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絕碑(揚州三絕碑)

米芾與《露筋之碑》名聞遐邇,然邵伯寶公寺“三絕碑”卻鮮為人知。近讀高萬山、黃炎慶編著的《江都寺廟攬勝》一書,對“三絕碑”的來龍去脈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引起了筆者的興趣。為尋找“三絕碑”的下落,日前,筆者專程到揚州史公祠,在方世群先生的指引下,終於在蜀岡之上的唐城遺址發現了“三絕碑”亭,如獲至寶。

《甘棠小志》載:“萬曆志言,釋迦教寺,在邵伯鎮,即寶公寺。宋元佑五年僧惠朗建。”“嗣因前明永樂時寶志公說法其中,而寶公之名以創。”上文記載是說,寶公寺亦稱釋迦教寺,為揚州古剎。在邵伯鎮南郊,建於宋元豐五年(1028),因名僧寶志公說法其中,故以寶公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絕碑
  • 建立時間:南朝宋元嘉年間
  • 核心人物:濟公和尚
  • 出處:《小說考證》、《甘棠小志》
三絕碑主要核心人物,三絕碑的來源,

三絕碑主要核心人物

寶志就是民間傳說中的濟公和尚。清末蔣瑞藻《小說考證》云:“實則南宋初無是人(濟公和尚),乃因六朝宋釋寶志而為傳者也。”傳說中的濟公和尚有兩位,一位生於東晉,是南朝宋、齊、梁時期的南京人釋寶志和尚,另一位是南宋時期杭州靈隱寺的濟顛和尚。“南朝宋”和“南宋”只一字之差,傳說失誤的可能性確實很大。
寶公寺因寶公說法其中而得名,寶公是南朝名僧。據此,寶公寺當建於南朝宋元嘉年間,而非宋朝元豐年間。

三絕碑的來源

唐代揚州僧人懷演法師,在京城得到當時宮廷畫師吳道子所繪《寶志公像》,將其懸掛在禪堂之中。李白游揚州時,入寺見到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公和尚像,即興作了篇贊,大書法家顏真卿後來手書了此贊,於是形成了今天依然可賞的融詩、書、畫一體的“三絕碑”。1945年12月29日,有四個炮彈分別擊中寶公寺、奶奶廟橋、來鶴寺。1946年7月,華東野戰軍派員到邵伯視察防務,指示立即拆除寶公寺大殿。新中國建立後其餘殿宇相繼拆毀,然“三絕碑”卻被文物部門放置到史公祠內,上世紀九十年代又被移置蜀岡之上的唐城遺址。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為建明孝陵,硬是將寶公寺強遷到了靈谷寺。因此,亦有人說,揚州的“三絕碑”和建廟的“三絕碑”一模一樣,是揚州僧人從建康寶公寺拓回重刻上石的。
民間有傳說“三絕碑”原是邵伯寶公寺鎮寺之寶,碑立於寺內碑亭,南來北往的官宦商賈、文人雅士經邵伯登岸觀瞻者不計其數。元代戰亂時毀寺,僧人四散,“三絕碑”被嵌於唐代揚州上方禪智寺內壁上,為“竹西八景”之一,自古以來素負盛名,十分珍貴。後被揚州文物工作者發現,在史公祠內建了“三絕碑”亭,上世紀九十年代重新安置此亭到蜀岡之上的唐城遺址。
據考,“三絕碑”中詩、書、畫原址在今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鎮,邵伯鎮乃千年古鎮,具有1600多年的歷史,可追溯至晉代,邵伯不僅有《寶志公像》,還有清嘉慶年間滄州名畫師張賜寧所畫來鶴寺《濟顛和尚》像(1945年12月29日失於戰亂)。南朝宋、齊、梁時期的南京人釋寶志和尚與南宋時期杭州靈隱寺的濟顛和尚均有到邵伯講經說法。三絕碑到底是在南京還是在揚州說法不一,但原所在地在邵伯鎮這是肯定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