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用航空志

《上海民用航空志》是2016年出版的圖書,由民航華東地區史志編纂辦公室編輯,該書主要介紹了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自清末以來民航發展的歷史。

基本介紹

  • 書名:上海民用航空志
  • 作者:民航華東地區史志編纂辦公室
  • 定價:180.00元
  •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目錄,民用飛機,飛行隊伍,

目錄

凡例 序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章機構
第二章機場
第三章民用飛機
第四章飛行隊伍
第五章空中航線
第六章客貨運輸
第七章運價
第八章通用航空
第九章航空機務
第十章航空器材
第十一章航空油料
第十二章空中交通管制
第十三章通信導航
第十四章航空氣象
第十五章科技教育
第十六章行業管理
第十七章黨群團體
第十八章人物
專記 附錄
編後記 《上海民用航空志》編纂審定驗收人員名錄
著作權頁

民用飛機

上海上空第一次出現飛機是在清宣統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911年2月25日),由法國飛行員環龍(Vallon,1880~1911年)作飛行表演。他駕駛的是法國法曼廠生產的蘇姆(Sommer)式雙翼飛機。
民國18年(1929年),國民政府先後成立以上海為飛行基地的滬蓉航空線管理處、中美合資的中國航空公司(簡稱“中航”)和中德合資的歐亞航空公司(簡稱“歐亞”),以及後來組建的中央航空公司(簡稱“央航”),抗戰勝利後也將總公司設在上海。至民國38年5月,以上各航空公司使用的飛機有史汀生型上單翼飛機,洛寧型水陸兩用飛機,西科斯基S-38型水陸兩用飛機,道格拉斯-道爾芬型水陸兩用飛機,福特-三髮型飛機,道格拉斯DC-2、DC-3、DC-4型飛機,C-47、C-46型飛機,容克F13、W33、W34、JU52型下單翼飛機,以及康維爾240型飛機等,這些飛機主要由美國和德國製造。上海解放前夕,各航空公司將能使用的絕大部分飛機轉移至香港。
上海解放初至1951年,經民航員工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陸續修復了“中航”和“央航”棄置在上海的12架破舊飛機,其中C-46型飛機10架,C-47型飛機2架。
1957年至60年代末期,上海民航起初執管革新型飛機,以及用於農業飛行的由單人駕駛、木質蒙布機身、一次可裝農藥200千克的波2型飛機,之後又執管從蘇聯購買的立2型和伊爾14型等飛機。
20世紀70年代以後,民航總局先後調撥給民航上海管理局安24型、三叉戟和波音707型飛機,開始改變上海民航機群陳舊落後的狀況。
從80年代開始,上海民航引進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中型客貨機型,其中不僅有從國外引進的麥道80、麥道11、空中客車310、波音767等型大型寬體客機,以及福克100型等中型飛機,而且還有中美合作生產的麥道82型飛機。
至1995年,“東航”、“上航”已擁有各類運輸機72架,並全部淘汰老齡飛機,形成了機型先進的機群結構。

飛行隊伍

民國時期,在上海註冊的各航空公司的飛行隊伍隸屬公司機航組領導,執行飛行任務的空勤成員,一般都由機航組臨時通知組成。飛行人員與公司是僱傭關係,來去比較自由。飛行人員中,有外國籍和中國籍兩部分,其薪金待遇各不相同。公司對外國籍空勤人員支付美金,而對中國籍空勤人員支付國幣。外國籍空勤人員比例大於中國籍空勤人員這一情況,至抗日戰爭勝利後,才有所改變。
上海解放初,受各方麵條件限制,直至1956年12月,民航上海管理處才奉命組建第一支飛行中隊和專業(後稱通用航空)分隊。飛行隊伍主要由原中國航空公司(簡稱“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簡稱“央航”)起義的空勤人員和由解放軍空軍轉業到民航的空勤人員組成。以後,新中國民航所屬飛行院校培養的空勤人員、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轉業的空勤人員陸續充實到上海民航的飛行隊伍中。根據民用航空運輸的需要,1959年6月,民航上海管理局將飛行中隊和專業飛行分隊分別擴建為飛行大隊和專業大隊。1961年,將飛行大隊改稱運輸飛行大隊。1963年又將專業大隊擴編為兩個專業飛行大隊和一個獨立專業飛行中隊。1985年,上海航空公司(簡稱“上航”)成立後,組建7一支飛行隊伍。1987年後,民航實施體制改革,原民航上海管理局的飛行隊伍先後劃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簡稱“東航”)管轄。
上海民航的運輸飛行隊伍是民航最直接的生產人員,50年代實行的是5人制機組,由機長、副駕駛、領航員、隨機報務員和隨機機械員等人員組成。進入80年代,隨著機型的變化,“上航”引進波音757型飛機時,實行2人制和3人制機組,與此同時,“東航”則根據機型特點,由5人制機組逐步過渡到4人制、3人制、直至2人制機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