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陵鄉(黑龍江寧安市三陵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轄區總面積209.9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8 萬畝,人均耕地面積7.8 畝。全鄉5643 戶,2 萬多人,主要民族為漢族和朝鮮族。

下轄18個村委會:三陵村、三星村、南陽村、(西崴子村)、東溝村、胡家村、連家村、貝家村、爬梨溝村、八家子村、北湖村、興華村、興隆店村、紅旗村、小蘭旗溝村、紅土村、泉眼溝村、胡家溝村,26 個自然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陵鄉
  • 面積:209.9 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社會事業,

歷史沿革

三陵鄉駐地三陵村,以唐代渤海國王族三陵墓得名。又稱三靈墳。在寧安市三靈鄉三星村東側、牡丹江北岸約0.5公里處的二級階地上。為唐代渤海國時期(698—926)的著名墓葬。三陵墳一帶為渤海國王陵區所在,三陵墳為整個區內的一個墓葬。墓地背山面水,隔江南岸約4公里為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故城址。中華民國時期,隸屬寧安縣鄉望鄉管轄。東北淪陷時期,隸屬沙蘭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隸第三自治區,1948年8月改隸第六區。1955年4月,隸屬沙蘭區。1956年5月,並村劃鄉,隸屬八家鄉,1958年9月併入沙蘭人民公社。1962年3月,從沙蘭公社劃出,成立三陵公社。1984年4月,改為三陵鄉。

經濟發展

自2001 年興華、三陵兩鄉合併後,立足鄉情,發揮優勢,搶抓機遇,加快全鄉經濟大發展、快發展。在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以“四大板塊”經濟(烤菸、畜牧業、北藥開發、食用菌)為主的發展模式。並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幹部示範、科學指導、典型推進等措施,鞏固和發展烤菸產業,共落實面積12000 畝。畜牧產業呈現上升態勢。現已在全鄉建立了3 個畜牧小區,發展態勢良好。藉助寧安市建成 80 萬頭生豬加工廠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養豬業,全年出欄生豬達到 4 萬多頭。藥材產業正在逐步擴大。以五味子為代表的藥材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全鄉種植面積達到 850 畝。因此,三陵鄉在發展鄉域經濟、精神文明和黨建工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2005 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 11375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4302 元。

社會事業

全鄉在原有水泥路面 97 公里 的基礎上又增加 14.4 公里 水泥路面,現已基本竣工通車;新建標準化衛生院 1 所,新建中心國小 1 所,現已竣工。2006 年被牡丹江市委授予“五個好”建設先進黨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