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朗鄉

三朗鄉

三朗鎮(Sanlang Zhen)位於故城縣城西北,距縣城13.9千米。鄉政府駐南鎮村。面積74.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084人(2017年)。轄38個行政村。三朗鄉已於2018年12月撤鄉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朗鎮
  • 外文名稱:Sanlang Zh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
  • 下轄地區:北鎮,南鎮
  • 電話區號:0318
  • 郵政區碼:253800
  • 面積:74.17平方公里
  • 人口:23084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機場:正定國際機場(輻射區域)
  • 車牌代碼:冀T
沿革,轄區,

沿革

1961年建三朗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原西鄉併入。1997年,面積74.4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朱往驛、南魯莊、河北召村、師召村、居召村、蔣召村、賈召村、辛召村、西高村、韓莊、尹里、北嶺蹤、南嶺蹤、南鎮、北鎮、張田村、白佛寺、龐田村、車田村、陳田村、新田村、前土營、后土營、張長林、王長林、李長林、趙長林、東牟村、西牟村、東原隰、西原隰、前崔莊、後崔莊、新崔莊、大李莊、小李莊、楊大屯、飲馬河38個行政村。
2003年,全鄉完成糧食總產13850噸,實現農業總產值9700萬元,鄉鎮企業實現總4.15產值億元,收入3.9億元,利潤2604萬元,全鄉人均純收入達到2680元。
三朗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主要作物有棉花、小麥、玉米。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把林業生產和蔬菜生產作為今後農業發展的主要產業,在楊夫屯村建成380畝韭菜種植示範大方,明年將建成三朗鄉千畝韭菜大方。
三朗鄉有鄉鎮企業231家,包括鑄造、砂輪、油氈、拔絲、棉花加工、消防器材等行業。近幾年來,鄉黨委、政府把上項目、引資金、發展企業做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成效。目前已形成鑄造、棉花加工為龍頭的支柱產業。長林鑄造小區占地130畝,共有鑄造企業及攤點105家,其中資產超500萬元3家,年產值達4000萬元,利稅320萬元。全鄉共有6家大型棉花加工廠,基本實現了全鄉棉花產、供、銷一條龍。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三朗鄉

轄區

轄朱往驛、南魯莊、河北召村、師召村、居召村、蔣召村、賈召村、辛召村、西高村、韓莊、尹里、北嶺蹤、南嶺蹤、南鎮、北鎮、張田村、白佛寺、龐田村、車田村、陳田村、新田村、前土營、后土營、張長林、王長林、李長林、趙長林、東牟村、西牟村、東原隰、西原隰、前崔莊、後崔莊、新崔莊、大李莊、小李莊、楊大屯、飲馬河38個行政村。
代碼代碼 131126203:~201 南鎮村 ~202 韓莊村 ~203 西高才村 ~204 尹里村 ~205 南嶺蹤村 ~206 北嶺蹤村 ~207 賈召村 ~208 辛召村 ~209 蔣召村 ~210 居召村 ~211 師召村 ~212 河北召村 ~213 南魯莊村 ~214 朱往驛村 ~215 北鎮村 ~216 張田村 ~217 白佛寺村 ~218 龐田村 ~219 車田村 ~220 陳田村 ~221 新田村 ~222 前土營村 ~223 后土營村 ~224 張長林村 ~225 王長林村 ~226 李長林村 ~227 趙長林村 ~228 東牟村 ~229 西牟村 ~230 東元西村 ~231 西元西村 ~232 前崔莊村 ~233 後崔莊村 ~234 新崔莊村 ~235 大李莊村 ~236 小李莊村 ~237 楊福屯村 ~238 飲馬河村
據故城縣縣誌記載:遼延禧年間(1102――1110年),有石、張、蘆三翁經常在此漁獵,問其姓名不答,問疑難之事即詳為解。時人語曰:“若得事不爽,除非問三朗”三翁死後,時人念其詳釋疑難,豁達明朗,為其修祠立碑,並將此村定名三朗。耕地5100畝,83年村民2228人。西臨清涼江。
朱往驛——據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由清涼江乘船北巡經常在此停留休息,故名朱往驛。距公社正北偏東4.3公里,耕地6315畝,83年村民1936人。
南魯莊——據傳,明崇禎年間(1628――1641年),此處有幾戶魯氏居住,取名魯莊。後為和北邊的北魯莊區別,故更名南魯莊。距公社東北偏南3.7公里,耕地1639畝,83年村民458人。
河北召——據查,明永樂三年(1405年),此村是師召村的佃戶莊。原名師召村。1949年改名河北召村(因村前有條小河,此村居小河之北)。距公社東北偏南2.2公里,耕地1176畝,83年村民403人。
師召村——據師氏譜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有一師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那時此一帶村疏人少,為召遷民來此定居,故名師召村。當時發展很快,嗔怪稱十里長村,後仍叫師召村相沿至今。距公社正東偏北2.2公里,耕地1740畝,83年村民532人。
居召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村原名齊召村,1920年因居氏族旺,遂改名居召村。距公社正東偏北3.2公里,耕地914畝,83年村民282人。
蔣召村——據《蔣氏族譜》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從山東齊東縣遷來蔣氏定居於此,冠以姓氏定名蔣家莊,後為和師召村相呼應,故改蔣召村。距公社正東偏北3.7公里,耕地3282畝,83年村民824人。
賈召村——據傳,清朝末年,此村是鄭口賈氏地主的花園,那時名為花園召村。後改為賈召村。距公社東南偏北3.1公里,耕地1321畝,83年村民357人。
辛召村——據查,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辛氏從山西遷此居住建樓一座,定村名辛家樓,後又有部分移民遷入此地,為慕師召村之名,改名辛召村。距公社正東偏南3.2公里,耕地524畝,83年村民122人。
西高才——據查,元朝末年,朱氏在此定居開荒屯田,故名朱家屯。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洪水泛濫,因此地較高,沒有淹沒,故改稱西高台,後人認為此地風水好,久後必出人材,所以又定名西高才,相傳至今。距公社正南偏西3.5公里,耕地1992畝,83年村民718人。
韓莊——據查,清康熙三年(1664年),此村有杜姓在此居住,名杜家院。後韓氏搬來此地,家族漸旺,故改村名韓莊。距公社正南2.2公里,耕地1145畝,83年村民321人。
尹里——據傳,明燕王掃北時,因戰亂,有一李氏在此地隱居,取村名隱禮村。後有尹氏從山西洪洞遷來此處定居,局勢穩定隱禮為尹里村。距公社東南偏南2.3公里,耕地3799畝,83年村民1087人。
北嶺蹤——據查,明永樂三年(1405年),從太原府祁縣勸農屯遷來田、肖、郭三戶在此居住,當時這裡有一土山,土山南邊有一村莊,叫南嶺蹤,因此居土山之後,故名北嶺蹤。距公社東南偏北4.3公里,耕地2311畝,83年村民741人。
南嶺蹤——據查,明永樂年間,此村北有一土山,逢陰天時,土山時隱時現,在此定居者,皆稱此為嶺蹤。因該村位於土山之南,故名南嶺蹤。(年)。據(年)。距公社東南偏南4.6公里,耕地4271畝,83年村民1357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