查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