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潮水(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景點)

三潮水(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景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潮水位於貴州貴陽修文縣城北2公里觀音山下。因夏秋間每日定時發大水三次,故名三潮水。在明代後期即作為著名的古蹟載入方誌。三潮水是一股清泉,出自山麓岩洞內,經龍嘴石注入池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潮水
  • 地理位置:修文縣城北2公里觀音山下
  • 池寬:12平方米
  • 形狀:半月
簡介,歷史,

簡介

池寬12平方米,形如半月,距洞僅6米,中有大石龜一個。遇潮則池水奔騰,水量猛增,溢至龜背淹沒而止;退潮後,又復涓涓細流,聲響俱寂。池上建有“瀟灑”亭,供人觀潮、憩息,中有碑石刻前人記游詩文,碑側一孔,以口吹氣,發海螺聲。旁為潮水寺。明未永曆年間(1577-1661年),右僉事御使錢邦芑曾隱居於此,更名知非庵。附近有珍珠井,水涌如珠璣串串,晶瑩發亮。白馬潭眾流挹注,傳有神物藏身其間。潭上有蔚為大觀的“萬卷書岩”。四周山巒稠集,石徑曲折,觀音、玉兔、金龜諸山,形象生動,林木蒼翠,風景秀麗。
三潮水三潮水

歷史

知非寺,原稱潮水寺。南明時期,一位大官來此隱居,改名知非寺。寺廟規模宏偉,有三大殿、四廂房、兩山門及倉庫、涼亭、茶廳等各式古代建設十八楹。寺左為三潮水。三潮水下方的石池子約寬一丈見方,修成扇形,三尺多深。池中有隻石烏龜。水從山腳岩縫中流出,出水處安一龍嘴。時有小魚從龍嘴游出。潮水時,水如大腿一般粗;不潮時,只有筷子那么細。每次潮三四分鐘,淹過龜背即停。一般一天潮三次;天亮一次,中午一次,傍晚一次,因此稱為“三潮水”。其實,發水季節一天不只潮三次。枯水季節,不一定潮。冬臘月和正月,通常不潮。發春水以後開始潮。人都以為碰到來潮好徵兆,從前要燒香、磕頭謝來潮。相傳清代有個貪官來看三潮水,等了幾天幾夜都不潮,可他一走便潮,氣得他把龍嘴砸了。此事激起公憤,他被迫打了一個安上。此龍嘴在“破四舊”時又被砸爛了。今已修復,相當壯觀。
“潮水寺”改稱“知非寺”乃錢邦芑所為。錢邦芑,字開少、丹徒人。南明永曆中,以御史巡按四川。永曆六年(1652年)受任撫黔。因堅持拒附孫可望,於永曆八年(1654年)在修文三潮水祝髮為僧,號大錯和尚。“知今是而昨非”。遂改寺名“知非寺”。當年寺前豎月石雕碑坊,額刻“知非禪林”4字,並鐫石聯一副:“舉足宜行中正路;入門俱是過來人。”錢邦芑在知非寺住不多久便移居湄潭西來庵,旋遷餘慶之蒲村。從此以後,隱居僻處,縱情山水,以詩文自娛。在浦村怪石嶙峋處築湖建亭,沿湖植柳,結廬以居,名“大錯庵”,並在石林叢中摩崖題刻“他山”,“錢開少放歌處”等數十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