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汾

丁汾,原名趙其芬,女,1920年9月9日出生於河南省濬縣新鎮鎮後枋城村,193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汾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濬縣新鎮
  • 出生日期:1920年9月9日
個人簡介,主要事跡,

個人簡介

1937年11月至1938年3月在河南大學農村服務團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九一八”事變6周年那天,河南大學學生和天津流亡同學會的同學在中共開封市委領導下,聯絡開封各中學學生髮動了一次救亡歌詠遊行示威,當時丁汾(趙其芬)在北倉女中讀書,姐姐趙柏青(原名趙其秀)在女子藝術師範讀書,都參加了這次活動,高唱救亡歌曲,高呼救亡口號,最後組成“開封學生農村救亡服務團”每逢周末上街下鄉,用街頭劇、歌詠會、漫畫展和演說等形式,喚起民眾抗日救國。一大批進步學生在鬥爭中受到鍛鍊,迅速成為革命的骨幹力量,妹妹丁汾(趙其芬),姐姐趙柏青(趙其秀)先後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不久,姐姐趙柏青(趙其秀)到焦作扶輪學校任教,與姚步霄相識結婚,1938年參加八路軍道清游擊支隊,後經黨組織派到延浚汲淇四縣邊區,任四縣邊辦事處幹事,協助姚步霄從事抗日政權工作。
193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組建“河南戰時教育工作促進團”,由馮紀新擔任該團學生總隊隊長和中共總支書記。“戰教團”以河大進步教授嵇文甫、范文瀾和文學院長肖一山的名義,招收學員200人,講授《游擊戰術》、《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民族英雄史話》等。中共鄂豫邊區委派馬致遠(劉自厚)為八路軍的代表,講授軍事戰術課程。河大和部分中學的學生參加了訓練班,丁汾參加了這次訓練班。1937年12月,在訓練班的基礎上成立了“河南大學抗敵訓練班農村服務團”,全團共70餘人,丁汾在團里從事宣傳工作。嵇文甫任團長,留汴做統戰工作,范文瀾任副團長,隨團南下,1938年元月,南下團員到竹溝加入抗日武裝,一部分到了延安,丁汾隨團到達延安。1938年4月至1940年11月,先後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任延安抗大八大隊政治處幹事,五大隊副指導員,在延安中國女子大學學習。1940年11月至1946年12月,任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地委選舉工作團團員、陝甘寧邊區人民政府視察員、綏德分區區長、保育院科教專員。1946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晉西北呂梁軍區聯絡部幹事、晉東南新四軍第五師指導員。1949年2月至1951年12月,任河南省漯河市郾城縣司法科科長、許昌市人民法院院長。1951年12月至1955年5月,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刑事審判第二審判組組長、副庭長。1955年5月起,先後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審判員、研究室副主任、交通運輸審判庭副庭長。1983年12月離休。

主要事跡

丁汾同志青少年時期就嚮往光明,追求進步,積極參加革命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她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投身民族救亡的革命洪流。在延安抗大學習和工作期間,她深入學習革命理論,提高政治素養,並為革命幹部的教育培養,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在陝甘寧邊區工作期間,她還曾隨同林伯渠同志赴甘泉等地調查研究,深入了解民眾生活。
建國後,她長期在政法戰線工作,並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期間,她就死刑案件的審級等法律問題,認真調研,並積極提出建議,為人民法院的改革和建設進言獻策。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無論在黨政部門的領導崗位上,還是在人民法院的審判崗位上,她都始終恪守共產主義理想,堅定革命信念,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到本職工作中。她堅持原則,胸懷廉潔,團結同志,嚴於律已,寬以待人。離休後,她仍然熱心集體事務和黨務工作,始終保持著共產黨員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深受同志們的尊敬和愛戴。丁汾同志病重期間,堅持與病魔作鬥爭,多次囑咐家人,在其逝世後不搞告別儀式,喪事一切從簡,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革命情操和高風亮節。丁汾2003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其照片被北京八寶山“紅軍牆”收錄並展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