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是由賈樟柯執導的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2月21日在柏林電影節首映;2021年5月28日在北美部分影院上映。

影片共分18個章節,通過4代作家馬烽先生(已故,由其女兒回憶)、賈平凹老師、余華老師、梁鴻老師,來講述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 外文名: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
  • 其他譯名:一個村莊的文學
  • 類型:紀錄片
  • 製片地區:中國
  • 拍攝地點:陝西
  • 導演:賈樟柯
  • 主演:賈平凹
    余華
    梁鴻
  • 片長:110 分鐘
  • 上映時間:2020年2月21日(柏林電影節)
  • 對白語言國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10374360
  • 出品時間:2020年
劇情簡介,幕後製作,主創團隊,幕後花絮,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2019年5月,幾十位作家來到山西汾陽的一個小村莊,在這裡談論鄉村與城市,文學與現實。影片以此為序曲,交響樂般地以18個章節講述出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余華、梁鴻成為影片最重要的敘述者,他們與已故作家馬烽的女兒一起,重新注視了社會變遷中的個人與家庭,成為一部跨度長達70年的中國心靈史。
海報海報

幕後製作

影片歷時66天,四台攝影機同步拍攝,輾轉山西、河南、陝西、浙江四省,行程2777公里。
團隊拍攝這部紀錄片的過程很“隨性”,從最初的方向到成片,一直在改變。一開始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敘事,所謂敘事一開始只是拍作家;後來劇組也開始同步地拍作家們生活環境裡面的城市印象或者鄉村印象。隨著拍攝和採訪進度的推進,賈樟柯才慢慢從中歸納整理出了一個模式:每個人的講述核心都是人的一些基本問題:吃飯、戀愛、生病,關注人的精神心理可以從關注人際關係出發。

主創團隊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萬佳歡
執行製片人
朱瑋傑
製作人
趙濤
攝影指導
余力為
錄音指導
張陽
剪輯指導
孔勁蕾
演員
余華、梁鴻、賈平凹、蘇童、莫言

幕後花絮

  • 導演賈樟柯之所以選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這個標題,是因為余華在家鄉海鹽縣的海邊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小時候大海是黃色的,余華在海邊走著走著,興致上來,就會跳下海游泳,一直游,游到海水變藍。導演被這個故事深深感染,覺得這是一個愚公移山一般的故事,於是放棄了原片名《一個村莊的文學》。

獲獎記錄

時間屆數獎項獲獎方類型
2020年1月14日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特別展映單元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入圍
2020年9月17日
第58屆紐約電影節
“主展映”單元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入圍

發行信息

出品公司
1、山西西河星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3、山西影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4、北京華信麒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5、北京無限自在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6、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
聯合出品
1、十點(天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廈門大家影業有限公司
2021年4月28日訊息,賈樟柯執導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發布美版海報,宣布將於5月28日在北美部分影院上映。
2021年5月,《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發布美版預告片,山西汾陽不同歷史時期的影像出現在人們面前。

作品評價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迥異於賈樟柯前兩部人物紀錄片《東》和《無用》的輕盈簡短,也比2010年首映於坎城的《海上傳奇》更加瑣碎和細緻。四位作家的個體敘述形成一個鬆散的四重奏結構,層層塗抹出厚重的歷史底色。賈樟柯偏愛的口述史形式,讓採訪對象包含情緒的表達,通過攝影機的鏡頭,幾乎衝破銀幕。全片很少使用文獻影像,兼顧電影與文學的特性,儘可能地減少觀察的成分。用拍紀錄片慣常愛用的設計,不斷形成離間效果,警告觀眾,在這裡,紀錄片是主觀的,歷史的敘事是個人的。(1905電影網評)
影片中穿插了不少秦腔、豫劇等戲曲片段,呈現了中國社會獨特信息。戲曲是其中一種記錄民族記憶的方法,通過一代代傳下來,它們傳遞了中國共同的經驗。(《文匯報》評)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是一部製作精良的作品,但它與煽情相反,反倒有一種安靜、凝重和沉思。(《好萊塢報導》評)
影片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傳記,實際上是作家們對中國上個世紀社會變化更個人化、更情緒化的一種思考。(《綜藝》評)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講述的社會狀態與隨後現代消費主義的喧囂形成了驚人的對比,在中國社會進步與失去的複雜交織中,在這些刻畫變化的臉孔的認真講述中,可以找到中國社會發生這些改變的答案。(《紐約時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