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

三明

三明市,地級市,隸屬福建省,位於福建省中部連線西北隅,地處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之間,全市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鄰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龍巖市。

2014年三明市根據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批覆的《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做出具體部署,把三明市建設成為福建省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生態文化旅遊勝地和休閒養生基地。

三明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6年9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三明擁有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是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是全國四個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截至2015年6月,已發現金屬和非金屬礦種79個,已探明儲量的礦種49種,已開發利用的43種。全市擁有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2個世界級品牌和國家級、省級旅遊品牌各50多個,數量和等級名列全省前茅。

2017年,三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6.06億元,比2016年增長7.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440元,比2016年增長7.1%。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7.0萬人,比2016年末增加2.0萬人。

2017年,三明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水文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水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安全生產,社會保障,交通,綜述,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歷史文化,城市象徵,戲曲文化,民俗文化,通行語言,飲食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綜述,金湖,玉華洞,閩江源,仙人谷,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上古屬百越地,夏商時期屬於揚州地,周代隸七閩地,戰國時期屬楚國地,時期屬閩中郡及揚州會稽郡東冶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設立將樂縣、綏安縣(綏安縣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改為綏城縣,至貞觀三年(629年)最終廢置後未再恢復建制),隸屬建安郡
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升沙戍堡為沙村縣, 是為沙縣設縣之始;後於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稱沙縣,先後隸屬建安郡、建州。
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將沙縣西部原黃連峒地帶之黃連鎮升格為黃連縣,後於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寧化縣,隸屬臨汀郡;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原尤溪山峒地帶設定尤溪縣,隸屬福州。
五代十國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將原綏城縣地之永安場、歸化場分別升格為建寧縣、歸化縣(後歸化縣於宋元祐元年即1086年改名泰寧縣),隸屬建州。
宋朝元符元年(1098年),析寧化縣地設定清流縣, 隸屬汀州
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析沙縣新嶺以南地、尤溪寶山以西地設定永安縣,隸屬延平府;成化七年(1471年),析寧化、清流、將樂、沙縣4縣地設定歸化縣,隸屬汀州府,後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改名為明溪縣;嘉靖十四年(1535年),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地設定大田縣,隸屬延平府。隆慶元年(1567年),析龍巖、大田、永安地置寧洋縣,隸漳州府
清代基本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轄九府二州,先後增設龍巖州、永春州和台灣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田縣改隸永春州(直隸州)。翌年,寧洋改隸龍巖州。
民國時期民國初年(1912年),改府為路,並改廳、州為縣。三明境域屬北路觀察使署。
民國三年(1914年),改路為道,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尤溪縣、建寧縣、永安縣統屬建安道;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寧洋縣統屬汀漳道;大田縣屬廈門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實行新的省、縣制,各縣直隸福建省政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閩變”發生,國民黨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下轄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及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尤溪縣、永安縣、泰寧縣、建寧縣屬延建省;清流縣、明溪縣(原歸化縣)、寧化縣、寧洋縣屬龍汀省;大田縣屬興泉省。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閩變”失敗,四省撤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改組後的福建省政府實行行政區督察專員制,將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尤溪屬第三區(稱南平專署);大田屬第四區(稱仙遊專署);永安、寧洋、清流、明溪、寧化屬第八區(稱長汀專署);將樂、泰寧、建寧屬第九區(稱邵武專署)。
三明三明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又將全省原劃分的10個行政督察區縮並為7個行政區。尤溪縣、永安縣、將樂縣、沙縣屬第二行政區;大田縣、寧洋縣屬第六行政區;寧化縣、明溪縣、清流縣、建寧縣、泰寧縣屬第七行政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省政府內遷永安。6月,省保全處、縣政人員訓練所、三青團等一些國民黨黨、政、軍機構相繼遷到三元、梅列。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為便於管理,福建省政府決定以三元鎮為中心,劃出人口萬餘人的各鄉,成立三元特種區,轄三元城關、列東、列西等地,仍視為沙縣境內的一部分。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於三元特種區轄境小,財政入不敷出,遂將原沙縣、永安、明溪3縣屬地各劃出部分併入三元特種區,成立三元縣。全縣土地面積為1031平方公里,人口約3.8萬人,隸屬第二行政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全省行政區調整為9個行政督察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建寧縣、尤溪縣仍屬第二區(南平專署);寧化縣屬第七區(長汀專署);永安縣、寧洋縣、大田縣、清流縣、明溪縣、三元縣改屬第九區(永安專署)。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行政區又調整為7個行政督察區,永安專署改稱第六區,三明境域各縣隸屬不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冬至1950年春,三明境域各地先後解放,分屬龍巖永安南平專署。
1950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永安縣設立專(市)級建制的省督察機關即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4月,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下轄三元縣永安縣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寧洋縣德化縣(同年10月27日劃歸晉江專區)。
1956年6月,永安專署撤銷。7月間,三元、明溪2縣合併成立三明縣,隸屬南平專署。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寧洋縣(1956年7月9日國務院第34次會議決定撤銷)隸屬龍巖專區,大田縣隸屬晉江專區。
1958年4月,三明闢為重工業基地後即成立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為黨政合一領導機構,負責領導三明工業區的工業建設以及各項市政建設與管理工作,直屬省委、省人委領導,並與南平地委、行署雙重領導三明縣。
1959年2月,經中央批准,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與三明縣機構合併,成立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省轄)。
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改名為三明市人民委員會(為省轄三明市)。
1961年11月,恢復三明縣建制,轄區為原明溪縣行政區域。同月,清流、寧化、永安三縣從龍巖專區劃歸三明市,轄區擴大為四縣。
196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三明專員公署,將三明市降為地轄市,專署下轄三明市、三明縣、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同月從晉江專區劃入),總計一市五縣。
1964年4月,三明縣恢復為原明溪縣名。
1967年2~3月,三明軍分區奉命介入地方執行“三支兩軍”任務,成立生產領導小組,負責三明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同年7月,福州軍區黨委決定成立三明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三明市梅列區三明市梅列區
1968年10月,成立三明專區革命委員會,為黨政合一的領導機構,行使原地委、專署的全部職能。1970年6月18日,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5縣劃歸三明專區,7月正式劃入。三明專區轄區擴大為一市十縣。同年12月,三明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29日,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為三明地區行政公署,轄區不變。
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並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實行以市帶縣的管理體制。198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永安縣改為永安市縣級市)。

行政區劃

2017年,三明市轄2個區、1個市、9個縣,共有66個鄉(含2個民族鄉)、63個鎮、13個街道、174個社區、1735個村,三明市政府駐地為梅列區高岩新村。
三明市行政區劃
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
參考資料: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明位於武夷山脈戴雲山脈之間,地處閩中閩西北結合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全境總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與福州市的閩清永泰毗連;東南鄰泉州德化永春;西南接龍巖地區的漳平連城長汀;北靠南平地區的邵武順昌南平;西北與江西省的石城廣昌南豐黎川交界。

地質地貌

  • 地質
三明市境域地層結構發育完整,自下元古界至新生界共有12個系,37個地層單元包括變質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積岩四大岩類。最古老的岩石層分布於建寧一帶的晚太古代天井坪組,是華夏古陸核的組成部分,代表福建省最古老的岩石層。
由於三明地跨福建三大構造單元,地質結構上存在四條斷裂帶:沙縣—南日島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將樂、沙縣、尤溪等地;永安—晉江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明溪、永安、大田等地;邵武—河源北東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建寧、寧化等地;政和—海豐北東向斷裂帶,貫穿尤溪、大田、永安、沙縣及三明城區。
  • 地貌
三明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北西部為武夷山脈,中部為玳瑁山脈,東南角依傍戴雲山脈。峰巒聳峙,低丘起伏,溪流密布,河谷與盆地錯落其間,全境地勢總體上西南部高,北東部低,海拔最高(建寧白石頂)1858米,最低50米。
三明台江大橋三明台江大橋

氣候條件

  • 綜述
三明境內地處沿海低緯度區,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寧化、清流、建寧、泰寧、明溪、將樂高海拔山區為中亞熱帶氣候;南部、東南部的尤溪、沙縣、三明市區及永安、大田的低海拔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點。境內氣候總特徵是: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半年多東風炎熱多雨,冬半年多東北風寒冷乾燥。由於境內地形差異很大又可造成局部性小氣候,特別是垂直分布的小區域氣候差異更大,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形成上述氣候特徵的主要因素:(1)境內處於福建西部的中段地帶,屬於低緯度區,光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數可達1727.1~1897.5小時,得到較充分的太陽光熱因而氣溫高,同時受海洋影響較大。夏半年,來自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季風可帶來大量水汽,因而雨量充足造成境內夏季高溫多雨;冬半年,北方大陸來的冷空氣到境內已成強弩之末,僅對境內西北部有影響,故境內冬季寒冷乾旱。(2)地形的影響:境內屬中低山地區,地形、地貌、坡向、植被錯綜複雜,其中丘陵與盆谷占43.34%,山地占56.33%,千米以上山峰有454座,大山脈有武夷山脈中段、杉嶺山脈南段、玳瑁山脈北段、戴雲山脈北段,呈北東—南西走向平行分布,造成東西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略呈馬鞍形的地貌態勢,這種地形極大影響了境內氣候,因戴雲山脈與玳瑁山脈的屏障作用形成閩中谷地少雨區。而複雜的地形又造成了山區增溫型氣候與山區降溫型氣候。地形的差異造成盆地與山地氣候明顯差異。
  • 氣溫
氣溫總體上具有四周期變化特點,氣溫1月最低,7月最高,春季趨向上升,秋季下降;氣溫日變化以日出前最低,午後最高。年平均氣溫17℃~19.4℃,南北相差2℃,總體上為西北部低,東南部高,河谷丘地高于山地。最冷月均在1月,各地變化也較大,最低氣溫可達-10℃,最高也不超出10℃,極端低溫可達-11.3℃。最熱月在7月,平均氣溫為27℃~28℃,極端高溫可達40.5℃,平均日較差<10℃。境內四季分明:由南向北,春季從2~3月下旬開始,夏季從5月上旬至下旬開始,秋季從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開始,冬季從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開始。各季持續時間:夏季:北部120~150天,南部150~160天;冬季:北部90~100天,南部僅30~50天;春秋兩季基本上相同,各持續80~100天。建寧、泰寧、寧化秋季特短,僅60天左右。
無霜期可在216~304天之間變化,南部幾縣霜日10~35天,初霜在11月19日至12月15日,終霜在2月11日至3月5日相對較長,北部幾縣相對偏短。≥10℃的活動積溫在4000℃~6000℃之間變化,三明、沙縣兩地比較高,可超過6000℃,450米以上都不適合種植雙季稻。
各縣(市)平均氣溫在18.0℃(建寧)~20.3℃(三明)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明溪、大田正常,將樂、寧化、清流、永安偏高外,其餘各縣(市、區)為顯著偏高~異常偏高。
  • 四季特徵
冬季(12~2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8.3℃(建寧)~12.4℃(大田)之間。西北部各縣除將樂、明溪外均≤10℃,東南部在12℃左右。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永安偏高,尤溪、大田顯著偏高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春季(3~5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18.4℃(泰寧)~20.4℃(永安)之間。西北部各縣除將樂外均≤19℃,東南部在20℃左右。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明溪、大田正常外,其餘各縣(市、區)為偏高~顯著偏高。全市無“倒春寒”天氣、亦無“五月寒”天氣。
夏季(6~8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26.4℃(大田)~28.4℃(沙縣)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將樂、寧化、明溪、永安、大田正常,三明、清流偏高,沙縣、尤溪顯著偏高,建寧、泰寧異常偏高。
秋季(9~11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均正常,平均氣溫在18.5℃(建寧)~21.2℃(三明)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均屬正常。
  • 降水
三明市各縣年降水量平均在1400~2000毫米之間,隨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年平均降水量為1688毫米,屬福建省豐水區,最大年降水量可達2422.4毫米(清流),最小降水量為904.6毫米。由於玳瑁山脈與戴雲山脈的屏障作用,閩中谷地降水量偏少。
三明市各縣降雨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3~4月為春雨季,降水日數較多,而強度弱,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25%~30%;5~6月為梅雨季,降水量多,強度大,占全年降水量的30%~35%,月平均降水日數為15~20天,連續暴雨一般出現在本季;7~9月為颱風、雷雨季,不同地區變化較大,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20%~27%,月平均降水日數為8~15天;10~11月為旱雨季,是全年的乾旱季節,降水量占全年的12%~14%,月平均降水日數為10~12天,最長連續無降水日一般在本季,偶爾也會出現連綿陰雨的爛冬天氣,給冬耕冬種帶來不便。
降水量的相對率,一般雨量較多的2~8月相對變率都在50%以下,而少雨季節的10月至翌年1月的相對變率可大於50%。
  • 日照
三明平均日照時數1727.1~1897.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8%~43%,各月日照時數以7月最高,可達226~272小時,2月最小,為87~99小時,太陽總輻射量在本市比較充足,可達120千卡/平方厘米,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差異,總體呈南部高北部低的態勢。
各縣(市)的日照在1661(大田)~1830(明溪)小時之間,與常年相比,除建寧顯著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為正常~偏多。
冬季(12~2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209(沙縣、尤溪)~296(明溪)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尤溪偏少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春季(3~5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313(清流)~356(建寧)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建寧、泰寧、明溪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夏季(6~8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531(大田)~656(建寧)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建寧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秋季(9~11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463(大田)~544(沙縣)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寧化、明溪、大田正常,沙縣異常偏多,三明、建寧顯著偏多,其餘各縣市為偏多。

水文特徵

2013年全市地表水資為184.48億立方米,折合年徑流深803米,比2012年少37.2%,比多年平均值少14.6%,屬偏枯水年份。三明市各行政分區地表水資源量與多年平均值相比除大田縣、尤溪縣分別偏多7.1%和9.8%外,其他各縣區都偏少,其中,尤溪縣的地表水資源量最多,為31.9億立方米,占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17.3%,該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多9.8%;三明市區最少,為9.46億立方米,占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5.1%,比多年平均值少8.7%。
金溪金溪
三明市主要河流沙溪金溪尤溪的地表水資源量分別為86.17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9.94億立方米)、52.75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2.35億立方米)、53.46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5.55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值相比沙溪、金溪,分別少22.8%、24.9%,尤溪多13.6%。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4年,三明土地總面積229.65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9.4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48%;園地面積6.9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4%;林地面積183.20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9.77%;草地面積3.4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9%;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5.20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29%;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3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5%;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5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96%;其他土地面積4.19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82%。

礦產資源

三明市礦產資源由於地質構造差異,礦產資源分布不均,造成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煤礦主要分布在大田、永安、清流、將樂等地,且品種單一;鐵礦主要分布在大田、永安等地;金礦主要分布在尤溪、泰寧、建寧一帶;鉛、鋅、銅、硫鐵礦主要分布在大田、尤溪、永安、將樂一帶;鎢礦分布在寧化、清流等地;重晶石分布在永安、明溪等地;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永安、大田、清流、將樂、寧化、三元等地;螢石主要分布在將樂常口、明溪胡坊、清流余朋。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79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49種,主要有:石灰岩重晶石螢石鉀長石高嶺土硫鐵礦藍寶石等。探明儲量的礦區中,大型礦床6個,中型礦43個,已開發利用的礦產43種。

森林資源

三明市林地面積189.4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2.5%,森林覆蓋率76.8%,活立木蓄積量1.15億立方米,毛竹儲量3.8億株,人均林木林地資源居全省第一,是全國少數幾個超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素有“中國綠都”之稱。

水利資源

三明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全年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沙溪、金溪、尤溪。全市集雨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條,其中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5條,都屬山區性河流,水量充沛且季節性變化大,為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519~2044毫米,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三明市水旱災害頻繁,防汛抗旱任務繁重。技術可開發的水能資源244.71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7.0萬人,比2016年末增加2.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1.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9.0%,比2016年末提高1.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93萬人,出生率為15.3‰;死亡人口1.75萬人,死亡率為6.8‰;自然增長率為8.5‰。
  • 家庭戶人口
2015年末,全市共有家庭戶78.74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0.4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8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3.04人增加0.14人。
  • 性別構成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28.0萬人,占50.6%;女性人口為125.0萬人,占49.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9.4下降為102.4。
  • 年齡構成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9.3萬人,占19.5%;15-64歲人口為174.6萬人,占69.0%;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1萬人,占11.5%。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2個百分點, 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個百分點。

民族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9.5萬人,占98.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5萬人,占1.4%,少數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壯族苗族滿族布依族高山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等。其中畲族人口數在各少數民族中為最多,占全市總人口比重的1.1%。

政治

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

經濟

綜述

2017年,三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6.06億元,比2016年增長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2.52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095.15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758.38億元,增長11.1%。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5.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440元,比2016年增長7.1%。

第一產業

2017年,三明市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67.35億元,比2016年增長4.3%。糧食種植面積340.28萬畝,比上年增加8.31萬畝,其中稻穀面積222.17萬畝,增加5.9萬畝;菸葉種植面積44.32萬畝,減少2.14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0.90萬畝,增加0.4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70.17萬畝,增加3.22萬畝。
2017年,糧食產量121.99萬噸,比2016年增加4.61萬噸,增長3.9%。其中,稻穀產量92.32萬噸,增產3.64萬噸,增長4.1%。
2017年,肉蛋奶總產量21.73萬噸,比2016年增長5.7%。肉類總產量18.71萬噸,增長3.7%。其中,豬肉產量14.01萬噸,增長1.9 %;牛肉產量0.51萬噸,增長9.0%;羊肉產量0.37萬噸,增長11.3%。年末生豬存欄112.29萬頭,增長9.2%;生豬出欄172.81萬頭,增長0.2%。牛奶產量0.42萬噸,增長14.5%。
2017年,水產品產量11.81萬噸,比2016年增長6.2%。
2017年,新增(恢復)有效灌溉面積3.77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54萬畝。
農業產業化持續推進,新增166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5747 家。促進和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增土地流轉面積0.33萬畝,累計流轉面積達到79.41萬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33.7%。

第二產業

2017年,三民市全部工業增加值895.62億元,比2016年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47.18億元,增長8.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長3.3%;國有企業增長3.1%,集體企業增長5.0%,股份制企業增長8.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6.9%;私營企業增長8.0%。分輕重看,輕工業增長10.7%,重工業增長6.7%。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4.1%,製造業增長8.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7%。工業產品銷售率98.97%,比2016年提高0.26個百分點。
全市規模工業中冶金、林產等七個主要產業實現增加值711.40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總量的84.0%;增長7.2%,低於規上工業增速0.9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的38個行業大類中有36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其中有20個行業實現兩位數較快增長,占全市工業大類行業的52.6%。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 23.81億元,比上年增長27.7%。
2017年,三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49.81億元,比2016年增長74.7%;其中國有控股企業61.23億元,增長4.4倍;國有企業0.12億元,增長37.3%,集體企業0.33億元,增長24.2%,股份制企業143.11億元,增長8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4.12億元,增長1.7%;私營企業72.75億元,增長14.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91.07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3.79%。
2017年,三明市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99.54億元,比2016年增長2.8%。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 622.29億元,增長11.9%;房屋施工面積4354.99萬平方米,下降6.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82.49萬平方米,下降23.7%。

第三產業

  •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三明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98.50億元,增長16.7%,其中房地產投資109.21億元,增長4.6%。
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54.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2%,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2.9%。從到位資金情況看,全年到位資金2428.81億元,比2016年增長18%。其中,國家預算資金下降0.7%,國內貸款下降0.9%,利用外資增長255.3%,自籌資金增長18.4%,其他資金增長43.5%。
2017年,三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09.21億元,比2016年增長4.6 %。其中,住宅投資72.52億元,增長4.3%;辦公樓投資5.60億元,增長67.7%;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3.65億元,下降10.9%。
  • 國內貿易
2017年,三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3.43億元,比2016年增長11.0%。其中:限上企業零售額266.05億元,增長15.6%;限下企業和個體戶零售額267.38億元,增長6.8%。
電子商務交易活躍。全年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46.67億元,比2016年增長22%。“正統網”入駐電子商務企業379家,比2016年增加51家。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日用品類零售額比2016年增長27.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3.3%,糧油、食品類增長23.0%,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8.9%,汽車類增長11.2%,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1.1%,中西藥品類下降4.2%。
  • 對外經濟
2017年,三明市進出口總額156.50億元,比2016年增長10.3%。其中,出口146.90億元,增長12.1%;進口9.60億元,下降11.0%。進出口順差137.30億元,比上年增加 17.08億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63.07億元,增長11.3%。
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7家,比2016年增長3.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84億美元,增長7.9%。
  • 旅遊
2017年,三明市接待入境遊客7.77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19.4%。其中,接待外國人3.09萬人次,增長14.7%;台灣同胞3.60萬人次,增長28%;港澳同胞1.08萬人次,增長8.7%。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749.23萬人次,增長20.2%;國內旅遊收入241.19億元,增長28.9%。旅遊總收入246.03億元,增長28.9%。
  • 金融
2017年末,,三明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674.37億元,比2017年末增長11.6%;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313.42億元,增長3.8%。
2017年內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49.33億元,比2016年下降6.5%;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5.26億元,增長2.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三明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037人,在校生25266人,畢業生7089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483人,在校生4386人,畢業生1537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0.93萬人,在校生2.93萬人,畢業生1.01萬人。普通高中招生 1.59萬人,在校生4.78萬人,畢業生1.60萬人。普通國中招生2.74萬人,在校生7.85萬人,畢業生2.49萬人。普通國小招生3.59萬人,在校生19.31萬人,畢業生2.81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22萬人。幼稚園在園幼兒 10.78萬人。
2017年,三明市國中畢業生普高升學率95.4%,國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98.6%。國小學齡人口入學率100%。幼稚園入園率97.8%。全市高考文史、理工類報名人數1.73萬人。全市4207人、8267人次參加自學考試,5165人次獲得單科合格證書,84人獲得本、專科畢業證書。
  • 中學
地名國中高中
大田縣
大田四中、大田六中、石牌初級中學、上京初級中學、太華初級中學、大田二中大田三中、大田五中、鴻圖中學
梅列區
梅列區第一實驗學校、三明市列東中學三明市第六中學三明八中、三明十一中、洋溪中學
三元區
三明市第三中學、三明市第四中學、三明市第十二中學、三明市三元區中村中學等
永安市
永安市貢川初級中學、永安市大湖初級中學、永安市第九中學、永安市第十二中學、永安市第三中學等
明溪縣
明溪縣沙溪初級中學、明溪縣胡坊初級中學、明溪縣蓋洋中學、明溪縣夏坊初級中學等
清流縣
清流縣城關中學、清流縣實驗中學、清流縣第三中學、清流縣長校中學、清流縣嵩口中學、清流縣第二中學等
寧化縣
福建省寧化第二中學、福建省寧化第五中學、福建省寧化第六中學等
福建省寧化第一中學、福建省寧化第二中學、福建省寧化第五中學、福建省寧化第六中學
建寧縣
建寧縣第三中學、建寧縣第二中學、建寧縣黃埠中學、建寧縣客坊中學、建寧縣溪源中學、建寧縣均口中學等
泰寧縣
泰寧縣第二中學、泰寧縣第三中學、泰寧縣第四中學等
泰寧第一中學
將樂縣
將樂縣白蓮初級中學、將樂縣黃潭初級中學、將樂縣第三中學、將樂縣水南中學等
福建省將樂縣第一中學、將樂縣水南中學
沙縣
沙縣南霞初級中學、沙縣大洛初級中學、沙縣第五中學等
尤溪縣
尤溪縣第二中學、尤溪縣第五中學、尤溪縣第七中學、尤溪縣清溪初級中學、尤溪縣八字橋中學等
尤溪第一中學、尤溪縣第二中學、尤溪縣第五中學、尤溪縣第七中學
  • 高等教育

科學技術

2017年,三明市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7.49億元,比2016年增長15.0%,占全市生產總值的0.94%[4]。全市列入省級及以上科技計畫項目40個,其中省區域發展項目4個、農業科技園區項目1個。新認定3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共有90家。新增省級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6家,共有國家級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2家,省級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43家。新增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共有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50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4家。新增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共有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家;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2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73家。全市共建成市級及以上眾創空間43家,其中2家經國家級備案、9家經省級認定;建成市級及以上科技孵化器18家,其中7家經省級認定、8家經省級備案;申報省級星創天地4家,其中3家經科技部備案。獲2017年度省科學技術進步獎9項。全市專利申請4294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05件;專利授權276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41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2件。全年共登記技術契約172項,技術契約成交金額10919.07萬元,增長24.1%。
2017年末,三明市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 11 個,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3個、國家一般氣象站7個;天氣雷達觀測站1個。共有地震監測綜合台1個,測震台7個,強震台3個,烈度速報台9個,GPS基準站16個,流動重力觀測點25個,跨斷層短水準場地3個,地磁台1個,流動地磁觀測點12個,電磁波觀測站1個,地下流體觀測站 2個,鑽孔體應變觀測點1個。

文化事業

2017年末,三明市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民眾藝術館(文化館)13個,公共圖書館13個,圖書館藏書總量331.05萬冊,博物館(紀念館)13個。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0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26個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101個點,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2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4處;有34個村和51個村分別入選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全市作品著作權登記和著作權登記2205件;館藏文物共25151件/套,不可移動文物4729處。
2017年,三明市共有11個高山無線廣播電視發射台,實現中央、省、市、縣級共十六套電視節目的無線數位化覆蓋。全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21037場,觀影人數達156萬餘人次,全面實現全市1736個行政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任務。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37.80萬戶,其中數位電視用戶35.92萬戶。全市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8.53%,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9.33%。

醫療衛生

2017年末,三明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96個,其中醫院 46個,衛生院12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3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2個。擁有醫療機構床位14062張,衛生技術人員15728人。

體育事業

2017年,三明市參加全國性群體比賽484人次,獲得7金;參加全省性群體比賽711人次,獲得7金8銀1銅。參加國際性競技比賽3人次,獲得2金;參加全國性競技比賽55人次,獲得36金22銀10銅;參加全省性競技比賽464人次,獲得37金50銀45銅。

安全生產

2017年,三明市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138起,比上年下降12.1%;死亡 81人,下降3.6%。各類較大事故3起,死亡12人。未發生重特大事故。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379人。

社會保障

2017年末,三明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人數46.9萬人,比2015年增加1.2萬人。其中,在職33.96萬人,離退休人員12.93萬人,全部實現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市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20.85萬人,其中參保繳費城鄉居民80.43萬人,領取養老金35.01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0.46萬人,增加 0.1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21.19萬人,減少 0.0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3.08萬人,增加1.03萬人。
2017年末,,三明市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56萬人,減少0.07萬人。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0.49萬人,減少0.09萬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02萬人,減少 0.13萬人;特困人員0.48萬人。
2017年末,三明市養老機構床位數增至15031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3張。全市建立各類社區服務機構1073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站)195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5571.65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4777萬元。

交通

綜述

三明是東南沿海與中西部地區的重要連線帶,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的重要區域。已形成集高速公路、快速鐵路、機場於一體的立體交通體系。
2017年,三明市公路通車裡程15145公里,增長1.5%;其中高速公路740公里,增長12.7%,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居全省前列。廈沙高速建成通車,興泉鐵路、浦梅鐵路、莆炎高速三明段全線開工。三明沙縣機場旅客運輸量突破20萬人次。

高速公路

三明市有福(州)銀(川)、泉(州)南(寧)、長(春)深(圳)高速公路貫穿境內,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截至2015年6月,廈(門)沙(縣)、永(安)漳(州)高速公路、莆(田)炎(陵)高速公路三明段正在建設。2015年末,漳永高速三明段、莆炎高速三明莘口至明溪城關段已建成通車。
2016年公路通車裡程14915公里,比2015年增長2.0%;其中高速公路652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居全省前列。

鐵路

三明市有通往江西的向莆快速鐵路,南三龍快速鐵路將於2017年建成通車。2015年,將動工建設浦梅、吉泉鐵路,將全面打通三明連線內陸與港口的快速通道。

航空

三明沙縣機場場址位於沙縣城區東北側、距三明市區23公里,離沙縣城區不到5公里。
2016年3月7日三明沙縣機場正式通航。沙縣機場近期總投資約25億元,定位為支線機場,場區占地面積約5000畝。近期飛行區技術指標層級為4C,可起降波音737系列、空客320系列等C類機型。
三明沙縣機場是福建省第三個純民用機場、第六個民用運輸機場。機場半徑100公里區域內覆蓋三明和南平等2個設區市及13個縣(市/區),涉及人口620萬人。
三明沙縣機場自2016年3月7日通航以來,先後開通了上海-三明、北京-武漢-三明、深圳-三明、廣州-三明-唐山四條往返航班航線。

歷史文化

城市象徵

1991年1月24日三明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決定,將三角梅迎春花並列為“市花”,將黃花槐紅花紫荊並列為“市樹”。

戲曲文化

  • 梅林戲
梅林溪被譽為全國“天下第一團”的泰寧到梅林戲俗稱“泰寧大戲”,流行閩贛邊陲,相傳清乾隆年間,由徽班經江西、浙江傳至閩而形成的一種鄉土戲。表演方式形成了梅林戲樸實、粗獷的藝術風格,唱念打做都有一定的程式動作,唱腔以皮簧、撥戲、吹腔為主,尚有南詞北調,弦索、四平調、青板,小調等;樂器分文樂(弦樂、管樂)、武樂(鑼、鼓、板);音樂曲調以弦樂伴奏和吹奏樂為主。行當有“七緊、八寬、九逍遙”之稱,角色也分生、旦、淨、末、醜,行當全、分工細,生、旦唱詞大嗓開小嗓落,每句都有“噫”的拖音,山歌風味濃。花臉唱腔節奏強烈,老生唱腔變化多,聲調高昂,醜行唱念結合,全劇粗獷與婉轉相兼,別有情趣。服飾精緻古野考究,化裝時常在眉與唇間飾以紅點更覺可愛,加上語言由過去講當地的“土官話”改為現在的國語上演。傳統劇目有《飛龍帶》、《蘭腰帶》、《乾坤帶》、《鴛鴦帶》、《雙貴》、《單貴圖》等。
  • 肩膀戲
肩膀戲,亦稱肩頭坪。據《沙縣誌》記載,清朝宣統年間,閩中沙縣的民間戲劇十分活躍,各班竟相演出,時有"玉枕軒"的領班連細狗別出心裁,創新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戲。主要劇目有《小放牛》、《補缸》、《花子過關》等。肩膀戲,是福建省獨有的民間傳統藝術。演技奇特,唱腔動聽,兼容各調,場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間藝術奇葩"之美譽。
  • 宜黃戲
宜黃戲俗稱大戲、土戲。由崑曲、西秦腔發展演變而成的。明朝末年由江西撫州傳入建寧,盛於清朝。當時,建寧擁有同師同祖同腔調的戲社五個,遍及建寧各集鎮。宜黃戲主要以用二換一曲唱到底的《碧玉簪》、《珍珠塔》譽名,次以傳統正本戲《龍鳳配》、《二度梅》、《下南唐》等二十餘個劇目廣流於眾。宜黃戲腔調多唱上線(二換或二簧)拆子戲(俗稱雜戲)多於正本。
  • 南詞
南詞是將樂主要地方戲曲之一。據考,它源於江蘇省蘇州,原系一種坐唱曲藝。清代中期從浙江傳入將樂,後廣泛流傳。縣內城鄉組建班社坐唱戲文,演唱者5-10人不等。在長期演唱實踐中,此曲藝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吸收民歌小調之精華,逐步形成帶有地方韻味的將樂南詞。

民俗文化

  • 客家民俗
三明,作為福建省的一部份,因為山的阻隔、語言的特殊、歷史的落後和貧困,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少,所以,相對地它保留了更多的晉、漢、唐、宋歷史上幾次客家大遷移的古代民俗文化。
歲節舞龍,歷來是歲時節日最為突出的一種民俗遊藝活動,三明各地均有此俗,每逢佳節,人們在村頭、草坪、長街、廣場相聚舞龍,增添節日的喜慶,乞求來年的安康。這一帶的龍,大多是竹、木、布、紙等紮成的,一般少則九節,多則三十餘節,均為單數。
婚娶始於周代的婚禮,至今在三明的一些地方依然可見。原始社會末期的“搶親”,在我們這裡仍有許多保留,例如迎娶新娘多半在半夜或天明之前;迎親隊伍到達女家時,女方把家中所有燈火全部吹滅,要等男方進門用帶來的燈火將女方家的燈會部點亮,新娘才能出門等等,都是搶親習俗的遺留。
食住這方面的習俗是最有時代的代表性,在寧化、清流、明溪一帶有著從晉代就已經有了記載“吃老鼠乾”的習俗;寧化的“魚生”資格就更老了,可以推至原始社會末期;還有“韭菜包”,它應當是北方飲食文化對南方飲食文化影響的最好見證。
放河燈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幾天是客家人祭祀故去的親人,超度亡靈的日子。舊時家家戶戶要製作米果、擂茶、製備三牲、香燭、紙錢,恭迎列祖列宗“回家”探視。村中還要打醮、做焰口、放河燈……其中最有趣的是放河燈。河燈是用上過蠟的紅紙剪成荷花、魚、船等形狀,裡面按上一根紙捻,入夜由僧人帶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設壇,誦經念佛,敲敲打打。無非是追薦亡靈,祈求消災降福。燒過祭文後,在河燈里注入燈油,點亮放入江中。
  • 青水畲鄉民俗
青水畲族鄉由王審知於公元885年在青水蓋竹洋定居伊始,繁衍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現有族譜1套12本,還存有4500年前(公元前約21世紀)高辛帝御賜的金銅軸畲族圖騰一幅,長12米;穎川堂“鐘氏錦彩”一面六圖,即:披荊斬刺、鐵畫銀鉤、高山流水、祖得內賢、鳳六定居、大展宏圖。明清時屬四十一都,是福建省17個少數民族之一,三明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於1987年10月7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設畲族鄉。

通行語言

三明市區通行三元話,三元話屬於閩中方言。閩中方言區的兩區1市1縣在古代同屬於沙縣行政區範圍,以沙溪下游的沙縣話為正宗,而地處沙溪中游的三元話和永安話比較接近,卻是沙縣話的變調。3地之話雖有變異,但基本上可以流通對話。
三明市區(為三元、梅列兩區)內除了少量閩南方言島和客家方言島外,大都通行三元話。城區和鄉村的口音略有差異。閩南方言島有岩前鄉的星橋、歐坑、富源、磜頭等村及洋溪鄉的大部分地方;客家方言島有中村鄉的前村;閩南話、客家話各半的有陳大鎮的漁溪村。此外,有些邊界村落與鄰縣話相近,如岩前鄉的三胡坑話與明溪縣的胡坊話相近。

飲食文化

  • 宴席
三明境域地處山區,民風淳樸,宴席比較簡單,一般酒宴為“八大碗兩盆湯”為標準。70年代後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宴席的水準也在不斷的上升,人們開始注重色、香、味美,山珍海味也較為常見。烹調工藝也豐富多彩,並融入閩菜、川菜、粵菜等特點。80年代始,三明民眾宴席有較大變化,有“雞鴨魚肉趕下桌,烏龜王八爬上席”的新俗語。而且,西式飲食也逐步傳入,如大型宴會中的自助餐,家庭式的西餐小宴等。90年代,人們又追求“返樸歸真”,喜歡無污染的自然食品。還出現了不少以保健為目的的“藥膳”餐飯,深受人們的歡迎。同時,菜餚的命名也越來越藝術化,有“孔雀開屏”、“南海風光”、“松鶴遐齡”、“龍鳳呈祥”等。
山鄉村鎮的菜餚及宴席除了保持原有的特色之外,大多亦向城市的烹調工藝靠攏。
  • 菜餚
民國及其以前,勞動人民的家常菜餚主要是蔬菜,有時連飯都吃不飽,菜餚不講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一般人家菜餚主要有瓜、豆等蔬菜,亦採摘山中竹筍、野蕨、菇類以作補充;有時也食用雞、鴨、魚、肉等,尤其是逢年過節或有親朋好友來臨時,都備有一些葷菜。早餐則多以自制的蘿蔔乾、醃菜、豆腐乳、筍脯及各種醃漬的瓜菜為主,有時煎炒些黃豆、花生米,一些較富裕人家也有用鹹帶魚或蝦米來做早餐的菜餚。豆製品亦是一般人家常用的菜餚,如豆腐乾、油豆腐、豆腐等。各地的芋頭、淮山、南瓜、蘿蔔、豆豉則是農家常年必備的菜餚。
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富裕了,雞、鴨、魚、肉等葷菜成了人們日常的菜餚,還有三明特產,如寧化的辣椒乾、老鼠乾,明溪的肉脯乾,沙縣的板鴨,永安的筍乾,泰寧、建寧的豆莢乾等,也成為地域性較為流行的上乘食品和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 主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三明境域大眾主食以稻米為主,由於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後,糧食緊缺,人們常常用地瓜、洋芋、蕉芋、木薯,甚至野菜充飢。60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不少地區以細糠做餅或蒸饅頭充當主糧,或用野菜、野果加工摻和谷糠,熬成粥來充飢。紅薯則成了當時的重要輔食。正常年月一日三餐大都二乾一稀,困難時期則為兩餐制,甚至有揭不開鍋的,水腫病人和餓死人的現象時有發生。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主食為稻米,糧食按人口定量供應,不很充足,一天三餐仍然以“二稀一乾”或“一稀二乾”,輔以雜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糧食年年豐收,人們主食不僅以稻米為主,還以大米為主要原料製成各種糧食製品調劑口味。平時以大米飯為主,若逢年過節或親友探訪,則以大米製成鍋邊糊、小油飯、粉乾、丸子,用糯米做年糕、炸油圈、制麥芽糖、炒米糕、打糍粑等,品種繁多。亦有把小麥曬乾再用石磨研成粉末篩除麥皮後,煮糊糊或烤餅食用。紅薯則用以切片、刨絲曬乾,或製成薯粉以配用。

名優特產

三明物產豐富,竹、木、菇、閩筍、建蓮、金桔、獼猴桃、花柰、天然寶石以及“汀州八乾”的明溪肉脯乾、寧化辣椒乾、田鼠乾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明溪縣:明溪肉脯乾有"三老"、"秋榮"、"榮興"、"老羅記"、"華鷹"、"正茂"等品牌,各種口味、包裝都有。正茂香腸。
清流縣:清流"蔬珍"筍乾、筍絲、酸菜乾、苦菜乾、黃花菜、黑筍乾、巴西菇、花菇告示;嵩溪豆腐皮、清津牌純天然葛冬粉、九龍湖魚乾,"九利"茶籽油。
寧化縣:客家傳統美酒"客源酒娘"、天然純淨"老鼠乾"、寧化山茶油、筍乾、花菇、茶樹菇、紅菇、豆腐皮。
梅列區:草菇、老抽、香酥、白米醋、老抽王、黃豆油等三星公司的"龜龍"牌系列食品。健盛公司的天然水煮筍、豬肚菇、小白菇、珍稀菇、茶樹菇。
將樂縣:洋窠熟筍乾、苦瓜茶。
沙縣鄭湖板鴨和浩田板鴨以及夏茂特產"辣倒神"牌辣醬;沙縣富口"老情人"豆乾、麻辣豆乾、豬肉干、素牛肉、鹵花生。
三元區:農旺出品的筍脯分"五香"、"麻辣"兩種口味;原野食品筍片、脆筍、鮮菇;水煮筍、清水筍。
永安市:永安玉筍、清水鹽筍、清水苦筍、香辣苦筍、安貞粉乾、含笑餡餅、永安金線蓮。
泰寧縣:大金湖盛產各類天然淡水魚,如金湖白魚、魚條、魚片、翹嘴魚、槍魚、桂魚、鯉魚、黃安等十幾個品牌。
建寧縣:省著名商標"文鑫":西門蓮子、皇家貢品建蓮蓮子(禮品)、紅棗桂圓蓮子糊、建寧白蓮、建寧蓮子、孟宗筍乾品牌產品:金絲筍、閩絲筍、水煮筍、鳳尾筍、水煮筍乾(禮品)。
大田縣:阿佳野菜、魚腥草茶、絞股藍茶、苦菜茶、金針菜、絞股藍珠茶、脫水苦菜、玫瑰茄、苦菜乾;上京仙人掌面乾、高山茶、九層粿、武陵烤兔等。
尤溪縣:金桔、珍珠筍乾、茶樹菇。

風景名勝

綜述

三明市擁有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2個世界級品牌和國家級、省級旅遊品牌各50多個,數量和等級名列全省前茅。主要旅遊景區有泰寧金湖,將樂玉華洞,永安桃源洞、鱗隱石林,閩湖,寧化天鵝洞,清流九龍湖,沙縣淘金山,三明市區格氏栲自然保護區、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大佑山、瑞雲山,尤溪九阜山,建寧金饒山、閩江源等。

金湖

金湖風景名勝區因地處金溪上游,富含沙金而得名。金湖整體形狀呈圓弧形,仿佛一輪新月,由東北向西南,再折向東南。湖區有大小溪澗數十條,匯集周邊6縣市4766平方公里流域的水流,景區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6平方公里,全長62公里,有“百里金湖”之稱。
金湖金湖
金湖1987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1月升格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評為國家 AAAA 級旅遊區和國家地質公園。 金湖景觀資源十分豐富,可概括為72峰、36岩、18洞、5泉、2瀑之美景,共分八大景區189個景點,49處勝景,具有山清、水秀、石美、洞奇、峰怪的“五絕”特點;景區生態良好,原始次生林覆蓋率達 95% 以上,水質優良,丹崖、翠峰、碧水相映成趣;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動植物繁多; 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春暖秋爽,四季適游,是度假避暑、休養旅遊、科考科普、水上運動的理想勝地。

玉華洞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因洞內岩石光潔如玉,華光四射而得名,是福建省最大的石灰岩溶洞。
全洞總長約6公里,有兩條通道,由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黃泥洞、溪源洞、白雲洞等6個支洞和石泉、井泉、靈泉等3條寬1〜3米,深不及膝的小陰河組成。洞內小徑盤曲,有180多個石灰岩溶蝕而成的景點,其中尤以“仙人田”、“煉丹爐”、“荔枝柱”、“蒼龍出海”、“童子拜觀音”等形象最為逼真。進口為“一扇風”,風聲不止,出口是“五更天”,可以使人體驗到由昏暗轉為光亮的景色。玉華洞於漢初被人發現後,遊蹤不斷。宋代楊時、李綱等曾游此洞。

閩江源

千里閩江正源發源於保護區內嚴峰山西南麓,閩江源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022公頃。區內金鐃山海拔1858米,是三明第一個高峰,地層古老,又是建寧椴、建寧金腰的模式標本採集地。該區是武夷山脈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良好棲息地,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17種。
三明

仙人谷

仙人谷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座城區型國家森林公園。園內原始次生林,擁有仙谷潺岩景區、萍溪飛瀑景區、觀光果園區、民俗休閒區四大景區,園內維管束植物130科、522種,不乏國家一級、二級保護珍貴樹木。公園森林覆蓋率95%,是白鷳、獼猴、穿山甲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天堂。

著名人物

鄧光布(?—878年),字明遠,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人,才智謀略出眾。唐乾符元年(874年)任沙縣崇安鎮(駐地楊篢坂仙洲)將。民間尊奉鄧光布與曹朋為沙縣“遷縣功臣”。宋宣和五年(1123年),追封鄧光布為靈衛侯,建祠水南,歷代均有修葺。
陳瓘(1057~1124年),字瑩中,號了齋,沙縣城西勸忠坊人。宋元豐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書記,歷任禮部貢院檢點官、越州、溫州通判、左司諫等職。以“直諫”聞名。
裴春(1878–1943年),字雨樵,清流城關人。清宣統二年(1910年),裴雨樵隻身回國,開業照相、繪畫。然而好景不長,國民黨軍楊化昭、王家泉部隊過境,將其家產洗劫一空。他痛不欲生,於是改行經商;又因往長汀進貨途中遭到土匪搶劫,貨物損失殆盡,商店被迫停業。晚年,他登臨武夷山,精心繪成一幅《武夷山全圖》。
黃新民(1913–1983年),清流縣北團里靈地鄉人。黃新民19歲考入清華大學,民國33年,考取英國劍橋大學,在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陶得勳爵和曼博士兩位導師的指導下,第三年獲博士學位,第四年擔任博士研究員,在有機化學、藥物化學方面取得科研成果。
張際亮(1799–1843年),字亨甫,號松寥山人,建寧北鄉藍田人。為鴉片戰爭時期國內“享有盛名”的愛國詩人和力主改革的思想家。
伊秉綬(1754–1816年),字組似,號墨卿,晚年又號默庵,寧化縣城關人,出生於書香官宦家庭。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伊秉綬中進士,授刑部額外主事,補浙江司員外郎。清乾隆五十七年升任刑部主事。清嘉慶三年(1798年)升刑部員外郎,奉命任湖南鄉試副主考官。清嘉慶四年升刑部郎中。未幾,出任廣東惠州知府,在惠州期間,問民疾苦,興利除弊,百廢皆興,訟牒所至,必親審理,對受株連者當即遣釋。伊秉綬知惠州、揚州兩府,均有德惠政聲,為清一代名吏。
李世熊(1602–1686年),字元仲,號寒支、媿庵,寧化縣泉上里龍鄉(今泉上鎮泉上村)人。他屢次拒絕清廷徵召,卻把學識、氣節傾注於《奉行錄》、《經正錄》、《史感》、《物感》、《寒支初集》、《寒支二集》及《狗馬史記》等著述之中。他83歲時編纂成的康熙甲子《寧化縣誌》七卷,問世後享有盛譽,被稱為天下名志。
羅顯(生卒年不詳),字樂天,清流人,生活於明嘉靖至明萬曆年間,官至太醫院判。
邱衍海(1968~1983年),乳名富福,寧化縣泉上鎮泉下村人。1983年6月25日下午5時,邱衍海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就抱起侄兒,往砍柴的路上去接應母親。路過山門口蓄水池時,突然發現一位女青年跳池(泉下村人,因抗婚自殺),衍海來不及喊叫,放下侄兒,奮不顧身地躍入池中搶救。終因體力不支而犧牲,年僅15歲。共青團三明市委、寧化縣教育局、共青團寧化縣委授予他“三好學生”和“模範共青團員”的光榮稱號,號召廣大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向邱衍海學習。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李傳健(1960~1984年),三明市岩前增坊村人,國中畢業。1979年12月應徵入伍,曾任清流縣武警大隊消防中隊副班長,198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6月25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政治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同年7月23日被武警部隊追記一等功。
張江(1953~197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個革命幹部家庭,共青團員,1969年12月13日入伍,為福州軍區司令部將樂通信營六連駐清流戰士。
柳惠安(1938~1983年),生於晉江縣梅港鄉梅村。1962年7月畢業於福建農學院農學系。為支援山區,分配到明溪縣胡坊公社農技站工作。1965年任胡坊農技站站長。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7月調縣農業科學研究所任副所長。1980年為縣第一屆政協委員。1981年12月評為農藝師並當選為縣科協第一屆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