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刺繡技藝

三林刺繡技藝

三林刺繡古稱筠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面料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圖案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是以線的特點,以實在的組合成為有趣味的人文意境,這種意境再通過實用的承載而體現,許多流傳下來的三林優秀民間作品,都是通過線條,圖案與色彩構成精美絕倫、雅韻欲流的佳作。其精湛的刺繡技巧和完美的藝術造型,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林刺繡技藝
  • 第一條:簡介
  • 第二條:歷史裡程
  • 第三條:今日新聞
簡介,歷史裡程,

簡介

三林刺繡經過元、明、清臻於燦爛、又延續至民國,其發展的歷史極為漫長,四鄉婦女深得江南刺繡遺韻,形成了三林鄉土味特濃的刺繡。它以線細、行針密、針法多樣、色彩豐富、精緻細膩不留針線痕而著稱。三林刺繡採取不同的針法,表現了山、雲、水、天虛無縹緲,所繡的花、鳥、魚、蟲,五彩斑斕。許多刺繡藝人祖輩相傳,以精湛的技藝,沿續發展刺繡技藝,從未間斷。他們用手中的線,描繪了自己對美好的理解,不但淳樸秀麗,色彩豐富,更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古樸的繡品盈含了大量質樸的三林民俗文化信息。

歷史裡程

清宣統二年(1910)四月二十八日至十月二十八日,清政府在南京舉辦了“南洋第一勸業會”,三林鎮巨商湯學釗曾邀集藝人選送刺繡參展,獲得好評,三林刺繡聲譽傳至海外。
上海闢為通商口岸,洋人來華者日眾,繡成衣出口為民謀此業者日益增多。在三林素以刺繡聞名的楊林寶女士,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即開設刺繡培訓班,教授女工,並租房於呂班路(今重慶南路)38號與同孚路(今石門路)湯生公司達成協定,交割其刺繡業務,因楊氏對工藝的不斷改進,推陳出新,頗得外商讚許,而三林四鄉婦女皆以楊氏工價公道,賴以生存者日眾,貧苦者以其寬裕者近千人。
隨著三林地區刺繡業的不斷繁榮,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三林聯豐葉家宅的孫金銓,鎮上的陸桂根、周志勇等先後在上海開設“刺繡作場”雇藝師、帶徒弟,根據可戶要求在綢料上描繪花紋,設計刺繡圖案,分發給年輕婦女刺繡。作場加工刺繡成衣,形成了一條龍的體系,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習針巧,為真實寫照,從而掀起了三林歷史上第一個刺繡高潮,直至做到太平洋戰爭爆發,西人回國。
解放初,黨和政府十分關注傳統工藝,1951年曾選派三林刺繡藝人參加“蘇南區土特產城鄉交流會”。1953年在三林鎮西林街24號成立了“三林刺繡合作社”,1954年初,刺繡藝人楊林寶之後,楊彩英、楊翠琴、楊根炎、金素文等,成立了三林繡花站,為拓展業務,免費教授女工。四鄉婦女見刺繡獲利甚豐,習此業者近千人,基於業務的擴大,所生產的繡衣、繡品,因貨美價廉為歐美婦女所喜用,其傳統工藝性強,質量好,外商紛紛沓來,竟相爭購,銷數驟增。為擴展業務,刺繡工藝合作社,於各街,鎮及江浙周邊地區設傳習所,教授繡花。地方婦女10歲以上者渠習日增。並不斷改進刺繡的針法,以達到工藝需求,眾多的針法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拉絲秀麗,刻絲精美,雕繡剔透,抽絲纖麗,三林的特有工藝,抽拉雕聲譽遠播,傳至江浙。在三林鎮一批刺繡高手姑娘脫穎而出。他們以靈巧的手指,飛針走線繡出了無數美不勝收的繡品,上世紀七十年代,原新橋二隊的陸根娣,為高棉西哈努克親王刺繡的服裝。聲譽遠播。上世紀八十年代三林繡品廠的康美麗還跨出國門,赴法國博覽會作刺繡表演,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三林刺繡在“長三角”乃至海外深具影響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刺繡工藝,已被現代的機繡,電腦繡所替代。在近十幾年中,一大批刺繡藝人,有紛紛離開刺繡行業,如今從事刺繡的老藝人,日漸稀少,隨著老繡娘的不斷謝世,如今能從事此業的大多是四十歲以上者,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刺繡作為傳統工藝,無情地受到了衝擊,與它業相比,付出的多,而得到收入低而不稱,難免出現後繼乏人的局面,這無疑使刺繡陷入了低谷。三林的刺繡正面臨失傳危機。
為讓三林這一古老的刺繡藝術重現魅力,三林鎮文廣中心主任王建軍先生獨具慧眼,想盡辦法,使其重煥生機。他深入到鄉村和家庭,蒐集挖掘了80多件民間繡品,並請專業人員進行整理和裝裱,使民間的傳統刺繡作品得到了較完整的保存和保護。為了弘揚三林刺繡藝術,他向鎮領導提出了傳承挖掘三林刺繡,賦予三林刺繡新的藝術生命的建議和思路,並於2004年10月及時舉辦了“龍之魂、繡之韻”藝術社,在文化中心開闢了刺繡展示室,在三林國小開辦了少兒刺繡特色班,欲讓學生從小感染參與並發展刺繡技藝誘發導因,努力使三林的刺繡品牌傳承下去。有了政府的支持,三林刺繡文化活動日益活躍,三林不少年青人,中年人開始重拾刺繡藝術,三林刺繡傳承賦予新的活力。
今日新聞
在最 近閉幕的上海民族民間藝術博覽會上,來自三林鎮的一幅刺繡作品“福龍”獲得了金獎。說起刺繡“福龍”,專家們評價說:“真想不到!古老的刺繡竟有如此強的藝術表現力。”來自三林的刺繡藝人也連說“想不到”,因為博覽會上還有無數來自別處的刺繡作品。
記者近 日來到三林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在底樓的三林繡莊展示室見到了“福龍”作品。原來,作品上繡的既是一個“福”,也是幾條活靈活現的龍,二者巧妙地融為一體。繡莊“莊主”畢崢介紹,“福龍”作品中展現了三林刺繡的多種工藝手法,在民博會上引來許多參觀者的讚嘆,有人當場訂了20幅“福龍”,每幅開價2000元。三林繡娘在現場的表演,還為三林繡莊迎來了好幾筆訂單。
展示室及其牆壁上還展示著其他的三林刺繡作品,一部分是上面繡了各式花紋的真絲睡袍,更多的則是裝裱好的大小作品,繡的是花、鳥、蟲、魚、山水等圖案。繡莊的“首席繡娘”康美麗介紹說,她今 年50歲了,做姑娘時天天繡這些,27歲時還去過法國羅浮宮表演;牆上作品是最 近從社區居民那裡蒐集來的,許多為當地繡娘的珍藏品。有些還是“百年刺繡”:52歲的王蓓蕾提供的刺繡小童扎,還是其父親的外公兒時所穿,具有明顯晚清特點;紅旗村李坤興擁有的帷幕、掛屏,則是百年廟堂之物;康一榮先生拿出的幾件精美繡片,則是他曾祖父留下的刺繡轎飾。
三林刺繡曾經的輝煌,當地人說起來不無自豪。鎮文廣服務中心主任王建軍說,三林刺繡已有700多年歷史,近代曾有過兩次鼎盛時期:一次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三林以刺繡聞名的楊林寶女士,與上海的洋行達成協定,交割刺繡業務,後來帶動了三林近千貧苦者藉此謀生,其後三林刺繡在上海、香港、南洋開設多家“專賣店”;第二次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上海鄉鎮企業興起,三林女子人人拿起繡花針,家家架起繡棚,村村開辦了繡花廠,到八十年代參與刺繡者達到了20多萬人,三林刺繡合作社甚至在蘇浙地區廣授刺繡、發展業務。但後來興起的機繡、電腦繡,使三林刺繡走向衰微。
三林刺繡有其獨到之處。王建軍介紹,三林刺繡之所以廣受歡迎,因為它一方面融合了中國傳統四大名繡的精華,同時創造了地方繡技藝,並在現代不斷融入時尚元素。三林刺繡包含120多種工藝,但最值得一提的,還是三林獨創的“抽、拉、雕”三大手法:“抽”,是在絲綢上抽掉幾根絲,形成一定的幾何圖案;“拉”,是用針線將絲拉成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雕”,用剪刀剪掉平面上一些部位,再“雕”成鏤空的立體圖案。因為在圖案、構思、色彩、工藝上敢於大膽創新,三林刺繡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因而也受到市場歡迎。
為了弘揚三林刺繡,該鎮先後成立了“龍之繡藝術社”和“三林繡莊”。前者致力於三林刺繡的搶救、保護和創新,而後者則要推進三林刺繡的產業化。“三林繡莊”畢崢介紹,目前他最花心思的就是培養接班人,每周五繡莊的師傅們都要到當地的國小、中學開刺繡工藝課,培養孩子們對“傳家寶”的興趣。
三林刺繡是上海三林地區特有的地方刺繡形式,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繡藝流派之一。   三林刺繡古稱“筠繡”,是一種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料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傳統手工技藝。它在本土繡的技藝基礎上,集中國傳統四大名繡之精華,融明朝上海露香園的顧繡之精髓,並在此基礎上注重時尚元素,開創出了與其它繡法所不同的流派風格,以線細、針密、針法多樣、色彩豐富、精製細膩不留針線痕而著稱,其獨特的“抽、拉、雕”技藝更是堪稱一絕。
三林刺繡作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滲透了地方民眾的精神、習慣、心理、感情和審美方式,其作品能貼近人民民眾的生活,同當地人民民眾的生活方式、生活特點、生活情趣密切相關。它的能量是無限的,在傳承發展中,它既展現了豐富多樣的刺繡技藝,又為婦女再就業拓寬了道路。其作品不僅具有較高的家庭實用價值,而且能作為工藝品具有較高觀賞、收藏價值。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機繡、電腦繡的出現,三林刺繡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具體表現於三林刺繡傳承過程中老一輩刺繡藝人逐漸萎縮、新生代文化興趣向現代文化的發散,以及記載有關技術的專門書籍、影像資料嚴重缺失等,這給三林刺繡的生存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很有必要將三林刺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象加以保護,並在保護中進行更好的挖掘、開發和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