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灣鎮

三道灣鎮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三道灣鎮 地處延吉市西北51公里,全鎮總面積555.7 平方公里,轄11個自然村,含延吉市三道煤礦、安圖森林經營局三道林場、梨樹林場、東溝林場、屯田林場等五個國有林場。縣屬企業、總人口5983人(2017年),其中農業人口5527人。耕地668公頃。草場2000多公頃,其餘為林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道灣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
  • 面積:559.6平方千米 
  • 人口:5983人(2017年) 
  • 方言:朝鮮語
  • 氣候條件:北溫帶
  • 車牌代碼:吉H
  • 耕地面積:668公頃
自然資源,鄉鎮建設,行政區劃,經濟發展,地圖信息,

自然資源

三道鎮轄區自然資源豐富,不僅有茫茫的原始森林,還有豐富的煤、銅、鋁等礦產資源,還有玄武岩、石灰岩等礦產。鎮內河流縱橫,交通便利。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是游擊隊的根據地。
三道鎮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糧食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在茫茫的森林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林副產品。如:楱蘑、猴頭、元蘑、松茸,木耳等食用菌、人參、五味子、黃芪、黨參等中藥材;山核桃、山梨、松籽、山葡萄等山野果;薇菜、蕨菜等山野菜,一年四季不斷,豐富了民眾的生活,同時也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入。三道鎮每年生產的木材有紅松、椴木、核桃楸、黃鳳梨等優質樹種,銷往全國各地,有力的支持了祖建設,地下的煤炭銷往州內各地,成為州內不可缺少的熱力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三道鎮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糧食產量逐年增長,1978年僅為600噸。現在豐年已達2000餘噸。
煤炭生產由原來單一國營生產模式,發展成現在的私營小煤窯和國營生產相結合的模式。
另外;三道鎮的私營養雞戶被州里譽為養雞壯元,現在已由一家發展成七家,產品主要銷往延吉市,豐富了市民的菜藍子。
三道鎮還有大量的勞力進城從事第三產業,成為延吉市一支不容忽視的勞動隊伍。

鄉鎮建設

三道鎮的基礎建設也有了長足發展,實現村村通客車,家家安裝有線或閉路電視,村村通程控電話,全鎮現有電話1500餘門,可直撥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現在基本村村有國小校,3所國中和一所成人教育學校,素質教育在全鎮得到全面推廣。
全鎮各村的村容村貌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街路整潔,村民基本住進瓦房。
山區小鎮三道鎮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發展,必將更加繁榮昌盛,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中,必將創造更大的輝煌。

行政區劃

中心村[Zhongxing Cun] 面積107.2平方千米,人口1493人。因駐地在三道灣鎮的中部故而得名。解放後先後屬尚義社、尚義鄉、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太平區。1956年為三道鄉中心村。1958年為三道鄉人民公社三道管理區。1961年改為中心大隊。1982年改為三道大隊,1983年9月改為三道村,2002年鄉屯撤併時改為中心村。
五道村[Wudao Cun] 面積47.3平方千米,人口 429人。駐地小五道,以駐地名稱主體得名。1965從三道大隊分出單建,得名五道大隊。1983年改為五道村。
南張芝村[Nanzhang zhi Cun] 面積37.2平方千米,人口300人。駐地南張芝,因駐地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尚義社、尚義鄉、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於太平區。1956年為三道灣鄉南張芝村,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南張芝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9月改為南張芝村。
北張芝村[Beizhang zhi Cun] 面積12.6平方千米,人口421人。因駐地北張芝而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尚義社、尚義鄉、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太平區,1956年為三道鄉北張芝村,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北張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9月改為北張芝村。
屯田村[Tuntian Cun] 面積17.6平方千米,人口420人。因駐地屯田而得名。解放前,先後屬尚義社、尚義鄉、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屬於太平區,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屯田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9月改為屯田村。
支邊村[Zhibian Cun] 面積114.8平方千米,人口924人。因駐地支邊而得名。1960年屬於縣辦林牧場,1963年為三道人民公社支邊大隊,1983年9月改為支邊村。
東溝村[Donggou Cun] 面積67.1平方千米,人口421人。因駐地名稱得名。解放前屬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太平區東溝鄉,1956年為三道鄉東溝村,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9月改為東溝村。
平崗村[Pinggang Cun] 面積45.5平方千米,人口404人。因駐地平崗而得名。解放前屬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為太平區平崗鄉,1956年為三道鄉平崗村,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主平崗管理區,1961年改為平崗大隊,1983年9月改為平崗村。
梨樹村[Lishu Cun] 面積83.3平方千米,人口 311人。因駐地名稱得名。解放前屬太平村。解放後,1945年11月為太平區平崗鄉梨樹屯。1956年為三道鄉平崗村梨樹屯,1958年為三道人民公社梨樹管理區,1961年改為梨樹大隊,1983年改為梨樹村。

經濟發展

2010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達到480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08元。有力推動了全鎮新農村建設進程。
(一)開拓創新 鎮域經濟穩步發展。
農村特色產業進一步突顯。一是引導廣大農民把注意力從追求產量向追求效益轉變。實現了以食用菌栽培、蜜蜂養殖、山葡萄種植為主的產業結構,目前,我鎮食用菌達到1170萬袋;蜜蜂達到3200箱,山葡萄達到6公頃。二是加強技術力量支撐特色產業。培養鎮內特色農技人員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開展“科技之冬”和“科技大棚車”活動,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140多期,培訓農民3000多人次,發放各種科技書籍、資料10000餘份,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科技致富能力。三是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專業合作社,已與白山蜜業、善生堂藥業聯合成立4個合作社帶動近100人共同致富。四是培養農村經紀人,實現農產品統一品種、統一技術、分散生產、集中銷售。
農民實際收入進一步提高。一是組織召開地栽木耳、養蜂現場會現身說法,激勵廣大民眾致富熱情。二是定期派幹部住村辦公,隨時發現農民民眾在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三是廣開就業門路,與安森局梨樹、東溝等林場聯繫承包林地進行林果、林下養殖、種植及管護,與宗強實業銜接安排近100名富餘人員就業。
(二)加大投入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共投入資金1065萬元,完成了全鎮50.28公里水泥路的修建工作,2009年已實現村村通,其中5個村實現戶戶通,結束了我鎮冬天冰湖路、夏天泥漿路的歷史;投資40萬元完成了五道、東溝村部建設,使村民有了議事和活動場所,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共投資2273萬元,續建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中心休閒廣場;治理了朝陽河,修建了2300米防洪堤;修築了7處攔河壩;建設11處永久性垃圾中轉站;製作了700個垃圾收集箱;改造農廁1100座,實現了淨化、綠化、美化。投資50萬元,用於改善中心村農貿大集環境;投資400萬元對水源地上游14戶養雞場實行整體搬遷,消除了水源地的重大隱患。2008年,中心村、北張芝、支邊村被評為州級衛生村,鎮本級被評為全省衛生鎮。2010年12月,我鎮榮膺國家級衛生鎮。
(三)以民為本 社會事業同步發展
社會保障工作依法開展。認真做好低保評定,共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98萬元,覆蓋全鎮690人;發放城鎮低保資金1008萬元,覆蓋全鎮1714人;發放優撫款88萬元,覆蓋34人;爭取醫療救助資金10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落實到位。參保率達到100%,累計報銷醫療費用達到16萬餘元;就業環境進一步好轉,為820多人辦理了靈活就業補貼達92萬多元,就近就地就業535人。
惠農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農作物投保面積年均達1782公頃,理賠74379元,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農民的經濟利益。二是爭取農機具購置補貼款140萬元,補貼農機具232台套,農機具辦證入戶率達100%以上。三是完成惠農“一卡通”信息錄入和發放工作,發放糧食補貼112萬元,綜合補貼款198萬元,良種補貼20萬元,汽車及家電下鄉補貼款73萬元,爭取資金1500萬元。
民生工作全面推進。一是農村人口素質得到提升。截止到2010年底,全鎮共有人口8746人,自然增長率為-1.26‰。二是土地使用合理。建房審批32075平方米,房屋使用權變更31667平方米,發放土地證91360平方米。三是泥草房改造成效明顯。共投入資金1090餘萬元,改造泥草房182戶。四是順利完成林改。林改面積5481公頃,涉及農戶1611戶;退耕還林29.7公頃,涉及農戶15戶,鎮轄區內30年無重大火災。
民眾文化生活進一步充實。投資37萬元在中心村建設了一個文化站;投資40萬元,改造了336戶農民的有線電視;召開了三道灣地區運動大會;舉辦了《舉黨旗 頌黨情 堅定信念跟黨走》文藝演出;深入開展“農家書屋”、“文化大院”創建活動;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3個村成立了秧歌隊;各村建立了籃球場、門球場等活動場所。東溝村實行了居家養老,被評為省級先進。

地圖信息

地址:白城市鎮賚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