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和

丁有和,男,中國公民,出生於1895年,自幼隨父學藝,15歲起唱門歌,後唱板凳頭戲,走村串鄉賣唱,藉以餬口。成年後,自編自唱廬劇,能兼演老生、小生、老旦、小旦幾種角色,並以唱腔圓潤甜美、做功生動細膩而受到農民喜愛,遂成廬劇名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有和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95
  • 逝世日期:1961
人物簡介,個人生活,演出經歷,

人物簡介

丁有和 藝名丁大漢,肥東縣黃粟鄉大李集人。自幼隨父學藝,15歲起唱門歌,後唱板凳頭戲,走村串鄉賣唱,藉以餬口。成年後,自編自唱廬劇,能兼演老生、小生、老旦、小旦幾種角色,並以唱腔圓潤甜美、做功生動細膩而受到農民喜愛,遂成廬劇名角。

個人生活

民國11 年(1922 年),丁有和購置一批服裝行頭,吸收鄒五、陳仁貴等,創建丁家班,自任班主,領班在江北東部農村演唱。他擅長小花臉、老生行當,在扮演薛平貴、楊四郎等角色中,既能運用京劇的一些表演程式,又注意從生活中吸取營養,溶二者於一體,使演出的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名噪合肥、巢縣、和縣、含山等地。
丁有和在藝術生涯中,敢於破除舊習,銳意探索倒七戲的新路子。他鼓動妻子馬梅英(人稱老蠻子)登台扮演花旦,開創了倒七戲班社女性唱戲的先例。他兼收京劇、徽劇之長,用以豐富倒七戲的表演、聲腔、化妝藝術,並不斷移植京劇、徽劇的劇目,使倒七戲從唱折子戲、“找戲”向本頭戲、提綱戲發展,對倒七戲的發展和成熟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在中年以後,又熱忱向青年人授藝,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師徒制度,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倒七戲藝人。解放後,活躍在安徽廬劇(倒七戲改稱)舞台上的丁玉蘭(他的養女)、孫邦棟、丁道元等一批藝術造詣較深的廬劇藝人,皆出自他的門下。

演出經歷

民國38 年9 月,丁有和帶班進入合肥,與費家班合併組成平民劇社,在合肥演出。1950 年,省文化部門以平民劇社為基礎,組成了安徽省倒七戲劇團(後改稱廬劇團)。當時,年近花甲的丁有和,任後台經理,仍執著於廬劇的創新與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