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橄欖核

上橄欖核

上橄欖核系腦神經核之一。上橄欖核呈“S”形,在腦橋背蓋的腹外側,自腦橋下部延至腦橋中部。此核接受斜方體的纖維。發出的纖維,一部分重入斜方體,另一部分止於腦幹的運動核,完成由聲響引起的反射活動,例如上橄欖核的纖維止於展神經核,通過此徑,可完成音響處轉眼的反射。上橄欖核主要與聽覺通路的纖維相聯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橄欖核
  • 外文名:superior olivary nucleus
  • 位於:腦橋中下部的腦橋被蓋部的腹側
  • 纖維聯繫:上橄欖核接受雙側蝸腹側前核
解剖結構:,1、腦神經核:,2、下橄欖核:,3、小腦:,

解剖結構:

1、腦神經核:

腦幹神經核:除嗅、視神經外,腦幹連有4種性質的10對腦神經,這些腦神經在腦幹內都有與之相應的腦神經核。腦神經核分為運動核和感覺核。運動核是腦神經運動纖維的起始核,包括軀體運動核和內臟運動核(副交感核);感覺核是腦神經感覺纖維的終止核,包括軀體感覺核和內臟感覺核。
(1)灰質不再連貫成細胞柱,而變成斷續的核團
(2)很多纖維束在腦幹內交叉傳導,打擾了脊髓原來灰白質的界限。
(3)延髓上部中央管向後敞開為第四腦室的底,因此原來脊髓前角和後界的腹背關係變成內外側關係,即界溝內側為運動神經柱、界溝外側為感覺神經柱。
(4)腦幹中央區出現較大範圍的網狀結構。

2、下橄欖核:

在延髓的上部,錐體的背外側有一囊形的灰質團,叫下橄欖核。核外面呈卵圓形膨隆,叫橄欖體。下橄欖核接受紋狀體、中腦網狀結構和紅核等處來的纖維。它發出橄欖小腦束走向對側,在延髓的背外側,積聚上行終止於小腦。此核是小腦的重要中繼核。
下橄欖核位於橄欖體內,是到小腦的重要中繼核,是一個皺褶袋狀細胞層,其內包有白質。開口向內側,稱下橄欖核門。在門的內側有一灰質板,稱內側副橄欖核。在下橄欖核的背側,也有一灰質板,稱背側副橄欖核。主核由較小的圓形或梨形細胞組成,具有許多短而多支的樹突,其軸突自門發出,向內穿經內側丘系,一部分穿過和一部分繞過對側的下橄欖核。再集合成一些小束,繼而穿過或繞過三叉神經脊束及其核,進入繩狀體,組成橄欖小腦纖維。橄欖副核和主核內側部最古老,稱舊橄欖,其纖維終於小腦蚓部;主核外側大部為新橄欖,其纖維終於小腦半球。下橄欖核周圍包繞著密集的有髓纖維,稱橄欖囊,它主要由起始於大腦皮質、尾狀核、蒼白球和紅核的下行纖維束形成。皮質橄欖纖維始自額、頂、顳和枕葉的皮質,大部纖維隨皮質脊髓束下降,主要終於兩側主核的腹側部;來自尾狀核和蒼白球的纖維,主要終於兩側主核的背側部;紅核橄欖纖維終於同側主核的背側部;來自中腦中央灰質的纖維,大部終於同側下橄欖核的腹側部。脊髓橄欖束大部終於背側和內側的副橄欖核。

3、小腦:

小腦是不成對的結構,人的小腦是後腦中最大的部分,位於顱後窩內、大腦兩半球枕葉的下方、腦橋和延髓的背側面。小腦上面平坦,下面隆凸,中間縮窄的部分是蚓部,兩側膨隆的是小腦半球。小腦表面有許多平行的溝,把小腦分成若干葉。小腦表面被覆一層灰質,稱小腦皮質;小腦內部為白質,稱小腦髓質。在髓質內有灰質團,稱小腦中央核。按功能,小腦分為前葉、後葉和絨球小結葉。
小腦借三對小腦腳與腦幹相連,小腦下腳(繩狀體)由來自脊髓和延髓的進入小腦的纖維組成;小腦中腳(腦橋臂)由腦橋核到小腦的纖維組成;小腦上腳(結合臂)主要由小腦中央核發出的遠心纖維組成,它主要終於紅核和丘腦外側核。
小腦機能相當複雜,主要機能是有機體在靜力性或動力性運動中小腦參與原動肌和對抗肌之間的共濟作用,從而保持身體平衡;調節肌肉的緊張、協調肌肉的運動,主要是協調身體的隨意運動。如小腦受到損害,病人平衡失調,站立時身體搖擺不穩,步行蹣跚,有跌倒的趨勢。此外,小腦對內臟的機能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刺激小腦,可出現一系列交感神經興奮現象,如瞳孔散大、血壓增高、疲勞肌肉恢復工作能力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